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5月7日,地调局广州海洋局“海马”号模型、“海洋六号”船模、海底矿产样品、科普展板等亮相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参加“第五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深海矿产资源及技术科普活动”,吸引了大批师生参观关注。

    广州海洋局结合全国2016年科技活动周主题“创新引领、共享发展”,开展“科学使者进校园”主题活动,并与中山大学“第五届海洋科技文化节”结合起来。该活动由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大海洋学院团委和广州海洋局团委等五家单位联合承办。广州海洋局科普团队由副总工程师何高文带队,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师生及海洋环保志愿者等数百人参加了活动。

    开幕式上,广州海洋局何高文副总工和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陈省平书记分别为开幕式致辞,并互赠了纪念品;广州海洋局团委向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青年代表赠送《温家宝地质笔记》60册,与同学们共勉,学习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弘扬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在何高文副总工和陶军教授作的“深海矿产资源”和“海马”号与“海马冷泉”的主题科普讲座上。中山大学学子对浩瀚的海洋底下蕴藏的矿产资源非常感兴趣,被生动有趣的“海马”号海底作业视频吸引,仿佛被带入奥妙的海底世界,亲历了未曾见过的海底奇景。

    在中大珠海校区榕园广场深海矿产资源及技术科普展板和模型样品展览专区,广州海洋局科技人员向大家介绍了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深海稀土等矿产资源和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及其应用,以及广州海洋局在深海矿产资源和深海技术这两个领域近年来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海马”号模型的亮相也吸引了大批同学围观发问,现场气氛相当活跃,培养激发了学子们对海洋科技的浓厚兴趣,达到了“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让科技流行起来”的目的。

    据悉,广州海洋局与中山大学自2008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今年2月,双方在加强共建调查科研基地、共建特色研究机构、拓展资源共享领域、加强海洋学科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的紧密合作达成了进一步共识,此次联合开展活动是落实紧密合作的举措之一。 

    第五届海洋科技文化节揭幕

    广州海洋局向中山大学海洋学院赠送“海洋六号”船模和《温家宝地质笔记》

    广州海洋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作“深海矿产资源”科普讲座

    青年科技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科普展板

    广州海洋局与中山大学联合举办海洋科普活动

    工匠人才是破解发展难题、支撑制造强国、赢得国际主动的战略资源。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对于提升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攻坚攻关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能源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煤矿机电一队电工班班长游弋在接受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能源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煤矿机电一队电工班班长游弋(王琼杰摄)
    从一名初中未毕业,只会拧螺丝、剪电线的普通劳务工,成长为玩转机电设备的矿井“技能大师”,再到成立个人工作室、探索出煤矿井下防晃电技术等各类应用创新100多项、为企业累计创收超亿元……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20余年的游弋,深感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也更加理解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他说,产业工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矛盾,迫切需要持续加强由工匠示范引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人才基础。
    游弋认为,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工匠人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企业内起到了引领性效应,在社会上产生了示范性影响。游弋建议:一是强化基础教育阶段的工匠精神启蒙,将工匠精神纳入中小学教材,通过编写生动有趣、贴合学生认知的教材内容,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工匠精神,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把工匠精益求精的生动实践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广泛传播。持续开展工匠人才走进企业、社区、校园活动,通过现场分享、互动交流等形式,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工匠的风采和精神,激发大众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追求。三是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继续教育的全链条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设立工匠荣誉称号和奖励制度,对在各自领域表现突出的工匠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企业内部可建立技能人才晋升通道,对获得相关技能证书或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和职业发展机会。五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工匠评选等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宣传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

     
    两会观点丨游弋代表:弘扬工匠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

    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周期间,为提升公众对地质钻探的了解,勘探技术所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

    一是勘探技术所与民建廊坊市委联合组织了系列科普活动。4月19日,为引导公众树立“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升公众对地质钻探的了解,40余名民建会员参观了中国地质学会地质钻探科普研学基地,并参加了由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勘探技术所联合组织的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提升找矿能力 服务找矿突破”科普讲座。讲座由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二地质大队宋继伟队长主讲,受众逾千人,大家通过聆听,了解了贵州省绿色勘查钻探工作现状、岩心钻探复杂情况预防与处理措施等知识,感受到了地质钻探的魅力。

    二是组织了科普进校园活动。4月19日,为激发青少年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对地质钻探的了解。勘探技术所、廊坊市第十六中学和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开展了“神奇的‘钻地术’”科普讲座。同学们通过聆听演讲,通过观看科普视频,观察岩心标本、钻探器具等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亲身体验到了地质钻探的魅力,在内心深处埋下了地球科学的种子。

    三是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勘探技术所与河北省区域调查院合作,开展了“走进人民公园 探索岩石奥秘”科普进社区活动,以廊坊市人民公园观赏石为主要内容,向小朋友们讲解公园里一块块石头的前世今生,展示了来自地下的岩心标本以及采取这些岩心所用的地质钻探器具,开拓了小朋友的视野,树立了大家尊重自然、爱护地球的意识。

    四是继续举行勘探技术所“开放日”活动。4月19日,勘探技术所设“开放日”,对外开放中国地质学会地质钻探科普基地,社会公众积极预约,100余人到所参观。

    五是利用各类媒介开展宣传。在所办公楼的电子大屏幕播放“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宣传海报,营造世界地球日的活动氛围。利用“地调局勘探技术所”“探矿工程在线”“探矿工程技术信息”等公众号、微信群、QQ群转发与世界地球日相关的信息。

    科普进社区

     

    科普进校园

     

    民建会员参观了中国地质学会地质钻探科普研学基地

    勘探技术所开展形式多样的“世界地球日” 科普活动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你的家乡马边县的大山像三明治一样一层一层地叠加吗?你想知道乐山恐龙的足印是什么形状吗?我来告诉你乐山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什么样子的……”。4月21-22日,在四川省乐山市实验中学、在乐山市广场上,一群年轻的地学专业技术人员正在向学生和市民进行科普宣传,讲述地球故事。

    为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地调局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联合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直属机关党委,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乐山市人民政府,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开展“根在基层、情系民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

    在乐山市副秘书长张松林的主持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党委书记李文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胡杰,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李树,乐山市副市长罗新礼、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李帮、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干部赵凌波向乐山市实验中学赠送了地质科普图书。

    乐山市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目前已有四川大渡河峡谷地质公园,并在积极创建以环崖丹霞景观为主的马边丹霞地质公园。李文鹏介绍说,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发展、保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资源,乐山地区地质遗迹丰富并具有特色,如何科学地认识、开发和保护地质遗迹,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为此,本次活动以科普报告会和科普专题展览为主要形式,介绍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矿山环境治理等地质环境知识,并首次将地质遗迹知识与地方地质环境相结合,倡导人们从地质美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生活的地球。在实验中学,旅游地学及自然生态学家李忠东为广大师生做了《认识我们的地球,认识我们的家乡》科普报告;在乐山广场,通过大屏幕滚动播放《地质灾害“五步避险法”》微视频;在展板旁,志愿者们通过《地质遗迹及其类型》、《丹霞地貌》、《四川马边丹霞地质公园》等宣传手册,向广大市民进行科普知识讲解。

    乐山市实验中学初二学生高雅婷说,通过这次地球日的科普宣传活动,使自己对家乡有了全新的认识,自己今后将用更科学的目光去发现家乡的壮美,并希望以后多举办一些像这样既生动有趣又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科普活动。

    专家介绍,近年来社会公众对地质公园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是人们对地质遗迹景观却缺乏科学性的认识,今后的地质环境科普工作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地质景观特点,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科普工作,提升当地人民保护家乡、保护自然的意识。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10家单位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4月18日,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柴达木深层富钾卤水综合利用评价”项目组走进郑州市中原区秦岭路小学,开展“盐从哪里来”科普进校园活动。

    专业技术人员以2023年日本排放核废水带来的国内民众“抢盐潮”这一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生动有趣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盐的产量与来源占比、盐的储量与消费量、盐的加工方法与主要用途以及盐的使用小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在盐的加工方法方面进一步详细展开,向同学们介绍了盐湖的相关知识。我国美丽的盐湖资源让在场学生迸发了对盐湖的浓厚兴趣和对大自然无限的向往。技术人员以盐的来源为出发点,以直观的数据告诉同学们,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球资源,资源的安全保障对于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呼吁同学们要珍爱地球,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次活动得到郑州市科技馆相关负责人的高度肯定,并表示科普活动特别有意义、也很有必要,郑州综合利用所作为地质调查行业的国家队,这种类型的科普活动建议多开展、常开展,可以更好地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郑州综合利用所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为迎接第55个“世界地球日”,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举办第五届“资源与地球”杯少年儿童公益绘画大赛暨“世界地球日”实验室开放活动。

    自2020年至今,“资源与地球”杯少年儿童公益绘画大赛已连续举办五届。本届收到来自全国300余幅作作品,评出一等奖14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40个及优胜奖若干。活动当日有200余名小朋友和家长到场参加,资源所所长王登红和副所长宋扬分别为27个获奖代表和14名小志愿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并赠送了精美的矿石标本。

    图1 王登红所长为获奖代表颁奖

    图2宋扬副所长为志愿者颁奖

    随后,王登红作了题为《家里有矿 心里不慌》的科普报告。本次报告以别开生面的现场和直播的方式举行。讲座现场是资源所标本室,墙上挂有无数矿床学家们的成果结晶——《中国矿产地分布图》,并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中国矿产的分布和类型,告诉小朋友,咱家有矿。还从身边的生活中常见的矿产入手,介绍了很多矿石知识,比如黄铁矿和金矿石的区别,磁铁矿和赤铁矿的区别等。 

    图3 王登红所长讲解中国矿产分布全图

    图4 王登红所长与小朋友互动

    中国地质博物馆《地球》杂志副主编刘丹老师作了题为《石头的故事》的科普讲座。她以身边常见的岩石如圆明园大水法、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入手,告诉大家什么是石头,石头的家在哪里,石头有多少种等多种有趣的知识。

    图5 刘丹副主编讲《石头的故事》

    随后,小朋友们参观了自然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资源所标本室、透射电镜实验室和扫描电镜实验室。

    在自然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孔凡晶研究员首先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盐湖的形成和分布,带领大家参观了实验室走廊两边的盐类矿物展品。随后孔凡晶研究员给大家介绍了盐类矿物的沉积过程,并给大家发放了盐湖卤水和吸管作为小礼物,鼓励大家自行观察盐类矿物结晶过程。宋高副研究员给大家介绍了微体古生物轮藻和介形虫,带领小朋友们在显微镜下寻找古生物,让大家自己动手调试显微镜寻找自己想要的古生物,小朋友们自觉排队观看,询问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致。

    图6 自然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参观情况

    在标本室,小朋友们不仅亲眼看了矿石,还用手触摸了从全国各地找出来的各种宝藏。马旭东研究员、宫江华副研究员和九三学社的王九一副研究员为小朋友们做了生动有趣的讲解。 

    图7 标本室参观情况

    在透射电镜实验室和扫描电镜实验室,小朋友们了解了研究岩石、矿物的形貌特征、表面结构及成分分析的科学仪器。

    图8 电镜室参观情况

    附件:第五届“资源与地球”杯少年儿童公益绘画大赛获奖名单

    获奖名单 

    获奖等级 

    珍爱矿产资源 筑牢安全防线-梁竞翕 

    少年组一等奖 

    青绿山水-王之菲 

    少年组一等奖 

    保护我们的地球-陈家祺 

    少儿组一等奖 

    保护矿产资源,爱护我们的地球-郭思懿 

    少儿组一等奖 

    低碳生活-刘若水 

    少儿组一等奖 

    珍爱矿产资源-马梓元 

    少儿组一等奖 

    禁止非法开采矿产资源-魏小溪 

    少儿组一等奖 

    呵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武玥汐 

    少儿组一等奖 

    地质人:大地山水记录员-薛京京 

    少儿组一等奖 

    保护地球 人人有责-寻梦 

    少儿组一等奖 

    珍爱矿产资源-闫紫茉 

    少儿组一等奖 

    秋思·白桦林-张熙越 

    少儿组一等奖 

    绿色矿山-赵佳祺 

    少儿组一等奖 

    保护地球 我们在行动-邹雨洁 

    少儿组一等奖 

    珍爱矿产-曾雨晴 

    少年组二等奖 

    世界地球日 守护美丽家园-庄丽婷 

    少年组二等奖 

    阳光少年-张建奇 

    少年组二等奖 

    保护矿产资源-孙淑畅 

    少年组二等奖 

    保护地球-马梓墨 

    少儿组二等奖 

    节省矿物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叶千豪 

    少儿组二等奖 

    守护地球-黄义尧 

    少儿组二等奖 

    矿产之境-苗雨桐 

    少儿组二等奖 

    低碳环保 从我做起-张思睿 

    少儿组二等奖 

    稀有矿石-陈嘉瑞 

    少儿组二等奖 

    七彩宝石梦-王禹心 

    少儿组二等奖 

    辛勤的矿工-蔡若萱 

    少儿组二等奖 

    宝藏大家族-李筱晓 

    少儿组二等奖 

    环保地球-张玉卓含 

    少儿组二等奖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李子轩 

    少儿组二等奖 

    保护美丽的地球家园-谢佳霖 

    少儿组二等奖 

    珍惜资源 爱护地球-文馨雨 

    少儿组二等奖 

    钼铝矿-王睿霆 

    少儿组二等奖 

    珍爱矿产资源-刘芠嘉 

    少儿组二等奖 

    美丽的矿产家园-张雨莫 

    少儿组二等奖 

    别乱挖矿,太疼-徐佳岐 

    少儿组二等奖 

    人与自然一体-朱厉娜 

    少儿组二等奖 

    爱护地球 从我做起-于熙媛 

    少儿组二等奖 

    绿色矿产资源-我们的魔法瓶-刘子嫣 

    少儿组二等奖 

    地球的心里话-余熙琳 

    少儿组二等奖 

    守护家园-魏晨宇 

    少儿组二等奖 

    保护资源 拒绝流浪宇宙-谢佳泽 

    少年组三等奖 

    家园-罗健宁 

    少年组三等奖 

    龙票-郭腾 

    少年组三等奖 

    保护矿产资源-李晶 

    少年组三等奖 

    地球母亲-陆远兮 

    少年组三等奖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杨皓宇 

    少年组三等奖 

    地球里的宝藏-陈家烨 

    少儿组三等奖 

    地球乐园-赵佐同 

    少儿组三等奖 

    和谐地球-高博涵 

    少儿组三等奖 

    保护地球-谢筱白 

    少儿组三等奖 

    矿产晶体-董思齐 

    少儿组三等奖 

    守护雨林 守护地球家园-张心果 

    少儿组三等奖 

    保护地球 人人有责-寻圣博 

    少儿组三等奖 

    保护绿色地球 低碳出行-肖云曦 

    少儿组三等奖 

    保护地球地下矿产资源-张玉博 

    少儿组三等奖 

    资源地球-赵艺博 

    少儿组三等奖 

    绿色矿山-戢乐颖 

    少儿组三等奖 

    爱资源 爱地球 绿色生活和谐之路-李兰青 

    少儿组三等奖 

    我爱绿色地球-胡一元 

    少儿组三等奖 

    碧海落日-陈俊哲 

    少儿组三等奖 

    保护地球,珍爱矿产-李逸宁 

    少儿组三等奖 

    美丽世界-王思淇 

    少儿组三等奖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刘汀月 

    少儿组三等奖 

    荷蓬-刘文畅 

    少儿组三等奖 

    珍爱地球-聂义远 

    少儿组三等奖 

    神奇的水资源-刘芮莹 

    少儿组三等奖 

    丰富的家园-赵毅安 

    少儿组三等奖 

    地球妈妈我守护-李心蕊 

    少儿组三等奖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梁桔嘉 

    少儿组三等奖 

    地球矿物资源-陈佳璐 

    少儿组三等奖 

    珍惜矿产资源-陈家辉 

    少儿组三等奖 

    珍爱地球母亲-张欣恬 

    少儿组三等奖 

    地下矿藏图-黄胤祁 

    少儿组三等奖 

    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曹珈颐 

    少儿组三等奖 

    同一个地球 同一个家园 -张祎迪 

    少儿组三等奖 

    保护资源 保护地球-翁韵淇 

    少儿组三等奖 

    中国矿工-宋秋霖 

    少儿组三等奖 

    自然资源-刘羽馨 

    少儿组三等奖 

    呵护地球-吴欣诺 

    少儿组三等奖 

    珍爱矿产资源-杨和霖 

    少儿组三等奖 

    爱护环境 一起行动-王国豪 

    优胜奖 

    爱护地球 我们的责任-张佳莉 

    优胜奖 

    地球爷爷保重-周子涵 

    优胜奖 

    珍惜地球资源-陈梦洁 

    优胜奖 

    矿物资源-陈铭萱 

    优胜奖 

    矿物资源-陈雅琪 

    优胜奖 

    珍惜矿产资源-陈泽林 

    优胜奖 

    地球矿产资源-蓝佳馨 

    优胜奖 

    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李沐昕 

    优胜奖 

    低碳生活-王禹皓 

    优胜奖 

    珍爱矿产资源-焦小竺 

    优胜奖 

    保护家园-安家仪 

    优胜奖 

    保护环境,拯救家园-左昕妍 

    优胜奖 

    资源与矿物-肇梓岐 

    优胜奖 

    大自然的宝藏馈赠与高科技开采-陈梓源 

    优胜奖 

    宝石怪兽世界-刘苏横 

    优胜奖 

    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王鹏皓 

    优胜奖 

    采矿-刘奕汝 

    优胜奖 

    矿产之城-马安泽 

    优胜奖 

    珍爱矿产资源-马悦情晴 

    优胜奖 

    合理开采矿石-申新悦 

    优胜奖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徐子栋 

    优胜奖 

    保护水资源-薛凝 

    优胜奖 

    世界地球日-黄嘉琦 

    优胜奖 

    世界地球日-王日轩 

    优胜奖 

    你好大自然-胡海川 

    优胜奖 

    珍惜每一份资源-张琳浩 

    优胜奖 

    珍爱矿产 守卫家园-赵溪彤 

    优胜奖 

    保护大自然,助力碳中和-季瑾瑜 

    优胜奖 

    翠河矿韵-周少博 

    优胜奖 

     

    资源所开展第五届“资源与地球”杯少年儿童公益绘画...

    4月11日,春意盎然,四川天府新区十一学校小学二年级的“小种子”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鹿溪探秘”实践课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科普志愿服务队走进该户外课堂,在春游踏青中,给200多名同学讲解了鹿溪河谷背后生动有趣的地质知识。

    在明媚的春光中,同学们好奇地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蜿蜒流淌于成都科学城的鹿溪河水来自哪儿?宽阔的鹿溪河谷是又怎么形成的?脚下的上白垩统灌口组棕红色砂泥岩与几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有什么关系?遍布鹿溪智谷的紫色土又是怎样哺育着科学城的植被的?美丽的鹿溪河谷需要我们怎么去爱护?成都地调中心刘洪高级工程师一个一个地解答“小种子”们的问题。此外,科普志愿者还向同学们展示了怎么用放大镜观察岩石和泥沙的矿物组成和细微结构,怎么用罗盘测量方位。一系列的小知识更激发了同学们对地质学的浓厚兴趣。

    “鹿溪探秘”作为天府十一学校的特色实践课程,一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此次与成都地调中心的合作,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更将地质科普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紧密结合,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保护地球宜居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次活动推动了地质科普和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融合,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对宜居生态环境的热爱。

     

     

    鹿溪探秘

    了解身边的地质知识——地质科普点亮天府新区十一学...

    1月22日至2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基地迎来了新年首次科普热潮,青岛市南京路小学、实验初级中学、新世纪学校、26中以及福林小学的中小学生陆续来基地参观和研学。

    活动期间,科普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科技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了地质学知识,然后结合单位的业务情况向大家介绍了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情况,同时介绍了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萤石、水晶、岫玉、方解石、海百合、叠层石、恐龙蛋等矿物、岩石和生物化石。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孟庆国高级工程师、耿威博士以及特邀河海大学张鹏辉博士为大家呈送了三场有关可燃冰与海洋油气资源的精彩报告。报告采取互动的方式,老师授课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答,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赠送相应的小小岩石标本作为奖励。孟庆国带领的可燃冰团队亲自指导南京路小学海洋研学团利用球棍、磁力贴拼接的方式认识可燃冰分子,同时现场展示人工合成的可燃冰,学生亲自观察、触摸并点燃,极大的激发了大家对于科学的兴趣。

     

     

     

     

     
    青岛海洋所科普基地迎来新年首批科普热潮

    2020年4月22日,第51个“世界地球日”如期而至。受疫情影响并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要求,根据部、局统一部署和安排,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围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系列线上科普宣传活动。

    “地球日”当天,依托“战略性共伴生难选冶矿产技术经济评价”项目,郑州综合利用所团委、科学技术处联合郑州东枫杨外国语学校组织学生们在线观看了“地球日”科普视频讲座。郑州综合利用所“战略性共伴生难选冶矿产技术经济评价”项目负责人王威博士以“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概述”为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从矿产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及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分布等方面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学普及。15个班级的900余名学生同时在线观看了视频讲座,并分享了关于“地球日”知识学习的感悟体会。同学们纷纷表示,讲座向同学们普及了矿产资源的基本常识,也激发了大家学习了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知识的浓厚兴趣和珍惜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大家受益匪浅。

    此外,在主题宣传周期间,郑州综合利用所还采用在所内、外网及时转载和报道地球日媒体关注文章、资源综合利用科普文章、地球日宣传海报、公益短片等形式,宣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

    王威博士做科普视频讲座

    同学们在线观看科普视频讲座 

    “地球日”科普讲座观后感 

    研究所网站科普宣传 

    社区街道宣传条幅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世界地球日”线上科普宣传活动

     

    从1916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全面开启中国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算起,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走过了100年的历程。

    100年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不畏艰险,使我国不仅实现了陆域中比例尺调查全覆盖,而且开启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先河,推动我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一步走向地质大国。期间,地质工作者完成的地质图件数以百万计。其中有些在传递地质信息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堪称艺术作品。

    百年来地质制图的演变,实际上是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正值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直属机关党委发起,全国地质资料馆联合中国地质图书馆从数百万馆藏图件中遴选出近千张,邀请书画家从艺术的角度进一步甄选出100余幅地质图件,举办了百年地质图艺展,以期通过展现百年地质制图发展的光辉历程,再现中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同时展示地质工作者良好的艺术素养与浪漫的工作情怀。

    1 初创(1935年前): 手绘制图彰显个人艺术修养---

    1903年,周树人(鲁迅)在其所著的《中国地质略论》中说道:“觇国非难。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副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1906年,顾琅、周树人合编完成《中国矿产全图》,我国才有了第一张矿产图。1910年《地学杂志》创刊号发表了邝荣光编制的1:250万《直隶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自己编制的首张地质图。1911年《地学杂志》又发表了邝荣光编制的《真隶矿产图》。这3张地质、矿产图的编制和出版,标志着中国区域地质、矿产综合研究和地质测图及地质制图工作的开端。

     

    ▲直隶地质图(邝荣光)

    在我国地质事业开展的早期阶段,地质先辈们编制了多幅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地质图,为日后中国地质制图打下了第一步基础。

    1914年,丁文江等赴滇、黔、川等省调查,沿途测制了多幅路线地质图、剖面图、以及广西、山东等地的矿区地质图,开创了中国野外实测地质图(填图)的先河。

    1919年,叶良辅等绘制的《北京西山地质图》,是中国人自己测制的第一幅1:10万地质图件;翁文灏完成的《中国地质约测图》,是中国学者自己编制的第一张全国地质图。在上世纪20年代,还相继编辑出版了3幅1:100万地质图。

    这一阶段的地质图件,几乎均为手绘,线条相对简单,以单色图件居多,多色图件绘制上色以水彩颜料为主,使用的纸张也较为粗糙。尽管当时地质制图没有绘制标准,比例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但手绘地质图件更多地体现了地质前辈们的个人艺术修养。

    ▲梁津绘制的《回头山地质及矿床图之二》,细节刻画到位,线条流畅,特别是大片的留白和起伏的山峦,使得画面主题突出,平实的画面充满了节奏的张力,与其说是一幅地质剖面图,不如说是一幅千里江山景。

    2 探索(1936 年至1954年): 向“规范化”迈出第一步---

    1936年黄汲清发表的《中国地质图着色及符号问题》、南延宗的《地质图上火成岩花纹用法之商榷》及1937年王炳章发表的《地质图符号着色及花纹商榷》,使中国地质编图、制图、野外测图向“统一化”和“规范化”迈出第一步。

    ▲熊永先、罗正远编制的《四川南部古兰珙县间地质图》,是一幅多色区域地质图,依据不同颜色与花纹区分地层与岩石,色彩以黄绿色调为主。图中非常细致地标注了地名,并对一些主要地名进行了中英双语标注。图例划分更为细致,有图框与经纬线,标注了经纬度,总体已非常符合标准地质图的要求。

    除了逐渐趋于标准的地质图外,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绘制精美的手绘素描图,以地质人的视角展现了自然之美。

    ▲我国第一套河流地貌图集《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上卷•地形图集》中的第24号图,是由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李承三于1940年底在剑门关邓家坡处手绘,形象地描绘了剑门关地形之险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黄汲清、曾鼎乾、陈梦熊完成了我国首张1:300万全国地质挂图。1945~1948 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研究室在室主任黄汲清的组织带领下,编制了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通过编制这些图件,系统总结和展现了1948年前全国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实现了全国地质图零的突破。这些图件适应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需要,为“一五”计划中的地质工作规划和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并为以后的综合地质编图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成长(1955年至1994年): 图面信息更丰富且印制更规范---

    随着国家建设和地质工作的迅速发展,1953年~1956年,国家相继成立了四个中苏合作的区域地质测量大队。通过中苏合作和我国地质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地质填图和地质制图发展到比较系统和完善的阶段,图面信息更加丰富多样,印制更加规范标准。这一时期,中国的地质制图有了飞速的发展。

    1954年出版的由黄汲清、谢家荣编著的《普查须知》,对野外测图中所需要的地层划分、地质代号使用、各种花纹符号和色标等提出了统一要求,从而为全国大比例尺地质图统一的表示方法提出了科学依据。

    黄汲清编辑指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是我国首份1:300万构造图。该图件被地学界公认为对亚洲地质构造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亚洲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由李廷栋、李春昱和王鸿祯主编的1:500万《亚洲地质图》,以及由耿树方负责主编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在参加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展览会时引起巨大轰动,外媒给予了高度赞扬。

    ▲亚洲地质图(李廷栋、李春昱、王鸿祯、范本贤等)

    此外,这一时期还完成了我国第一幅1:300万的中国水文地质图,对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幅全国性工程地质图,全面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特征;我国第一幅第四纪地质大型挂图和海底第四纪地质图,对国内第四纪地质进行了全面总结, 并将我国海洋方面有关资料首次在小比例尺挂图上展示,使人们对我国海陆第四纪地质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在开展区调填图工作的同时,相关的专题研究同步进行,例如农业生态地质研究、环境地质研究、旅游地学研究等均开展专题填图工作。而在地质图件的表示方法、符号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以及图式、图例等方面的统一具体要求,为地质信息的迅速传输和自动化编图创造了条件。同时,构图色彩的运用也更为大胆,描绘手法更为多样。

    ▲中央有色金属管理局中南分局地质勘探公司完成的《广东始兴石人嶂钨矿地貌素描图二》,尽管是单色绘图,但对树林间隐约显现的房屋都进行了精确描绘,对石人嶂的处理,运用了国画山水技法——皴法,使得画面真实且具有美感。

    ▲梁中将完成的《茂名油页岩田附近地形透视图》,绘图精美,前水后山,由动而静,宛若一幅大气磅礴远景油画,呈现了地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4 飞跃(1995年至今): 进入数字填图和数字制图时代---

    “九五”期间,原地矿部部署了1:20万空间数据库建设试点项目。从2000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填图系统研制。

    1999年~2006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及其邻区15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采用3S技术、按照统一的填图工作技术标准完成了多幅1:25万区域调查地质图件。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工程,标志着我国可测陆地面积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完成。

    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1:25万、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制作了1:25万、1:100万标准分幅的区域海域地质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J48C00400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幅)》,为2001年10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选择的作为西部地区数字地质填图的试点性图幅。通过1:25万民和县幅试点,建立和完善了1:25万整幅数字填图的“实战”技术要求,并为今后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计算机野外辅助填图系统软硬件进一步开发与升级、国际交流提供了资料和依据。

    计算机辅助制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地质编图方法,加快成图速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地质制图信息传输功能和载负功能的质量,而且使地质人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综合分析与思维,提高对区域地质发展和构造演化的认识。尽管如此,中国地质调查局仍希望广大野外一线地质工作人员在掌握现代编图方法的同时,不丢弃基本的地质图素描技能,于今年6月组织了“开启地调工作新百年,重拾地质工作基本功”的地质图素描技能展示活动,其中部分优秀作品也在这次展览中进行了集中展示。

    ▲优秀作品展示

    随着计算机制图和3S技术等的不断成熟、发展与完善,我国已拥有海量不同比例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地质、矿产、水文、环境、物探、化探等精密地质图件与数据库,中国地质制图已经进入向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大数据飞跃的新时代。

    这次展览将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只要点击进入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网站(网址:http://www.ngac.org.cn/),即可欣赏近千件地质图件,尽享地质与艺术的“跨界之美”。

     
    走进百年地质图艺展,领略地质与艺术“跨界之美”

    5月23日下午,武汉市光谷第七小学的100余名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满怀期待、精神抖擞地走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参加2019年全国科技周活动。围绕“科技强国,科普惠民”主题,武汉地调中心联合武汉市光谷第七小学,共同举办了参观实验室并开展互动体验、观看科普视频、参观博物馆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地调中心副总工程师牛志军参加活动,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主要任务、研究方向和本次系列活动的主要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多看、多体验、多思考,放飞思绪、大胆想象,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形成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

    在实验室负责人的带领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样品制备实验室,专注听取了实验室科研人员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讲解,现场观察体验了地质实验过程。“多彩的化学世界”“显微镜下的神奇世界”等科学实验和体验让整个活动达到高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古怪精灵的提问,妙语连珠的抢答......同学们欢呼雀跃,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在欢笑中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

    随后,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南漳远安动物群》《地质灾害科普宣传片》《滑坡涌浪科普宣传》等科普视频。视频以动画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地层古生物、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视频内容短而精,故事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在宣传地质调查成果的同时,普及了同学们的地球科学知识,提高了他们防灾避灾意识、增强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感。

    在参观博物馆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鱼龙化石是怎么挖出来的?海百合的嘴巴在哪里?恐龙蛋里有小龙吗?”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对古生物化石表现出极大兴趣,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感叹大自然的多彩和神奇。

    活动得到武汉市光谷第七小学的高度赞扬和肯定。认为此次活动让同学们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是小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有效平台。并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馆校科普活动常态化。为办好此次科普活动,武汉地调中心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共有36名科技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争睹显微镜下多彩的矿物世界

    观看神奇的化学反应

    亲自体验

    讲解科普视频

    认真做好笔记

    参观博物馆

    全神贯注

    武汉地调中心组织开展全国科技周系列科普活动

    第54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4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非金属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项目组联合标准研究室、科技处、所团委走进中原区冯特国际幼儿园,举办“用爱守护我们众生的地球”科普课堂活动,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珍惜资源永续利用,绿色环境净化心灵”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珍惜资源、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

    科普人员以地球起源开篇,围绕2023年“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地球日主题,向小朋友讲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来之不易,利用地球仪、石膏、萤石和石英等矿物晶体标本介绍了我国及周边的地理环境,引导孩子们探寻埋藏地球深处的奥秘。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活动中科普人员向孩子们讲述了保护地球和节约资源的方式方法,小朋友也用绘画的方式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美丽地球妈妈的形象。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堂活动提高了孩子珍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勘探更多矿产资源的热情,也在孩子心底深深地埋下了科技的种子。

    近年来,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依托“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了“科普进校园”“地球科学科普作品大赛”等活动,促进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协同发展,推动了地质科普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对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地球日”科普课堂现场

    科技人员讲地球的奥秘

     小朋友们为地球涂上心目中的颜色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课堂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