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巴音和硕盆地和乌兰花盆地发现两处富水区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发布时间:2015-02-12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区划”项目,在巴音和硕盆地和乌兰花盆地成功发现了两处富水区,总面积达952平方公里。有望缓解该区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的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一致赞誉。

  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前人将巴音和硕盆地划分为贫水区,有些地区方圆30公里范围内无深井,人畜饮水十分困难,牧民只能到几十公里外拉水。拉回的水储存于旱井内,储存期少则十天,多则二十多天,储存的水极易变质,产生有害元素。即使有的牧户有自备浅井,也由于水质较差(矿化度高,多为半咸水或咸水且氟含量高),长期饮用,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缺水不但造成农牧业减产或绝收,也严重地影响了当地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先后组织30多名技术人员在巴音和硕盆地进行了详细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充分运用物探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结合该地区地层岩石组合、岩性及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结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确定钻探孔位,最终选定在丘陵缓坡处(并未选址在丘间洼地内)为最佳井孔位置。布置的DK06孔单井涌水量达1156.00 立方米/天,该孔为目前北部牧区出水量最大的深孔。经水样分析,为微咸水,对于当地长期饮用半咸水或咸水的缺水区牧民来讲,已是较为优良的饮用水。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圈定的富水区面积约872平方公里,其成果填补了该区水文地质勘查的空白,也为该区农牧民在附近地区打井解决缺水问题起到示范效应并为确定找水靶区提供依据,也为未来在该区规划发展农牧业、建设工业园区提供水资源支持。

    据前人资料结合现状调查结果,乌兰花盆地钻孔最大涌水量仅为542 立方米/天。项目组在该盆地内施工了DK13孔,该孔单井涌水量达4012 立方米/天,超过周围机井涌水量的三倍多,而且水质优良。结合周围钻孔,圈定了乌兰花盆地富水区,其面积约80平方公里。该富水区可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持,DK13孔移交地方后,合同营村将在该井南部建设500-1000亩的滴灌区,通过进一步的水文地质勘查,有望成为乌兰花镇的后备水源地。本次找水不仅极大地缓解了乌兰花镇用水困难的局面,也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当地政府专门为之立牌留念,并送锦旗表示感谢。

  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严重缺水的四子王旗寻找了水质、水量较好的地下水,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项目与地方需要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方面展现了内蒙古地调院作为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公益性单位,通过水文地质勘查项目可为地方经济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当地缺水区政府和百姓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和欢迎和期盼。


照片1  牧民拉水现场


照片2  DK06孔正式抽水试验现场


照片3  野外检查时品尝DK06孔水质(试抽)


照片4  村委会在DK13孔旁立碑


照片5  乡政府送来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