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海六”style

      “背起了行囊,告别熟悉的人们,我们驶向那蓝色的海洋,满载人民的期望;不怕狂风和巨浪,不怕孤独和寂寞,我们游弋在蓝色的海洋上,探测祖国的宝藏;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青春消失在蓝色的海洋上,我们无怨无悔……”这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人员创作的《探海人之歌》,抒发了海洋地质工作者心中的热烈情怀。面对茫茫大海,远渡重洋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们在工作之余,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倾述海洋地质科考的重重磨难、成功喜悦以及对祖国家人的真情大爱。这些文字,既是远洋科考的客观记录,也是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现。

      瞧瞧咱的“青年突击队”

      □ 肖 波

      “海洋六号”成立青年突击队以来,很多复杂的事情都变简单了。

      在第一航段,临时党委计划趁海况好的时候在一天之内把两套锚系投放到海里(每套总长度1100米)。负责锚系的徐鸣泉找到我:“肖助理,一个组人手不足,能不能给增加点人手?”我告诉他:“马上给你安排好。”我来到后甲板一看,傅晓洲、吴诚强、李柯良3个突击队员已经待命。他们二话不说从早上6点半干到晚上7点,在不到12个小时的时间里成功投放了两套长锚系。

      有一段时间里,两套钻机总是甲板测试正常,一下水就不能正常工作。任务迫在眉睫,于彦江、胡波、田烈余、陈春亮、刘碧荣、李柯良等几个年轻人不但每天值班,还参加到深海浅钻的修复工作中。他们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钻机修复,而且一点儿没影响他们的正常值班。要知道,于彦江和胡波是作业组长,田烈余和刘碧荣是作业副组长,都肩负指挥整个作业组的重任。当看到钻机在水下钻到样品,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助理邓希光和我都长长出了一口气。

      这就是咱们“海洋六号”的“青年突击队”,期望这面旗帜青春永驻!

      (作者系“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

      “义务后勤部”的那些事儿

      □ 郑少雄

      “海洋六号”上还有一些人,他们除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以外,还义务承担起了船上的一些后勤工作。

      “网络管理员”李华龙。李华龙本是助理电机员,大到拆检电气设备,小到更换灯泡灯管,都是他的工作。但是他在本就繁琐工作之余,升级改进了船上的局域网,并每天定时帮大家收发邮件。可以说,他就是大家连接太平洋彼岸家人的枢纽。

      “图书管理员”徐朋新。每天下午都有人来徐朋新房间,找他借书或者还书。他也不辞辛劳,仔仔细细地登记着图书馆里书本的出入,定期还将书整理归类,摆放整齐。早在大洋综合试航的那个航次,徐朋新便向大家收集了喜欢看或者需要买的书,并将大家需要的书都购买回来,分类摆好等待大家前来借阅。

      “新闻发布员”孙雁鸣。除了每天必有的国内外简要新闻、体育新闻外,孙船长每天还会在局域网首页给大家摘录详细的时政要闻,发布近期重大的气象预报,转载媒体有关“海洋六号”的新闻报道等。另外,孙船长还是网上论坛的管理员,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他也努力地丰富论坛内容,可谓尽心尽力。

      “理发师”何能清。他刚开始尝试给人理发就展示了不俗的天分。船上有几个年轻人头上的一堆“杂草”经他一“处理”,立马整整齐齐,好看了不少。他的技术虽不能算是精湛成熟,但相信他从“头”做起,通过多加练习,也会是一把好手。

      (作者系“海洋六号”三管轮)

      特殊“医院”里的“医生”

      □ 柯胜边

      “海洋六号”调查部是一所特殊的“医院”。这里的“医生”大部分是“海洋六号”“80后”、“90后”的年轻人,“病人”是各式各样的海上地质调查仪器设备。

      现在,设备系统化、模块化、小型化程度越来越高,排查故障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有的由于设备厂商采用了越来越高的技术保密措施,我们很难系统、全面地了解关于设备的详细信息。因此,在诊断、处理设备故障时,我们面临人为设置的重重技术壁垒。同时,“海洋六号”使用的设备基本上是当前国内的先进设备,很多设备都是第一次接触。可以说,每年、每个航次甚至每个航段都要面对一些完全陌生的设备。

      为了更有针对性、更高效、更专业地处理各类设备问题,我们像医院分科那样划分出多个专业,每个专业的负责人就像科室主任那样主管相应的设备。每逢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调查部常常要抽调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会战,那场面就好比医院组织各科专家给危重病人进行会诊。

      在我们这所“医院”里,检查诊断是每天的例行工作。我们的“医生”不但可以娴熟地给设备进行“器官移植”、“整形”等普通手术,还可以进行“神经缝合”、“神经搭桥”、“形体再造”等高难手术。在这所“医院”里,仅在大洋29航次的前两个航段,就已成功地做了两台大手术,使深海浅钻和声学深拖系统“起死回生”。

      此外,我们还给每台套设备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像给病人建立病历一样,记录了设备的运行情况、出现故障的情况以及维修保养情况。通过查阅设备档案,可以对设备的状况一目了然。

      (作者系“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

      送上船的“精神食粮”

      □ 蓝明华

      我乘关岛补给时才赶上“海洋六号”。在离“海洋六号”计划靠泊关岛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心里一直盘算着给船上的弟兄们带些什么“见面礼”。和船上的兄弟们联系得到回复:“如果有时间的话,多下载些综艺节目视频资料带过来。”

      这两年随“海洋六号”征战大洋,对大洋工作和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在没有卫星电视信号的日子里,各种录像节目是海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与电影、电视剧相比,综艺节目更具有吸引力。许多大家喜爱的节目如《舌尖上的中国》、《非诚勿扰》等,即使重复播放,甚至有些对白都可以倒背如流,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没有卫星电视节目,船上的科考队员,一样从《非诚勿扰》里寻找快乐,以此打发无聊、枯燥的大洋生活。

      领到“任务”后,我马上行动,疯狂下载各种综艺节目。到飞赴关岛的日子,我那连续工作了20多天的笔记本电脑足足下了超过260G的综艺节目!

      上了船,这份“礼物”被分类为体育、春晚、纪录片、地方综艺、电影等5个频道。节目丰富了,内容新鲜了,“海洋六号”的队员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收看”电视节目。新下载的NBA总决赛是最受欢迎的节目,激烈的比赛场面总会博得“海六”球迷们的阵阵喝彩声。

      你快乐,我便快乐。每每看到船上的兄弟们沉浸在各种电视节目中,我为自己的小小付出感到欣慰。

      (作者系“海洋六号”船长)

      从“山谷的风”到“深深太平洋”

      □ 杨 永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着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着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曾几何时,我也是那“山谷的风”,在青藏高原感受祖国的高度,在茫茫戈壁体验祖国的宽广。而此刻,我却来到深深太平洋体会着祖国放眼全球的胸怀。从陆地到海洋,9年的地质工作磨练了我、充实了我,使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海陆双栖地质人。

      陆上工作经常三两人一个班,带上仪器设备、水和干粮,早出晚归,跋山涉水进行数据采集和取样。而海上的地质取样更需要作业组每个人员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从设备下水到回收到甲板,每一块、每一管、每一箱样品都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获得,而这期间任何人都不能松懈,任何一个细小的疏忽都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陆地上工作环境相对复杂多变,需要面对炎热、寒冷、高原反应、山路崎岖等等;而海洋上工作环境相对简单,却更需要面对单调的生活、紊乱的作息时间和后甲板各种各样设备可能带来的危险。如果说陆地上需要地质人具有强健的体魄,那么海洋上不但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超乎常人能够耐住孤独寂寞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家人莫大的理解和精神支持!

      每当看到一张张海底地形图、一条条深海剖面、一块块一管管来自深海样品,我都异常兴奋,但兴奋之余又感到它们的来之不易。而作为从事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人员,我也愈发感觉到自己重任在肩。

       (作者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工程师)

    大洋深处的科考故事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离退休干部处与远洋•椿萱茂(成都珉湾)长者社区共同组织了免费磨刀、理发、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健康养老等系列便民、献爱心服务活动,践行为离退休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的服务理念。

    在成都地调中心生活大院内,远洋•椿萱茂协作单位四川结石病医院和中山骨科医院的医师们为小区离退休职工仔细检测血压、血糖、骨密度,并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的为每位老同志耐心讲解,提醒每天用药(量)、日常饮食、生活习惯、锻炼方法等注意事项。

    在免费磨刀和免费理发处,离退休职工更是排起了长龙。义务服务的师父们热情、认真、周到的服务让老同志们感动不已,有位阿姨还特意去买了冰镇矿泉水感谢磨刀师傅。远洋•椿萱茂(成都珉湾)长者社区还为老年朋友们精心准备了带放大镜的指甲刀、居家安全手册等小礼物,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养老咨询服务。

    便民利民等义务活动,不仅为成都地调中心离退休职工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让老同志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感受到了单位对老同志的关心,促进了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健康咨询

    免费磨刀

    免费理发

    四川结石病医院的义诊活动现场

    成都地调中心与远洋•椿萱茂长者社区联合开展离退...

    在2022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领导班子相继走访慰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中心老领导、离休干部、老专家、劳动模范、军烈属、困难老同志等70余人次。

    每到一处,领导班子均向老同志们呈上新年贺信及慰问(金)品,并致以新年祝福。他们与老同志们亲切交谈,仔细询问老同志们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生活情况等,特别叮嘱老同志们要保重身体,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领导班子就老同志们特别关心的新基地建设及搬迁、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规划建设、中心业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建所60周年活动安排等问题,向他们进行一一解释和说明,同时希望老同志们发挥技术经验、威望优势,继续关心支持中心建设,为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发展发挥余热。

    老同志们非常感谢中心党委对他们的关心、关爱,纷纷表示非常满意目前的退休生活,祝愿单位事业蒸蒸日上,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为刘宝珺院士理发

     看望正在办公室加班的退休老领导、著名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专家潘桂棠同志(右二)

    看望抗美援朝老战士马超洁同志(右二)

    看望退休老领导王洁民同志(左三)

     参观退休老同志冯纯江同志的书屋

     看望生病老人王永兴同志

     
     
     
    迎新春 送祝福

     

    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到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 再到3月18日圆满完成任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科研团队在面临无先例可循、恶劣海况等困难情况下,尤其是施工关键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在自然资源部的坚强领导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部署安排下,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技攻关,全力以赴实施海上科研攻坚,第二轮试采成功,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迅速行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春节前,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科研团队奔赴海上一线,全力实施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科研攻坚。此项任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实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展,团队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积极作为,把疫情防控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决执行上级要求,第一时间抽调精干力量,在珠海、深圳两处工作驻地分别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开展防控工作。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常务副指挥长秦绪文及时研究防控对策,部署科技攻坚和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并确保全面落实。

    结合工作和实际情况,试采科研团队制定了《项目防控管理办法》《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项目倒班方案及措施》《返岗人员疫情防控要求》等制度,坚持实事求是,及时查找防控漏洞,确保防疫工作不留死角隐患。一是分类建立信息台账,全面掌握全体人员身体状况和行踪动态,加强人员行程动态管理,尤其是做好返岗人员隔离,值班及轮班人员如实报告有关情况,落实自我隔离、居家休息观察等要求。二是关闭中央空调,增加门把手、水龙头等消毒次数,购买理发器组织同事间互助理发,避免与外来人员接触等,尽可能阻断病毒传播途径。三是对补给工作物资做好及时消毒,减小作业现场外来物资污染等。四是加强宣传引导,防控小组每天通报疫情情况,组织在线学习防疫知识,鼓励作业人员加强室内锻炼,提高防护意识。五是多方协调,多渠道筹措,采购口罩、水银体温计、电子测温仪、消毒液、洗手液、一次性手套、日常预防保健药品等防疫用品10余批次,并及时做到精准发放,确保试采平台作业人员及珠海、深圳保障基地值班人员拥有必需的防护用品。

    精准施策助力科研攻关开展 

    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给试采工作带来诸多新难题。直接参与一线工作的单位多达60余个,往返平台人员上千余人次,涉及海上作业平台、珠海基地、深圳基地等工作现场以及驻地,办公、住宿分散,情况复杂,对于抓好疫情防控和海上科研攻关造成了极大困难。试采科研团队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精心研究、精准施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员轮换、物资转运等多个困难,确保海上科技攻坚工作持续展开。

    一是做好全体人员疫情防控。针对参与单位多、参与人员多的特点,试采科研团队迅速制定权责清晰的管理办法,明确各单位、部门主要领导对本单位、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负总体责任,个人是自身健康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整体监督、严格把关,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到岗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二是落实工作生活场所全面消杀工作。针对工作生活场所、驻地分散,管控风险点多,疫情防控难度大的实际,团队制定了严格的消毒措施及管理办法,对办公区域、住宿酒店、餐厅等进行全面消毒杀菌,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每天监督检查,做好消杀记录。

    三是优化倒班计划,减少工作人员流动。海上作业需要定期倒班,针对现场作业的外籍人员,其工作制度、签证限制以及疫情期间国际航班暂停、部分海关口岸关闭等不利因素,试采科研团队及时梳理关键岗位在岗需求,进行缺岗情况预估及风险分析,摸底外籍员工倒班及加班意愿,沟通协调签证延期等,优化人员倒班计划,减少倒班人次,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

    四是落实轮岗人员隔离观察措施。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团队经过数十次现场考察,最终选定区域独立、房间数量适中的酒店,作为轮岗人员的隔离观察场所。由珠海基地食堂直接为隔离观察人员送餐,确保轮岗人员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奔赴海上科技攻坚一线。

    五是及时做好海上一线生产物资保障。团队通过整理统计剩余物资情况,梳理后期所需物资,分析后续物资供应风险,提前研究应对办法,落实物资采购渠道以及路径等手段,确保海上作业现场所需物资采购运输及时到位。

     

     

     

     

     

    精准施策 打好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