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党委关于做好2024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指示要求,严格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和第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精神,持续提升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基本应急技能,着力加强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坚决落实野外作业前要做到“培训到位、考核合格”的具体要求,3月25日至4月1日,西宁中心集中组织开展2024年度安全生产专题教育培训。

     

    培训邀请青海省安全生产专家库老师,围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消防相关知识、事故案例分析、通信设备使用、野外作业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等内容,通过理论讲解、观看视频、实践操作、预案演练等方式展开。其间,参训人员顺利通过青海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员考核,并取得应急救护员证书。

     

    通过此次安全生产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提升了安全防护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下一步,西宁中心将持续深化教育培训成果,为培训合格的干部职工发放安全教育培训合格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为年度野外工作安全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西宁中心扎实开展2024年度安全生产专题培训

    6月15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生命至上、安全发展”为主题,组织安全员上街道、进社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活动,传播安全生产正能量,倡导公众安全发展理念。

    本次安全生产日活动分别在金牛区人民北路街道办城隍庙社区和成都地调中心办公基地设置安全生产咨询点,展播了38张安全生产宣传挂图,发放了社区安全、火灾与应急逃生、安全趣谈等200余份安全知识宣传单,吸引了众多社区民众和来往行人。安全员热情地给往来行人宣讲了防暑降温、工伤保险、出行等安全知识。活动广受民众好评,并得到人民北路街道办的肯定。

    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还向职工发放了新时代地勘安全生产应知应会、工伤保险常识、防暑降温措施等8类宣传书籍及资料100余份,同时组织成都地调中心80余名职工开展了以“生命至上、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签名活动。

    活动期间,成都地调中心以“荣誉红榜”形式公布了第一届获得中国红十字会急救员资格的人员名单。

    本次活动是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之四。上街道、进社区的方式,提高了社区民众的参与度,扩大了安全生产正能量传播范围,履行了成都地调中心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积极营造了“关注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生产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的安全生产宣传效果。下一步,成都地调中心还将通过安全生产公开课、安全知识答题、安全隐患排查、观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片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宣教力度,促使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发放安全生产宣传材料

    安全生产签名活动

    成都地调中心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

    为提升野外作业人员应急救护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推动职业健康标准化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于近日邀请四川省红十字会专家对部分野外作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在开班仪式上,成都地调中心分管安全工作的副主任作了简短的动员讲话,一是对省红十字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二是希望参训人员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党政领导对培训工作都给予了关心和支持;三是要求参训人员严肃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演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切实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培训课程为期2天共计16学时,内容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蛇伤、溺水、雷电等野外意外伤害的救护知识。培训班上,授课老师讲解内容深入浅出,各个案例生动鲜明,现场互动活跃,掌声不断。在操作实践课中,共分成4小组进行现场模拟事故操作,学员们分别进行了心肺复苏、创伤止血、现场包扎、骨折固定以及蛇伤等的应急救护实训,让学员们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极大地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

    本次培训共有60人参加,48位参训学员进行了现场考核并取得了红十字会急救员证,由此产生了成都地调中心第一批红十字会应急救护人员,形成了成都地调中心现场应急救护的主力军。培训班的顺利举办也为成都地调中心2018年贯彻落实好局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成都地调中心举办首届野外作业应急救护培训班
      3月9日,中国地调局青岛所工会、妇委会举办了庆祝“三八”妇女节--女性幸福课堂的心理讲座,讲座邀请了中国红十字会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培训师、青岛市抗癌协会理事牟宗珂进行了授课。

        讲座过程中,讲师通过与女职工互动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为大家剖析了幸福是什么、爱是什么、家的定义、换位思考以及女性的角色分配、如何平衡工作、生活、家庭关系等大家关心和面临的问题。这次讲座深入浅出,为女职工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的入口,提供了一种换位思考、宣泄压力、平衡自我的心理途径。
       
    本次讲座围绕“巾帼建新功,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思想,本着关心爱护青岛所女职工身心健康的宗旨,让女职工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更理智、顺畅的面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面对工作和家庭,为日后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


    讲师授课
    青岛所举办庆祝“三八”妇女节—女性幸福课堂心理讲...

    为加强救护员队伍建设,全面夯实野外作业应急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年度教育培训工作安排,连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矿产中心”)举办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班,开展第一批救护员技能培训。

    本次培训本着“夯实理论基础、掌握操作技能、考核全面达标”的原则,课目设置以理论学习与实操练习相结合,内容包含心肺复苏、AED操作、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的处理等,邀请陕西省红十字会2名专家现场讲解指导。

    培训期间,2名专家结合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流程、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方法、受伤情况下如何对伤口进行有效的包扎处理等理论知识,并借助模拟人、绷带、三角巾等针对需要进行考核的内容进行现场操作示范。参训的25名学员顺利通过考核并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

    此次培训进一步扩充了西安矿产中心救护员队伍,提升了野外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救护能力,为西安矿产中心安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安矿产中心开展第一批救护员培训

    “当自己的血液在他人的体内流淌,甚至能够拯救他的生命时,快乐和满足便在我心中流淌。”历经5个多小时,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王尚晓近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成功捐献38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从而成为南京市第1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王尚晓出生于1993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室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坚持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事业等公益活动中。据悉,早在2012年刚刚高中毕业时,王尚晓便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多年以来一直坚持无偿献血。不满30岁的他至今已无偿献血21次,献血量达8300毫升,几乎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血液总量的两倍。在2020年参加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时,抱有仁爱之心的他当场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通过采集血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2年11月,正在野外一线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王尚晓接到南京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初筛配型成功。得知自己的血液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王尚晓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捐献。为了打消家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疑虑和担忧,他仔细翻阅各种资料,认真细致地对家人进行科普。家里人很快达成了共识,全力支持他。当时,高分辨率配型和体检的过程正好伴随着他迎接自己孩子的出生。初为人父的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生命来到人间的不易。想到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庭,他要做这件善事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图片南京市及秦淮区红十字会、秦淮区政府、瑞金路街道工委、南京地调中心联合举行王尚晓同志捐献造血干细胞欢送会

    王尚晓的大爱之举是对新时代地质文化的强有力诠释,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与责任担当,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地质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躺在病床上,望着鲜红的干细胞从自己体内缓缓流出,希望远方陌生的血液病患者能够尽快康复。”王尚晓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用爱心和行动重燃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之光,为更多患者及其家庭托起新生的希望。”

    王尚晓成功捐献38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他用爱点亮生命之光——南京地调中心王尚晓成功完成...

    为进一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5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积极响应省直工委和河南省红十字会倡议,组织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干部职工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爱心善行,接力生命,奉献社会。

    上午九点,骄阳似火,志愿者早已在现场等候。填表、验血、抽血,献血流程有条不紊展开。经过两个半小时忙碌,现场采血18人次,采集血液6200毫升。活动中工作人员细心询问大家的身体状况,耐心叮嘱献血后注意事项,并为每位志愿者送上精美小礼品,一举一动温暖着志愿者的心。

    在此次活动中,党员干部带头义务献血,一滴滴鲜红的血液,代表着郑州综合利用所人的那一份份爱心。附近居民闻讯赶来,也加入到活动中来,有的夫妻一起参加,被赞“最美爱心夫妻”,有的连续多年参加献血活动……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弘扬践行着新时代地质文化和奉献、奋斗和担当的研究所精神,体现了互助友爱、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大家也表示,愿意将这种爱传递下去,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郑州综合利用所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

    2021年1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职工魏通通在海南省海口市某医院成功完成骨髓捐献,这份带着军人气息的“生命种子”即刻装箱,送往远在北京的某医院,为一个24岁的年轻生命注入新的生机。

    据悉,早在2018年一次偶然的献血机会,海口中心职工魏通通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2020年11月,魏通通接到了北京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有患者与其匹配成功,询问是否同意捐献时,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成为骨髓捐献者很自豪,也一直在等待着能够挽救他人生命的机会”。随后,海南省红十字会与其对接,陆续完成骨髓捐献的各项流程。

    退伍不褪色,为人民服务是不变的宗旨。作为一名转隶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烙在魏通通的心中。面对全国疫情形势,他没有退缩,他说:远在北京的病床上还有病人等着我救命,生命至上,只要人民需要,我义无反顾,我要实现我生命的承诺。

    据悉,心怀善念魏通通自接到北京红十字会电话后,生怕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影响骨髓捐献,开始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戒荤腥,不熬夜,勤锻炼,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2020年12月21日第一次抽样就成功通过,他悬着的心终于落地。2021年1月25日,经过5天动员针注射,白细胞活跃的达到捐献要求后,经过236分钟采集造血干细胞,共计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62毫升,成为海南省第121例,全国第10789例骨髓捐献者。

    多方挺善心,为爱心行动注入不竭动力。得知魏通通的爱心行动后,海口中心党委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期间,魏通通多次前往医院体检和取样,海口中心党委及时批假并主动跟进。魏通通同志用捐髓救人的行动诠释了一名转隶军人和共产党员优良传统作风,为地质人树立了良好榜样。

    图片

    海口中心职工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