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今年以来,受持续干旱天气影响,云南省陆良县多地出现库塘干涸、用水困难等问题,马街镇隶属陆良县,作为本次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助力马街镇政府解决旱情,3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应陆良县政府邀请,派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团队赶赴现场。

    昆明中心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团队先后采取人员访谈、钻孔资料分析、现场勘查、抽水试验观测等手段,立足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旱区含水层分布及地下水补给来源等水文地质情况,查明如意龙潭与其周边抗旱机井间的水力联系,测明小龙潭村机井日供水量达3000立方米以上,可作为备用水源解决供水问题,切实解决当地人民群众后顾之忧。

    陆良县马街镇政府对昆明中心本次抗旱找水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既解决了当地地下水集中供水区在抗旱供水期间多孔抽水影响生产和生活之间的用水矛盾,又为当地政府初步选定了综合条件良好的抗旱供水地下水备用水源,为人民群众生活饮水和生产用水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下一步,昆明中心将一如既往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本定位,时刻牢记“国家队”职责使命,持续关注云南省各地旱情,充分发挥水文地质等专业优势,力争为更多旱区解决用水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地质力量!

     
    践行“人民至上” 贡献抗旱力量

    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南北盘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野外临时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主体”,充分发挥好党员的“双带”作用,以“地质调查”为平台,将基层党建与基础调查、科学研究、找水打井、科普宣传等有机融合,充分调动项目组成员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实际行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贡献青春。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区—“乌蒙山片区”3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野外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项目组以切实服务地方脱贫攻坚为首要目标,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地方用水难题,提供致富门路和普及安全用水常识等方面积极行动,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支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学习、交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认真听取民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对接地方政府,了解群众迫切需求,在第一时间了解老百姓的所需、所困、所想,并根据地方需求提出对策及建议。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着力为群众解决一批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云南宣威市圈定富水块段12处,提供后备水源地8处,施工探采结合井9口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处,直接解决了宣威市重度干旱缺水地区约1.1万人、4700头大牲畜饮水及1000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改写了当地群众饮用水窖水和溪沟水的历史。

    四是提供致富门路。针对群众致富无门的难题,党支部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一方面在来宾镇、龙场镇和乐丰乡一带发现并圈定富硒土壤面积约400平方千米,指导当地群众种植优质高原特色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为宣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乐丰乡计划建设的一个大型生猪养殖基地提供生产用水,让生猪养殖产业的扶贫举措落在了实处,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又多了一条打工挣钱、脱贫致富通道。

    五是关注群众饮水安全。通过在学校村庄加大饮用水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为群众现场解答生活饮用水安全咨询,普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常识,提高了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推动了村民养成良好饮水卫生习惯的形成

    发挥野外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攻坚克难助力脱贫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京津唐张项目于张家口市涿鹿县西北山前的贫困村水泉庄村成功实施了1眼探采结合井,日出水量可达3100立方米,不仅打破了该区域无丰富地下水的“魔咒”,而且解决了该村饮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水源问题,加速了该村的“脱贫”进度。

    水泉庄村隶属涿鹿县涿鹿镇,位于涿鹿县城西约8公里,共有耕地面积1400亩,以种植果树为主,村里常住人口500余人。降雨量、地下水储存空间、地形这三个不利条件是导致缺水的主要自然因素。村内平时饮水需要从半山腰的水井引至村中,且水质较差,农业灌溉甚至需要从3公里外的桑干河引水。

    水环中心项目组在了解到当地需求后,历时近3个月,通过水文地质调查、物探等技术手段,成功找到了富水构造,高质量地完成了1眼探采结合孔。该孔位于水泉庄村南约100米,成井深度201米,涌水量可达3100立方米/日。据地下水饮用水水质分析结果显示,为优质地下水,适用于各种用途。该水井成功解决了水泉庄村5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和1400亩地农业灌溉缺水问题。

     

     

     

     

     
    水环中心打井找水助力“精准扶贫”

    2017年12月29日元旦前夕,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党委书记、所长胡泽松,所纪委书记刘顺解,所直党支部、资环党支部、矿冶党支部、后勤党支部分别深入对口帮扶村看望慰问所在帮扶户,这是成都综合利用所班子第3次深入帮扶村参与调研对接落实帮扶措施。成都综合利用所党委积极响应中央和四川省委号召,对口帮扶广元市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党委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帮扶村,派驻的驻村干部尽职尽责,全身心扑在帮扶工作上,成为石川村村民的贴心人。

    2017年成都综合利用所在广元市旺苍县石川村帮扶所在地开展了特色农业地质调查,配套了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帮助石川村发展特色农业。为解决石川村的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成都综合利用所为贫困家庭援建了14口农业灌溉用蓄水池,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 60 亩以上的缺水山地的灌溉用水困难。同时联系兄弟单位开展打井找水工作,成功打井出水。成都综合利用所党委、各党支部分别向 13 户贫困家庭学生按月发放生活补助,通过组织购买帮扶村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兜底帮扶极端贫困家庭人员等措施,解决了脱贫摘帽指标瓶颈困难,帮扶措施件件落在实处,有力地助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得到了旺苍县委和化龙乡领导的充分肯定,现已顺利通过广元市级考核验收,有望顺利通过四川省级考核验收。

     

     

    成都综合利用所党委对口广元旺苍精准帮扶工作取得显...

    隆冬时节,帮扶村贫困户生产生活如何,牵动着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党委领导班子的心。12月15-16日,成都综合利用所党委书记刘亚川满心牵挂,深入对口帮扶的广元市旺苍县化龙乡石川村,看望慰问贫困户,研究落实对口精准帮扶措施。

    为解决石川村精准贫困户农业生产用水困难,成都综合利用所为石川村贫困户援建了10口蓄水池。刘亚川来到建设好的蓄水池旁,检查蓄水池建设质量。“一口蓄水池能蓄多少方水,能灌溉多少亩农田?”,“每户补贴7千元后,每户贫困户自己还需要掏多少?”刘亚川详细询问。

    另外,为让贫困户温暖过冬,成都综合利用所在石川村开展了“走基层、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向123户贫困户发放了过冬棉被。“目前家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所里向贫困家庭孩子发放的学习生活补助费有没有按时到位?”、“子女学习就业情况如何?”,在贫困户家中,刘亚川与贫困户进行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生产生活困难情况,并鼓励他们困难是暂时的,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条件,努力克服眼前困难。

    为找出“穷根”,开出“良方”,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调研慰问期间,刘亚川还与地方乡镇领导积极对接,了解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方向,会商谋划下一步对口帮扶的具体措施,以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力度,把产业发展链接到户,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成都综合所党委走进帮扶村调研慰问助脱贫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在巴音和硕盆地和乌兰花盆地成功发现了两处富水区,总面积达952平方公里。有望缓解该区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的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一致赞誉。

      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前人将巴音和硕盆地划分为贫水区,有些地区方圆30公里范围内无深井,人畜饮水十分困难,牧民只能到几十公里外拉水。拉回的水储存于旱井内,储存期少则十天,多则二十多天,储存的水极易变质,产生有害元素。即使有的牧户有自备浅井,也由于水质较差(矿化度高,多为半咸水或咸水且氟含量高),长期饮用,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缺水不但造成农牧业减产或绝收,也严重地影响了当地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先后组织30多名技术人员在巴音和硕盆地进行了详细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充分运用物探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结合该地区地层岩石组合、岩性及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结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确定钻探孔位,最终选定在丘陵缓坡处(并未选址在丘间洼地内)为最佳井孔位置。布置的DK06孔单井涌水量达1156.00 立方米/天,该孔为目前北部牧区出水量最大的深孔。经水样分析,为微咸水,对于当地长期饮用半咸水或咸水的缺水区牧民来讲,已是较为优良的饮用水。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圈定的富水区面积约872平方公里,其成果填补了该区水文地质勘查的空白,也为该区农牧民在附近地区打井解决缺水问题起到示范效应并为确定找水靶区提供依据,也为未来在该区规划发展农牧业、建设工业园区提供水资源支持。

        据前人资料结合现状调查结果,乌兰花盆地钻孔最大涌水量仅为542 立方米/天。项目组在该盆地内施工了DK13孔,该孔单井涌水量达4012 立方米/天,超过周围机井涌水量的三倍多,而且水质优良。结合周围钻孔,圈定了乌兰花盆地富水区,其面积约80平方公里。该富水区可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持,DK13孔移交地方后,合同营村将在该井南部建设500-1000亩的滴灌区,通过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勘查,有望成为乌兰花镇的后备水源地。本次找水不仅极大地缓解了乌兰花镇用水困难的局面,也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当地政府专门为之立牌留念,并送锦旗表示感谢。

      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严重缺水的四子王旗寻找了水质、水量较好的地下水,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项目与地方需要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方面展现了内蒙古地调院作为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公益性单位,通过水文地质勘查项目可为地方经济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当地缺水区政府和百姓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和欢迎和期盼。


    照片1  牧民拉水现场


    照片2  DK06孔正式抽水试验现场


    照片3  野外检查时品尝DK06孔水质(试抽)


    照片4  村委会在DK13孔旁立碑


    照片5  乡政府送来锦旗
    巴音和硕盆地和乌兰花盆地发现两处富水区

    项目组开展岩溶地下暗河调查与探测

    岩溶所调研组深入野外一线开展需求对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019~202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依托所承担的“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充分发挥岩溶地质专业优势,在昭觉县开展水文地质和水资源调查与示范,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地质等方面精准施策,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近日,岩溶所正式向昭觉县政府移交了“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成果。

    让老百姓日常生活不缺水

    昭觉县域非岩溶区面积占到近90%,主要为碎屑岩和岩浆岩,地下水以泉水出露地表为主,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在枯水期,部分泉点流量变小甚至干涸,严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用水。缺水问题成了阻碍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一道坎。

    为了寻找地下水源,项目组穿越深山野林,通过多次调查在大坝乡洛伍村东侧山腰发现4个中型岩溶泉。可喜的是,经测试分析,泉水水质完全满足供水要求。按照四川省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泉水水量至少可满足枯水期3.89万人的用水需求。此外,调查还发现库依乡酒七沟水体不仅水质良好,而且流量大,可为2.69万人提供水源保障。

    为了让老百姓真正喝上水、用上水、不缺水,两年来,项目组在严重缺水的金曲乡、特布洛乡、哈甘乡、三岔河乡等乡镇的14个村,实施了扩泉引泉供水、地表—地下水联合调蓄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18座,铺设PE引水管44.5千米,修建了总容积1797立方米的蓄水池,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达到2220立方米/天,直接解决了3590人的饮水困难和1250余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难题,并可为6000人、12800头牲畜、1000余亩农田提供水资源保障。

    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缺水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助推缺水区脱贫致富迈出新步伐。

    项目组成员在昭觉县域开展水资源调查过程中,还在竹核乡、特布洛乡、树坪乡、甘多洛古乡一带发现9处富锶地下水点,分布面积达269平方千米。地下水偶测总流量超过3.36万立方米/天,水质达到锶型矿泉水命名标准,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其中,竹核乡温泉村小温泉水质良好,对人体健康有益,属于含氟偏硅酸锶型热矿泉水,水温42.9℃~43.5℃,自流量达到42.2立方米/小时。项目组就优质地下水开发向昭觉县政府提交了开发利用建议书,为发展健康饮用水产业、打造大凉山特色水产业提供了开发利用规划编制依据。

    让重点扶贫产业用水无忧

    昭觉县扶贫产业基地多位于泥岩加砂岩的碎屑岩分布区,无大型泉水可供引用。针对扶贫产业基地的用水需求,项目组开展了实地调查。

    洒拉地坡万亩玫瑰谷项目是昭觉县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的脱贫攻坚项目。但在玫瑰花预开花关键的4月~5月,该地区正值枯水期,灌溉用水严重不足。项目组通过实地详细调查,结合地球物理勘探,为玫瑰谷实施的首个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且为自流井,涌水量为321立方米/天,可有效解决洒拉地坡万亩玫瑰谷的1500余亩玫瑰花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

    项目组在洒拉地坡地区开展了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先后在园区部署实施6口找水井,均成功出水,总涌水量达2973立方米/天,为该地区玫瑰谷园区、供港蔬菜基地、蜡梅基地、草莓基地等的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两年多来一直因缺水无法实现建设目标的产业园区,终于有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2019年仅玫瑰谷园区和供港蔬菜基地就实现增产300吨、增收120万元。

    据统计,两年来,项目组在昭觉县共实施地下水探采结合井16个,成井14口,总涌水量达7566.77立方米/天,为3万人、3000头牲畜提供了水源,并保障了昭觉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7950余亩农田和四开乡300余亩食用菌基地的灌溉用水。

    2019年7月,岩溶所所长胡茂焱一行到昭觉县开展地质调查扶贫需求对接。昭觉县副县长王凉平激动地说:“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感谢岩溶所解决了我们县扶贫产业的用水困难问题,农业产量提高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离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更进一步了。”

    引导不同地区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

    2020年6月,岩溶所成立以党委书记蒋忠诚为组长、纪委书记高素花为副组长的调研组,再次深入昭觉野外一线开展需求调研和对接,以实际行动支撑服务脱贫攻坚。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昭觉县重点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条件的综合调查分析,岩溶所提出,依据水资源分布、土壤质量状况、地理气候与光照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引导不同地区发展适宜的生态产业。

    金曲乡生态农业示范点位于烈火呷妥村河滩地上,属于高海拔红层区,大部分经济作物难以生长。面对这一难题,项目组多次到现场调查、积极探索,聘请专家反复研讨,根据水土条件,建议引进对土壤质量要求低且附加值较高的食用菌。该示范点在项目组的协助下实施了引泉供水调蓄以解决生产用水,同时通过大棚调节水、气条件,于2020年夏季试栽香菇1.8万包及木耳2000包。目前,已产出新鲜木耳1200斤、新鲜香菇1000斤,产值达2.6万余元,是原来种植土豆产值的12倍。为提高村民的栽培技术,项目组还多次聘请食用菌栽培专家为村民进行管理技术培训。

    在特布洛乡吉子纳乌村,草场退化、土地贫瘠是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致贫的关键因素。项目组将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应用于特布洛乡,通过建设高山牧草种植与地表—地下水联合调蓄示范基地,引种优质牧草支持当地高山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取得脱贫攻坚实效。特布洛乡副书记马小明说:“吉子纳乌村高山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是我乡的重点扶贫产业,岩溶所通过调查分析,为我们筛选出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黑麦草、鸭茅草、紫花苜蓿等高效优质牧草,与本地优势草种尼泊尔蓼草套种,使得单播区牧草产量最高可达1万公斤/亩,混播区载畜量可达480头羊/年,年产值可达36万元。”

    贫困区富裕了,但岩溶所助力脱贫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止。他们将继续发挥岩溶地质技术创新优势,深化成果总结和推广应用,推动昭觉县地质文化和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为昭觉县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迈过缺水这道坎儿

    为支撑服务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建设,助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脱贫奔小康,201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柴达木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2015至2018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部署实施了“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和“柴达木盆地巴音河—塔塔凌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西安地调中心充分发挥水文地质调查直系民生优势,持续帮扶地方解决制约脱贫的安全饮水水源问题和高原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水源问题,先后在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等地建成20眼探采结合井,极大解决了当地大批农牧民和多个援青扶贫企业安全饮水和生产用水问题,为发展高原特色农牧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源支持,助推青海海西州脱贫奔小康成效连年突显。

    让农牧民告别苦咸水

    柴达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聚宝盆”之称,是我国最大的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但区内干旱少雨,戈壁、沙漠、盐碱地、盐漠遍布,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极差,可以说,在广袤的戈壁和盐碱草原,水就是一个村、一个合作社的希望。2015年底,西安地调中心向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鱼水河村提交第1口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流水井,彻底结束了当地农牧民长期在白茫茫的盐碱滩上饮用高矿苦咸水的历史。社员们给西安地调中心发来感谢信说:“在你们的大力帮助下,圆了我们合作社期待已久的草原深水井灌溉梦……在你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将奋力拼搏,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谋求群众增收路子,力争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格尔木农牧民们不再因为水的问题发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加坚定,干劲也更足了。

    助推产业经济发展

    2016年,西安地调中心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山前平原部署了“柴达木盆地巴音河—塔塔凌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虽然工作区移至了德令哈和大柴旦地区,但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海西州脱贫发展的目标没有变。

    西安地调中心在总结帮扶脱贫经验与成效基础上,从解决服务循环经济产业经济用水出发,持续加大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先后向格尔木市一品红枸杞种植合作社和虎相商贸有限公司黑枸杞种植园建成提交10处探采结合井和1处勘探井,为当地企业赖以致富的千亩黑枸杞灌溉提供了充足水源,稳定的水源进一步保障了黑枸杞产量和收益。

    2016年,西安地调中心在西宁召开成果推介会,向青海省及工作区州县政府,以及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汇报成果,有力推动了格尔木市顺利实施供水基地勘查建设工程,为格尔木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深度转型夯实了发展路子。随后,中心在德令哈戈壁荒漠建成2眼供水井,直接解决了浙江援青绿色大健康百亿产业基地和中控德令哈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全体职工的生活饮水问题,在大柴旦塔塔凌河戈壁平原建成2眼300—350米深的探采结合井,揭露到低硫酸盐、低氯化物、低硬度、低矿化度的富锶淡水。以此为起点,西安地调中心于2018年从服务开发矿泉水和发展绿色矿业经济角度出发,集中对周边及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等地地下水进行采样和水质化验,科学圈定出10处矿泉水勘查开发靶区, 向海西州政府提交了《柴达木盆地重点地区矿泉水元素及开发利用建议》,为促进青海省海西州饮用水产业高速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同年,应海西州政府邀请,西安地调中心为乐百氏(广州)饮用水有限公司考察柴达木矿泉水全程提供技术咨询,促成乐百氏(广东)饮用水有限公司在柴达木盆地投资生产优质矿泉水或饮用水产品合作意向,成为2018年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重要签约项目。

    助力脱贫步伐永不停歇

    西安地调中心在青海藏区深入实施水文地质项目以来,格尔木沼泽盐碱区、德令哈、都兰县和乌兰县农牧区等地9000余名农牧民和1万余头牛羊牲畜饮水难题得以解决。共在柴达木盆地内圈定7处特大型、5处大型、13处中型和3处小型地下水富集区,可采资源总量达每年13.2亿立方米。其中,7处特大型地下水富水区均具有建设巨型供水基地潜能,可为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3个循环经济园区,以及都兰—诺木洪特色农业、花土沟—茫崖油气与盐化工等两个资源开发基地提供水资源保障。5处大型地下淡水富水区,可采资源量在每天5万—9万立方米,可为格尔木、大柴旦等两个循环经济园区,以及都兰—诺木特色农业开发基地提供集中供水水源。

    2019年,虽然计划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已经结束,但为进一步解决柴达木地区一些关乎民生福祉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西安地调中心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成果应用,全力支撑地方政府服务民生和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工作方向。今年6月份,为掌握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状况,海西州政府特邀西安地调中心专家参加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座谈会”。西安地调中心专家作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应对主要环境问题的建议》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柴达木盆地近10年来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就海西州政府关心的水资源大账、水资源高效利用、德令哈地下水位上升灾害防治等问题,提出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地下水位上升灾害治理对策与建议。

    目前,西安地调中心已与海西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乌兰县矿泉水资源开发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成果对接。助力海西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永不缺席。

    image001

    大柴旦TK2号水文地地质勘探井获得优质水源

      

    image002

    项目组成员在野外工作现场

    扎实做好民生地质调查 助力青海藏区脱贫奔小康

    2018年12月25日上午,地质调查服务张北县脱贫攻坚成果对接会在张北县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缪剑虹,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赵荣升,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书钢,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北县人民政府县长李鹏举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研表示,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部署,围绕服务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精准脱贫,部署一系列地质扶贫项目。在北京市西城区牵头对接下,2018年在燕山-太行山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张北县安排了水文地质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找水打井14眼,发现后备水源地3处和矿泉水产业开发基地5处,圈定绿色优质耕园地75.16万亩,发现富硒土地2万亩,有效缓解部分缺水群众的饮水困难和生产用水需求,助推张北县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更好服务张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经济社会发展。

    缪剑虹、赵荣升、蒋书钢、李鹏举分别表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准对接张北县地质扶贫需求,取得一系列地质调查成果,为助力张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将用好地质调查成果,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张北县人民政府捐赠了地下水动态远程监测系统和便携式水位计,移交了有关水文地质、土地质量调查成果资料及图件。张北县人民政府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赠送了“地质调查结硕果,扶贫攻坚惠民生”锦旗。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及直属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张家口市、张北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张北县移交地质调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