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5月28日,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地球科学系罗伯特ž芬克尔曼(Robert B. Finkelman)教授应邀到地调局物化探所、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际中心”)开展学术交流。

    芬克尔曼教授曾长期就职于美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长期开展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的研究,是国际医学地质协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来访期间,芬克尔曼教授分别以“地球化学在人体健康研究中的应用”(Applications of Geochemistry to Human Health) 及 “煤中矿产资源及矿产资源勘查指示意义” (Coal as a Host and Indicator of Mineral Deposits)为题介绍了他在医学地质及煤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报告中,芬克尔曼教授以我国贵州及欧洲巴尔干等地区为例,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调查出发,对煤、土、水等进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自然资源中有害成分进入人体的传播途径及地方病致病机理。他认为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公共健康研究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其潜力有待挖掘。我们应将地球化学填图成果与医学地质调查数据相结合,对重点地区自然环境及公共健康进行风险评估。芬克尔曼教授还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世界各地煤中往往含有其它有价值的矿产资源,但其综合利用尚需资源开发者与管理者高度重视。

    物化探所、国际中心科技人员参加了讲座并与芬克尔曼教授进行深入交流。芬克尔曼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于开拓自然资源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芬克尔曼教授还参观了物化探所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标准物质研制与分析质量控制中心及国际中心展室。芬克尔曼教授对国际中心在多尺度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样品分析及标准物质研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对医学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热情邀请国际中心参加下届国际医学地质大会以推介国际中心的研究成果。芬克尔曼教授希望今后能与国际中心加强合作,充分挖掘高质量地球化学填图数据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医学地质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造福于人类健康。

    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罗伯特ž芬克尔曼教授访问物化...

    大洋磁条带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存在与发现又有什么意义?那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索一下吧。

    大洋磁条带存在于大洋底部,看不见摸不着,20世纪50年代,人们通过磁测资料发现,在广阔的大洋底部存在着一条条带状磁异常,这些磁异常的走向与大洋底部称为“洋脊”的巨大山脉平行,以洋脊为中心,磁异常条带对称排列,呈周期性正负交替变化,每一条磁条带宽度不超过数十千米,长度可达数千千米,这些带状磁异常就是我们所谓的大洋磁条带。

    大洋磁条带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说起大洋磁条带的成因,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有名的假说——海底扩张说。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迪茨(Robert Dietz)和哈雷•赫斯(Harry Hess)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即高热流的地幔岩浆沿洋中脊的裂谷上涌冷却形成新的洋壳,以洋中脊为界,新生洋壳扩张,把两边老的洋壳向两旁推挤,然后在海沟处洋壳潜入地幔消亡。但假说毕竟还是假说,得到广泛的认可,还需要确凿的证据。而大洋磁条带的发现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

    1963年1月,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劳伦斯•莫里(Lawrence Morley)提出:洋中脊处不断喷涌出来新岩浆,在冷却形成新洋壳的过程中,当其温度下降到居里点(500—450℃)以下,玄武岩、橄榄岩等洋壳岩石内的磁铁矿被磁化,记录下当时的地磁场。随着洋中脊处不断形成新洋壳把两边老的洋壳向两侧挤,于是地磁场就在洋中脊两侧被岩石对称记录了下来。在过去亿万年的地球发展过程中,地球磁场南北极曾多次发生倒转,新生洋壳岩石会按新的方向被磁化,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磁条带正负交替变化的现象,记载了沧海桑田变化的奥秘(图1)。这一经典理论现在被写入每本地质教材,但当时却遭到Nature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的拒绝,直到1967年才被刊登在文学杂志Saturday Review上。同年,英国地质学家弗雷德里克•范恩(Frederick Vine)、德拉蒙德•马修斯(Drummond Matthews)根据海底扩张学说也提出相似的简单解释。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最终为人们广泛认同。

    大洋磁条带的存在与发现又有什么意义?现代磁测研究表明,垂直于洋中脊对称式分布的各磁异常条带的宽度和地磁场倒转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成正比关系:将磁异常条带宽度所代表的距离除以该条带的时间跨度就能够计算出海底扩张的速度,大约每年数厘米。因此,大洋磁条带不仅证明了海底扩张的存在,而且根据海底扩张的速度和海底的宽度就可以计算出整个洋底不同部分的年龄,最老的海底为侏罗纪,大约2.2亿年左右,它和实测的年龄数据十分吻合。

    大洋磁条带为研究大洋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大洋磁条带的探测,可以对大洋构造等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洋底构造对解决地壳起源、演化等地质学根本问题关系极大。

    大洋磁条带

    大洋磁条带

    大洋磁条带的奥秘

    2018年5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一行8人赴墨西哥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大洋洲和南美洲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2018年度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此次出访是为了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墨西哥地质调查局签署的合作开展墨西哥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铀和稀土元素勘察方法技术交流、墨西哥西马德雷与中国东南沿海中新生代地质对比研究、医疗地质技术交流和地质公园建设技术交流等协议内容。

    5月14日,中墨双方在墨西哥地质调查局举行双边会谈。墨西哥地质调查局劳尔·克鲁兹·里奥兹局长对南京地调中心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通过视频会议向墨西哥地质调查局总部(位于伊达戈尔州)及全国八个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方代表团以及中墨合作情况。南京地调中心党委书记首先祝贺中墨团队合作开展的塔卡那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初期评估,并向劳尔局长移交了中墨合作获得的墨西哥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数据,同时就墨方比较关注的中墨医疗地质合作、铀矿勘查技术方法人员培训及地质公园建设等与劳尔局长进行了密切的讨论。劳尔局长表示非常感谢并期待即将开展的医疗地质、地质公园等野外及铀矿勘查技术方法室内培训合作,同时希望中方可以协助墨方向中国出色的矿业企业推介墨西哥优质的矿产项目。针对中墨在地球科学领域下一阶段的合作,双方达成4点意向:一是继续开展墨西哥西马德雷与中国东南沿海中新生代地质对比研究;二是互派优秀人才进行中长期合作交流;三是邀请墨方能源矿产专家赴华接受铀勘查技术方法培训;四是依托恰帕斯州医疗地质调查前期成果,深入开展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合作。

    5月15日,访墨团组拜访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经参处。邹传明参赞高度评价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团组在中墨地学科学领域合作所作的贡献,充分肯定中墨双方在地球化学填图、医疗地质及墨西哥塔卡那地质公园申报等内容取得的成果。邹参赞同时希望中墨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能一如既往地保持持续、稳定、互惠互利的新常态。适逢墨西哥史上最大规模的总统选举前期以及地震频发期,邹参赞特别提醒团组在执行任务期间,需时刻注意人身安全与涉密安全。如遇突发事件,中国使馆也将为本国公民积极提供保障与帮助。

    5月17日,项目组抵达恰帕斯州塔帕丘拉地区正式开展野外工作。中方团组与墨西哥地质调查局南部区域中心恰帕斯分部罗伯特·格拉哈拉斯主任、地质公园项目负责人李荷西博士、医疗地质项目负责人罗莎·特雷玛丽博士及墨方项目人员就地质公园调查、医疗地质等具体工作内容的实施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次日,南京地调中心一行与墨方工作组共同对医疗地质采样点位、航迹以及塔卡那火山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点进行了检查和研讨。

    本年度中墨合作地质调查工作为期40天,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执行恰帕斯州医疗地质野外采样、国家尺度地球化学样品挑选和组合;对墨西哥西马德雷中新生代火山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典型矿床考察;开展恰帕斯州地质公园野外地质调查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赴墨西哥开展野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