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应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力学所”)能源研究室邀请,近期,德国基尔大学Mehdi Ostadhassan教授来地质力学所作题为“Multiscale evalu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eomaterials”的学术报告。

    Mehdi Ostadhassan教授于2021年荣获德国“洪堡学者”,在德国基尔大学(Kiel University)开展页岩储层地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从多尺度对岩石力学性质进行定量评估。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非常规油气地质力学、页岩弹性各向异性、页岩油藏工程、以及应力与页岩油气开发的耦合作用等方面;担任Journal of Oil, Gas and Petrochemical Sciences副主编和Journal of Chemistry首席客座编辑; 是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以及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员。Mehdi教授已出版非常规油气地质力学相关研究领域3本英文专著,在油气地质学顶级期刊(AAPG Bulletin;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Energy & Fue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与全球多所大学和油气公司开展非常规油气领域的广泛合作,尤其在页岩地质力学和弹性各向异性方面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此次报告会,Mehdi教授介绍了页岩微观纳米尺度到宏观实验样品的结构表征、力学性质差异的影响因素,详细讲解了纳米压痕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以及数据获取和解释,分析宏观实验样品的岩石力学性质与页岩微观结构、矿物成分、含量等多种参数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岩石材料从微观纳米尺度到宏观样品尺度之间的定量评估模型建立要求。Mehdi教授的报告精彩纷呈、内容充分紧凑,激发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兴趣和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地质力学所主要负责同志及多名从事油气地质、地质灾害、地质力学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了报告会。会后,地质力学所与Mehdi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为进一步深化与基尔大学的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德国基尔大学Mehdi Ostadhassan教授受邀来地质力学研...

    2018年11月16日-1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的自然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及勘查评价示范”的3个子课题在川通过验收。会议由专项项目负责人唐菊兴研究员主持,专家组由陈毓川院士、多吉院士等8位专家组成。

    专家组听取了中铝西藏矿业有限公司、西藏地质五队、成都理工大学等3个子课题组负责人的汇报,查阅了原始资料,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课题任务书规定的目标任务。经专家组评议,一致同意3个子课题通过评审验收,要求各课题按照验收工作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成果自评报告。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及勘查评价示范”专项于2015年启动。3个子课题围绕专项确定的目标任务,通过深钻科学编录,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勘查模型建立、矿田构造解析等方面取得重要发现;在理论创新、人才培养、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引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整装勘查区持续取得找矿突破。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及勘查评价示范”3...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承担的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地质分中心近日在北京召开知识加工工作交流会,与来自林业信息研究所、地震台网中心、地质出版社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专家共同探讨数据加工标准与知识加工工作相关问题。

    地质知识分中心主要负责地质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建设项目,项目自2014年建设以来,获得了系列成果,2016年系统正式上线,服务于地质专业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提供文献、科学报告、专利、术语、专家信息等关联知识,以及专题服务,如页岩气专题、地质灾害等。同时,为院士及科研课题提供专题推送服务。

    会议由项目组汇报了地质领域公开资源元数据标准建设及知识加工工作情况,介绍了特色资源元数据规范制定方法及要求,资源的空间化建设、资源的组织模型建立、资源知识化加工等内容。与会专家就元数据加工规范、数据关联、资源联盟共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地学文献中心的优势,通过与其他单位合作的模式获取更多资源,统一组织加工。之后,项目组对元数据标准规范的制定作了统一培训与工作部署。

    地学文献中心召开知识加工工作交流会

    2018年4月18日至20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2000米深钻野外现场交流及中期检查部署会在河南洛阳召开。

    上宫金矿是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利用化探方法成功找到的第一个金矿床,经过30多年的开采,浅部500米以上矿体接近枯竭,亟需在深部取得找矿突破。为进一步发挥科研在该地区地质找矿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项目专门设立了“熊耳山上宫金矿立体地球化学探测试验示范”子课题。目前,该子课题已完成全部岩芯样品的取样工作,完成了2000m深度剖面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年底前将根据这两个深孔和其它浅孔剖面完成立体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和深部矿体预测工作。

    4月19日,与会代表野外参观了上宫金矿2000m深钻施工现场和岩芯库,项目子课题承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详细介绍了上宫金矿矿床地质和2000米深钻施工情况。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就深钻施工对本项目的意义以及建立立体地球化学模型对深部资源潜力的指示作用进行深入交流。与会代表参观了标本和岩芯样品,并结合各自矿区工作就岩芯取样方法、矿床成因等问题开展讨论。

    4月20日,在室内召开了项目中期检查部署会,地调局物化探所副所长首先代表项目牵头单位简要介绍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对项目中期检查提出了要求。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并针对中期检查进行了详细部署,特别在送样和分析环节对各参与单位做了具体要求,并规定重要时间节点。会上还分别就项目中期检查考核指标和预算执行目标进行了汇报。最后,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会代表进行现场交流探讨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通过召开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和各课题下一步工作重点,保障了项目中期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增进了各参加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发挥了项目牵头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同时凸显“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隐伏矿产探测和支持“三深一土”战略的重要意义。

    地调局物化探所、河南地矿局相关领导,项目各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等5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上宫金矿2000米深钻野外现场交流

    物化探所召开“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项目2000米...

    2018年4月23日,在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在哈尔滨召开了2018年年会,会上公布了“2017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评选结果,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的“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土壤质量天空地一体化遥感调查与监测”成功入选,排名第二。国家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为沈阳地调中心授牌。

    2017年,沈阳地调中心组织国内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实施了全球黑土地关键带黑土地质量天空地一体化调查方法技术探索,采用卫星遥感-航空高光谱-地面采样验证的宏观-微观一体化多门类方法技术的综合调查与监测,取得了显著成果:首次将航空高光谱技术应用于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北纬46度带)地质生态调查与监测工作,建立了航空高光谱数据获取-反演模型建立-反演土壤理化指标数据及结果出图-结果验证-土壤质量评价的完整技术流程,对建立系统化的土壤质量遥感调查工作体系具有示范作用。反演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及部分微量元素等多项理化指标,反演结果可靠,实现土壤质量调查更高的空间精度,为实施精准农业等提供决策依据,可发挥航空高光谱技术在土壤质量调查领域优势。多期次卫星遥感信息提取到黑土区水土流失强度评价的完整技术流程,对未来应用卫星遥感调查更加系统评价水土流失强度体系具有示范作用。以2017年卫星遥感及航空高光谱遥感配合地面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的天空地一体化方法,在中国东北黑土区开展黑土资源水土流失状况、土壤质量调查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编写 “全球黑土地关键带黑土资源演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建议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国际合作计划批准立项。本项目的科研团队由沈阳地调中心、核工业地质研究院、黑龙江地矿局、二十一世纪空间股份公司、中国农科院、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组织的遥感事件评选是中国遥感领域的重要科技活动,由国内知名航天遥感专家院士参与评选,代表了我国年度遥感领域的最新进展。

    黑土地关键带遥感调查与监测取得的成果与实效,入选“2017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体现遥感技术在黑土资源现状及土壤质量调查领域的应用潜力,在目前国家对耕地质量调查和黑土保护利用的迫切需求下,形成黑土地地质生态宏观-微观的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技术与地球化学调查结合的多门类、多层次、多方法技术系统化、快速评价体系,有效改善以往单一调查手段造成的局限,显著提高调查效率,满足更广泛的需求。

    沈阳地调中心“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土壤质量天空地一体...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香花岭矿区建立了地下水资源评价数值模型。

    香花岭矿区位于湖南省宜章县,项目组通过资料收集,以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基础,模型搭建采用MODFLOW—CFP软件,将管道系统和基岩裂隙系统进行耦合,赋予岩溶地下水系统中管道的实际物理参数,从而实践了二元结构分布式参数地下水数值模型在南方典型岩溶地区的应用。MODFLOW-CFP模型既能模拟基岩孔隙、裂隙中的达西流,也能模拟管道和大裂隙中的非达西流,能够良好的反应地下水在岩溶含水层管道中的运动规律,为当前国内外较先进的岩溶水流数值模拟方法。由于数据资料和基础调查条件的限制,该模型在国内应用较少。

    从模拟结果来看,模拟流量曲线与实测流量曲线拟合较好,模拟流场符合实际条件,总体来说,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建立的地下水流模型较好的反映了模拟区的实际水文地质条件。

    MODFLOW-CFP模型首次应用于南方岩溶丘陵区,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成果。利用模型对水资源量进行计算,并分析预测不同开采条件下的水均衡变化,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模型建立和运行调试中探索解决边界和参数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推广岩溶水数值模拟工作积累资料,搭建基础。

    模拟网络剖分图

    流量过程拟合图

    岩溶所建立香花岭矿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数值模型

    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近日邀请北京金浩林勘探技术有限公司的相关专家队技术人员进行了软件培训,重点对ModelVision软件的数据处理、三维建模等模块和综合解释软件PA进行了功能讲解和实例演示。

    ModelVision是澳大利亚Encom Technology Pty Ltd公司开发的重磁数据处理软件,具有重磁数据处理、正反演模型建立以及重磁数据地质解释等功能。PA软件是地球物理数据综合处理、解释软件,能在数据整理、绘图、建模、解释等各个环节将重、磁、电地震等物探数据和地质数据充分结合,达到综合处理解释的目的。

    通过培训,技术人员进一步掌握了软件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操作流程,并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了交流,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组织地球物理软件应用培训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成都组织召开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研讨会。会议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成都市建设地下空间安全利用试点示范城市前期工作部署专题会议精神,研讨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地质工作需求以及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方案。

    会议认为,随着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加快建设,成都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开始步入了规模化和快速化发展阶段。当前,地质结构不清、影响评价滞后、安全预警缺乏等问题成为了成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迫切需要地质工作解决的问题。

    会议研讨认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重点实施7项工作,主要包括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地质资料库建设与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优质地质资源(如优质、矿泉水、地热等)的保护、隐伏断裂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管理、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与监测等。

    围绕专家建议,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郝爱兵就下一步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转变理念,深化大地质观和大生态观。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的开展要强化问题驱动,更要转变理念,着眼长远,充分围绕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用途、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与范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问题防范等方面开展地质工作,通过地质工作为成都市不同深度、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地下空间地质资源的统筹与规划,尤其是深部地下空间、山前地区地下空间远期规划和安全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二是加强成果转化与支撑服务。充分集成、分析和利用现有地质成果资料,深入研究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区地质结构,全面梳理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以及需要保护的优质地质资源,编制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图集,并从地质角度提出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分层规划、综合利用的建议,为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科学利用提供地质支撑与服务。

    中国地调局水环部环境地质处和灾害地质处、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探矿工艺研究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成都市科技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5家相关单位领导、专家50余人到会指导、研讨。研讨会对促进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现场

    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研讨会召开

        5月22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并同期举行2015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第三届“双十佳”、“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和中国海洋发展论坛。全国人大原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等国家领导人,协会孙志辉会长等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本次会议上,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当选为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由广州海洋局牵头完成的“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与我国矿区申请方案研究”获2015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此外,广州海洋局被评为第三届 “十佳单位”,技术方法所教授级高工陶军被评为“十佳标兵”。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海洋协会,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成立,其主管部门为国土资源部,业务指导和具体管理部门为国家海洋局。其设立的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经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每年评选一次,设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十佳单位”和“十佳标兵”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本次大会共表彰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9项。“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与我国矿区申请方案研究” 成果获评2015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唯一的特等奖。主要完成单位除广州海洋局外,还包括国家海洋局二所、一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北京矿冶研究院等5家单位。广州海洋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牵头项目团队开展了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通过近5年的工作,在富钴结壳矿址的面积模型建立、海底结壳成矿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在国际富钴结壳勘探规章外交谈判中争取主动,并第一时间提出矿区申请提供了提供关键的学术支持,成为“科技服务外交”的典范。
        广州海洋局获评为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第三届“十佳单位”。近年来,广州海洋局尊重科学规律,勇于探索创新,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地质调查、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科学考察、海洋高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该局成功在我国南海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预测远景资源量为744亿吨油当量,实现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的重大突破;在南海北部陆坡、黄海海域开展新一轮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发现了一批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开展国际海底区域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与评价,为我国成功获得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全面完成我国南海海域1:100万国际分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牵头研制我国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已成功通过海试验收并投入海上生产等,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积极做好海洋地质基础保障。
        技术方法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陶军,获评为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第三届“十佳标兵”。陶军从事海洋地质工作三十年,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地勘科研专项工作,近年来,他牵头深海技术团队,艰苦努力,突破并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套 “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并迅速投入南海水合物资源、大洋富钴结壳资源等调查工作中,取得了 “海马冷泉”发现等突破性成果,为我国在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研发和应用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广州海洋局荣获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三项大奖

    摘要:塔里木盆地具有三大隆起储油构造:塔北、塔中、塔西南奥陶系隆起。通过对三大储油构造的井下岩心岩溶描述、古岩溶缝洞识别,结合野外露头区岩溶储层地质建模研究,深入研究单井岩溶缝洞特征,提出了岩溶缝洞垂向分带,分析岩溶储层形成控制因素并建立相关地质模型。在轮古地区发现5个岩溶油气有利区块,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科学依据。

     1.项目概况

    塔里木盆地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溶叠加改造、多期成藏等过程, 形成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对岩溶储层发育规律的认识程度低,目前国内外在岩溶储层型油藏开发方面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开发理论和开发方法,导致这类油藏未能开发或者开发水平低。为解决古岩溶储层的动力形成机制与储层预测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了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塔里木盆地古潜山奥陶系风化壳油藏岩溶储层预测”(2012—2014年),以塔里木盆地三大隆起(即塔北、塔中、塔西南奥陶系古隆起)储油构造为研究对象,开展岩溶储层地质建模等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2.成果简介

    (1)针对塔里木油田三大隆起储油构造特点,在厘定古潜山面沉积间断基础上,根据沉积间断面上覆、下伏地层特点,利用地震构造层位数据,恢复了不同沉积间断类型的古潜山岩溶地貌。在恢复古岩溶地貌基础上,以现代岩溶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相对应的古岩溶地貌类型划分指标体系,进行了二级地貌单元、三级地貌单元划分及岩溶古流域、古水动力条件刻画(图1),建立不同地貌单元岩溶发育模式。同时,建立了岩溶古地貌、地表河流、地下暗河地震响应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寻找大型缝洞体及高产高效井的井位布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系统分析了奥陶系古潜山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发育特征,在完成单井岩溶缝洞剖析基础上,根据古岩溶流域地下水运动方式、岩溶作用方式及岩溶发育强度,结合野外地质建模、 地震反射振幅属性特征,对井下岩溶缝洞进行了垂向分带划分: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潜流溶蚀带;不同岩溶分带岩溶缝洞发育及其充填特征不同。因此,掌握不同岩溶带的岩溶发育规律对岩溶储层预测、寻找有效储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在岩溶垂向分带研究基础上,对不同微地貌形态下(溶峰、溶丘、岩溶沟谷、岩溶洼地等)表层岩溶带岩溶缝洞及充填特征进 行了精细刻画,建立了不同微地貌表层岩溶带岩溶缝洞形成的地质模型。利用表层岩溶带理论救活老井2口(LG3、LN39-1),即在直井基础上打水平井,控制表层岩溶带有效储层;上钻新井4口(LG2-H1、LG701-H1、LG4-H1、LN171 ),侧钻井6口( LG7-7C、LG7-9C、LG16C2、JF124C2、LG101-4C、LG100-H1C), 均钻遇表层岩溶缝洞体,或经酸压沟通表层岩溶缝洞体,均取得高效(单井出油2万m3以上)。

    (4)在古岩溶地貌及古水动力条件研究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岩溶缝洞结构模式研究,对岩溶缝洞及其充填特征、岩溶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深人分析,认为:岩溶层组、古岩溶地貌、古水系及古断裂构造共同控制岩溶缝洞的发育,不同地貌单元其岩溶缝洞结构模式、岩溶缝洞充填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岩溶缝 洞系统垂向分带及横向展布规律,建立了主要古岩溶地貌单元的岩溶发育结构模式与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型(图2),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地质依据。

    (5)系统分析了轮古一塔河奥陶系潜山风化壳不同类型岩溶地貌单元与油藏的关系和古岩溶垂向分带与试油、生产动态的关系,认为:①高产高效井主要位于峰丛垄脊沟谷及丘峰洼地上的溶丘和溶缝部位;②表层岩溶带和垂向渗滤带的上部开发效果较好,开采无水期较长; ③水平径流带开发效果较差,一般投产即见水。 结合以上理念,对轮古地区进行了岩溶储层有利区块评价与预测,识别出5个岩溶储层有利区 块,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成果意义

    古地貌恢复与刻画、岩溶垂向分带、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的刻画和岩溶储层形成地质模型建立,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岩溶地质技术支撑,对碳酸盐岩型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层岩溶带理论,改变开发井钻探方式,提高高效井的成功率。在新上钻的4口井中,节省投资1000多万元以上。通过岩溶储层开发技术综合集成及应用,在塔河四区的采收率由试验前的12.8%提 高到17.9%,增产451万t,增效约7.5亿元人 民币。(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梁彬供稿)


    塔里木盆地古潜山奥陶系风化売油藏岩溶储层预测

        水环所负责承担的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及专题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该项目工作周期为2003-2006年,于2009年通过了总成果和16个专题成果的验收。该项目阐明了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的演化趋势;划分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对比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评价与区划;系统总结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应用状况以及模型建立条件;建成了基于大型数据库的地下水资源数据共享与动态评价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实体数据库,实现了动态评价服务;重新评价了我国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开采程度的差异。
        项目取得的成果为我国北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为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项目对今后北方地下水勘查与研究工作提出建议:一是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详细调查,提高工作程度,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二是加强水文地质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创新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为地下水资源勘查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包括降水入渗补给机理、包气带水盐运移机理及其应用、水土修复与改良的微生物技术及其应用、西北内流盆地水盐循环模式及其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地下水演化的影响;三是开展地下水工程示范研究,包括浅层地下水实用开发利用技术,地下水人工补给、雨洪水调蓄示范和水资源集约综合利用的技术与对策研究。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及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