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武汉、宜昌两地看望慰问了部分老党员、离退休老领导、老专家,向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并致以新春的祝福!

    2月6日晚,武汉地调中心主任刘同良、党委书记姚华舟、纪委书记曾冶红带领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武汉上门走访慰问了汪啸风、陆维忠两位老领导。2月9日上午,刘同良、姚华舟和曾冶红同志在宜昌基地上门慰问了赵祥山、潘静华等老干部和部分老专家,感谢他们为单位发展和地质调查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与老同志们促膝谈心,详细询问他们身体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听取他们对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祝愿老同志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幸福吉祥!

    此前,武汉地调中心已深入武汉、宜昌两地医院和老同志家中,对生病住院和家庭困难老同志进行了走访慰问。

    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声关切的嘱咐,使老同志们倍感温暖,他们纷纷感谢党委、领导的关心和照顾,祝愿武汉地调中心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image002

    慰问退休老领导

    image003

    慰问离休老干部

    image004

    慰问老专家

    武汉地调中心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

    5月5日,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积极践行“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代地质文化,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举办“宣讲光荣历史传承地质精神不辱时代使命”促转型发展主题宣讲活动。老中青三代地质人齐聚一堂,退休老专家袁正新研究员、汪啸风研究员用他们毕生的经历,深情讲述了老一辈地质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克难奋进、执着追梦的感人故事。

    袁正新老先生今年84岁高龄,只有初中学历,没有上过专业地质院校的他与地质工作结缘纯属巧合。他凭“不服输”的倔劲儿,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潜心钻研,摒弃世俗的眼光,克服“先天不足”,开拓创新,发现了粤西大型推覆构造、粤中剥离拉伸构造及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改造与富集作用,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地质科研成果,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

    汪啸风先生从事地层古生物的学习和研究整整62年,“寻找地球上更多的中国标记”是他的毕生所愿,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柏林工业大学和波恩大学客座教授等,他著作等身,科研成果丰硕。他用实践证明:理想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他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那段穿雨林、战蚂蟥等惊心动魄的经历,与青年职工一起回忆了单位发展的艰苦过往。他坚信并勉励广大青年职工,勤奋与执着是开启专业之门的钥匙,武汉地调中心的未来一定属于新时代的年轻一代。

    活动期间,青年职工们虚心向老专家请教专业问题和人生困惑,老专家们一一耐心解答,并鼓励广大青年职工珍惜韶华,不负青春,脚踏实地,努力奔跑,接力武汉地调中心地质人“服务经济社会创一流、发展地质科学攀高峰”的脚步,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人生的快乐。

    武汉地调中心相关负责人作总结发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内涵,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文化的本质。强调2019年是深入推进中心文化建设的一年,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三光荣”“四特别”传统,积极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进一步营造中心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相容为善的人文环境,深入推进创先争优。他对青年职工提出四点期望:一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善于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积累经验;二是要增强紧迫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取得更多成果;三是要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立足本职,求真务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和使命担当,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四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此次活动是武汉地调中心2019年文化建设年活动和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架起了新老地质人沟通的一座桥,打开了青年人了解老同志的一扇窗,为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注入了正能量,拉开了中心2019年文化建设的序幕。下一步中心将以“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 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为主题开展“十大优秀青年”评选表彰活动,积极营造青年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武汉地调中心在汉领导、中层干部、各党支部书记与支委以及45岁以下青年职工百余人参加会议。

    汪啸风研究员讲述“追寻地球上的中国标记”

    袁正新研究员讲述“我的地质生涯” 

    青年职工们认真聆听 

     
     
    武汉地调中心举办促转型发展主题宣讲活动

    在2019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武汉、宜昌两地看望慰问了部分老党员、离退休老领导、老专家代表、家庭困难老同志和老干部遗孀,向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并致以新春的祝福!

    1月26,武汉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在武汉看望慰问了汪啸风、陆维忠等退休老领导,1月28日上午在宜昌基地上门慰问了赵祥山、潘静华、王玉太、饶家光等老干部和部分老专家,感谢他们为中心发展和地质调查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中心领导与老同志们促膝谈心,详细询问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听取他们对老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祝愿老同志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幸福吉祥!

    27日、28日下午,武汉地调中心相关负责人还到医院和老同志家中,对生病住院、家庭困难老同志和老干部遗孀进行了走访慰问。此次共走访慰问30余人次,确保走访慰问全覆盖、无遗漏。

    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声关切的嘱咐,使老同志们倍感温暖,他们纷纷感谢中心党委、领导的关心和照顾,祝愿武汉地调中心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武汉地调中心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

    2018年11月16日,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1998-2018)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汪啸风研究员荣膺十大“非凡贡献人物”。此项评选活动旨在为更好地发掘我国在古生物化石发现、研究、修复、收藏、科普、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感人事迹与杰出人物,讲好新时代古生物化石故事。 

    汪啸风研究员以“用一辈子与化石打交道”的故事获得该项荣耀,可谓实至名归。作为我国在地层古生物研究方面的杰出科学家,他的众多研究成果早在1998年之前就已经被学界熟知,《长江三峡生物地层学》《海南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扬子地台中部震旦纪和早古生代有机岩石学》(中德合作,英文版)等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之后,他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带领团队凿下全球奥陶系最后一颗“金钉子”,《扬子地台中部震旦纪和早古生代有机岩石学》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这一地区近年来的页岩气勘探。有关“关岭生物群”的研究,不仅在贵州关岭地区科学地发掘出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而且利用所发现的化石建立了野外天然观察点,为建立关岭生物群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退休之后近二十年以来,汪啸风研究员不忘初心,一直活跃在与化石打交道的第一线。他与所牵头的国际合作团队在吉林大阳岔继续开始后“金钉子”时代的追梦,通过和加拿大纽芬兰寒武系/奥陶系界线金钉子剖面的高精度对比研究,提出重新标定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在化石保护方面,他不忘桑梓,策划和参与了湖北省多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并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古生物化石的有关科普和宣传之中。在对古生物专业后辈的帮助和教育方面,他更是古道热肠、孜孜不倦,办公室里常常能看到他指导年轻地质工作者的身影。

    汪啸风研究员用六十年的化石人生讲述了“平凡化石故事”,诠释了“平凡化石故事”背后的艰辛、收获和喜悦。展望未来,他殷切地期望后来者继续讲好新时代化石的动人故事,正如他在颁奖晚会上讲的那段深有感触、发自肺腑的话:“那些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各样化石就像藏在石头中的钥匙或者说是密电码,他们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探索、解读和研究我们家园史前生物、环境和古地理变化的珍贵资料,应该珍稀这些珍贵地质遗迹,加强对这些珍稀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普及和保护,让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在保护重建祖国青山绿水的伟大工程中,在合理开发地下资源、预测未来环境变化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汪啸风研究员(左一)获十大“非凡贡献人物” 

     
     
    汪啸风研究员荣膺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和新华公益十大“非...

     

    20181114-15,作为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顺利召开。会议旨在加强地调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与其他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高校及中科院等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探索实验室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实验室的特色与优势,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牛志军研究员介绍了实验室的成立背景、取得的主要成果、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和运行保障机制等。武汉地调中心党委书记姚华舟研究员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童金南教授、委员代表詹仁斌研究员颁发了聘书。在学术交流环节,共有18位专家围绕实验室重大地质时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第四纪地质演化及环境效应、微生物成矿过程等3个研究方向,分别进行了汇报与交流。其中,武汉地调中心汪啸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研究员分别就大阳岔小阳桥剖面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的研究进展、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及其驱动机制作了主题报告。与会专家表示,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了相关兄弟单位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实验室建设为主线,达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识,将为支撑和引领新时代地质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次研讨会由自然资源部三峡地层古生物-湖北宜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自然资源部地层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协同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学术交流   

    代表合影
    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7年09月21日-25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全国地层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吉林白山市江源区协办,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的“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国际研讨会”在吉林长春成功召开。

    会议围绕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与交流,会议内容涵盖寒武系及奥陶系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前沿。通过室内研讨和野外剖面考察,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取得的成果,希望以汪啸风研究员为首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组,尽快向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提交在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建立全球层型或副层型剖面(GSSP和ASSP)的建议书,并期盼该成果能继续推动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不断深入。

    来自德国、美国、丹麦、韩国、意大利、俄罗斯和中国等7个国家的4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场情况

    野外考察

    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7年7月16日至22日,在外交部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支持下,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岛屿国家地学合作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埃及、厄立特里亚等18个国家的150余名政、商、学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旨在加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岛屿国家在地学领域的相互了解,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交流。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院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多家单位的知名专家及学者,分别在地层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岩溶学、航空物探与遥感技术、海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不同领域进行交流;开展了为期2天的三峡地区地层-构造、地质灾害等野外考察,组织外宾参观了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实验室和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并安排中方地勘单位、矿业公司与外方对接,畅谈境外合作愿景,切实面对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应对措施。

    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展示了我国地质调查领域先进的工作方法及技术,增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巩固、推进了在地学领域的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平台,并为以后境外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次研讨会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如下:

    一是增加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地学领域的相互了解,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矿业开发法律法规及需求等各个方面;二是与参会各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埃及、厄立特里亚)地学机构进一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信关系,各国均明确表示希望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更广泛的项目合作,包括地质地球化学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航空物探与遥感技术、实验测试技能培训、地学数据库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的代表举行了双边或多边会谈;三是为中方地勘单位及矿业公司与外方的对接提供了平台。

    研讨会会场

    武汉地调中心汪啸风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海上丝绸之路岛屿国家地学合作研讨会在汉成功举办

    四月的江城武汉,万千枝头披上了新绿。“善待地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积极参与绿色行动,建设发展美好家园”“珍惜国土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国土资源乃民生之本,合理利用为公民之责”等4条长35米、宽1.5米的条幅把质调查中心科技大楼装扮的格外醒目,夺人眼球。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第48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向社会各界发出的邀请函,标志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正式启动。

    4月16日,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迎来了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第一批客人。在老一辈地质学家汪啸风研究员的带领下,大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龙化石博物馆,观看了地质科普展版。汪啸风研究员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距今2.5亿年前三叠纪时期远古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发展和灭绝,介绍了龙化石的形成、发现、挖掘及修复、地质遗迹保护等地学知识。听了汪啸风研究员形象、生动、精彩的讲解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地学知识,增加了对地质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必将进一步增强善待地球的自觉性。

    今年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为切实做好地学科普宣传工作,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紧紧围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宣传主题,在活动周期间将依托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制作系列地质科普展版,举办“走进校园地质科普展”,深度挖掘“三峡库区崩滑体及涌浪成灾机理研究”项目成果内涵,举办“讲讲我们身边的地质灾害-滑坡涌浪”专题科普讲座,免费参观龙化石博物馆等系列活动。

    仔细观看珊瑚礁化石
    介绍地调科研成果
    参观龙化石博物馆
    武汉地调中心启动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

        2015年10月27日,受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湖北省松滋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德国法兰克福森根堡(Senckenberg)自然博物馆和世界著名麦瑟尔化石产地古生物部主任夏尔(Stephan Schaal)博士,鸟类化石专家麦尔(Gerald Mayr)博士等一行5人,参加由武汉中心汪啸风研究员发起组织的联合考察组,对松滋古生物化石特异埋藏群开展为期12天的系统考察、研究。
        新近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松滋候鸟鱼化石集中产地是世界上罕见的早始新世猴鸟鱼化石库。不仅产有世界上最古老(距今5500万年)灵长类代表—阿喀琉斯基猴( Archicebus achilles  Ni et al.,2013)、我国南方已知鹤形目化石最早记录—黑档口松滋鸟(Songzia heidongkouensis Hou,1990)、尖爪松滋鸟(Songzia acutunguis Wang et al.2012)以及高丰度且保存完美的湖北江汉鱼《Jianghanichthys hubeisis(Lei,1987)》化石群,而且又新发现鬣蜥类(Agamid)、蝉(cicada)、蜘蛛(spider)、白蚁(temite)、蚊子、蠕虫、古植物以及江汉鱼以外的多种鱼类化石。这是继北美绿江组(Greenriver Formation)、德国梅瑟尔(Messel)化石库(Fossil- lagestätte)之后,世界上新近发现的第三个早始新世特异埋藏群,在产出时代上较前两者早700万年。由于这些被第四纪沙土覆盖、保存在黑色泥页岩中的化石极易风化。为了更好地保护、科学地规划和发掘这些珍稀化石,重建绿色天然的猴鸟鱼化石遗产地,中德联合考察组在松滋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帮助下,选取了一个化石挖掘试验点,希望尽可能多地找到地层中的化石,探索保存新鲜、但产出后极易破碎的化石保存方法。
        松滋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清亮参加了有关考察活动,松滋市国土资源局全程参与本次考察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武汉中心和吉林大学有关古生物专家、学者参加了联合考察。

    外国专家在化石挖掘现场

    现场修理化石

    化石清理现场


     

    中德联合考察“猴鸟鱼”化石库
      2015年4月7日下午,应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汪啸风研究员邀请,国际著名地质学家、美国普渡大学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学院James Ogg教授来武汉中心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作“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的激增及其对国家能源的巨大影响”学术报告,以图片、视频的形式生动详尽地介绍了美国页岩气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页岩气能源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武汉中心有关领导和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并就如何在中国开展页岩气研究和开发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James Ogg教授应邀来武汉中心作学术报告

    化石是人类研究地球历史、揭示地球生态环境变化、启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地球环境变化的珍稀记录。近日,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汪啸风研究员牵头主编的《湖北化石》一书正式出版。

    该书精选了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化石及其精美图片,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学习、管理和保护湖北省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的生动科普读物,也是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地球和古生物化石知识、鉴赏湖北省珍稀化石的精美教材。

    《湖北化石》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后,立即受到公众的青睐,第一次印刷的2000册图书已全部售出或赠出。为了更好普及和管理湖北省化石资源,第一次印刷的图书主要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赠送给省内各化石保护产地的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此外,在第52个地球日活动期间,该书以赠阅的形式与参观武汉地调中心龙化石博物馆的地质工作者和中小学生们亲切见面。

    《湖北化石》正式出版

    2021年新春伊始,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的机关刊物《Episodes》上发表《中国北方大阳岔小阳桥剖面:新的全球奥陶系底界辅助层型》(英文)。该研究成果由武汉地调中心汪啸风研究员牵头,联合丹麦、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地层古生物专家组成的中欧合作团队,在过去30多年研究积累和近5年对我国北方小阳桥剖面高精度岩石、生物、层序、事件和化学地层研究及其与加拿大绿岬金钉子剖面、美国劳森湾辅助层型剖面等综合对比基础上形成。2019年10月,国际奥陶系分会曾表决通过了该研究团队的建议,确认中国北方小阳桥剖面为新的全球奥陶系底界辅助层型剖面和点(ASSP),从而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划分与对比问题,为准确定义和划分对比全球寒武系-奥陶系界线提供了可靠、且易于识别的标志。

    受全球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8月在吉林长春召开、国际地科联秘书长、国际地层委和国际奥陶系分会主席均参加的“全国地层会议暨小阳桥剖面揭牌仪式”被迫搁浅,然而该研究团队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止。新发表的成果通过全球相关剖面高精度的综合对比,进一步说明中国小阳桥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中保存和记录了当前世界上已知最为完整的牙形石、笔石、疑源类和三叶虫序列以及在碳同位素、层序、海平面升降事件和磁性地层等方面相关数据和重要的事件标志,从而弥补了20 多年前所定义的绿岬金钉子及劳森湾辅助层型剖面所定义的全球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的缺陷和问题,成为新的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划分的纽带和对比标志。

    这是武汉地调中心继宜昌黄花场中奥陶统暨大坪阶底界金钉子剖面之后,所取得的又一重要科研成果。该成果的发表进一步说明,科学无止境,“金钉子”作为全球地质年代划分的基础和标志,它的竖立并不意味该类项研究的终结,而应该是“后金钉子”时代攀登和创新的开始。该成果的在2021年地科联机关刊物上发表,表明该期刊对此项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和重视,也意味着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球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论文相关信息:Wang Xiaofeng, Stouge Svend, Maletz Jörg, Bagnoli Gabriella et al., 2021. The Xiaoyangqiao section, Dayangcha, North China: the new global Auxiliary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ASSP) for the base of the Ordovician System. Episodes. https://doi.org/10.18814/epiiugs/2020/020091

    华北大阳岔小阳桥剖面:奥陶系底界新的全球辅助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研究成果文章首页

    武汉地调中心在IUGS机关期刊发表最新全球寒武-奥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