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主动服务“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海洋强省”建设,自2022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海口中心”)开展海南岛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着力查明昌化江流域生态地质条件、水土流失、侵蚀淤积等主要生态地质问题,识别生态安全风险,逐步建立“调查-监测-评价-修复”服务模式,为昌化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与利用提供地质支撑。

    项目团队拍摄的昌化江流域部分区域植被情况

    边学边干 支撑生态修复措施提出

    海南岛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是海口中心转制以来实施的第一个生态类项目,项目周期为2022年-2024年。

    “我们团队缺少经验,只好边学边干。一年多的时间,我们都集中精力在昌化江流域中下游开展生态本底调查研究。”项目带头人、探矿工程高级工程师李习文说道。项目组积极对接海南职能部门,收集资料进行学习,在开展实地调查过程中,还经常请教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科研院所的专家。

    工作、学习两手抓。在野外调查期间,项目组多次线上请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并邀请教授学者实地指导项目组运用遥感解译、模型反演等多种技术手段查证流域生态地质问题、分析成因机理。项目组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发现2017年以来昌化江流域植被覆盖较好,矿山面积有所减少,废弃矿山的修复效果较好,主要得益于海南省落实严格的生态保护举措。

    此外,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数据,项目组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分析出流域水土流失程度、面积、分布和变化,发现昌化江流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项目组针对流域的成土母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降雨、气候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域风化层松散,中上游降雨丰富,雨水侵蚀持久,下游降雨集中量大,侵蚀作用强,加上流域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沿线种植果园,人类对土壤改造频繁,存在土壤裸露和植被破坏现象,导致水土流失相对突出。

    为了准确掌握流域下游河流两侧地层产状及含水层分布情况,查明地下水补充方式,分析河水径流量对地下水的影响,项目组在昌化、三家、四更3个镇实施探采结合井10口,揭露调查区基岩为花岗岩,查明了15米以上的浅层含水层分布情况,经水质检测及综合分析,昌化江两侧地下水存在径流补给形式,但影响范围较小,主要在河流两侧1千米以内,河口因海水倒灌,导致两侧少部分土地盐渍化。

    “这些调研成果为后续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依据。”李习文表示。

    乘风破浪 解密沉积成因机理

    河口淤积,不仅会影响船舶通行妨碍渔业发展,还会影响河口生态,造成河口岸线的侵蚀加强。项目团队在昌化江河口布设了55个取样点位来采集海水样和沉积物样本,检测昌化江河口区域水质,分析河口沉积物来源,沉积成因机理。

    项目团队在取样调研

    “我们租用居民的小渔船,凌晨5点上船,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李习文说,河口工作区水深在1-10多米不等,2人徒手将20多斤重的沉积物采样抓斗拉上来很是吃力。有时河口和海上风浪大,船小而颠簸,队员们会出现晕船现象。为完成任务,他们在船上每天只补充少许干粮,两天下来大家都晒得黝黑。

    “前期我们沿着昌化江流域海岸线徒步走了75千米,设置了61个控制点,调查防护林和海岸侵蚀淤积状况。”项目团队成员张士友说,为了更进一步掌握河口水底地形地貌、海水流速流向变化情况,团队在河口设置了2站位的定点海流观测和60千米的单波束测量。

    他们在船上作业,不是早出晚归,就是挑灯夜战,有队员调侃道:“以前一直想看日出日落都没实现,参加野外调查竟一次圆梦。”

    在查证海岸线侵蚀淤积变化情况时,项目团队设置了10余条岸滩剖面监测点,选择潮位最低时进行RTK测量线上固定点位高程。项目组经过多种手段实地调查,结合遥感等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昌化江河口侵蚀淤积比较严重,流域水土流失较为突出,降雨后携带大量泥沙至河口,中上游多处水库、发电站蓄水,平常下游水量小,入海口海水倒灌,海水与河水交汇受影响,河口三角洲、沙嘴地貌发育,从而形成河口淤积。

    “河口淤积带来的问题比较复杂,不仅会导致河水与海水交换削弱,让近岸红树林出现退化,还会影响当地渔业发展和行船安全。”张士友说。

    对接需求 坚持调查与公益并行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除了初步掌握昌化江流域水土流失、河口淤积、近岸侵蚀等现状外,项目团队还基本查明了流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生态地质条件,为开展昌化江流域生态地质区划,进行流域生态地质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

    目前,项目组联合海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拟借助昌江县保桥水土流失监测站,利用现有的“径流小区”(对坡地水土流失规律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测验设施),加强对昌化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长期监测,分析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降雨等多种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便基于实验结果提出生态治理和修复的方案。

    项目组建立了下游泥沙模型,提出护水土和清淤等河口淤积治理措施,将有力支撑昌化江河口生态修复及昌化一级渔港建设;初步构建了热带雨林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技术指南,逐步建立“调查-监测-评价-修复”服务模式,为持续开展热带雨林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项目组还积极对接地方,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完成海南琼中黎母山镇天然富硒地块调查及省级推荐评价,初步圈定无公害富硒地5342亩,助力琼中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在昌化、三家、四更3个镇实施探采结合井10口,解决了1000余人饮水和100余亩农作物灌溉用水问题。

    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对昌化江流域上游,尤其是对热带雨林生态多样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按下生态调查“快进键”,开启海洋地质调查新征程,为服务“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海洋强省”建设谱写新时代地质人的华美篇章。

    让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为服务国家实施的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拉合作”战略,自2007年以来,以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准服务“走出去”企业、满足中—阿合作双方的需求为宗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发展研究中心”)与阿根廷地调局开展了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地学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为表彰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人员多年来在中-阿地学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阿根廷地调局于2019年9月为陈玉明、陈喜峰、赵宏军三位同志颁发了中—阿地学合作 “突出贡献奖”,对他们的突出贡献和辛勤努力表示感谢。

    多年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组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三光荣”精神,克服安第斯山脉高原区克服地形切割强烈而陡峭、极其不便的交通条件、高原缺氧、深沟陡崖路线地质调查、风餐露宿等恶劣环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工作;在热带雨林区,冒着被老虎、美洲豹袭击,被剧毒蝮蛇咬伤等生命危险依然执着开展工作,他们敢担当、敢作为的工作精神给阿根廷地调局留下深刻印象,并为之所感动,对发展研究中心人员扎实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拼搏精神给予高度赞扬,中心项目组人员彰显了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风貌,赢得合作国的高度肯定,也为中—阿地学合作做出了多方面贡献。

    一是搭建合作平台。自2007年以来,发展研究中心促成中—阿双方签订了4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和4份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涉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地球化学填图、锂矿资源和地热项目合作、地球化学项目合作等4个方面,这些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和项目合作协议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通过多个合作项目的实施,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与阿根廷地调局建立了牢固、通畅、日益密切的合作平台。

    二是开展地质矿产综合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阿根廷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水文地质、投资环境方面的资料,充实了全球矿产资源信息库系统并及时向社会提供服务;通过地质矿产综合研究,基本摸清了阿根廷的区域地质背景,从国家尺度揭示了阿根廷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主要矿产成矿作用的演化过程及相互关系,开展了阿根廷构造单元和成矿区带的划分,阐明了阿根廷锂、金、铜、铅、锌、铁等主要矿产资源的主要矿床类型、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并建立了找矿模式。

    三是进行技术方法推广。中-阿双方合作开展了阿根廷米纳比戈塔斯、萨尔塔、内务肯、米西奥内斯等4个地区的地球化学填图示范合作项目,累计采集、测试分析地球化学填图样品1万余件,圈定了大量的地球化学和遥感异常,划分了成矿远景区。通过这些项目,推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先进的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方法和高精度的测试分析技术,指导阿根廷地调局建立了适合不同地质景观、区域地质特征的地球化学填图方法。

    四是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地物化遥相结合的矿产资源远景区快速圈定和查证的方法技术组合,尤其是中—阿双方合作开展的阿根廷南部地区伟晶岩型锂矿、阿根廷北部普纳高原盐湖型锂矿的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基本摸清了阿根廷优势矿产锂矿的成矿模式、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锂矿找矿靶区,为该国科学合理规划锂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吸引外商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促进人员交流与培训。发展研究中心邀请阿根廷地调局青年地质学家玛利亚•德洛莉丝•阿尔瓦雷斯来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研究,引荐了16位阿根廷地调局地质人员参加了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商务部援外培训班;同时,在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参与项目的阿根廷地质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累计超过200人次。上述人员交流与培训,大大提高了阿根廷地质人员的地质调查技术水平。

    六是精准服务“走出去”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展研究中心与中资企业建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合作网,并提供了精准服务,助力中资企业投资开发利用阿根廷的锂、金、铜等优势矿产资源,指导中资企业登记了6处矿业权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中-阿地学合作中,发展研究中心为阿根廷地调局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地质理论和地质调查技术方法,提高了阿根廷部分地区的地质调查水平,摸清了该国重要矿产资源的家底,增进了两国地质调查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与友谊,得到了阿根廷地质调查局的高度认可,提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影响力。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阿根廷地调局表达了进一步长期开展地学领域更深层次合作的迫切愿望。

     

    陈玉明获阿根廷地调局颁发中-阿地学合作突出贡献奖

    陈喜峰获阿根廷地调局颁发中-阿地学合作突出贡献奖
    赵宏军获阿根廷地调局颁发中-阿地学合作突出贡献奖
    中阿地学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发展研究中心人员获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