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8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中共焉耆回族自治县委员会、焉耆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巴州富硒产业协会承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协办的“新疆焉耆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暨富硒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在焉耆县顺利召开。

    会上,西安地调中心相关负责人代表单位向焉耆县人民政府移交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其中包括“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图集”、“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富硒等特色资源分布图”。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西安地调中心组织实施的“西北五省耕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二级项目,在新疆区取得重要进展(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具体完成)。首次在新疆巴州焉耆盆地以0.3mg/kg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2490.4平方千米,其中焉耆县540.6平方千米,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以来在西北地区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2016-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总体目标,立足于西北五省耕地区土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以及民生建设,围绕西北国家重要经济区带粮食主产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区,在新疆巴州焉耆盆地累计完成绿洲农业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4500平方千米(其中焉耆县925平方千米),系统采集和分析了土壤中54项元素指标、同时对大宗农作物进行了测试分析,获得了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摸清了焉耆县绿洲农业区土壤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家底”,查明了土壤元素的分布特征。2018年优选焉耆县北大渠乡部署完成了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20平方千米(18万亩),同时配套开展系统的农作物样品调查。未来三年(2019-2021年)将协同部署水土气生综合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为焉耆县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及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焉耆盆地发现的富硒土地资源在巴州北四县(焉耆、和硕、和静、博湖)均有大面积分布,以焉耆县最为集中,分布最广泛。焉耆县绿色富硒土地540.6平方千米,包括绿色富硒耕地335.6平方千米(50.3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9.4万亩)的84.75%,富硒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大渠乡、四十里城子镇、五号渠乡、包尔海乡,部分耕地还富含硼、锌等有益元素。其中,北大渠乡圈定AA级绿色富硒食品Ⅰ级产地7.50万亩,占全乡域面积的39.96%,集中分布在的中部和南部,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同时为后期绿色、富硒、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焉耆县富硒土壤硒含量0.30-0.99mg/kg,平均含量0.42mg/kg。富硒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均不超标,为绿色土壤,且具有集中连片、有效硒含量高及利于开发的突出优势。新发现了红枣、番茄、辣椒、水稻等4种绿色富硒作物,属于天然富硒作物。初步调查表明焉耆盆地富硒土壤以潮土为主,成土母质为湖相、河流相沉积物。

    焉耆县素有“中国小茴香之乡”、“中国工业番茄之乡”、“全国有机农业(酿酒葡萄)示范基地”之称,是发展番茄、小茴香、葡萄酒等特色农业产业的一张“金名片”。所拥有的富硒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对整个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并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此在进一步摸清富硒土壤资源分布的基础上,焉耆县政府将与西安地调中心、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共同筹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绿色富硒产业科技创新研发基地),把最有开发价值、开发潜力、开发条件的,并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特色生物产业作为开发重点,做好面积规划与品种布局,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引进富硒开发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硒域焉耆”富硒产业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效推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国内富硒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地质勘查单位、行业协会负责人、富硒地区领导,疆内从事商贸流通和富硒产业的企业家,巴州相关部门和北四县人民政府领导,巴州各大商会、商超、批发市场负责人,以及焉耆县全体在家县领导、各乡镇场、各部门负责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共计2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新疆焉耆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暨富硒产业发展经验交流...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渤海海峡第四纪环境演变和海平面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渤海海峡2.25 Myr以来的沉积序列及其对渤海第四纪古环境演化的响应。

    中国东部海域第四纪海侵演化历史及驱动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特别是渤海第四纪首次海侵的时间仍然存在争议。渤海海峡是渤海连通黄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其沉积记录对海平面变化、陆源碎屑输入、区域构造活动等环境变化高度敏感,为重建渤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档案。该研究依托渤海海峡长序列钻孔岩心开展高分辨率的年代学、沉积学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渤海海峡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2.25 ~ 1.46 Ma 为河流相沉积,1.46 ~ 0.89 Ma 为河流-湖泊相沉积,0.89 Ma以来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二是第四纪“渤海古湖”的湖平面范围在早更新世晚期曾一度扩大至渤海海峡。三是区域钻孔记录对比揭示渤海第四纪首次海侵的时间不晚于0.89 Ma。四是综合中国东部海域已有钻孔的第四纪海侵记录,构建了黄、渤海第四纪海侵时间和路径的演化模式。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黄、渤海第四纪海水侵入时间和路径演化模式图
     
     
    青岛海洋所在渤海海峡第四纪环境演变和海平面变化研...

    辽东-吉中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郯庐断裂带北段纵贯工作区中部,是探索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关键位置,是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属性和活动时代的重点区域。这一地区的构造作用与构造体系的转换与叠加改造对东北地区固体矿产和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火山活动以及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开展该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对深入探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资源勘查预测和地震灾害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自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铁岭昌图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兴蒙造山带东段的构造演化、郯庐断裂带北段分支依兰-依通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19年8月23日-25日,由工程首席张立东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锦轶研究员、辽宁省矿产勘查院卢崇海教授级高工、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张国仁教授级高工、吉林大学刘正宏教授和二级项目副负责人陈井胜高工等6人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昌图工作任务负责人张超同志关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情况、工作进展和近期工作成果的汇报。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项目组识别出一套由不同变质岩石组合或构造岩片组成的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原下二台岩群),并伴生有变质花岗岩、变质钠长斑岩、变质闪长玢岩(原于家大背杂岩)。这些岩石记录了早期顺层韧性剪切滑动、穹-褶构造(条带状构造、面状构造、拉伸线理、不对称揉流褶皱)、以及后期韧性逆冲剪切构造等三期变形事件。详实的调查资料为古亚洲洋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最终的闭合位置和时限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此外,项目组还查明叶赫-威远堡断裂带记录了中侏罗世左行走滑韧性剪切构造、晚白垩世挤压构造事件(叶赫地堑断褶带,昌图县逆断层带)以及第四纪伸展活动,初步建立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序列;查明了下白垩统登娄库组具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滨湖三个亚相,确认本区上白垩统泉头组是一套河流相(曲流河和辨状河)和冲积扇相(扇根、扇中和扇尾)沉积,初步恢复了测区中生代的岩性岩相、古地理和古气候特征;初步编制了工作区1:5万土壤地质图、植被分布图和第四纪地质图,为继续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通过室内原始资料检查和野外实地检查,专家组对项目工作进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调查与创新研究方面的技术指导,有效推进了项目的业务工作。

    下一步,昌图项目组将进一步加强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郯庐断裂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地质灾害事件的相互作用机制,对城镇、村庄、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

     

     

     

     

     
    辽东-吉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昌图调查工作取得突出...

    7月6日-1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成功举办为期8天的第二届大学生地学夏令营暨燕山地学夏令。来自全国各地15所院校的20名优秀地质专业大学生相聚在一起,以中国基础地质研究的基地和摇篮燕山地区为主要考察地区,考察路线包含地质学多个领域,以及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内容丰富多彩。

    7月6日,开营仪式简朴而隆重。地质所主要负责人简要介绍了地质所的学科设置、人才队伍和科技成果等基本情况,并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理论实践的统一,提升自我修养,成为德才兼备,胸怀远大理想和报国志向的人。二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同学们记住参加夏令营的原因,明确奋斗的目标,坚持下去。最后希望同学们因为了解地质所而喜欢上地质所,希望有梦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学子们能加入到地质所科研队伍中,一起共建一流地质研究所,描绘地质科学蓝图。科技处、人教处分别介绍了地质所科技概况及研究生招生培养政策。任纪舜院士给大家亲切讲述了老一辈地质人的工作经验与科学精神,同学们被任纪舜院士的敬业精神和对青年成长的的关切深深感动。丁孝忠、周喜文、杨志明、旷红伟、刘建峰等研究生导师和大学生营员面对面进行了交流。仪式结束之后,营员参观了自然资源部同位素重点实验室、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和京区新基地,相关专家详细介绍了各类仪器与用途以及已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7月7日-13日,燕山地区野外考察按既定路线顺序开启,从河北滦平盆地白垩系大北沟组(湖相-河流相)沉积剖面的观察开始,经过内蒙古宁城道虎沟生物群(地层和化石)、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的热河生物群(地层和化石),顺序观察和感受那些生灵活现、品相精美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理解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古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环境演替,探寻了1.6亿~1.2 亿年侏罗纪-白垩纪恐龙时代热河流域陆地生物群的兴衰及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迷踪。从渤海之滨的兴城-秦皇岛,最后抵达中上元古界研究圣地-天津蓟县,考察穿越了整个燕山山脉,既感受了燕山深处、长城内外至渤海之滨的远古地球16亿年以来沧海桑田变迁的神奇,还欣赏了燕山山脉的地域文化、历史沿革和壮美河山,跨越明长城,领略北京古北口、河北金山岭、山海关等长城遗址。

    爱国主义教育是夏令营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同学们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了解辽沈战役对中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性,深切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世界和平与祖国统一做出的巨大牺牲。营员中3名正式党员、8名预备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张海风带领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词,嘱咐同学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建设和地质事业添砖加瓦!

    本次夏令营得到了所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季强研究员、刘鹏举研究员、姬书安研究员和王旭日副研究员在野外针对每条路线的考察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和耐心的解答。营员们通过亲身感受燕山亿万年前栩栩如生的生物景观和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塑造了考察旅行的地学思想和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深化了对地球科学的认知。

    此次夏令营活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在校大学生们献上了一次丰盛的地球科学知识的盛宴。营员们翻山越岭、越山向海,听讲认真、思考深入、提问积极,互相切磋,经受住了体能与意志的考验,既让营员们充分了解了燕山地区在全球造山带研究和古生物、古环境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加深了对地质事业的宏观认识,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阅历,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同时展示了地质所地质科学研究底蕴以及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营员们纷纷表示回去后将争做地质所的宣传大使,为地质所的改革与发展做好宣传。

    此次地学夏令营活动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收获和认识。一是,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野外体验为一体,地质所作为公益类、基础类科研事业单位,更应该积极投身于理论研究与教学融合工作,地学夏令营是开展并实现这一工作的最佳形式之一。二是,地学夏令营活动是向外传播地质科学知识、向内汇聚人才的一种好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直接地扩大地质所研究生生源范围,提高生源质量。三是,对地质所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本次活动共计收到全国各地30所院校4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报名申请,影响面广。20名同学入选,其中4名同学来自基地班(菁英班),14名同学的三年综合成绩排在本专业同年级总人数排前五。相比去年,本届报名的营员来自多所地学专业的高校,其中包含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进一步扩大了地质所在高校大学生中的知名度,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地质所、地震局地质所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广泛关注。四是展现了地质所专家们的魅力、实力与凝聚力。地质所专家们在地质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此次活动得到了所内专家们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展现了地质所的科研实力和社会责任感。让营员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开营仪式

    颁发证书

     滦平榆树下白垩统大北沟组剖面景观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颁发结业证书

    地质所2019年第二届大学生地学夏令营在燕山地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