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大陆东西受夹持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与羌塘-印支地块之间,南北方向受华北地块与印支地块汇聚作用的影响。前人对华南大陆中生代构造变形存在完全迥异的认识,主要两种观点,即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中生代发生陆陆碰撞造山和单向穿时陆内递进变形。
近日,地科院力学所施炜副研究员等在《Tectonophysics》上发表了题为“The typical large-scale superposed folds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论文,研究提出了华南大陆实际上经历了中生代两期不同方向的陆内构造缩短变形过程的新认识。
施炜副研究员和他的合作者选取华南大陆中部大规模的典型叠加褶皱(祁阳叠加褶皱),通过与褶皱缩短相关的断层运动学分析,确立了叠加褶皱的构造样式与叠加次序,并结合构造年代学,提出华南大陆中生代经历两期不同方向的陆内构造缩短变形过程。这一认识为研究华南大陆中生代构造过程提供了可靠依据。主要认识如下:
1.祁阳叠加褶皱为中-晚侏罗世北东向褶皱叠加改造印支晚期北西西向褶皱之上而形成的北西向凸出的陆内弧形构造带。
2.华南大陆中生代主要经历两期陆内缩短变形:印支晚期(中-晚三叠世),华南大陆南北分别受印支地块和华北地块汇聚碰撞的影响,华南大陆内部受NNE–SSW向构造挤压作用影响,发育一系列WNW向褶皱构造;燕山早中期(中-晚侏罗世),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强烈的NW–SE向构造挤压,导致华南大陆内部形成向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褶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