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滇中楚雄区调项目古生物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团队在滇中早泥盆世(晚洛赫科维亚到早布拉格期)西屯组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广翅鲎目刺尾鲎亚目(Stylonurina)化石,并将其命名为Qujingopterus spineus(刺足曲靖翅鲎)。

    这一发现表明岗瓦纳大陆(Gondwana)地区最早发现广翅鲎目,进一步支撑了广翅鲎目的全球分布假说结论。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地质和古生物学分析,提出刺尾鲎亚目可能在瑞亚克洋(Rheic Ocean)缩小期间迁移至岗瓦纳大陆,这一时期恰逢岗瓦纳大陆迅速接近劳伦古陆(Laurentia)。

    该发现不仅丰富了学界对早泥盆世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分布的认识,还为研究广翅鲎在古生代的迁移和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为进一步揭示古生代生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考。

    该研究受滇中楚雄地区云龙镇等4幅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支持,以题名《Early Devonian stylonurine eurypterids from northern Gondwana:late Lochkovian to early Pragian records from south China》发表于SCI期刊《Gondwana Research》。

    昆明中心滇中楚雄区调项目发现1种新的古生物化石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滇中楚雄云龙镇等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楚雄区调”)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获得总体优秀,图幅两优两良的成绩。

    楚雄区调项目于2022年启动实施,昆明中心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抽选技术骨干组建项目组,严密组织,充分收集地、化、物、遥等前期资料,多次组织行业专家审查论证实施方案和开展技术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昆明中心开展月度通报、年中质量检查、年度野外验收以及三级质量检查工作,为项目运行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项目主要目标是系统建立调查区地质格架、研究恐龙生存环境和埋藏学机制、调查研究区新生代地质演化与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演变之间的耦合关系、为楚雄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基础资料支撑。项目工作区红层广布,地层岩性多为陆源碎屑岩,存在沉积相复杂多变,标志层较少,且风化强烈等诸多客观技术难题。项目组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逐一理清思路和工作方法,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以顽强的意志、扎实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长期奋战在野外一线,保障项目进度与质量安全齐头并进。

    项目资料丰富,成果丰硕。项目前后投入15名技术调查人员,历经三年时间,完成1∶5万地质调查填图1880平方千米,实测剖面79.5千米,地质浅钻364.8米。一是建立调查区地层序列,其中将原禄丰群解体为5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二是对部分地层时代重新厘定,如将原禄丰组时代厘定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三是对晚三叠世楚雄盆地东部进行调查研究,划分出3个沉积旋回,提出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康滇古陆,晚期兼有哀牢山构造带沉积物源介入的认识;四是新发现恐龙化石点1处,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禄丰龙腹膜肋化石,提出气候极端事件引发的沉积环境突变是该处恐龙化石快速埋藏保存的成因;五是建立调查区构造格架,初步划分构造期次,查明调查区绿汁江断裂带以及楚雄-南华断裂带的构造组合样式及其物质组成;六是在前寒武纪地质体中识别出4期岩浆记录,在楚雄盆地新发现煌斑岩1处,为前寒武纪地质体解体划分以及楚雄-南华断裂活动提供关键证据;七是新发现矿化点11处,其中铜矿化点8处,锰矿化点1处,砷矿化点1处,石英砂岩矿化点1处,石材线索2处。

    楚雄区调项目在调查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项目的顺利验收展现了昆明中心基础地质调查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扎实作风,下一步,昆明中心将不断提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质量和水平,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为区域地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历经三年!昆明中心这个中生代红层区调项目取得丰硕...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金沙江流域重点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以下简称“金沙江项目”)充分利用项目平台,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开展干热河谷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调查成果为地方政府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农业后备资源规划、林业规划及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数据和坚实的技术支撑。

    主动对接元谋县政府

    开展野外实地验证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干热河谷景观典型,热区农业发达,而耕地资源不足。昆明中心金沙江项目基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以服务土地调整开发利用为出发点,积极对接元谋县政府、自然资源局、林草局等自然资源职能部门,基于地表基质与覆盖层的耦合关系,开展元谋县土地资源适宜性分区评价,将元谋县划分为生态保护修复区、光伏开发适宜区、农业开发适宜区及土地整治适宜区等4种类型,圈定尚未开发的农业适宜区面积7.76万亩,圈定的土地整治适宜区面积11.91万亩,为元谋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下一步,昆明中心金沙江项目将坚持立足元谋县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需求,加强阶段性成果集成,大力推广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切实将成果运用到土地开发利用保护过程中,推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成果落地见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作出贡献。

     

     
     
     
    昆明中心有力推进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成果转化应用

    土壤资源的前世今生

    郭俊刚 赵恒勤

    前世

    你可知道,松林下松软芬芳的泥土和坚硬巨大的岩石原来是一样的呢。大自然鬼斧神工,又历经数亿年,悄然将坚硬的岩石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早在几十亿年前,地球的表面都是岩石。地壳表面裸露的岩石,受到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在物理、化学、生物、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被破碎和分解。山一样大的石头变成了小块,小块又变成了细粒。在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个头变化了,同时岩石也变成了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这个过程就叫作风化。要注意的是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成土母质的性质决定了土壤的类别,所以在我国有东北的黑土地,有西北的黄土高原,有云贵川的红土,还有中原的棕色土壤。土壤的垂直剖面从下往上通常可划分为“土壤母质层”“底土”和“表土”三个部分,其中“表土”和“底土”合称为“土体”,是土壤的主要部分,土壤的顶部则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转化而成的“腐殖质层”。大自然需要300年到10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大约2.5厘米厚的土壤。

    今生

    时间来到了人类文明,人类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对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也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伤害,土壤环境严重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一、土地的压占和破坏

    根据有关部门测算,至2009年底,全国有1亿多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尚未复垦。在全国11.23万座矿山的开采活动中,每年约有300万亩土地遭受毁损。在新增被损毁的土地之中,耕地或其他农用地高达60%以上。耕地的减少,导致失地农民的增多,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酸化是指酸性物质使土壤变酸的过程。一部分是矿物开采过程中,硫化矿床从地下开采到地表后,矿石中的硫元素会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同降雨、地表径流等水体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另一部分是在矿物加工利用过程中,如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遇水形成酸雨,使土壤环境被酸化。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到土壤中的铜、铅、锌、铬、镉、汞、砷等重金属超出土壤承载能力,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诱发植物发生病变甚至死亡,也会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诱发人类的疾病。

    未来

    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角的吹响,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通过矿山土地复垦,增加可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开采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减少地表塌陷和废石排放;通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目前,已经涌现出一些重金属修复技术,比如利用钝化剂使重金属的形态趋于稳定,利用超富集作用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重要地块被污染又不易治理的话,直接给土壤搬个家,将污染土壤移走,将清洁土壤移来。

    土壤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整个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还要注重土地利用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宜兴保磷矿基地选矿厂实现零排放

    周文雅 吕振福

    磷矿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矿物原料,是保证粮食安全不可替代的矿产资源。

    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我国规划有3个磷矿资源基地:滇中、贵州开阳-瓮福、湖北宜兴保。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46种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项目组2019年奔赴湖北宜兴保磷矿基地进行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考察基地内资源的可持续保障情况、开采选别技术水平、尾矿废石的排放情况。

    2018年全国共有磷矿采矿权证288个,湖北宜兴保磷矿资源基地有磷矿采矿权证62个。磷矿是湖北在全国最具比较优势的矿种,查明资源储量74.96亿吨,位居全国第一。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部分企业都会优先使用高品位磷矿,以避免不必要的原材料消耗、减少产生的废渣、提高磷矿的利用率。中低品位的磷矿石一般要通过一些特定的选矿技术,得到磷含量较高的精矿,才能用于后续的生产。宜昌的磷矿资源具有明显的夹层结构,中层为富矿,上下两层均为贫矿。特殊的矿层结构加上历史原因,宜昌当地采富弃贫的现象普遍。

    湖北省磷矿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磷矿必须“全层开采,全部入选”;对开采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对磷矿石(粉)实行凭准运单运输的准运制度;逐步重组和关闭生产能力在 15 万吨/年以下的磷矿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宜昌市继续减少磷矿石开采计划,2018年在1300万吨的基础上又缩减了300 万吨。一系列措施,有效保障了湖北磷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湖北宜兴保磷矿基地内磷矿企业有62家,在产企业54家,均采用地下开采,运营期间采掘废石不出坑,回填采空区,既可降低采空区上方的开裂、沉降变形,又防止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基地磷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基地内总设计采矿能力3212.5万吨,实际采出矿石1440.795万吨,平均采矿产能利用率46.02 %。

    湖北宜兴保磷矿基地选矿厂普遍采用重介质旋流器进行磷矿选别。磷矿原矿破碎后进入重介质旋流器,品位高的磷矿颗粒在旋流器中下沉,成为精矿产品;品位低的磷矿颗粒在旋流器中上浮,随溢流水排出,成为尾矿产品。所有生产废水净化后全部循环使用,完全实现零排放。

    宜兴保磷矿基地2018年排放磷矿废石70.94万吨,年利用磷矿废石95.87万吨,磷矿废石累计积存量为194.26万吨,2018年磷矿废石利用率为135.14% 。

    宜兴保磷矿基地2018年排放磷矿尾矿41.32万吨,年利用磷矿尾矿37.32万吨,平均磷矿尾矿利用率为90.32 %,累计磷矿尾矿积存量为95.89万吨。

    磷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相应的替代品种,被列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湖北宜兴保磷矿资源基地资源储量大,2016年湖北远安发现一特大型磷矿床,初步探明储量达4.29亿吨,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单一矿区最大规模磷矿,后备资源丰富。湖北对磷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性管理,可有效保障我国未来磷的供应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助力中国磷业发展。

    材料界的“百变星君”——石墨

    郭理想 张然 刘磊

    地球上的碳分布非常广泛,既可以分布于地壳表层,又可以存在于地壳深部甚至是地球内部更深处的地幔中。此外,碳还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元素之一。同时,其存在的状态也很多样,氧化态、还原态以及单质形式的碳均能在各种自然和人为环境中存在。截至目前,自然界中已发现的由碳单质构成的物质有三种:第一种是价值斐然、人尽皆知的钻石,第二种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石墨,第三种是尚存争议且人们知之甚少的卡宾碳。

    石墨最早由德国矿物学家A.G.Werner(1749~1817)命名。自然界中产出的石墨外观呈现出钢灰色或黑色,形状主要有鳞片状和土状两类,还有部分以块状形式产出。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碳,天然产出的石墨成分纯净的很少,其中常包含SiO2、Al2O3、FeO以及粘土、沥青等杂质。

    石墨矿床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两个主要条件:大量的碳,即碳质要集中,它们是形成石墨的主要原材料;合适的热力学条件,例如相当高的温度,好比是工厂中用于生产的机器需要合适的工作参数和加工环境。

    全球石墨资源分布广泛,美国地质调查局最新发布的《世界矿产品概要2019》中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石墨储量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中国、巴西、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印度、越南等国。其中晶质石墨主要分布在中国、巴西、莫桑比克、乌克兰、马达加斯加等地,隐晶质石墨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印度、墨西哥等地。

    我国是传统的石墨生产和消费大国。石墨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的优势矿种,我国在2016年12月将晶质石墨列入国家战略性矿产目录。根据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9》显示,我国晶质石墨查明资源储量为4.37亿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山东、内蒙古、吉林和湖南5个省(区)。我国已发现的石墨矿床总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区域变质型,如黑龙江省鸡西市柳毛石墨矿、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南墅石墨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石墨矿等;接触变质型,如湖南省郴州市鲁塘石墨矿,吉林省吉林市磐石烟筒山石墨矿等;岩浆热液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苏吉泉石墨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托克布拉克石墨矿等。

    石墨的用途也颇为广泛。石墨具备良好的导电、导热、润滑、耐磨,以及耐高温、抗腐蚀、防辐射等诸多优良性能,能用于制造各种产品,被广泛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可谓是材料界的“百变星君”。在传统行业中,石墨可作为耐火砖、坩埚、增碳剂等,应用于耐火材料和钢铁工业。由于洁净钢及超低碳钢的发展,以及节能降耗的要求,开发低碳耐火材料已成为必然趋势,石墨在炼钢领域的用量正逐步降低。

    在新能源领域,石墨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负极材料对石墨性能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将石墨球形化以后,提纯到99.9%以上。在核能领域,天然石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球床式高温气冷堆的球形燃料元件中,天然石墨占据64%的比例。

    石墨烯是近年来的热点新型碳材料。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于2004年首次发现了石墨烯,他们也因此荣获了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通过氧化石墨-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粉体的工业化量产过程,并在防腐涂料、导热膜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未来石墨烯在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能源发展、高端装备、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入,有望成为各个重大领域不可或缺的应用材料。

    “工业味精”——锡矿的开发利用

    田敏 张红新

    地壳中锡的平均含量只有0.004%,属于比较稀贵的金属。目前已发现锡矿物和含锡矿物50余种,其中具有工业意义的主要矿物为:锡石、黄锡矿、圆柱锡矿、硫锡铅矿、辉锑锡铅矿。地球上锡矿主要呈带状分布在东南亚和东亚两大锡矿带,东南亚锡矿带北起缅甸的掸邦高原,沿缅泰边境向南延伸到印度尼西亚。东亚锡矿带西起中国云南个旧,延伸至广西,南起朝鲜,经中国延伸至俄罗斯。中国居于东亚锡矿带的主要区域,因此成为全球锡资源储备第一大国。近年来数据显示,全球锡储量共约480万吨,中国拥有150万吨,印尼80万吨,巴西70万吨,玻利维亚40万吨,澳大利亚37万吨。

    我国锡矿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湖南三个省(区),三个省(区)锡精矿产量合计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开采锡矿,自1993年以来中国锡精矿产量一直居于世界第一。

    我国锡矿资源按照矿物组成不同分为三类:原生锡矿、砂锡矿和其他类型锡矿石,储量分别为92.88%、0.80%和6.32%。原生锡矿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合计占总累计查明储量的83.06%。目前,工业生产中锡矿选厂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共有7种方法处理矿石,分别为重选、单一浮选、浮-重-浮、浮-磁-重、重-浮-磁、重-磁-浮、重选-浮选,重选法处理矿石量最多,单一浮选法处理的原矿品位最高。我国资源量最大的原生锡矿和砂锡矿主要采用重选工艺,使用的机械设备有跳汰、摇床、溜槽及离心机等重选设备。我国虽然锡矿储量丰富,但品位较低,主要集中在0.1%~1%之间。国内矿山企业着力提高锡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科学制定选矿工艺,回收共伴生组分11种元素,包括镉、硫铁矿、镍、铅、锑、铁、铜、钨、锌、铟、银。

    锡最大的优点是可以100%回收,符合环保、节能、节约资源的国家战略,国家不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扩大锡的应用领域。近几年,我国电子产品出口日益增多,在欧盟《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发布实施后,欧洲将强制步入无铅化电子时代。中国电子无铅化趋向势在必行,预计我国在锡焊料领域中消费量年增长率将在10%左右;塑料工业生产因环保要求,将扩大锡热稳定剂的使用;硫酸亚锡作为新型绿色环保水泥的添加剂,在近几年发展较快。随着我国汽车、钢铁、机械制造业和矿山工业的发展,锡的使用量会逐步增加,锡产业将迎来长期良好的发展前景。

    你了解氟中毒吗?

    冯乃琦 张永康 曹耀华

    氟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且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人的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氟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必需微量元素,但若摄入过量就会引起氟中毒,氟污染还可以使动植物中毒,影响农牧业生产。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广、病情重,遍及29个省、市、自治区。全国有病区县1314个,病区村10万余个,受威胁人口超过1亿人。

    一、什么是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指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是什么?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在牙齿和骨骼上。对牙齿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氟斑牙。主要危害为7~8岁以下的婴幼儿,一旦形成残留终生。

    对骨骼的损伤会引起氟骨症,主要表现腰腿及全身关节麻木、疼痛、骨关节变形,出现弯腰和驼背,最后发生功能障碍,乃至瘫痪。另外还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障碍,对肌肉、肾脏、甲状腺、甲状腺旁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三、大气、土壤和水中的氟是从哪里来的?

    大气中的氟:大气中氟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工矿业的生产过程和煤炭燃烧的排放,以气态和颗粒形式将氟化物释放到环境中。

    土壤中的氟:土壤中氟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岩石中含氟矿物的风化;火山喷发进入大气的含氟化合物经干湿沉降进入土壤;人类工业活动。据估计,我国磷肥厂一年排放10多万吨氟,砖瓦厂排氟量达50万吨以上。此外,钢铁、制铝、化学磷肥、玻璃、陶瓷、氟化工等工业以及燃煤过程中排放的含氟三废,数量也极高。

    水中的氟:萤石和磷灰石的溶解是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黑云母、角闪石以及含蛭石、高岭石和蒙脱石的黏土矿物也是其来源之一。

    四、地方性氟中毒有哪几种类型?

    根据氟的来源和摄氟途径不同,将地方性氟中毒分为三大类:饮水型氟中毒、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饮茶型氟中毒。

    五、地方性氟中毒临床表现有哪些?

    氟中毒最突出的表现是骨骼和牙齿受损害。骨骼损害引起氟骨症,出现全身关节疼痛,四肢或躯干麻木,手足抽搐、僵硬,严重时还有关节活动困难,弯腰驼背,胸廓变形,甚至不能直立行走,丧失劳动能力。

    六、影响氟中毒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是摄氟量:摄氟量高,发病率高,病情严重。二是营养条件:蛋白质、钙和维生素有抗氟保护机体的作用。三是饮水中的化学成分及硬度。饮水中的钙和镁可降低人体对氟的吸收,促进氟从体内排泄,减少氟对机体的危害。饮水的碱度增强可使氟的活性增强,有利于氟的吸收和增加氟的毒性。四是抗氟元素的摄入,如钙、镁、铝、硼、锌、硒、铜、钼、铁等,可促进氟由体内排出或增强某些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抗氟能力,降低氟的毒性。五是生活、饮食习惯与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七、氟中毒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预防的根本措施是降低水氟含量,使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一是改换水源。在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引水、打深井等措施,使病区群众改用低氟水源。二是在干旱地区,可利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水中过量的氟,使之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混凝沉淀法、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法、骨炭过滤法等。三是饮茶型氟中毒病区要大力宣传高氟茶的危害,使病区广大群众认识到高氟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严重性,自觉改变不良的饮茶习惯,增强自我防病能力。

    八、地方性氟中毒该如何治疗?

    地方性氟中毒由于发病机理不太清楚,目前尚未研究出根本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或缓解某些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一是切断氟源,减少机体摄氟量。根据病区类型和特点,采取不同措施,把环境介质中的氟含量降到或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减少机体摄氟量。

    二是减少机体对氟的吸收。利用某些元素与氟的亲和力与氟离子结合,形成新的难溶性盐,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如铝、硼、钙等元素。

    三是促进体内氟的排泄。体内氟主要从肾脏排泄,某些药物和元素能促进氟从机体排出。如甘草和维生素C,两者对增强体内新陈代谢、加强利尿解毒有一定作用。

    四是改善生活条件。生活条件和营养状况对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与发展有直接影响,改善生活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补充必要的营养,有利于减轻发病和提高疗效。

    五是对症治疗。地方性氟中毒患者常出现疼痛、麻木、抽搐,以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障碍等症状,可给以镇静、镇痛、助消化等药物,解除患者痛苦。

    九、刷牙会导致氟中毒吗?

    我国居民氟的适宜摄入量应在1.0到1.5毫克之间,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3毫克,超过此安全限值,氟就会在体内积蓄,引起氟中毒。我国牙膏含氟量标准是:成人牙膏0.05%~0.15%。如果使用1克的含氟牙膏(约1厘米长的膏体),每天刷牙2次,氟总量只为2~3毫克。刷牙后吐掉泡沫,已经吐掉了大部分的氟,剩下吞咽到体内的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对于儿童,特别是6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吞咽反射比较差,容易在刷牙时吞入牙膏,要注意防止氟摄入过量。一方面,儿童应该使用含氟量更少的儿童牙膏,并且每天刷牙不超过2次。另一方面,家长要监督孩子刷牙,鼓励他们吐出泡沫,不要吞咽。偶尔发生的吞入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即使是使用含氟1500毫克/千克的牙膏,1岁儿童也要一次服下33克才会达到可能中毒量。

    走近资源王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和服务地质调查工作”的要求及创建“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关系”精神,加强双方在城市地质调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2018年6月7日-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人员赴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就新构造运动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城市地质调查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对接,同时与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座谈会上,双方首先介绍了单位概况、主要业务结构和重点工作进展,随后“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中海和冯振博士分别作了“川滇地块活动构造体系研究新进展与滇中经济区地壳稳定性问题”、“城市地质调查趋势与建议”的报告,最后双方就如何发挥科技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滇中城市群地质调查等工作进行了讨论。

    地质力学所表示,签署合作协议是贯彻党和国家新发展理念、建设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创建“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关系”精神的具体体现。强调:一是希望双方发顺应时代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创新,共同促进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的转型、创新与发展,实现新形势下的合作互利共赢;二是以滇中城市群地质调查为抓手,抓住重大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共同推动典型城市地质调查、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评价等工作;三是拓展合作深度,提前谋划地质遗迹、新能源等领域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地质力学所相关领导,科技处、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室和地质灾害研究室相关人员,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有关同志参加了地调科研业务对接。

    地质力学所一行赴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进行地调科研业务...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野外质量、安全、保密联合检查组第三组完成环上扬子地区项目野外检查。

    检查组先后赴贵州册亨、石阡、云南威信、四川会理、康定等地分别对南盘江成矿区贞丰和富宁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陵山成矿带酉阳-天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龙门山-滇中成矿带通安和宁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川藏铁路沿线地质矿产调查五个二级项目的野外工作进行中期质量检查。检查组在听取了二级项目和子项目汇报基础上,对项目进度、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原始资料的质量、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安全生产及保密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检查。并到野外实地检查、验证了重要成果和重要矿产的地质特征。

    以工程首席和主任工程师为代表的检查组在册亨对丫他金矿、板其金矿控矿构造进行联合考察;在铜仁地区,与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队潘文总工等对松桃西溪堡锰矿、李家湾锰矿等进行了现场考察;对威信地区硅石矿、攀枝花地区石墨矿、会理通安地区中元古代蛇绿岩的成因、展布等进行了检查和指导。

    检查组对各二级项目和子项目组的野外工作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建议:一是加快野外工作进度,加强遥感地质解译与验证工作,尽快完成年度实物工作量,同时也要做好原始资料的整理;二是项目运行过程中严格按三级质量管理执行相关规定,加强第二级项目质量抽检工作;三是加强联合组队技术人员的管理,统一部署、统一要求,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年度目标任务;四是高度重视安全、保密工作,杜绝安全事故和泄密事件的发生。

     

    松桃西溪堡锰矿

    在册亨联合考察金矿控矿构造

    成都地调中心组织完成环上扬子地区项目野外质量检查
      (一)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滕家欣,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710054;E-mail: 353080235@qq.com

      工程目标:以锰、铅锌、铁、铜为重点,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系统部署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查明沉积型锰矿、层控热液型铅锌矿、沉积-变质型铁矿等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潜力、找矿方向等,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地质支撑。实现找矿重要新发现,新发现一批具有进一步找矿价值的矿(化)点和物化探异常,圈定找矿靶区60处,为形成新的大型资源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总结重要类型矿床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形成一批创新性地质科技成果。分层次培养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及优秀地质人才。

      工程任务: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异常查证,选择重要地区开展矿产检查和工程验证,新圈定一批找矿靶区。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西昆仑铁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西南天山成矿带霍什布拉克-乌拉根地质矿产调查、东昆仑成矿带木孜塔格铅锌铜金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区地质矿产调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锰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阿尔金成矿带柳沟-拉配泉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二)西北主要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计文化,研究员,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710054;E-mail: jiwenhua1968@126.com

      工程目标:以东昆仑、天山-北山、祁连、秦岭、阿尔泰5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17个整装勘查区、32个找矿远景区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摸清5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成矿远景区与整装勘查区,对重要的找矿靶区,安排少量的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工作等开展概略查证工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圈定500余处找矿靶区,促进大型资源基地的建设。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4名、优秀人才20名。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在卡拉先格尔、小热泉子-卡拉塔格、昆仑河-开荒北、卡瓦、崖湾-大桥等重要成矿远景区以及成矿有利地段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以营毛沱、祁漫塔格、滩间山、同仁-合作等重点勘查区和整装勘查区为重点,开展异常查证、矿产调查评价。开展典型矿区和浅覆盖区找矿技术方法示范。对已完成1:5万地质矿产调查地区的成果资料进行系统总结。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阿尔泰成矿带喀纳斯和东准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准噶尔成矿带浅覆盖区铜多金属地质矿产调查、天山-北山成矿带那拉提-营毛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东天山景峡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祁连成矿带肃南-大柴旦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东昆仑铜镍多金属资源基地调查、秦岭成矿带文康-凤太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三)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立全,研究员,区域构造与成矿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2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邮编:610081;E-mail: cdwliquan@163.com

      工程目标:以铜、金、钨、锑、铅锌、铬、锂等为主攻矿产,以斑岩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主要成矿类型。围绕东特提斯成矿带内的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提交60-80处可供进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找矿靶区,提交15-20处新发现矿产地。加快推进地质找矿工作,引导商业性勘查,助推形成3~5个大型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推动西藏地质找矿新机制,拉动基金跟进和商业性勘查投入,进一步实现藏中、藏南找矿工作新突破。坚持“公益性地质工作更加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先行作用,加强地方需求、地方优势资源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为乌蒙山特殊困难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提供资源基础和地质信息服务。形成青藏高原地质找矿和罗平生物群研究2个国内一流团队,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5名、优秀人才20~25名。建成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和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工程任务:在冈底斯-喜马拉雅、西南三江、南盘江-右江、乌蒙山等地区,围绕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综合部署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开展综合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工作,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的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在乌蒙山区开展岩溶石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特色农业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助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冈底斯-喜马拉雅铜矿资源基地调查、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龙门山-滇中成矿带通安和宁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陵山成矿带酉阳-天柱地区、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南盘江成矿区贞丰和富宁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川(滇)藏铁路沿线地质矿产调查。

      (四)青藏高原能源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许志琴,院士/研究员,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邮编:100037;E-mail: xuzhiqin@gmail.com

      工程目标: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建立羌塘、伦坡拉等重要油气盆地和班公湖-怒江、冈底斯等重点成矿带的构造格架、指导和服务重要盆地油气调查和重点成矿带找矿突破为主要目标,以东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研究为主线,以贯穿东特提斯和青藏高原的科技长廊的精细地质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综合研究和高技术为手段,开展特提斯-青藏高原主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带的构造-沉积-岩浆-成矿(油)综合调查。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5人,培养一批国际型的特提斯-青藏高原优秀团队。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特提斯-青藏高原创新平台。

      工程任务:贯穿祁连-阿尔金-昆仑、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4个地体及始特提斯缝合带、古特提斯缝合带、新特提斯缝合带开展地质长廊地质调查,对冈底斯地体和班公湖-怒江等大型成矿带开展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综合调查。开展2条冈底斯地震反射剖面调查工作。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重要矿集区及其周边开展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开展铁格龙南、多不杂、商旭、尕尔穷等矿区外围矿产调查评价。选择柴达木盆地西部工作程度较高的南翼山储油构造为主攻靶区,调查正在施工的油田钻孔并取水样分析;调查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的盐湖5个;开展西藏碳酸盐型盐湖(杜佳里、朋彦错、班戈湖等)卤水室外自然蒸发实验;完备西藏扎布耶盐湖、当雄错盐湖、班戈湖观测站的观测项目,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以蛇绿岩型铬铁矿为主攻矿床类型,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评价区内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丁青蛇绿岩体及外围超基性岩体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和重力测量等基础工作。在普兰岩体的地表矿体周边布置20个20~30米孔深的浅钻,以查明矿体的延伸和矿体周围岩性的变化。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特提斯-青藏高原科技长廊和主要成矿带构造背景综合地质调查、西藏雅江与班怒成矿带铬铁矿综合调查、冈底斯-三江成矿带与中特提斯巨型成矿带综合对比调查、青藏高原北部盐湖锂等新能源资源综合调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调查、青藏高原拉萨-羌塘地块构造热年代学填图和矿产调查、青藏高原上中下地壳物性结构和变形带成像。 

      (五)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牛志军,研究员,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方向。

      通讯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69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430205;E-mail: nzhijun@qq.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锡、锰、铅锌、铜、金等矿种为重点,围绕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区带,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为工作重心,部署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提高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工作程度,摸清资源潜力,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实现“358”目标,形成亿吨级的环扬子铅锌远景区带以及花垣千万吨级铅锌基地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三是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基本完成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内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开展华夏陆块地质演化与成矿、钦杭结合带的形成和演化及其与成矿、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扬子陆块前泥盆系盆地演化与成矿等研究。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湘西-鄂西成矿带神农架-花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鄂东-湘东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右江成矿区桂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桂东-粤西成矿带云开-抱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六)江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邢光福,研究员,区域地质、中生代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南京中山东路534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邮编:210016;E-mail: njxgfu@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铜、金、银、铁为主攻矿种,兼顾铅锌、锂、铌钽、铀等金属矿产和萤石、晶质石墨等非金属矿产,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钦杭成矿带(东段)和武夷山成矿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及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重点工作区,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为开拓长江中下游第二找矿空间、再造一个德兴铜矿和再造一个紫金山铜金矿提供基础。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20名。三是建实火山地质矿产研究优秀团队。

      工程任务:重点在东乡-德兴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紫金山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等整装勘查区以及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围绕成矿带主攻矿种和主要矿床类型,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围绕华夏造山系、钦杭结合带(东段)、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等制约区域找矿突破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政和-龙泉-诸暨构造混杂岩带、樟树墩—伏川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专题填图,开展浙江1:5万陈蔡幅关键地质问题区填图方法试点示范。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盱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夷山成矿带龙泉-上杭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钦杭成矿带德兴-歙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七)华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赵凤清,研究员,前寒武纪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八号路4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邮编:300170;E-mail: fqzhao789@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华北陆块及周缘铁、铝、金、铜、稀土、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地质矿产调查调查为重点,依次围绕大兴安岭、阴山、燕山-太行、中条-熊耳山以及胶东地区开展地质矿产调查,以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抓手,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找矿靶区和找矿远景区,引导地方和商业投入,逐步形成中型-大型后备矿产资源基地,有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5~7名。三是打造华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兴蒙造山带显生宙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研究团队,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前寒武纪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开展不同层次的调研,开展重大区域重大地质矿产问题的研讨。开展大兴安岭南段、豫西和晋冀成矿(区)带地质矿产综合研究,编制成矿带1:50万地质矿产图、构造建造图、系列物化探图件,梳理重大地质矿产问题,总结阶段成果。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阴山成矿带小狐狸山和雅布赖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黑鹰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乌旗和白乃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燕山-太行成矿带丰宁和天镇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中条-熊耳山成矿区地质矿产调查、胶东成矿区栖霞-牟平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集宁浅覆盖区矿产地质调查、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

      (八)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朱群,研究员,区域地质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沈阳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8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邮编:110000;E-mail: syzqun@sohu.com

      工程目标:一是争取至2020年完成大兴安岭、辽东-吉南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二是主攻金、铜、铅锌银、硼、石墨等优势重要矿产,优先部署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和靶区,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资料信息服务。三是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紧密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以经济区为单元编制1:25万地质环境系列图件,疏理资料,提高认识,为经济区规划服务;在重点地区开展1:5万地质环境综合补充调查,对重大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四是培养杰出人才4人、优秀人才15~20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五是支撑建设中国-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大兴安岭成矿带以铜、锡、银、铅锌为主攻矿种,开展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阿荣旗-大杨树、扎赉特-大石寨、扎鲁特-霍林郭勒和大板-翁牛特等5个重点地区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和多宝山-大新屯整装勘查区内重要矿产地找矿攻关示范及勘查区外围深部找矿远景调查。在辽东-吉南成矿带以金、银、铜、铅锌、硼、石墨为主攻矿种,开展宽甸-集安金铜铅锌硼石墨矿远景区、营口-岫岩-青城子金多金属找矿远景区、抚顺-辉南铜金铁铅锌矿远景区、松辽盆地南缘油气砂岩铀矿远景区、机房沟-采秀洞构造混杂岩带、辽吉古裂谷岩石地层对比等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重工业基地、鞍山-本溪钢铁产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部丘陵山地开展1:25万环境地质补充调查和1:10万环境地质调查。在长吉经济圈重点地区以长吉都市区、长吉北线工业新区、中线生态旅游产业带和长吉南线特色小镇和中新食品城为重点,开展1:5万水工环综合调查2220平方千米。提交成矿带提交1:5万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分幅图及说明书224幅,找矿靶区60处,成矿带1:50万建造构造图;提交辽中南城市群重点地区地质环境系列图件和专题研究成果报告5份;提交长吉经济圈专题研究报告及相关图件。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扎兰屯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长吉经济圈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辽中南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等5个二级项目。

      (九)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与潜力评价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吕志成,研究员,矿产资源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黄寺大街24号院21号楼中国地质调查发展研究中心,邮编:100120;E-mail: zhichenglv@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优选一批找矿靶区。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358”找矿目标任务,在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优选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和矿田构造调查,全面评价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资源潜力,圈定可供社会资金选择和进入的找矿靶区465处,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资料和信息服务。二是支撑引领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实现找矿突破。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360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0处,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的工作模式,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地质找矿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提升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找矿的科技水平。围绕矿集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工作对物探的技术需求和物探技术本身面临的强干扰等技术难题,以“精细设计、精细施工和精细解释”为指导,开展整装勘查区、矿集区特殊景观、地貌勘查技术方法的示范与推广,解决勘查过程中的勘查技术难题,推广示范一批实用找矿勘查新技术。四是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建立整装勘查区1:5万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及矿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体系。五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建立1-2个野外实验示范基地。

      工程任务:编制各类基础系列图件。在整装勘查区和19个典型矿集区优选重点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360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示范与推广有效物化探技术,开展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培训。开展“358”第二、三阶段(五年和八年)目标任务评估,完成《找矿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修编,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总结,开展整装勘查区进展跟踪与部署研究,提出调整和完善整装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组织开展专家巡回技术指导。完成典型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采集、集成、应用与服务工作,总结形成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的技术方法,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提供资料服务。开展整装勘查区矿产勘查激励制度创新研究,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调整和优化建议,为重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示范、整装勘查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

      (十)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王登红,研究员,成矿规律与矿产资源评价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邮编:100037;E-mail: wangdenghong@sina.com

      工程目标:一是对钾盐、铬铁矿、铁锰等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锂、铍、铌、钽、锆、铪、稀土、晶质石墨等重要矿产开展调查评价,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导社会投资开展后续商业性勘查。二是创新理论与技术,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为提高我国大宗急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发挥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作用。三是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3-5名。四是加强盐湖科学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工程任务:开展柴达木西部新近系-下第四系深层卤水钾盐评价;开展海相盐盆地固液相钾盐异常查证;开展新疆罗布泊地区钾盐盐湖调查评价;开拓新时代、新地区盐盆地找钾调查;开展杂卤石和深埋型可溶性钾盐开采和深层钾盐溶采技术研究。全面梳理、总结“三稀”项目的成果,按时提交,争取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湘中和桂中锰矿、新疆西天山铁锰矿、准噶尔周缘和西昆仑蛇绿岩型铬铁矿调查评价,圈定找矿靶区。在湖北利川盆地开展钾盐资源调查,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恩格勒、辽宁阜蒙务欢池—哈尔套、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上库力开展萤石矿资源调查,在福建武夷山桃棋-建阳岭根墙地区开展晶质石墨矿资源调查,圈定找矿靶区,提交矿产地并探求资源量。在四川攀枝花、河北张家口、新疆奇台及甘肃肃北等地区进行石墨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临沂和安徽大别山地区开展脉石英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沂源地区开展金刚石调查评价工作,圈出找矿靶区。对安徽栏杆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开展研究,对其含矿性作出评价;开展苏皖地区金刚石靶区优选,提出苏皖地区金刚石找矿部署建议;开展鄂尔多斯陕北斜坡基性—超基性岩研究,对区内金刚石出土点产出赋存、空间分布规律开展综合研究,提出具有找矿潜力的远景区;对重点区开展评价,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靶区。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西部地区钾盐矿产远景调查评价、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稀散和稀土矿产调查、东部地区硼磷萤石等重要非金属矿产调查、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等特种非金属矿产调查、华北和扬子地区金刚石矿产调查。

      (十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胡健民,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与区域地质学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邮编:100081;E-mail: jianminhu@vip.sina.com

      工程目标:针对浅覆盖区(森林覆盖区、戈壁荒漠区)、平原区、岩溶区、南方强风化层覆盖区、高山峡谷区、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开展1:5万填图试点,探索适合这些区域开展1:5万基础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技术方法,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指南积累资料。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10名。

      工程任务:完成“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工作技术要求(试行),完成平原区、浅覆盖区及高山峡谷区填图工作指南。积极推进西部戈壁荒漠区、东北森林覆盖区、东部平原区、西南岩溶区、西部高山峡谷区及新构造-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试点示范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珠三角阳江-珠海地区海岸带1:5万填图试点。

      (十二)重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区带航空物探与遥感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熊盛青,研究员,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航遥中心。邮编:100083;E-mail: xsq@agrs.cn

      工程目标:紧密围绕保障能源矿产资源、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工作需求,采用先进的航天-航空-地面一体化技术与方法,通过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为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学研究,以及国家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和国家扶贫开发建设等快速提供地球物理遥感基础资料和解释研究成果。以基础地质调查为依托,以服务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为重点,按照超前规划、统一和连片部署、急需优先的原则进行工作部署,采用高新技术支撑和引领、勘查科研一体化、航空物探遥感综合勘查的思路组织实施,形成标准化的系列基础图件产品、按需定制的专题图件产品和综合集成的重大调查研究成果,并及时提供应用和服务,实现遥感资料的统一采集、统一初步解译和统一分发利用。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和同期地质填图规划区的1∶5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1∶5万高精度航磁国土覆盖率达60%。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实用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建立较为完善的航空物探遥感技术体系,保障航空、物探、遥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卓越人才1~2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3~5名。建成国产卫星数据处理及服务基础软硬件平台。

      工程任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准噶尔盆地中西部开展航空重、磁调查,在西北重点油气盆地开展无人机航磁调查示范应用,开展基于航磁资料银额-河西走廊盆地群油气远景评价研究,开展塔里木中北部地区航空重力调查综合研究工作。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等成矿带开展航空物探调查,开展无人机航磁和航磁/放、航空时间域电磁、以及整装勘查区高分辨率航空物探勘查等试生产和应用示范。在典型景观区开展国产卫星数据的全要素遥感地质解译,开展基于北斗和多通讯技术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应用研发,建立整合地质、环境、社会公共资源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数据平台。在班怒成矿带、东昆仑成矿带、阿尔金成矿带开展高分辨率遥感调查,在新疆北山、营毛沱整装勘查区开展高光谱遥感调查。开展星载全极化SAR数据地质矿产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基于遥感地质试验场的地质应用技术方法开发研究等应用示范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羌塘及塔里木等盆地航空物探调查、秦岭及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航空物探调查、国产卫星数据质量改进与地质矿产综合应用示范、天山-北山重要成矿区带遥感调查、西北地区重要盆地和成矿带无人机航空物探资源调查。

      (十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冯安生,研究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技术推广和标准化建设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路328号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邮编:450006;E-mail: sinomines@163.com

      工程目标:调查获取22种重要矿产节约集约利用基础数据,包括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指标,制修订相关矿种“三率”指标要求,调查我国尾矿利用现状、评价尾矿减量化和资源化潜力,开展相关数据的综合评价,支撑政府发布相关年度报告,服务矿产资源管理决策。开展4个矿产资源集中区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在资源潜力、矿产可利用性、技术经济、环境效应综合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提交大型资源基地对策战略建议,服务矿产资源中心工作。培养杰出人才1人,优秀人才1-2人。建设完善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实验室。

      工程任务:第一,围绕“基本查清地质矿产基本国情,夯实国家宏观决策基础”目标,部署开展内蒙、四川、青海、新疆等四省四个重要矿集区1:5万资源环境综合调查,预测矿集区地质环境发展趋势,提出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形成矿集区典型矿石综合利用技术,确定矿集区资源的开发顺序、规模,提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规划建议;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三率”等数据调查,查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率”与尾矿等国情、矿情数据。

      第二,围绕“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目标,部署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作重点是查清矿产资源利用现状,挖掘二次资源潜力,科学评价战略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所需矿物原料的资源情况和可利用特征;部署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技术经济评价,建立一套可推广的矿产资源基地资源环境多目标调查技术体系。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

      (十四)沿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工程首席专家:李高生,研究员,区域地质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红莲南路55号。邮编:100055;E-mail: 18514777966@qq.com

      工程目标:以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为导向,围绕夯实沿边地区公益性地质工作基础和服务沿边重点经济区建设,部署各项工作。以10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3个整装勘查区(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岷县寨上-马坞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15个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主要部署在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初步摸清10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圈定找矿靶区,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领拉动商业勘查,为提交金等重要矿产新增资源储量和打造资源基地提供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通过选区试点、系统对比和总结,初步形成不同地质地理景观区的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组合;集成全国金矿勘查和科研成果,这国家金矿资源战略制定提供支撑。培养金矿地质研究与勘查创新团队、军事地质信息工程创新团队,杰出人才5~10人,优秀人才20~30名。推动军事地质学科建设,建立军事地质重点实验室。

      工程任务:在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塔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东马扎尔-老沟地区开展金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北山成矿带额济纳旗、辽东-吉南成矿带吉南地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西秦岭成矿带甘肃文县阳山、岷县寨上-马坞整装勘查区和北巴颜喀拉成矿带玛多-班玛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进行异常查证,探获新增金资源储量。在东昆仑及北巴颜喀拉成矿带开展资源潜力评价,在冈底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南段措美-隆子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甘孜-理塘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环上扬子成矿带西南缘(乌蒙山连片扶贫区)东川-罗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河北五台-太行,安徽江南古陆,新疆西南天山、阿尔泰,广西钦杭等成矿带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东北内蒙古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西北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西南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沿边及重点地区军事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

    我国构造和地震活动强烈,高烈度山区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40%,该背景赋予了我国地震滑坡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灾害重、致灾模式多样的鲜明特征,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地震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滑坡也因此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震灾害防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服务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和中心工作,多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发挥内动力灾害调查研究优势,依托十多项地调科研项目,围绕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科技瓶颈持续攻关,探索提出了“同震滑坡灾情快速评估支撑应急救灾、震后泥石流危险识别服务重建选址、潜在地震滑坡危险预测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三位一体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技术体系。

    地质力学所集成了十多年来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成果,本着“专题性、区域性、前瞻性、战略性、实用性、周期性”六项基本原则,组织编制了《全国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报告》(第一版)。报告分析了我国地震滑坡灾害基本情况,通过融合地震危险性和滑坡危险性评价技术,将信息量与Newmark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全国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分区。结果显示:潜在地震滑坡高危险区集中在活动地块边界和地貌转换带地区,呈现“一带、两周、两脉”分布特征,具体包括南北构造带、青藏高原周缘、鄂尔多斯周缘、天山山脉、台湾山脉5个地区。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地质安全需求,报告对全国370个主要城市、34个省级行政区、9类主体功能规划区、25个经济区与城市群、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特殊扶持地区进行了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影响分析。结果显示:① 370个主要城市中,10个省的48个城市受地震滑坡影响严重,其中44个城市有活动断裂穿越,需特别关注。② 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云南、四川、甘肃、台湾4省受地震滑坡影响严重,需重点关注。③ 9类主体功能规划区中,国家和省级优化开发区域总体较适于城市开发建设。其他7类主体功能区均涉及地震滑坡影响严重的省份,具体状况与地震滑坡对省级行政区影响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④ 25个经济区与城市群中,总体较适于开发建设,但是受地震滑坡影响程度不一,滇中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兰州—西宁城市群4个规划区受影响严重,需重点关注。⑤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特殊扶持地区中,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4个地区受地震滑坡影响严重。深度贫困区的“三州”受地震滑坡影响严重,“三区”受地震滑坡影响中等。

    该报告作为我国地震滑坡研究领域的前瞻性成果,是国土空间地质安全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结论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强震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活动构造带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全国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为国土空间地质安全护航

     

    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范围共包括4个州(市)、15个县(市、区),分别是:昆明市禄劝县、寻甸县;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彝良县、威信县、镇雄县;曲靖市会泽县、宣威市;楚雄州武定县。区域国土总面积4.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76.93万人,贫困人口173.27万人,占片区人口的36.7%。乌蒙山云南片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土地负荷最重、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引,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在国土资源部的牵头推动和国家各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编制《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和15个县级片区实施规划,把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面实行省、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和行业部门“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对州(市)、贫困县、行业部门、定点扶贫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五位一体”责任考核机制,全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挂图作战”的攻坚态势全面形成。与2011年末相比,乌蒙山云南片区贫困人口从306.7万减少到2016年末的135.86万,贫困发生率从36.2%下降到2016年末的18.71%。与2015年末相比,2016年末乌蒙山云南片区人均GDP从1.41万元提高到1.52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337.27元提高到8135.07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乌蒙山云南片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麻柳湾至昭阳、昭阳至会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镇雄至毕节、普立(滇黔界)至宣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建成通乡油路500多条、硬化建制村公路1500多条。建成一批骨干水源、民生水利和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6件,水利枢纽工程、中型水库建设5件。

    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培植加速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思路,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6大建设重点,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靓丽名片。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贫困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2016年,全省乌蒙山片区15个县(市、区)对9.1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开展了一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完成鲁甸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161.06亿元。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力度,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以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年加大

    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积极探索生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天保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以生产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修复为主,着力实施陡坡地治理、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等项目,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

    对口帮扶协作进一步深化

    国家把昭通市作为粤滇扶贫协作的重点后,云南省积极与东莞市、中山市对接,签订了总体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扶贫示范村建设、干部交流、教育、卫生等8个单项扶贫协作协议。昭通市10个贫困县全部与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有关区、镇、街道结对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协调浙商总会、新沪商联合会、银泰集团、太平保险集团、上海复星集团等挂钩帮扶乌蒙山云南片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培训就业等方面深入开展帮扶合作。

     

    国土政策助脱贫 多措并举显成效

     

    用足用活用好增减挂钩政策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十条意见》《关于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相关政策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安排2017年度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时,重点对乌蒙山云南片区15个县(市、区)及全省73个国家级贫困县给予倾斜支持。截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增减挂钩实施方案24个,拆旧复垦总面积9350亩,预计节余指标4138亩。昆明、昭通等6州(市)13个县(市)向昆明市及滇中产业新区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2040亩,交易总额5.53亿元。

    确保脱贫攻坚用地需求

    2016年度,共保障乌蒙山云南片区项目用地9.4万亩。对于符合“十三五”扶贫攻坚的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采取多种方式优先保障。对有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控制性工程,上报国土资源部及时办理先行用地审批手续。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下达〈2017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在县级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审查过程中,保证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预留足够的规划指标,以保障未来5年当地村庄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用地需求。对符合全省扶贫攻坚规划的移民搬迁安置用地,且急需开工建设的,可先行使用土地。

    加大土地整治支持力度

    2016年度,共安排乌蒙山云南片区土地整治项目26个,建设规模23.71万亩,资金3.14亿元。为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助推扶贫攻坚力度,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国土资源厅正积极组织开展乌蒙山云南片区土地整治重大扶贫工程项目申报,项目申报范围包括昆明、曲靖、昭通、楚雄4个州(市)的15个县(市、区),拟计划建设规模224万亩,预算投资68.72亿元。项目实施后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6年度,共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8174万元用于支持乌蒙山云南片区15个贫困县(市、区)33个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中央财政安排昭通市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补助800户1600万元;省级财政按照因素法切块分别直接划拨宣威市、镇雄县284万元、736万元用于开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与搬迁工程、应急体系建设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立项核查和易地扶贫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扎实推进。

    加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力度

    2016年度,投入乌蒙山云南片区地质调查项目资金4627万元,安排1∶5万区域地质调查18个图幅、矿产地质调查3989平方千米、1∶2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2000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8803平方千米、1∶5万地质灾害调查800平方千米,以上项目计划2018年完成。省地勘基金在乌蒙山片区武定县长冲钛铁砂矿安排矿产勘查项目1个,资金1392.45万元。

    决战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