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新华社深圳5月21日电 题: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新华社记者周科、刘宏宇

    2016年4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招才引智、设立诺奖实验室、发力中外合办高校、打造大科学装置群……系列举措让深圳再度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深圳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节点城市,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也成了制约“巨人”成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站立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深圳不断发起“原点冲击”,全力打造科研新起点、技术新起点、产业新起点。

    这是2017年9月6日拍摄的深圳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寻人之旅” 夯实创新根本

    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3.0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诞生于深圳南山区一所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

    这是深圳引进的第一所诺奖实验室,以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保罗·劳特伯命名成立。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

    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最缺的是“金字塔尖”的技术和产业。为此,深圳开启全球范围的“寻人之旅”。

    深圳,不断向全球伸出橄榄枝,加大海外引才力度。

    保罗·劳特伯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来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也来了。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在深圳陆续挂牌成立。

    每一个顶尖学者背后,都是一个团队。深圳举措频频,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尖端人才纷纷汇聚深圳。

    截至2018年3月,深圳累计确认“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3264人,外籍人才1.6万在深圳工作。

    深圳,也积极在科技资源高地搭建交流平台。

    在美国,在欧洲,在以色列,深圳都在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2017年5月,深圳市美国旧金山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伦敦海外创新中心、法国伊夫林海外创新中心等首批7家深圳市海外创新中心正式授牌。

    “未来,深圳还将建设更多海外创新中心,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深圳科创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潘伟旗说。

    格拉布斯实验室负责人张绪穆说:“深圳,不仅有强大供应链和工厂支持,还有越来越厚重的知识沉淀。”

    “人才效应”与市场协同作用,近年苹果、微软、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

    “国际尖端人才,可以补深圳源头创新之短板,夯实创新之根本。”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2017年7月13日,工作人员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操作基因测序仪测序。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建设大科学装置工程 寻求0到1的突破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大学城,位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南部的一块空地虚席以待,这里未来将建设E级超级计算机。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深圳上马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工程。

    “‘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投资40亿元,打造E级计算机。”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说,E级计算机将使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

    刘明伟介绍,E级计算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大型科学装置,为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新一轮科技周期需要大工程的支撑。”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说。

    随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的建成使用,深圳的基础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突破。

    深圳夯实基础的努力不止于此。2014年前后,深圳掀起了一轮合作办学的高潮。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从2014年起正式招生,短短两年多时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发展成在校人数达2000人的现代化大学。

    一个学院保守估计投入要几亿、上十亿元。目前,深圳已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

    “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可能没有即期产出、效用,但那将是我们前进的基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前沿科学实现0到1的突破就是因为有大平台,只有大平台才能真正诞生大科学。

    在光启东莞生态园的研发基地,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准备升空(2016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型研发机构 激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艰难的起步创建,到立于全球超材料技术领域前沿,2010年成立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与此同时,其所属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光启的成功离不开其作为“新型科研机构”所取得的突破,它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地缝合了经济、科技“两张皮”,构建了全新的产业链条。

    新型科研机构像企非企,似事业非事业的科研单位,也就是有人形象比喻的“四不像”。

    深圳提出大力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产业链。在企业与人才、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之间,“四不像”是重要的连接器。

    目前,深圳已有类似科研机构数十家。

    作为其中的代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源头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世界首创超声脑调控方法及验证系统;首次合成纳米人工红细胞,开发肿瘤检测诊疗一体的可视化精准医疗;成功实施亚洲首例多功能神经假肢手术;研制国际首台柔软材料爬行机器人……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华认为,产生“聚变效应”的原因在于,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产学研资“四位一体”创新机制和集聚一流人才是关键所在。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6.7亿元,增长15.1%,占GDP比重4.16%;新增各级各类创新载体51家,累计达18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230家,占全国总数的8.2%。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随着源头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深圳站在了新一轮科技突破的起点上。”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说。

    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为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支撑能力,2020年9月22-2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赴恩施市沙子坝滑坡和巴东县谭家湾滑坡开展实地考察。 

    在沙子坝滑坡现场,自然资源部驻守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组长、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教授潘伟详细介绍了沙子坝滑坡应急处置过程和经验,与大家交流参加滑坡应急处置的感受和心得;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有关技术人员现场介绍滑坡监测、工程治理方案等内容。在听取专家和相关单位介绍后,大家深入滑坡体,开展滑坡地质条件、滑坡变形特征等现场调查,围绕滑坡原因分析、应急处置措施、边坡雷达、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新技术应用等内容开展技术交流和研讨。

    通过考察学习,大家深感收获颇丰,一是沙子坝滑坡预警及时,及时撤离群众,成功应急处置,有效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经验值得学习;二是在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相关部门各施其责、工作落实到位,相关单位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发挥了技术优势,全力做好了技术支撑与服务;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实践应用,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科学、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沙子坝滑坡综合治理工程在保障地质安全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生活需求,最大程度发挥了地质灾害防治效益。

    滑坡现场交流讨论

    滑坡前缘考察

    滑坡变形调查

    武汉地调中心组织开展恩施市沙子坝滑坡现场考察

    2020年7月21日凌晨5时30分许,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发生滑坡,约150万立方米泥土滑入清江,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下游屯堡乡及恩施市城区清江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情况十分危急。

    灾情就是命令!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接到灾情报告后,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要求,第一时间指派由武汉地调中心潘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组长的自然资源部驻守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立即从利川市地质灾害巡查点赶赴滑坡现场,全程参与、全力支撑应急会商和处置工作。专家组当日下午到达滑坡现场后,迅速与湖北省专家组、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技术人员开展应急调查与会商,研判滑坡变形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加强监测预警、巡查排查等应急处置方案。

    7月22日,专家组组长潘伟向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汇报了沙子坝滑坡灾情,提出扩展搬迁避险范围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等处置建议并得到采纳。同日,武汉地调中心紧急调配7名地质灾害专业技术人员携带边坡雷达、无人机等专业监测设备火速赶赴现场,选点布设高精度边坡雷达(S-SAR),实现24小时不间断扫描获取数据,结合无人机多期影像等信息,综合分析研判滑坡变形情况,保证相关监测数据和滑坡变形情况即时报现场指挥部。截至23日,武汉地调中心与应急管理部相关技术支撑单位合作,形成并报送了10期监测数据、1份监测日报、2份阶段性监测报告,为现场指挥部和专家组掌握滑坡最新动态,分析研判滑坡发展趋势,商讨应急预案和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据悉,7月19日得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滑坡体发生变形后,自然资源部驻守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组长潘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当即赶赴现场指导,与湖北省地质局专业监测队伍联合开展调查,圈定危险区范围,要求做好不间断监测预警,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抓紧做好危险区内居民搬迁准备工作等建议,为成功应对处置此次滑坡险情、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介绍情况

    高精度边坡雷达实时监测

    武汉地调中心全力支撑恩施特大滑坡抢险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