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天然成因金刚石一般产自于金伯利岩筒、钾镁煌斑岩、蛇绿岩体中,少量形成于陨石撞击。金刚石的碳稳定同位素能为它们的生长过程提供关键线索,能够示踪地幔物质循环,尤其是深部碳循环过程。目前金刚石微区碳同位素分析主要仪器设备(纳米)离子探针造价高,且对制样要求较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快速、准确、高效的测试方法。

    近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开展激光剥蚀多接收器质谱法(LA-MC-ICP-MS)技术攻关,评估使用LA-MC-ICP-MS测定金刚石碳同位素可行性,取得了系列新认识。一是评估了激光参数对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按梯度调整激光参数,当信噪比优于4,可以获得跟离子探针类似的精度;采用合金制靶而非环氧树脂,可以有效降低碳的背景值,从而提升信噪比。二是揭示了基体效应的产生机制:通过对ICP中12C+13C/12C和40Ar3+进行了高空间分辨率耦合成像研究,阐明了40Ar3+的离子化动力学,获得了元素之间互相影响电离(基体效应)的直接证据,核素电离过程的相互影响导致元素和同位素分馏,这是产生基体效应的机制之一(图1)。三是确定了ICP中碳同位素分析的最稳定区域以便于高精度碳同位素分析。四是验证了LA-MC-ICP-MS方法的可靠性:对两种金刚石(天然金刚石(D-N-1)和合成金刚石(D-HTHP))分别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了测量,既标定了标样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尽管空间分辨率略逊于(纳米)离子探针,但充分表明LA-MC-ICP-MS是一种快速、精确、准确的金刚石碳同位素分析方法。

    本研究通过样品制备工艺的改进、等离子体性质研究、标样研制等工作,揭示了基体效应的形成机制,评估了使用LA-MC-ICP-MS测试碳同位素的可行性,建立了金刚石激光微区碳同位素分析方法,为后续基体效应的深入研究和其它碳酸盐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研发奠定基础。该项技术已成功为珠宝鉴定行业区分出十余种人工合成及天然金刚石,并且已经为地质所深部碳循环等课题组提供了技术支撑。

    图1 等离子体中元素同位素分布(Neptune Plus)

    金刚石激光微区碳同位素分析方法取得新认识

    正值全国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巴尔陶勒盖-复兴屯超大型银铅锌矿床成矿机制与找矿预测”野外项目组正在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项目组通过学习“资源所开展2020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项目组野外实际,精心组织活动开展,并坚持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安全都是野外工作的生命线。安全生产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也不是一本本厚厚的规章制度,而是应该贯穿在野外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地表的野外地质调查、井下观察和采样及车辆行驶。项目组每一位成员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并持之以恒地去执行。为此,在安全生产月和野外工作期间,项目组坚持每周召开2次安全会议;要求必须2人以上才能开展地表工作;井下工作必须有矿山专职安全员陪同,并严格按照矿山安全部分的规定配齐安全防护装备;每天出车前,要求司机提前15分钟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严格按地区防疫要求做好身体健康防护,确保野外工作期间的安全。

    一、坚持每周召开安全会议

    安全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主持,传达资源所安全工作情况,学习所内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项目组成员分别发言,对最近几天的安全生产发表看法,分析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最终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总结,确定改进方案(图1)。

    图1  项目组召开安全工作会议

    二、认真做好地表作业安全防护

    本次野外主要涉及的地表工作有:路线地质调查、剖面测量、地质填图、露天采矿场地质观察、岩心观测、样品采集。项目组要求每组路线至少由2人及以上人员组成,并配备GPS、对讲机、帽子和应急的药物。工作量设计要适度,无特殊情况,要求项目组成员在下午5点前返回驻地。在露天采矿场进行地质观测及样品采集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靠近不稳定区域,在安全区域采集样品后,到空旷的场地进行观察和整理(图2)。野外岩心观测及样品采集方面,在安全员带领下,佩戴安全帽进入钻机施工区域,进行快速观察采样后尽快离开施工区域(图3)。

    图2  项目组成员在露天采矿场远离危险区域观察样品

     

    图3  项目组成员在安全员带领下开展岩心观察采样工作

    三、严格井下作业安全防护

    在下井之前接受矿业公司井下作业安全培训,了解安全相关事项,避开作业区和爆破区,下井时由矿山指派1名安全员、1名生产技术部技术人员陪同进行井下作业。项目组每人佩戴安全帽,自救器,护腰板,电筒、雨靴及乳胶手套(图4),在井下作业时按照矿山工作人员要求,远离危险区域。

     

    图4  项目组在矿山工作人员陪同下准备开展井下作业

    四、加强车辆交通安全防护

    由于作业区域为高寒区域,为防止有可能出现的雨雪路面,车辆统一要求使用雪地胎。在每天出野外前,由项目组成员和司机共同开展车辆状况检查(图5),并检查保障装备情况。行驶中,要求每个人系安全带,司机不得超速驾驶;遇长途行车,规定每一个半小时停车休息10~15分钟;行车期间,副驾驶位置乘坐人员不允许睡觉,保持警惕,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提醒司机注意。如遇恶劣天气,将车辆开至安全区域停车等待。

     

    图5  项目组成员出车前检查车况

    五、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做好身体健康防护

    项目组备有应急药物。因为今年爆发新冠疫情,项目组规定项目成员及司机每天测量体温2次,如遇身体不适,立即送当地医院就诊;疫情期间,项目组成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必须佩戴口罩。

     
     
     
    资源所内蒙古野外项目组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摘要: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较好,志留系龙马溪组已获得重大突破,仍具发现“涪陵式”或“长宁式”页岩气田的潜力;石炭系打屋坝组调查获较好页岩气显示,是有望获得突破的重要新层系。

    1.项目概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组织实施的“中上扬子海相含油气盆地 油气地质综合调查”项目,项目起止时 间为2011 —2015年。重点开展金沙一仁 怀、桑植一石门、武隆一彭水、恩施一利川地区的油气远景区调查评价。2014年, 在原计划项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强化 上扬子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兼顾 常规油气调查评价,取得新认识。

    2.成果简介

    上扬子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包 括牛蹄塘组、龙马溪组、石炭系一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页岩气地质条件较好。 己在威远、长宁、富顺一永川、彭水、涪 陵和丁山等地区获得页岩气突破,并发现 了国内首个页岩气田一一涪陵页岩气田, 探明储量1067.5亿m3。目前,龙马溪组 为页岩气主力勘探层系,仍具有较好的 页岩气勘探潜力,石炭系有望成为其后 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系。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重磁电测量、 调查井、钻(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以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为评价对象,确定 其分布规律,系统总结页岩气地质特征,探索页岩气富集条件与富集规律,优选有 利目标区,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项目实 施一年来,以龙马溪组为重点研宄层系, 兼顾石炭系,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与 认识。

    (1)预测了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规 律与勘探方向。

    根据优质相带、应力场与异常压力 分布、埋深、保存条件等,初步预测了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规律。由于受构造控制 作用,盆内页岩气富集较好。川南、川 东和川西南是盆内较好的页岩气富集区。 川南受帚状构造带控制,构造相对稳定, 优质相带,压力系数2.0左右,测试产量 较高,最高可达43万m3,是页岩气富集 最有利的区域。川东南和川西南也是页岩 气富集区域,分别受高陡断褶带和低陡断褶带控制,除了局部发育断裂外大部 分区域稳定,优质相带、压力系数1.5〜1.7, 焦石坝平均产量大于20万m3,已成为国内首个页岩气田,威远产量也较好。盆外因为改造相对较强,压力系数仅0.8〜1,
    但宽缓复向斜相对较稳定,且彭水已获 得页岩气突破,具有一定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结合涪陵、长宁、威远、富顺一永 川和彭水页岩气勘探经验,盆内选区评价参数包括4个方面,即:①优质相带, 决定了基本页岩气地质条件;②埋深 2000〜3000m,决定了经济可采性;③压 力系数,决定页岩气产量;④正向构造, 表明兼具常规油气聚集机理。盆外由于改造强度较大,保存条件为首先考虑因素, 评价参数主要包括:①稳定区域,保存 条件相对较好;②优质相带,决定了基 本页岩气地质条件。据此,四川盆地川 东、川南正向构造带为首选勘探方向,并认为仍具有发现“涪陵式”或“长宁式” 页岩气田的潜力;其次为米仓山一大巴 山前缘,特别是大巴山前缘双向构造结 合带页岩气勘探潜力较大;川西南地区优质相带分布区也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盆外宽缓复向斜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特别是利川复向斜西南段规模大,潜力 相对较好(图1)。

    (2) 石炭系是有望获得突破的重要 页岩气勘探层系。

    下石炭统打屋坝组是黔西南地 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系。水页1井钻进 过程中有顶钴、井喷现象,未压裂条件下日产气约1.0X 104m3 (据贵州煤田地质局, 2014),展示了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2014年在贵州长顺代化实施代页 1井,终孔井深712.8m,打屋坝组井 深448~645m。钻厚197m处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垂厚130m,现场解析量0.15〜2.02m3/t,总含气量 0.4〜4.97m3/t, 一般1〜3.6m3/t。530~623m段含气量较高(图2)。烃类组分含量平均值为 89.0%,为较优质天然气。

    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受早石炭世大塘期岩相古地理格局的控制,属台缘 斜坡一台盆相沉积,富有机质页岩厚 度110〜180m。早石炭统有机碳含量为 2.0%〜3.0%,最大值为6.93%;有机质类 型为112—111型,成熟度2.0%〜3.0%;脆 性矿物含量平均值为40%,页岩气成藏 地质条件较好。石炭系广泛分布于滇黔桂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有机质 丰度高,热演化适中,已获得页岩气突破, 可能是仅次于龙马溪组的重要页岩气勘 探层系。除石炭系外,泥盆系、二叠系也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3.成果意义

    成果对于四川盆地及邻区深化龙马 溪组页岩气勘探、助推发现“涪陵式”或 “长宁式”页岩气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并为深化海相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提供 了基础依据;明确提出,石炭系、泥盆系和二叠系是有望获得新突破的重要勘 探层系,为页岩气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余谦汪正江供稿)


    上扬子地区调查发现页岩气新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