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谷雨时节,南疆塔里木盆地绿洲区胡杨发芽、棉苗吐绿、梨花绽放……万物崭露春妍。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的500亩“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里一片火热景象,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精心打理着盐碱地里新出的“幼苗”。这些“幼苗”不仅有植物的,还有动物和微生物的。据介绍,经过实践,这种“地上种草、地表育藻、地下养虫”的新模式,初步达成盐渍化土壤生态循环效果,正在为南疆盐碱地生态改良和开发利用挖掘新的潜力。

    草、藻、虫,是如何跟盐渍化土壤联系在一起的?科研人员介绍,这里的草不是一般的草,而是新疆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中的优质高耐盐植物,在土壤改良循环链中,负责“吃掉”土壤里的盐。

    2019年起,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经过三年筛选试种,在南疆“不毛之地”盐渍土里成功种植出盐地碱蓬、盐角草、盐爪爪等26种高耐盐碱植物。它们中有的能当蔬菜,有的能成药材,有的能作景观花卉和青贮饲料,最重要的是它们吸收盐分的能力非常强。数据表明,每亩盐生植物平均可以从土壤中带走400~500公斤盐分。今年,科研人员继续扩大筛选种类,不仅栽种了胡杨、沙枣等乔木,还试种了玉米、高粱、豆类、蓖麻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植物种类达到36种,目前均长势良好。

    这里的藻,是小球藻。科研人员介绍,小球藻是从生物土壤结皮中分离、纯化得到的,通过人工培养,再喷施接种到盐碱地表层,就能形成人工藻结皮。由于小球藻的生物特性,这张“面膜”对于盐碱地来说,能够起到“固沙、增肥、生态修复”作用。此外,小球藻还被用于培育循环链上的另一重要环节——卤虫。

    卤虫,是鱼虾幼体的绝佳饲料,经济价值高,特别能耐高盐碱。2021年,科研人员采用粗盐配制成2%~3%盐度的人工海水与当地大于5%盐度的地下卤水进行对比试验,探索出符合当地卤水养殖卤虫的方法。卤虫的生长不仅可以使当地水域内的生态系统得到平衡,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今年,科研人员在示范基地扩建了2个5000平方米的卤虫养殖池,通过前期“小池低盐(度)孵化、中池中盐(度)培育”,计划在五月中旬将正式投入“大池高盐(度)养殖”。

    一边通过种植发展盐土农业,一边利用现有卤水开展养殖,盐碱地上因此有了这样一番草、藻、虫循环共生改良盐碱地的生动景象。“这一模式,不仅能科学引导盐土咸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径,也有望解决南疆地区长期困扰当地群众的淡水资源缺乏、土壤盐渍化等问题。”该科研团队负责人说。

    塔河蜿蜒春光丽,斜阳生辉春耕忙。放眼“盐渍化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盐地碱蓬、野榆钱菠菜等一年生植物籽落碱地、遇水又生;盐爪爪、盐穗木等多年生灌木冲破枯黄、风吹复绿;小球藻、丰年虫在盐土咸水里孕育生机,野鸭、沙鼠、塔兔们也时常悄悄“造访”这片碱地上的“新绿洲”。

    ͼƬ

     

    地上种草 地表育藻 地下养虫——“盐土咸水”综合利...

    “我们这个‘皇硒菜’,可以生吃、凉拌,也可以炒鸡蛋、包饺子,非常亚克西……”仲夏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以下简称“三十三团”)棉农阿迪力·哈合提夫妇正操着浓郁的“疆普”,在自家盐碱地头利用短视屏直播带货。虽然直播技巧略显生疏,但他们手中的“碱地珍品”却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他们种的“皇硒菜”,学名是盐地碱蓬,幼苗可做菜,种子可榨油,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最早将“皇硒菜”大规模引进该团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良修复这里的盐渍化土壤。今年初,该中心再度与三十三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惠农联商、助民资政、科研攻关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汇聚修复治理保护合力,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

    惠农——修复利用盐碱地,量产创收

    2019年,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南疆地区盐渍化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组进驻三十三团,率先在塔里木盆地实施盐渍土改良应用示范工程。2020年,项目组实施“盐土咸灌”,成功在盐碱地上种出盐生植物。实验发现,这些植物能对盐碱土壤起到积极的修复作用,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而且成本低、来源广,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更重要的是,种植盐生植物不占用现有耕地,节约农业灌溉淡水,还能防风固沙。同时,盐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可观,这让南疆塔里木盆地深处燃起了复垦复绿的希望。

    盐碱地竟能种出“宝贝”?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2021年,三十三团加大对项目组的支持力度,无偿提供500亩盐碱地及相应的基础设施,与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共同建设“盐渍化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园区”。项目组从新疆盐生植物数据库中优选了32个物种进行种植,进一步筛选出耐盐碱、聚盐分、生长快、生物量高、有潜在经济价值、能适应当地环境的物种,提高生态修复产品的多样性。

    当地百姓看到实验结果后,主动要求尝试种植盐地碱蓬。项目组便免费为他们提供种子,手把手教技术。(三月种、四月出、五月长、六月摘、七月采、八月收。)盐地碱蓬周期短、见效快,并且种植周期与棉花、香梨等不冲突,不仅增加了当地可利用耕地,还提高了棉农、果农们额外创收的积极性。

    现场指导

    推广——将“皇硒菜”推向餐桌,树立品牌

    研究发现,盐地碱蓬的茎叶和种籽营养成分完整齐全,成熟收割后可做青贮饲料,深加工后还可提取植物盐,是货真价实的“碱地珍品”。如何把它带出沙漠,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当地政府和百姓最关注的。

    政府有需要,群众有热情,项目组就义无反顾。他们积极与三十三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对接协调,通过政府牵线,顺利与当地农业合作社达成协议:5月中旬起,项目组从500亩示范园区内精选10亩盐地碱蓬,每日采摘新鲜茎叶,经过简单整理后交给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负责在当地免费推广。经过不到半个月的努力,盐地碱蓬就赢得了好的口碑,甚至名声远扬,传到了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城市。

    看到盐地碱蓬的美好前景,三十三团绿水青山农业合作社主动邀请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以技术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并注册“皇硒菜”商标,强化三十三团原产地专利保护,努力打造特色有机蔬菜品牌,使其成为新疆兵团农产品中的佼佼者。

    项目负责人蒋磊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正值盐地碱蓬生长中期,茎叶嫩绿,最适合大面积采摘,平均下来亩产可达300公斤,净利润2000元。”经过人工采摘、包装检疫、冷藏运输,不到12小时,“皇硒菜”就能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此外,项目组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当地百姓开展网络直销,日销量可上百公斤。

    “皇硒菜”种植 王志 何亮 摄

    科研——瞄准盐生卤虫培育,拓展新路

    “皇硒菜”的种植成功,让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更加坚定运用科学技术改良生态环境、助力经济发展的信心。项目组一边种好盐生植物,一边把目光瞄准了盐生卤虫——丰年虫。卤虫是一种重要的饵料生物和良好的实验动物材料,十分受水产养殖从业者的青睐。

    今年4月,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荒漠藻类培养及卤水养殖在南疆生态脆弱区应用示范”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利用半年时间,在示范园区的每条人工排碱沟(共计约150平方米)里养殖卤虫及藻类。

    为了能让卤虫顺利在三十三团的盐碱水中安家,项目组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负责该实验的崔丽洋,每天要在8平方米的人工养殖实验池观察守望10个小时以上。从他案头堆叠的实验记录表上,就能看出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据他介绍,卤虫卵为休眠卵,需经过外界刺激后才会活化,再孵化成无节幼虫,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盐度和温度。项目组采用粗盐配制成2%~3%盐度的人工海水与当地大于5%盐度的地下咸水进行对比试验,探索当地盐碱水卤虫养殖新方法。

    幼虫孵化后,项目组要每日监测矿化度及水温变化,上下幅度不超过0.5%,每日投喂项目组培植的成熟小球藻2~3次;一周后,幼虫生长至2~3毫米,出现第一次蜕皮现象,持续时长5~12小时不等;20天后,生长至5~8毫米,开始第一次交配产卵……这些细微的观察,让项目组获得了该地区盐碱水养殖卤虫的宝贵资料。

    “根据实验效果,预期卤虫养殖每亩可产成虫10~15千克、干虫卵2~3千克,经济价值可达8000~10000元,不仅能实现当地农排碱水的开发利用,也能助力渔业养殖产业增收增产。”崔丽洋自豪地说。

    据悉,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将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科研合作,力争在年底前筛选出适宜塔里木河下游盐碱地改良应用的成熟藻类1种,建立盐渍化藻类修复示范田1处,培养塔里木河下游原生盐渍化藻类2种,建立卤虫养殖示范样地1处,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塔里木河下游卤虫养殖技术手册。

    转化——打造农业科普基地,绿色发展

    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在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与三十三团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双方就“走生态之路,兴乡村旅游,助乡村振兴”达成一致意见。

    3月初,项目组一出队到达三十三团,该团就派出相关部门对接规划生态旅游事宜。经过实地踏勘、征求意见、交流讨论,双方最终确定了以“盐渍化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为依托,建立“沙漠农业科普基地”,进而共同推进申请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规划目标。

    为了积极响应政府规划,项目组第一时间将2年来的地质调查数据无偿贡献出来,并将编制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功能分区图无偿提供给三十三团,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4月初,项目组结合立项以来对塔里木灌区中部地貌类型、植被分布、包气带岩性结构以及盐渍化的发育程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盐渍化的诱发因素及主控因子,为三十三团建立了典型农田土壤盐渍化灾害预警模型。5月初,项目组采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法,构建了盐渍化区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模型,编制了三十三团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图,为当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

    “通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基本摸清了三十三团自然资源家底,并通过盐生植物筛选,建成了集植物多样性科普和生态修复体验于一体的盐生植物园和观测基地。”项目组负责人蒋磊说。

    据悉,三十三团现有葫芦岛、清水湾、阿拉峡海子等旅游景区及千年胡杨等旅游景点。“下一步,我们将借助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的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积极打造国家级乌鲁克沙漠公园,大力发展沙漠经济、盐碱经济,让广大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修复治理带来的红利。”三十三团政委杨淼森介绍说。

    仲夏时节,置身南疆腹地的三十三团,站在高处眺望,远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袤荒凉,中景是棉田油绿与碱地苍白的撞色,近景是一垄垄“皇硒菜”遍布在沙漠盐碱地的田园嫩绿。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不辉映着生态文明建设焕发的生机和活力。

    “质”地有“生”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乌蒙山区彝良县发现了疑似“怪诞虫”的新生物。

    有关样品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河北地质大学等古生物专家鉴定,标本中的疑似“怪诞虫”古生物与怪诞虫形态相似,但又有区别。这种生物尸体保存于碳酸盐岩中,经腐蚀作用和成岩作用后,生物尸体完全消失,但印痕仍然保存,并反应该生物的主要特征,生存于海洋。这种生物属于模铸化石中的印痕化石。生物保存完整度较好(图1)。

    这种化石保存的岩性为砂质灰岩,属上泥盆统地层。和怪诞虫发现的情况相类似,新发现的这种生物分不清头尾,那些长长的不知是长腿还是触角,这种生物相比于怪诞虫更加让人感觉“怪诞”。

    这种生物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属于低等生物。身体呈长条形,两侧对称,为异律分节,头很小,脖子细短,驱干背侧有单排10根长刺,并向上生长。关于生物的器官、骨骼、眼睛等信息需要采集大量标本,具体分析。

    这种生物生活年龄可能晚于怪诞虫,推测属节肢动物门,说明这种“怪诞虫”似的生物生存时间长,生命力顽强,对于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有着较大科学价值。

    怪诞虫是一种生活在5.08亿年前的一种谜一般的虫型生物,本世纪初当它的化石在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矿坑被发现的时候,它看起来好像带刺毛的蠕虫。这种生物长有一对单眼(而不是复眼)、一张嘴、前肠有板覆盖、有环形齿(图2a、b)。怪诞虫的口部和其他动物群体,例如线虫一样。他们的分析也显示怪诞虫口部和节肢动物的共同祖先相似。而今的新发现不但让怪诞虫“露脸”,使其身体各部分的作用进一步被确认,同时也给节肢动物的演化特征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生物图版

    图1 泥盆统内新发现的疑似怪诞虫生物

     

    怪诞虫图版

    图2 怪诞虫还原图(ab为电脑还原图,c为怪诞虫化石) 

    乌蒙山区彝良县发现疑似“怪诞虫”的新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