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召开。

    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福研究员汇报了近3年来的工作。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特邀专家对实验室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地质科技创新平台的形势与“出理论、出数据和引领支撑”的具体要求及“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思路,就重点实验室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点评,重点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目标、队伍建设及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随后,与会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高抒介绍了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上海市海面上升及局地风暴潮响应的预案研究;刘健介绍了8.2ka事件的海岸带记录;刘凤山介绍了局系统重点实验室现状及今后的改革设想;文冬光分析了海岸带基础研究与水文地质的关系;赵松龄回忆了1960年代初的歧口潮间带滩面测量等海岸带调查工作;薛春汀介绍了渤海湾西岸黄河、海河三角洲沉积与贝壳堤的关系;徐家声回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黄骅贝壳堤调查工作;于谦介绍了苏北泥质潮滩上现代侵蚀陡坎的成因。

    该实验室2014年获批筹建,2016年底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验收。3年来,实验室以中国拟制海岸带为研究区,在认真开展海岸带沉积地层学、年代学及微体古生物学等的深入研究同时,积极为国家、地方需求提供服务。在以基础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次年会的召开,对实验室初期的建设和规划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参考。

    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抒教授主持,学术委员刘健研究员、刘凤山研究员、文冬光教授级高工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赵松龄研究员、青岛海洋所薛春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徐家声研究员、南京大学于谦副教授等四位特邀专家及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近30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合影

    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合影

    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

    摘要:四川西部藏区是著名的大骨节病区,病区居民长期饮用不卫生水源。为查明四川西部大骨节区环境地质特征和解决病区居民饮水安全,通过省部合作,采取多单位联合、多专业融合工作模式,开展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实施探采结合井742眼,配套供水工程658套,为17万农牧民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提高了藏区居民生活水平,服务民生取得成效。

    1.项目概况

    大骨节病是四川省地方病中的主要病种,因其发病率高和致残率高,对病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构成极大威胁,并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合作开展了“四川省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 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等14家单位承担。该项目主要目标是用3年半时间,完成全省28个大骨节病分布县的地下水调查评价与区划,建成探采结合示范井600眼,解决病区1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2.成果简介

    (1)查明了四川省大骨节病区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勘查示范与开发利用区划提供了依据。2008—2010年,在全省27个县(市)大骨节病区共完成 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4万km2,重点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4000km2,采集水样 7161组,实施探采结合示范井742眼。通过遥感、物探、地面调查、钻探、抽水试验与岩土水样分析测试综合技术手段,查明了大骨节病区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水质特征,确定了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地层岩性、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找水方向。

    (2)基于大骨节病区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质特点,提出了适宜的饮用水矿化度与腐殖酸指标,为防病改水提供了直接依据。针对四川省大骨节病区分布广、成因复杂的特点,依据不同病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将全省大骨节病区概括划分为高山高原区、高山峡谷区、盆周山地区和川东平行岭谷区4个不同的地质环境类型分区,为有针对性地指导水文地质调查与供水安全示范打井工作奠定了基础。对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与非病区进行对比,总结出病区主要饮水水源具有常量组分极其缺乏和腐殖酸偏高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据此,基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提出了适宜四川大骨节病区改水的矿化度和腐殖酸含量2项指标标准(表1),为防病改水提供了参考依据。

    (3)地下水勘查示范取得显著成效。以水文地质调查为基础,采用遥感、地质、物探、钻探多专业结合,专家会商、综合定点的勘查找水模式,极大提高了查效率和成井率。对于川西大骨节病区海拔高、腐殖层厚度大、浅层地下水水质超标等特点,确定合理取水段位置与止水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水质符合要求。同时结合移民安居工程在病区学校、敬老院、集中安置区等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开展了小型集中连片供水示范工程(图1、图2),对其中符合水质水量要求的示范井配套了菜房、水罐、机电等设施,建成小型村级供水站658处,总供水能力5.7万m3/d,解决了病区1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

    (4)编制了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为进一步实施大骨节病区改水工程提供了依据。结合病区饮水安全现状与改水需要,开展了四川大骨节病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图3)。共划定病区宜井区段260个,地下水可采资源量11.3亿m3/a。主要开采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多分布于河流一级阶地、宽缓的河谷区,为以砂卵砾石层为主、粘土含量较少的区域;基岩裂隙水多分布于河谷缓坡、丘状盆地的变质岩区;表层泥炭较厚的沼泽区,基岩以板岩为主的区域,富水性较差,属于非宜井区。同时,开发了专用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为相关部门提供了便捷的管理平台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3.成果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查明了四川省大骨节病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下水水质水量特征,而且实施了一大批探采结合与安全供水示范井,结束了四川西部大骨节病区居民长期饮用不清洁地表水源的历史。同时,形成的大骨节病区勘查供水流程和水质评价标准,可以为我国其他大骨节病区开展改水防病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工程模式。(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安永会 何锦,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 赵松江 李胜伟 供稿)


    四川大骨节病区地下水勘查解决17万藏区农牧民饮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