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23日,调查队员将“精海3号”无人艇施放到海面。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社上海10月23日电(记者张建松、岑志连)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需求,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项目团队利用“精海3号”和“精海虹号”无人艇,携带了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单波束测深仪、ADCP、CTD、水下摄像机等调查设备,在三亚湾东瑁洲岛的东部和北部复杂浅水区,共进行了60多条测线调查,获得大量地质调查数据和影像资料,调查效率显著提升。

    “海岸带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调查中需要海陆交接处的各类数据无缝对接。我们传统作业方式是利用小船搭载各类地质调查设备,多名调查人员需要随船或下海调查。由于沿岸水很浅,小船也不易作业。而且调查人员下海的风险大、效率低。”本航次技术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温明明说。

    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是集机械、控制、通信、力学、材料、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为一体的无人艇专业研究机构,其麾下的“精海”系列无人艇目前已研制到第八代,在我国东海、黄海、南海以及南极罗斯海等海域都进行过实际应用。

    此次出征的“精海3号”长6.28米、宽2.86米、深0.90米,设计吃水0.43米,满载重量2.60吨,续航力大于200海里,采用了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各个模块即插即用,能够满足多种海况下的地形测绘、海底勘探、环境监测等任务。

    “精海虹号”是上海大学“精海家族”中最新成员,艇长2.7米,最大航速为6节,续航力约20海里,最大负载0.15吨。具备路径规划、自主导航等功能,可自主完成近岛礁浅水区域地形地貌的测绘以及水文信息的采集。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要承担了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四省区重点海岸带的综合地质调查,海南三亚湾是其中一部分。“精海3号”和“精海虹号”无人艇在完成三亚湾东瑁洲岛近岸海域的全覆盖测量后,还将进行三亚湾近岸的补充调查,此次任务总调查面积约96平方公里。

    10月23日,“精海3号”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调查队员将“精海虹号”无人艇施放到海面(10月22日摄)。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10月23日,搭载无人艇的船只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调查队员在监测无人艇调查航线(10月22日摄)。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10月23日,“精海虹号”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的我国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大学合作,首次利用无人艇在海南三亚湾海岸带进行综合地质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社:我国首次利用无人艇进行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天津滨海新区马棚口海岸带地区,对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研发的海洋滩涂两栖测量平台(以下简称“两栖平台”)进行了验收,两栖平台各项指标符合设计需求,通过验收。

    两栖平台将主要用于开展海岸带滩涂区、潮下带浅水区地质调查监测工作,可搭载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纳、多波束测深系统、单波束测深仪、ADCP多普勒流速仪以及地质取样仪等设备。该两栖平台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滩浅海区地质调查工作效率。

    下一步,依托该两栖平台,天津地调中心将继续加强海岸带陆海统筹调查能力建设。  

     海洋滩涂两栖测量平台

     
    天津地调中心海洋滩涂两栖测量平台投入使用

     

    夏真,男,54岁,博士,专业技术二级,广州海洋局环工所副所长。专业方向:海洋地质、环境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查明了北部湾海洋地质环境基础信息,创新性地提出了琼州海峡“蝴蝶三角洲”理论,对比分析了与珠江口和欧洲波罗的海的全新世环境演变。查明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岸线资源及海砂(矿)资源分布,为广东省海砂资源开发提出了可行建议。查明了福建平海-浮叶、海南三亚、广东珠江口及西部海域的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分布及沉积动力、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分布等地质环境特征,为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和海岸带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多年的地质调查成果,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北部湾海岸带环境地质系列图集》及《广西海岸带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得到部局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为沿海经济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提供了重要资料。资料及时共享,为沿海相关部门项目规划和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引领地方投入,开展海岸带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开展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提高了社会对海洋科学的认识及公众参与度。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采用新技术,开展无人机、无人艇高精度测量,解决了长期以来潮滩复杂区难以测量的问题,为深入开展海岸带极浅水区调查提供了成功经验。建立了华南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并成功应用。开展海陆联测试点,准确推断了断裂构造在陆海延展分布。采用卫星遥感数据,实现了浅水地形的解译。发现海洋硅藻新种,以广州海洋局郑志昌教授姓氏命名为郑氏舟形藻。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通过中德合作,成功推荐德国科学家Jan Harff教授荣获201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本人荣获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先进个人。建立了稳定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团队,涵盖地质、物探、物理海洋和化学环境、工程地质和地理信息等多专业学科,2人获教授级高工职称,3人获高工职称,优质高效完成了国家专项项目。积极培养年轻技术骨干,成功申请了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带领年轻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了与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和波兰什切青大学的科学合作。

    夏真

    8月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的“1:25万锦西、日照和霞浦县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日照幅、连云港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单道地震、重力磁力调查工作及“长江口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单道地震调查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均获评优秀级。

    据了解,两项外业调查工作历时63天,共获得有效单道地震测量数据2663.8千米、海洋重力数据1611.9千米、海洋磁力数据1611.9千米,水深测量数据2663.8千米。施工期间,项目组通过对震源能量、枪缆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采集参数,获得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数据资料,同时积累了浅水区单道地震作业的宝贵经验,为今后海岸带工程单道地震调查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次外业调查集中在近岸浅水区域,养殖区、渔网密布,过往船只密集,特别是在杭州湾作业海区,平均水深约10米,最小处水深仅5米,且潮流复杂,流速较大,施工技术难度大幅增加。我所多部门人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克服了各方面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外业调查数据质量,圆满完成了设计工作量,为项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青岛海洋所日照幅、连云港幅区调等两项外业调查工作...

    近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涌浪快速预测评估系统及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 2012 1 0429021.6。 


    本项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地质灾害涌浪快速预测评估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前处理模块、计算分析模块、后处理模块。滑坡涌浪源模型的构建基于滑坡涌浪物理模型结果,涌浪传播及爬高计算采用水波动力学公式,后处理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可提供实时涌浪动态影像和涌浪风险预测分析影像。该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进行计算所需资源非常大、耗时较长、不利于模拟涌浪长距离传播和爬坡的缺点,能够快速合理地确定水库崩滑体涌浪灾害预警范围及其风险管理评价,推进了南方降雨型地质灾害调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完善。 


    同时,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基于该发明专利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相关软件的编制开发,获得了滑坡涌浪公式法评估系统、山区水库水下滑坡涌浪分析系统,水库浅水区滑坡涌浪源分析系统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软件的编制开发为水库滑坡涌浪的快速预测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也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地质灾害涌浪快速预测评估系统及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为进一步提升水上物探技术能力,科学实施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陆联合地质结构探测,服务江西鄱阳湖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2021年7月20-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组织开展了水上瞬变电磁测深技术野外现场试验。武汉地调中心勘查技术室地球物理专业人员、“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负责人参加,武汉地大华睿物联技术有限公司有关专家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次水上瞬变电磁测深技术试验,主要内容有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技术与常规瞬变电磁(使用重叠回线)技术对比、不同装置距水面不同高度耦合效应对比。试验过程分为浅水区试验、深水区试验2个阶段。试验前,勘查技术室及二级项目负责人进行了安全教育提醒。在浅水区试验阶段,项目组成员将做好防水处理的不同装置分别架设在塑料艇上、用救生圈将装置固定在水面上和悬浮在水中,进行对比试验,从中选择适合目标水域施工并满足项目勘探深度要求的装置,优化关键技术参数。在深水区试验阶段,在柴油机动力船的牵引下,上述装置沿垂直主构造方向低速移动,做了连续测量与单点测量效果对比、瞬变电磁观测点RTK GPS定位等试验,最终完成整条剖面勘探。

    本次试验最终顺利完成,试验结果表明:在鄱阳湖水域,重叠回线测量深度较大,但浅部信息缺失并且数据质量欠佳,反磁通线圈回线的探测深度则较小,但基本能够满足项目需求;与将线圈贴在水面上相比,线圈不接触水面时的探测效果更好。

    此次水上物探试验是武汉地调中心加强水上物探方法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通过此次试验与培训,勘查技术室相关地球物理专业人员掌握了水上瞬变电磁法的野外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注意事项,为实施好“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2021年物探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支撑服务好长江中游城市群鄱阳湖沿湖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地质物理工作技术条件,也将为武汉地调中心地球物理工作业务转型发展与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后续技术方法储备。

    浅水区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水上试验 

    浅水区重叠回线瞬变电磁法水上试验 

    深水区水上瞬变电磁法试验准备 

    深水区水上瞬变电磁法试验

    武汉地调中心积极探索水上物探技术方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科研团队利用辽东湾1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5条流入河流的39个类似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深入探讨了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花粉和孢子的分布特征、传播方式和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孢粉组合与区域植被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辽东湾不同部位孢粉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沿岸局部植被的变化。高花粉浓度主要分布在流入河流的河口、沿海水域和海洋泥质区。河流冲积样品的花粉组合特征与水深< 8.5 m的近岸海域表层沉积孢粉相似。河流冲积物和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孢粉主要以草本花粉为主,且草本花粉的百分比和浓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降低,表明辽东湾沿岸水域的花粉和孢子主要由流入的河流搬运而来。然而,水深> 8.5 m的海域表层沉积孢粉组合与河流冲积物明显不同。在水深>8.5米表层样品中,乔木花粉占主导地位,尤其以空气传播的松属花粉为主,同时还有大量水流携带的卷柏孢子,这两类孢粉来源范围较广。在辽东湾,风和的输送决定了深水区的孢粉分布格局,而河流和沿岸流的输送决定了浅水区的孢粉组合特征。辽东湾孢粉由陆向海的变化特征为该海域化石花粉组合和过去海平面变化的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成果论文《Pollen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attern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Liaodong Bay, China》(辽东湾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和传播机制)已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顶级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分区1区top,影响因子6.551)上。

    1 研究区孢粉样点地理位置以及区域植被图

    2 辽东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孢粉浓度与平均粒径、沉积物运移趋势以及主导风向关系图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6057, 41506062, 41406069, 41706057)、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016yfe0109600)、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144, DD20189503)以及泰山学者项目(ts201511077)的支持,该成果是我国海域表层沉积孢粉研究领域发表的首篇一区文章,相关研究显著提高了我国在海洋孢粉传播与沉积过程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青岛海洋所辽东湾表层沉积孢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滩涂及浅水区高精度地震探测技术试验研究”项目和“江苏沿岸滩涂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试点)”项目的共同资助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通过3年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了“一种沿海滩涂区拖曳式浅层地震探测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沿海滩涂区地表条件复杂,且长期受潮汐作用的影响,采用传统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开展地球物理调查工作难度大,有效工作时间短,工作效率极低。本发明专利采用固定的拖曳式观测系统,在海陆过渡带可实现快速、高效、连续不间断的地震勘探施工。江苏沿海滩涂区的示范应用效果表明,研发的拖曳式浅层地震方法技术不仅能够精细探测浅部地质结构,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地震数据采集效率、降低勘探施工成本,可在支撑服务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重大工程选址及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物化探所研发的“一种沿海滩涂区拖曳式浅层地震探测...

    4月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浙江中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在连云港与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连云港自然资源与规划局进行了业务对接并联合开展野外踏勘。

    座谈期间,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介绍了近年来在连云港地区开展的海岸带资源调查及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进展,连云港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介绍了海岸侵蚀、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调查以及山体修复、海岛海岸滩涂资源保护等方面需求。青岛海洋所印萍介绍了项目组2019年将运用多学科、多方法、多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查明连云港海岸线演化、潮滩侵蚀淤积、三维城市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状况,服务连云港社会经济发展。

    随后,项目组就今年工程地质钻探工作在连云港徐圩盐田及沿岸滩涂区域进行地质环境实地踏勘,结合野外实际状况核查钻探设计点位。项目组会同江苏地调院及连云港自然资源局,调研了沿岸拦海大堤修筑对岸线的冲淤影响、连云港滩涂资源保护及利用现状。

    据悉,“浙江中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下设了海州湾综合地质调查子项目,目标是通过开展连云港陆海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实施海州湾岸线、滩涂和海岛资源调查,编制岸线和滩涂修复规划。开展浅水区地质钻探补充调查,整合陆域和海域已有地质钻探和地震成果,构建海州湾三维地质结构,为连云港城市空间拓展、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提供支撑。

     

    青岛海洋所赴连云港开展业务对接和野外踏勘

    5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2017年度浅地层剖面测量与同步单波束测深外业工作顺利结束,“业治铮”号调查船完成了本年度首航调查任务。

    本次外业项目历时26天,累计完成浅地层剖面并同步水深测线2089公里。此次外业调查集中在近岸浅水区域,大部分水深小于20米,浅滩处水深仅6米,且流速较大,过往船只密集,钻井平台多,一方面对船舶航行与拖曳设备的安全性构成较大威胁,另一方面施工技术难度大幅增加。项目组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并在正式作业前,对震源类型、震源能量以及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反复试验,确定了最佳采集参数,最终获得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数据资料,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浅水区浅剖作业的宝贵经验。

    作业期间,外业项目组与业治铮船员共同成立了野外临时党支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发挥野外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战斗堡垒作用,精心准备,严格规范操作运行,制定了合理的应急预案并实施演练,保安全促生产,共同努力,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本次调查任务。

     

    青岛海洋所“业治铮”号调查船船顺利完成2017年首航


    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浅水区海试成功

    2017年10月20日—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成功在海南三亚湾近海岛礁和近岸极浅水区开展无人艇海岸带地质调查,填补了相关区域地形地貌数据的空白。

    近海岛礁和近岸极浅水区,水深浅,地貌复杂,使用传统测量方式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非常困难,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一直以来都是调查的空白带。但是作为陆海结合带,却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目前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重点关注的调查区域。

    为应对不同水深需求,本次调查使用了大、小两型无人艇,配备了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系统、单波束测深仪、CTD、ADCP、水下摄像机等调查设备,可自主完成近岸岛礁浅水区域水深地形地貌测绘以及水文信息的采集。

    广州海洋局技术人员都是首次接触无人艇,但在作业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和开发团队的设计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测量任务,探索和验证无人艇在近岸浅水区和岛礁周边作业的全新方法,如岛礁区按岛礁形状分区测量、岛礁区大、小艇分块同步联合测量、岸线区大小艇及母船三船同步测量等新方法,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仅用8天时间,就安全高效完成了既定工作计划。共完成三亚东瑁洲岛地形全覆盖调查2平方公里,测线工作量约120公里;三亚湾近岸补充调查145公里;海岸地形监测剖面测量6公里。

    本次无人艇作业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一是通过大、小型无人艇配合,使调查最浅作业水深可达0.8m;二是首次在岛礁浅水区实现高精度、大密度地形测量,对1.5m-10m水深区域开展了多波束地形测量,完成三亚东瑁洲岛近岸地形全覆盖调查;三是首次获取了近岸极浅水区高清晰影像资料,可直观判断近岸珊瑚礁生存状态、底质类型、生态环境等情况;四是填补了距岸200m范围内高密度地形地貌数据的空白;五是初步形成了一套无人艇岛礁及近岸测量技术方法和一支集野外资料采集、数据处理及解释于一体的应用团队。

    本次调查任务验证了无人艇在近岸浅水区和岛礁周边地质调查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锻炼了队伍,利用无人艇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具有省时、省力、安全、填补数据空白等优势,今后必将在海岸带及岛礁周围极浅水域海洋调查中获得大量应用,为正在实施的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提供了一项重要技术支撑。

    广州海洋局首次利用无人艇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