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8日,在第十六个“世界海洋日”暨第十七个“全国海洋宣传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海洋科普联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山东石油学会、青岛市地质学会等单位共同推出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特别节目“跟着科学家去探岛”。

    本次活动的主场地在青岛市灵山岛。灵山岛是北方第一高岛,也是全国首个负碳海岛。这里发育着地质遗迹资源20余处,是科研、教育的绝佳之地。本次直播活动紧扣“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日主题,以科研人员在灵山岛的野外地质考察为主线,带领大家跟随地质学家的脚步,走进大自然中去。节目用地质的眼光来解读灵山岛的前世今生,带领大家认识了生物化石的秘密,了解了鬼斧神工的盐风化海蚀地貌、瑰丽多姿的沉积变形和褶皱构造、层层叠叠的火山碎屑岩和三角洲沉积现象,学习了如何在野外采样和画地质素描的要领,认识了海陆变迁的演变过程。

    本次科普直播节目不仅让大家感受了海岛的独特魅力,学习了地质知识,更是深刻体会了地质考察的科学意义。节目向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弘扬了科学精神,传递了海洋强国的信念。

    节目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悦读 成长计划”视频号、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微赞”平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科学探秘”视频号、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科普号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视频号等平台直播,直播期间4万余人次进行了观看。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功举办世界海洋日科普活动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于2018年12月25-27日,在沈阳市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单位完成的“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和“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两个项目均为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所属工作项目。“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12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6个第四系成因类型填图单位,厘定出格根敖包组、老龙头组、龙江组、光华组、乌尔吉组,并获得一批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在林西组地层中新发现植物化石Protoglyptostroboxylon zhalaiteqiense sp. nov(扎赉特旗水松型木新种)、Ufadendron elongatum sp. nov.(伸长乌法木新种)。

    三是从原玛尼吐组中厘定出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将最老的地质年代记录由晚二叠世延伸至晚石炭世;按照沉积成因环境将林西组地层细划到岩性段;从原林西组地层中解体出中侏罗统万宝组地层。

    四是详细解体区内侵入岩体,划分出早白垩世时期8个岩石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并尝试利用花岗岩风化砂X衍射测试方法进行了强风化岩体的填图试验,效果较好。

    五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和火山构造划分,圈定出3个火山盆地、9处Ⅴ级火山机构,划分出5个期次火山喷发旋回;提高了测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研究程度。

    六是根据各地层岩性组合及建造特征、侵入岩建造特征、构造变形、古生物化石特征、各填图单位的接触关系及同位素测年资料等,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识别出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

    七是新发现铜多金属矿化点3处、稀有稀土矿化点1处、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化点3处、含锶水源地5处、烃源岩4处,其中巴彦敖瑞烃源岩厚度达35m以上,属中等-好页岩气烃源岩。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二幅良好的成绩。

    “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8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12个第四系成因类型,新厘定出老龙头组,确认其与下伏林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并获得一批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将林西组划分为半深湖相、滨浅湖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相,将老龙头组划分为湖泊相、河流相和冲积扇相,恢复了林西组和老龙头组沉积环境。

    三是注重化石的发现和采集,在林西组新发现化石点12处,其中Pecopteris unita Brongniart(联合栉羊齿)、Pecopteris (Asterotheca) cyatheca (Schloch.) Brongn.(桫椤栉羊齿)和Peltaspermum buevichae Gomankov et Meyen(布氏盾籽)为东北地区林西组首次发现;在新民组新发现了大量的硅化木(3属4种),为林西组、新民组时代厘定和古气候环境恢复提供了新资料。

    四是通过沉积物组合特征和古环境指标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研究,探讨了170.7Ka以来的沉积演化和环境变迁特征;并新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厘定冰川形成时限为晚更新世早期。

    五是对侵入岩进行了详细解体,建立了中生代岩浆演化序列,将侵入岩划分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58.8-160Ma)、早白垩世早期(140.2-143.4Ma)和早白垩世中期(126.7-128.7Ma)三期共9个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

    六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划分,圈定出5个火山盆地,恢复了22个火山机构,划分为4期火山喷发旋回。

    七是划分了3个构造层、4个构造亚层,划分了9个构造事件,识别出68条断裂构造,9个褶皱构造,新构造阶地2级,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

    八是在林西组中发现中-优质页岩气烃源岩层8处,在陶海营子地区预测出一个烃源岩远景区。

    九是发现铅锌矿点2处、金矿点1处、银钼铜多金属矿点1处及矿化点5处,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圈定出4处成矿远景区及7处找矿靶区。

    十是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项目组成功申请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项目成员合计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 4篇,EI 2篇;发表科普论文1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陶海营子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一幅良好的成绩。

     

     
     
    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完成...

    2018年7月3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天水地区典型地震滑坡调查”项目组针对该区汛期地质灾害高发的特点,积极与当地国土资源局和学校进行对接,在甘谷县模范中学开展了地质灾害科普讲座。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地处西秦岭山地和陇中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主要位于祁连褶皱构造带上,构造格局复杂,是典型的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区。项目组工作人员结合近年来在该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相关视频,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地质灾害科普讲座和安全教育活动。讲解泥石流和滑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重点介绍了地质灾害野外识别、突发前兆和应急技巧等科普知识,针对汛期地质灾害防范要点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

    本次科普讲座和安全教育活动受到了甘谷县国土资源局的高度重视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此次活动传播了地质灾害的识别方法和防范措施的知识,对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具有指导意义。全校师生100余人参加讲座。

    地质力学所在汛期期间前往甘肃省天水市开展地质灾害...

    华南大陆东西受夹持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羌塘-印支地块之间,南北方向受华北地块与印支地块汇聚作用的影响。前人对华南大陆中生代构造变形存在完全迥异的认识,主要两种观点,即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中生代发生陆陆碰撞造山和单向穿时陆内递进变形。

    近日,地科院力学所施炜副研究员等在《Tectonophysics》上发表了题为“The typical large-scale superposed folds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论文,研究提出了华南大陆实际上经历了中生代两期不同方向的陆内构造缩短变形过程的新认识。

    施炜副研究员和他的合作者选取华南大陆中部大规模的典型叠加褶皱(祁阳叠加褶皱),通过与褶皱缩短相关的断层运动学分析,确立了叠加褶皱的构造样式与叠加次序,并结合构造年代学,提出华南大陆中生代经历两期不同方向的陆内构造缩短变形过程。这一认识为研究华南大陆中生代构造过程提供了可靠依据。主要认识如下:

    1.祁阳叠加褶皱为中-晚侏罗世北东向褶皱叠加改造印支晚期北西西向褶皱之上而形成的北西向凸出的陆内弧形构造带。

    2.华南大陆中生代主要经历两期陆内缩短变形:印支晚期(中-晚三叠世),华南大陆南北分别受印支地块和华北地块汇聚碰撞的影响,华南大陆内部受NNE–SSW向构造挤压作用影响,发育一系列WNW向褶皱构造;燕山早中期(中-晚侏罗世),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强烈的NW–SE向构造挤压,导致华南大陆内部形成向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褶皱带。

    文章链接:Shi Superposed folds Tectonophysics 2015-施炜文章.pdf

    华南大陆中生代陆内变形研究取得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