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贝岭镇幅野外调查现场。广东省佛山地质局供图 

    “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牢固树立调查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的理念”“只有科学家才能负责填图,填图质量由科学家终身信誉保障”……

    瞄准能源资源调查,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支撑服务,201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提出了从填图理念到技术标准、从工作布局到组织方式、从评价标准到成果服务的六大改革措施。历经5年实践,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改革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果。

    站在新起点,日前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区域地质调查改革任务,大力提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调查精度和工作广度,力争到2035年实现从区调大国到区调强国的历史性跃升。

    为什么“改”:

    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新要求,需要区域地质调查率先改革探索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是地质科技创新的源泉。

    1910年,我国第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的发表,拉开了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事业百年发展的序幕。历经一个多世纪,在几代区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不仅形成了全国宏观地质构造格架认识,有力保障了国家矿产资源安全,而且有效服务了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家重要战略规划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引领性基础地质研究成果,为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步入新时代,国家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地质工作基础和先行的区域地质调查,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首先,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需求,需要区域地质调查先行改革发展,将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工作摆在优先、突出的位置,并做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支撑服务。这就要求区调工作从一般性调查向多圈层交互作用的调查研究融合转变,工作不仅聚焦在重点成矿区带,同时也要加强重要经济区、重点海域、重大地质问题区(含重大工程区)调查,开展更加精细的调查研究。

    其次,其自身发展也亟待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尽管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和海域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调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方向也有待从单纯服务找矿向破解制约资源环境“卡脖子”的基础地质问题转变。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刻影响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工作方式、方法。现代“星空地”立体调查技术体系的构建,为区域地质调查从以人工地表观测为主向多技术、多方法综合调查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令区域地质调查从数字填图向智能化填图转变成为可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201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吹响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发展的冲锋号。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加快工作布局调整、技术标准体系推广、人才队伍和业务平台建设、一体化产品公开服务、数据更新体系建设、新管理机制落地,推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一体化,着力提升区调破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

    “改”得怎么样:

    着眼破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创新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式、方法

    改革激发活力,改革释放潜力。

    5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需求,着眼破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推动区域地质调查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区域地质调查改革一揽子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广度精度持续提升,基础地质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技术标准改革稳步推进,“线上+线下”成果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区域地质调查人才评价体系初步构建。

    科技在进步、方法在更新,区域地质调查的对象及要素也大大拓展。其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迫切需要调整与更新完善。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统一部署,通过填图试点、方法体系构建和规范的修订与制定,于2019年、2021年先后完成《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和《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及系列方法指南的制定,经过应用和完善后,形成了《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和《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这两个行业标准已由自然资源部发布,于202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我国新一代区域地质调查规范和技术方法体系基本形成,结束了长达近30年没有更新区域地质调查规范、缺少调查和填图方法体系的局面。

    新发布的《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和《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从顶层设计开始,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面临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等问题,首次构建了从基岩区到覆盖区一整套的区域地质调查规范,填补了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规范和技术要求的空白,初步形成重点成矿区带、能源盆地、重要经济区与新型城镇等不同地区技术指南,对推动我国的区调工作从山区走向平原、从单一服务资源型转向综合服务资源、环境及生态型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破除以往的“点—线—面”网格式填图工作量的硬性要求外,新规范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规范工作量;强调地质实体的圈定,真实反映地质体特征,并建立归纳、提炼的填图单元(如侵入岩的岩套),以提升研究和认识程度。

    另外,新规范提出专题地质填图理念、思路和方法,即以解决特定问题或满足社会特定需求为目的、区域地质调查(填图)与科学和应用研究融为一体的、多学科相结合的地质调查与填图,推动科研与地质调查的融合。

    地质图是区调工作最重要的产品,也是推进区调改革向深向实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需求、解决问题、创新表达、科学家填图等区调改革新理念,持续推进优秀图幅评选,不仅对区调改革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填图人员的自信。

    2024年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共评选出2幅特优图幅、13幅优秀图幅。

    其中,特优图幅广东贝岭镇幅由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填图科学家、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副总工程师邓飞介绍,该图幅紧扣区域地质调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地质实体的填绘,详细表达了岩性岩相及各类蚀变,结合断层发育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断裂构造进行了分级表达,客观科学地展现了多个构造层的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为探索区域地质调查的范式变革,团队还利用图幅岩矿鉴定成果,开发了粒度智能分析软件并投入使用。在查明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图幅新发现稀有稀土矿(化)点24处,并首次在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发现火山黏土型锂矿。依托填图成果设立的锂矿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已结合钻探控制含矿层分布范围和厚度,打造了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快速转化支撑找矿的成功范例。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完成的湖北总路咀幅,也获评特优图幅。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填图科学家、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田洋表示,在区域地质调查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上,调查工作与科学研究结合得更紧密了,图幅表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总路咀幅填图,瞄准扬子陆块早期陆壳生长与演化这一前沿科学问题,新发现10余处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完善了地层—岩浆—构造事件格架,重塑了大别山早前寒武纪基底演化格局,同时为深化认识大别地区战略性矿产区域成矿规律提供了基底信息。

    充分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及钻探等技术方法,成为当前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方向。此次被评为优秀图幅的查哈阳农场四队幅,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及松嫩盆地西缘盆山结合带。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通过创新建立“剥离”覆盖层基底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有效解决了东北浅覆盖区地质填图和采样难题。

    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和中央处理器(GPU)算力不断提升,智能地质填图探索已取得一系列突破。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调查信息化室主任李丰丹在第四次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介绍,目前已形成了面向地质填图全过程、基于深度学习的填图对象识别以及人工智能地质图生成技术方法,能够应用于预研究、野外调查、综合研究等工作阶段,有利于提高填图精度、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填图科学性,在解决重大问题过程中发挥作用。取得的示范成果,展现出人工智能在未来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潜力。

    下一步怎么“改”:

    以陆块聚散与资源环境效应为主线,推进新一轮国家地质填图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对标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区域地质调查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023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大会明确要求,“基础地质调查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要尽快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填补我国矿产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偏低的短板”。正视关键矿产供给保障的区调短板,加强重点成矿区带和能源盆地区域地质调查,守住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底线,无疑是区调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陆域,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风险隐患底数仍未查清,资源、环境、生态、空间、灾害等多要素关键地质问题相互交织,急需加强以地球多圈层演化协同研究为主的地质填图工作;海域,1∶25万海洋区调覆盖率与全面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的要求相差甚远,急需进一步提升海洋区调的精度与广度。

    为彻底扭转工作程度总体偏低和精度不高的被动局面,第四次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下一阶段围绕标准更高、精度更细、效率更快、质量更优的工作要求,以陆块聚散与资源环境效应为主线,重点谋划推进新一轮国家地质填图,全力推进“一个计划”,协同构建“一个机制”,全面建设“四个体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战略性矿产安全、能源转型、区域协调发展、海洋强国建设和原始理论创新五大服务领域,新一轮国家地质填图将重点开展重点成矿区带填图、能源盆地填图、重要经济区与新型城镇填图、重点海域填图和重大地质问题区填图,形成“五区”填图格局,系统解决制约全国资源与环境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同时,布局陆域大地电磁、地球化学、地应力观测“三网”建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专项调查,进一步深化深部地质作用对成山、成盆、成藏、成矿、致灾等地质演化过程的认识;加快建设全国数字地质图“一张图”服务系统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优质产品服务。

    第四次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强调,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顺畅、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央地合作、统筹部署、协同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中国地质调查局要以快速提高国家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为己任,推动与地方、企业和高校的需求对接、项目对接,推动形成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一盘棋”工作格局。各地要担起提升本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的责任,将区调工作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央地合作开展新技术、新方法联合攻关、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央地企共同推进数字成矿区带、数字盆地建设等,及时将各方调查成果汇入国家数字地质图平台。

    第四次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还提出,加快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用户友好的优质服务产品体系、高标准严要求的高水平管理体系和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体系;强化预研究、预填图,做到野外路线填图带着问题填、有针对性地填,提高野外填图效率和填图质量。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

    夯实“百年区调”根基,中国的区域地质调查事业再次踏上新的征程,用下一个阶段的改革发展成果,擦亮这块“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

    夯实地质工作之基——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改革发展纪略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泰国关键地质问题与重要成矿带野外调查”团组5人顺利完成对泰国关键地质问题与重要成矿带的联合野外调查,返回中国。

    本次野外联合考察为期15天,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与泰国矿产资源局联合开展。考察组考察了泰缅边界茂奇-德林达依钨锡成矿带、黎府火山岩带、难河-程逸缝合带等重要成矿带/构造带,并就关键地质问题结合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交流探讨,共完成路线地质调查约50千米,采集各类样品共156件。

    6月19日,双方在曼谷举行了野外联合考察总结会议,在泰方参加中国-东盟跨境地质编图合作机制和技术指南研讨会和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方面,推进“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共建,共同推进昌宁-孟连-清迈结合带、景洪-难河结合带、腾冲-茂奇-德林达依钨锡成矿带的对比研究,以及与泰国著名地质高校建立学术联系与合作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

    根据本次联合考察组意见,双方还同意设置日常联系人,负责具体合作项目的沟通和协调。

    本次联合考察和业务交流是落实2016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CGS)与泰国矿产资源总局(DMR)签署的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具体合作内容,取得的成效可加快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地质对比与编图多边合作。

    Pilok钨锡矿考察

    黎府火山岩带野外讨论问题

     

    难河-程逸缝合带硅质岩

    杨永飞博士汇报野外联合考察问题

      刘书生主任与Niran Chaimanee 处长签署会议纪要

    中泰合作泰国境内重要成矿带联合野外调查工作圆满结...

    应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米尔扎耶夫所长的邀请,地质力学研究所侯春堂副所长、王宗秀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等10人,近日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了访问和地质考察。

    依托“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地调二级项目,地质力学所考察团对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天山造山带最西端克孜尔库姆地区的地质和矿产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先后考察了塔姆迪套蛇绿岩带、努拉套地区的花岗岩、萨尔米奇金矿带、泽拉夫尚山成矿带、恰特卡尔火山岩带等,并采集了岩体和矿石样品。结合之前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天山的考察和研究,更全面地了解境外天山成矿地质构造特点、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也为中亚地区含油气盆地和含铀矿盆地的沉积演化和构造改造过程研究收集了基础地质资料。

    通过此次出访,地科院力学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巩固了先前建立的国际合作关系。乌方表示愿意与中方的地质学家一道,立足共同的天山,推进天山地质研究进展,为发现“第二个穆龙套”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宗秀研究员向乌方专家介绍项目进展

    中乌专家在野外进行现场交流

    地质力学所专家在泽拉夫尚山进行产状测量 

    地质力学所专家赴乌兹别克斯坦交流考察

    摘要:为总结钦杭成矿带东段铜金多金属成矿规律和指导区域找矿,开展铁杭成矿带区域含矿建造调查和研究,首次识别出中二叠世一套含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海相火山岩。初步研究表明,该层位火山岩形成于陆内拉张构造背景下的浅海台地环境,与扬子地块区峨眉山玄武岩遥相呼应,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及找矿意义。

    1.项目概况

    钦杭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以往缺乏整体性研究。按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部署,南京地质调查 中心实施的“钦杭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 (东段)”计划项目,依托该中心承担的“萍乡-绍兴结合带铜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2010—2012)”、“钦杭成矿带东段重点勘查区攻关示范(2013—2015 )”等工作项目,重点调查和研究区域含矿建造和典型铜、金矿床,总结区域成矿规律,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出部署建议。

    2.  成果简介

    (1 )发现区域性分布的二叠纪海相火山岩。通过剖面测量和路线调查,在萍乐、广丰2个晚古生代坳陷区的中二叠世地层中发现一套火山岩,夹于海相地层序列之中,下伏地层为中二叠世栖霞 组灰岩及小江边组瘤状灰岩、镁质泥岩,上覆地层为中二叠世南岗组镁质页岩或晚二叠世乐平组含煤岩系。该套海相火山岩主要有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大类型,二者在空间上密切相随,呈穹窿状或岩墙状产出,与层状硅质岩和局部的碧玉岩共同构成孤峰组(江西称之为鸣山组、车头组)硅质建造。

    区内中二叠世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大致沿萍乡-广丰-绍兴深断裂带分布,普遍发育强烈且均匀的次生石英岩化,主要由隐晶-微晶石英组成,可见微细的石英斑晶、硅化长石假晶(图1-a)及气孔、杏仁、流纹构造(图1-b、c)。火山碎屑之沉凝灰岩(图1-d)、沉角砾凝灰岩多夹于层状硅质岩和熔岩中,以薄层状为主,乐平鸣山最厚者可达15m。江西宜春麦田村淬碎熔岩穹窿底部、乐平鸣山爆溢熔岩穹窿外侧的沉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62.6 ±1.9Ma和261.6±1.6Ma,属中二叠世末期。

    (2)中二叠世硅质建造与海底火山喷发-热水喷流密切相关。孤峰组、鸣山组、车头组层状硅质岩常以火山熔岩或 火山碎屑岩为核心,有火山岩产出区域的层状硅质岩厚度较大,常夹有凝灰岩薄层或纹层;远离喷发-喷流口则厚度变小,少夹或不夹沉凝灰岩。海底火山喷发及熔岩侵出后,一方面形成穹窿状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碧玉岩;另一方面有大量的火山硅质热液溶解进入海水,随海水的流动而分散发出去,大面积地以SiO2胶体形式在海底凝聚和沉淀,形成水平纹理发育的层状硅质岩。海相火山岩与薄层状硅质岩之间构成一种豆荚状结构(图2)。

    (3)火山活动形成于陆内拉张构造背景。经过晋宁期运动和加里东期运动造山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完成最终 的碰撞和对接,进入陆内发展的构造演化阶段。中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钦杭结合带的萍乡-广丰断裂沿线(图3),构成一条东西长达400km的海相火山岩带,时代上与扬子地块西缘峨眉山玄武岩年代相当,是钦杭结合带对东吴运动的岩浆活动响应。研究表明,萍乡-广丰-绍兴断裂带在中二叠世发生过拉张性质的构造活化,可能是扬子与华夏地块间构造结合带复活的表现。

    (4)海相火山岩是区域性含金的岩 石建造。典型矿床调查、镜下鉴定及地 球化学、年代学研究表明,萍乐坳陷西 段的丰顶山、王家坊金矿和广丰坳陷的乌石岗、打石坞等金矿都以火山角砾岩、淬碎熔岩等中二叠世海相火山岩为容矿岩石。这些矿床的金矿物是微细粒状自然金,原岩品位低,可采金矿体多由地表氧化、次生富集而成。这套海相火山岩具有区域稳定性,可以大区域追索,是重要的区域含金建造,具有很大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找矿潜力。

    初步对比显示,位于钦杭成矿带西段的广东长坑一富湾大型金银矿,是晚古生代以海相火山岩为含矿岩石的微细 浸染型金矿床。

    3.成果意义

    钦杭成矿带东段二叠纪海相火山岩的发现,新增了1个区域性海相火山岩层位,并已在多个项目中得到验证。这一成果对深人认识钦杭结合带乃至华南的晚古生代大地构造环境、研究钦杭结合带的构造岩浆活动演化及成矿作用、完善区域成矿系统、提供地质调查战略部署依据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骆学全 张雪辉供稿)


    钦杭成矿带东段发现二叠纪含金海相火山岩

    摘要:揭示大兴安岭及邻区晚中生代地壳加厚至伸展减薄过程中花岗岩浆演变的特点,为阐述地壳伸展减薄及其成矿背景提供了新依据。秦岭花岗岩同位素填图揭示块体的性质特征及其对钼等多金属矿的制约,进一步确定阿拉善侵入岩分布与成因,初步编制六大区片及中国北方花岗岩图,初步建立中国东部晚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年代格架。

    1.项目概况

    “重大岩浆事件及其成矿作用调查” 项目所属于九大计划中“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该项目下设10个子项目,包括6个大区中心承担的六大区片岩浆调查子项目,全国花岗岩、东部火山岩、西部蛇绿岩3个项目及1个岩浆岩填图试点项目。目的是围绕重要成矿带,以岩浆岩为主要研究对象,查明重要、重大岩浆事件及其成矿关系和构造背景,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依据,通过关键地区岩浆岩填图和同位素填图,探索花岗岩填图方法。

    2.成果简介

    (1)揭示大兴安岭及邻区晚中生代地壳加厚到伸展减薄下花岗质岩浆演变特点,为阐述地壳伸展减薄及其成矿背 景提供新依据。依据新测和收集的410余个锆石年龄,重新厘定该区包括蒙古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分布范围,将东北亚晚中生代岩浆发育范围扩展到俄罗斯远东贝加尔湖一带。同时,确定早一中侏罗世花岗岩受鄂霍茨克构造体制的影响。依据实测和收集的百个地球化学数据, 揭示侏罗纪一白垩纪花岗岩类岩浆由高钾钙碱性向高钾钙碱性一钾玄质、由I型向高分异I型、A型和Sr/Y值向低演化的演变特征(图1)。这种岩浆演变是从岩浆演变角度结合构造伸展论证加厚地壳向伸展减薄转化过程的一个成功范例(图1), 为阐明东北亚晚中生代花岗岩陆内挤压增厚到伸展减薄下的动力学背景、深入认识全球规模巨大的侏罗纪一白垩纪地壳伸展巨变和成矿大爆发的地质背景提供新的重要依据。

    (2)秦岭花岗岩同位素填图,揭示块体的性质特征及其对钼等多金属矿的制约。对东秦岭花岗岩开展Nd-Hf同位素填图,揭示出秦岭存在3个不同的Nd同位素区,与3个构造单元基本一致。华北地块南缘具有古老基底,南秦岭有较年轻的基底,北秦岭的基底比较复杂。东秦岭钼多金属矿产种类的分布受基底特征约束: 由北向南钼矿化减弱、铜矿化增加(图2)。

    (3)初步确定阿拉善侵人岩分布与成因,为确定阿拉善地块北缘的位置提供依据。进一步确定内蒙古阿拉善地区 侵人岩年代学格架,较系统地研究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宗乃山一沙拉扎山构造带 具有亲中亚造山带的特征。阿拉善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界限应以查干础鲁蛇绿岩为代表,即阿拉善地块北缘在查干础 鲁以南,这对于大地构造单元重新划分和指导古老克拉通边界找矿部署提供了新的依据。

    (4)初步编制六大区片及中国北方 1:250万数字化花岗岩图,揭示了时空演化特征。与六大地调中心一同初步编 制了各自地区的侵入岩图和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图,并初步编制了北方花岗岩图。此次编图特点:①充分收集、应 用新的高精度锆石年龄数据,更新已有的图件;②建库编图,是带有属性驱动的数字化图,为数字化岩体的表现。该 图将为深入分析岩浆时空演变规律、阐明与成矿的时空关系提供可靠、简便的基础性图件。

    (5) 初步总结中国东部重要构造带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格架,揭示浙一赣火山岩带东段火山活动随时间由北西向 南东迁移的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归为橄榄玄粗岩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2种类型。前者位于后者中心地带,对应区内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中心地带。时间上,橄榄玄粗岩系列主要介于128~134Ma之间,高钾钙碱性系列介于140~122 Ma之间。

    (6)初步总结了中国西部典型蛇绿岩的特征。新识别和确定多个前寒武纪蛇绿岩体,为我国前寒武构造演化研究 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该成果不仅对反演古板块俯冲消减、壳幔相互作用、古缝合的识别、古板块重 建、古洋陆时空分布特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通过讨论与相关矿产、 能源生因的关系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3.成果意义

    (1)围绕重要成矿带,以岩浆岩特别是花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关键地区岩浆岩填图和同位素填图,探索花岗岩填图方法,查明重要成矿带重大岩浆事件及其成矿关系与构造背景,为找矿突破提供依据。

    (2)系统收集已有资料,开展重要成矿带岩浆对比,综合研究所有成果,建库编图,展现中国重大岩浆事件时空 分布规律、岩浆性质、成矿特点及其构造背景,为认识巨型成矿带分布规律、寻找大型矿床和成矿潜力评价提供基础和理论支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涛 张磊 薛怀民 郭磊 翟庆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王晓霞供稿)

    重大岩浆事件调查成果丰硕

     

         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韩国“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 合作项目第八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6月9日至14日在韩国大田市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成功举行。以李廷栋院士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1人以及来自俄罗斯、蒙古、韩国的代表共53人参加了会议(哈萨克斯坦代表因故未能与会)。


      此次会议分为工作会议与野外地质考察两个阶段。6月9日上午,会议举行了开幕式,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致欢迎词,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全俄地质研究所副所长Evgeny A. Kiselev和蒙古代表团团长、蒙古地质调查局局长 Urtanasan Borchuluun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的21位代表作了各相关课题、专题的学术报告。


      2010年6月11日下午至14日,与会代表赴韩国南部和济州岛进行野外地质考察。12日大家考察了朝鲜半岛南端的日出(Sunshin Mine)金(银)矿床。该矿围岩为晚白垩世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矿床受环状破火山口构造控制,矿体产在破火山口的破碎角砾岩带中,矿石品位一般含Au 67克/吨/吨,矿床规模为小型(Au 3.5--5吨)。需要指出的是:本区区域地质特征与我国浙闽火山岩带可以对比,可能为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在浙闽火山岩带中发育有众多的晚侏罗世—白垩纪环状破火山口构造,因此应注意寻找这种相似类型的Au、Ag矿床。


      13日至14日进行了济洲岛火山地质考察。该岛由于四面环海,所以岩石露头良好,沿海岸公路可在不同的考察点观察到具有不同构造形态特征的火山岩类型:有的呈整齐的柱状节理群耸立在海岸边,雄伟壮观;有的呈厚薄不等的层状多达近百层叠露在陡峭的海岸,犹如一部“天书”巨著;有的酷似粗大的“石绳”堆砌在岸边;有的岩块杂乱无章,但偶尔可见火山弹。济洲岛火山岩与我国湛江雷州半岛火山岩和台湾澎湖列岛玄武岩都形成于第四纪中-晚期(78万--1.1万年)。济洲岛是一个火山岛,它的形成是大陆垂向增生、地幔物质上涌直接生成陆地(即,没有陆壳)的典型代表,所以是研究地幔玄武岩岩石学和多种结构构造特征的绝好场所。


      通过这次会议,各国总结交流了2009年6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七次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将该合作项目的时间延长到2012年,并提出了继续合作、深化研究的内容和扩大研究领域的建议方案,同时认真研讨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安排了今后一年半(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各课题、专题的“工作日程表”,初步确定了2012年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的成果内容。经过热烈的讨论,各国代表还对会议纪要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由各国代表团团长签署了会议纪要。

     

    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

    与会四国代表合影留念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与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亲切交谈

     

    各国代表参观中国项目工作组编制的图件

     

    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代表团团长签署会议纪要

     

    野外地质考察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