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名满天下的桂林山水是碳酸盐岩经过千万年的溶蚀风化而留下的岩溶地质遗迹。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姜光辉研究团队通过将无人机成像和3D打印技术结合,成功将桂林山水原封不动地缩小至一个可以放在口袋里的模型。

    这个只有书本大小的模型的原形是位于桂林市七星区东郊的丫吉试验场,实际面积有5.87平方公里。但由于采用了高分辨率的无人机照相技术,高大的树木、房屋、登山小道在模型上都是历历在目。不仅如此模型中石峰的形态是等比例缩小,真实地保留了大自然千万年雕刻留下的印记。

    将桂林山水缩小建立模型不仅可以满足游客一览众山小的愿望,也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地质学是一个强调形象化思维的学科,例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正是凭借观看世界地图,突发奇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类似地,精确的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迅速掌握全局,从整体来思考局部之间的联系。姜光辉研究员表示以后还要利用这一技术建造多尺度的模型。超大模型用来模拟桂林地貌的演化,将形成桂林地貌的千万年演化历史集中到一瞬间展示。微观模型则用来解释元素的迁移。地质模型的应用前景广阔。             

    丫吉试验场地形3D效果模型

     

    丫吉试验场地形3D打印模型

     
    岩溶所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地质模型

    11月4日,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并由其所属的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地质研究所承办的“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第三期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地质所研究员苏德辰作了“地质之美——丹霞地貌”主题讲座。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人员及现场听众近3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目前,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地质调查工作应主动适应这种形势。此次讲座聚焦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围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揭示典型地貌成因,介绍地质作用,展示地质之美。苏德辰研究员以亲身地调工作经历及拍摄的精彩照片,向观众展示地球经典地貌,重点向观众介绍以中国丹霞山命名的丹霞地貌。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为听众解释山川河流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却称为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各是怎么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引发了听众对探寻“地质之美”的浓厚兴趣!报告会现场还展出了十几亿年的岩石和化石实物样品。

    此次活动是贯彻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理念、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的重要措施,是推介地质科技成果、传播地学科普知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平台,是社会深度认识和全面了解地调工作的新窗口。今后我们会针对地质调查重大突破性成果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组织权威专家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科学普及讲座,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

     

     

     
     
     
    “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第三期成功举办

    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服务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编著的《桂林山水》一书由广西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是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大型丛书《我们的广西》中的一册,以地球系统科学和现代岩溶学思想为指导、岩溶所科研人员在桂林40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用通俗易懂、简单形象的语句进行编撰,介绍桂林岩溶地貌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特点,以及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成因和时间,阐述桂林岩溶地貌在世界岩溶研究中的科学意义和价值,突出其岩溶的独特性,展现桂林山水的美景,有助于加深公众对桂林山水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了解,强化公众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特殊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为保护桂林山水,促进山水与人文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认识,支撑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桂林山水》一书出版发行

    中国岩溶类型划分示意图

    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你可曾知道,在这美丽的山水背后,还有人类难以言表的痛。

    最近,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就把这些常人忽略的东西系统成为了一门科学。依托他们的这一科研成果,人类在喀斯特地区就可以避害趋利、化害为利,在贫瘠的土地上唱出欢乐的歌。

    站到世界最前沿

    在桂林,沿江看到的是奇峰林立、云雾缭绕,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让你目不暇接;走进地下溶洞沿地下河顺流而下,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在灯光的照耀下,让你仿佛进入到梦幻世界。

    这里就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形分布区。做为游客,你也许会不由地沉醉在如画的风景里。但做为当地居民,感受更多的则是这类地貌带来的诸多不便:“地无三尺平”不说,若远离江河,做饭洗衣的水都难以取得。

    因为在喀斯特地区,表层多为破碎的坡积物,而其基底是碳酸钙,在千百年的雨水侵蚀下早就成了“筛子”,根本存不住水。而且,这种情况还在持续且逐年加剧。

    在雨水的侵蚀下,喀斯特地区地表土地日渐贫瘠并加速了荒漠化趋势。对此,科学家称之为石漠化。

    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给出了具体数据:我国岩溶区面积约34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3 强,约占全球岩溶面积的1/6,是世界上岩溶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中,我国南方岩溶峰林地貌是举世公认的热带岩溶地貌典型模式。

    西南岩溶地区,还是世界上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为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也是我国贫困和环境退化问题最为严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石漠化、岩溶塌陷、干旱内涝、地下河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如何解决西南岩溶地区的这些问题?自1987起,岩溶地质研究所就开始了持续研究。在袁道先院士的带领下,研究团队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先后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计划等几十项国际、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到2014年形成了国际公认的岩溶动力学理论。

    基于中国在岩溶地质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中国落户。

    从此,在岩溶地质研究领域,中国站到了世界最前沿,为国际岩溶地学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此,在喀斯特地形分布区避害趋利、化害为利上,中国向世界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绘制四大圈层运行图

    这一中国智慧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岩溶地质研究中单一以地质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而是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将岩溶地区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出其内在运行规律,绘制出四大圈层运行图。

    利用岩溶动力学理论,人类发现岩溶动力系统是控制岩溶形成演化,并常受制于已有岩溶形态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界面上的,以碳、水、钙循环为主的物质和能量传输转换系统;建立了四大圈层间岩溶动力系统碳—水—钙循环概念模型和监测指标体系,研发了现场捕捉碳、水、钙行踪的现代监测和实验技术方法;揭示了岩溶动力系统的四大功能,即形成岩溶地貌、驱动元素迁移、调节大气温室气体浓度、高分辨率地记录全球气候变化;揭示了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化过程与机制,以及对岩溶水资源的调蓄功能,并发现岩溶作用是短时间尺度的地质过程,且与地表生态过程关系密切。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利用地质体固定大气中的碳一时成为国际前沿学科。岩溶动力学研究成果表明,岩溶地区其实就是最好的固碳场地。这一研究,在揭示出岩溶动力系统碳循环机制的同时,还初步估算出全球岩溶碳汇量为6.1×108吨/年,约占“全球遗漏汇”的1/3;在石笋古环境重建研究中,获得了16.3万年以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揭示了末次间冰期亚洲季风的起始时间、持时、转换及其太阳辐射驱动机制;发现了石漠化治理、水生生物固碳等岩溶动力系统固碳增汇新途径,从而开拓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新领域。

    而研究中的一系列思路创新和新发现,也为人类更深入地认识地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示。研究中,项目组创新性地提出了能够反映区域岩溶动力条件的“岩溶形态组合”方法,科学地划分全球岩溶动力系统及中国岩溶动力系统类型,进而成功地实施了全球岩溶地貌对比;发现内生成因CO2和水动力控制,并首次在野外观测到了水动力条件对钙华沉积速率的控制;率先开展了利用洞穴石笋开展古气候、古环境变化记录重建研究,使得当前石笋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季,建立了新的时间标尺;发现了石漠化治理、水生生物固碳等岩溶动力系统固碳增汇新途径……

    这些中国智慧,得到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认可。早在1994年,IGCP执行局主席、英国皇家学会会员M.Brown教授就专门撰文指出:“岩溶动力学理论是国际岩溶研究的核心理论。”

    2011年,国际著名《Science》期刊报道评价“桂林岩溶动力学研究团队是站在国际岩溶研究前沿的研究团队,其在岩溶作用与碳汇方面的研究对全球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共享中国方案

    碳若排放到大气中,就会成为导致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但若固定在大地和岩石中,就成了提升农作物品质的肥料。因为在这一转换中,无机碳变成了有机碳。

    利用这一机理,项目组在西南岩溶地区开展了变害为利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有效推动了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

    广西平果县果化镇就是其中一个点。果化示范区,面积1000公顷,2000年还是重度石漠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2001年起,通过复合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及一系列石漠化治理新技术的成功应用,该示范区目前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0%提高到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万多元。

    广西马山县弄拉屯在开发表层岩溶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裸露石山环境进展综合治理,形成了以休闲旅游观光附加绿色农产品的生态旅游产业链,100多村民人均年收入10万多元,还带动周边村民2000多人就业……

    这些可被复制的治理模式,被新西兰、坦桑尼亚等6个国家引进并应用于本国的石漠化治理工作,让这些国家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居民享受到中国方案带来的幸福。

    而这,只是项目解决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问题、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在研究中,项目组立足科研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宗旨,形成阶段性成果后就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汇报,通过示范开展应用转化,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成果的社会生命力。

    从宏观角度看,成果的应用转化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成果的应用转化已上升为国家行动。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成果,为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有力支持了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大工程项目》。

    以南方表层岩溶带及表层岩溶水资源分布规律为指导,建立的表层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支撑了广西岩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并在西南岩溶区得到有效推广。自1995年以来,先后在广西马山、都安、环江等20多个县实施水利工程项目100多个,解决20万余人的饮水困难,改善灌溉面积2万多亩。

    总结出中国南方岩溶形成发育的四大地域优势,使广西桂林、环江等七大南方喀斯特自然景观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岩溶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金山银山。

    在上世纪80~90 年代,国际著名岩溶学家M.M.Sweeting(英国)、D.C.Ford(加拿大)在考察和了解了中国岩溶发育特征后预言:国际岩溶学新理论的发展将会在中国得到启示。如今,岩溶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应用,使这一预言成为现实。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研究成果,将开创我国石漠化地区在新时代更美丽的未来。

    西南喀斯特再揭秘

    2016年3月23—27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组织协调下,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带领地科院岩溶所的三名科研人员,为西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西地质调查院及地科院岩溶所的部分研究生和新职工等近40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桂林周边岩溶地貌、岩溶形态野外实习教学。

    桂林是岩溶研究的圣地,其峰林地形以“中国式岩溶” 而闻名,地表和地下、宏观和微观、溶蚀和沉积形态齐全, 而且地表宏观岩溶形态规模大, 正负岩溶形态反差强烈, 是进行岩溶形态组合研究、岩溶地貌演化和岩溶动力系统研究的理想场所。实习的前三天,从尧山到西山、穿山、普陀山,从仁头山到雁山再到漓江边,从海洋山到南圩再到西塘,在漓江两岸、多个断面,在实习教员的带领下,大家认识了各种地表、地下岩溶形态的特征和成因, 以及“岩溶形态组合”的意义;理解了外源水和红层对桂林峰林地貌演化的意义。第四天考察了有30年历史的岩溶研究基地——丫吉试验场,大家对丫吉表层岩溶带、岩溶泉的特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学习。第五天为学生实习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爬老人山,进一步理解了红色角砾岩及其对桂林地貌演化的意义。

    山如簪来水如带,杜鹃花在阳光下更加红艳,84岁高龄的袁道先院士时而会心地聆听讲解,时而亲自将桂林山水的演化娓娓道来,指导年轻的岩溶地质工作者们从新角度认识了岩溶地貌,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几天大家学到的,不仅仅是不同的岩溶形态,更是一种山水在心中,心中有山水的情怀。

    袁道先院士带队开展桂林岩溶地貌野外实习教学

    2021年是国际洞穴与岩溶年,“探索,科普和保护”是该项倡议的目标。为了提高大众对岩溶的认知,更好地保护岩溶洞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与漓江风景名胜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亚洲洞穴联盟,共同组织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洞穴清洁活动,约40名志愿者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在桂林市雁山区草坪乡冠岩景区进行。活动开始前,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亚洲洞穴联盟主席张远海教授向志愿者们介绍了遗产地周边的地貌特征以及洞穴开发和保护情况;漓江风景名胜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秦荣军高工介绍了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申报历程以及保护桂林山水的重要意义。随后,志愿者们在冠岩溶洞内以及漓江两岸开展了垃圾清洁行动,并向游客们宣传和介绍了国际洞穴和岩溶年,传播岩溶知识,科学保护岩溶。

    岩溶中心作为岩溶领域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解决岩溶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培训以及岩溶科普等。岩溶中心积极参与了2021年国际洞穴与岩溶年开幕式活动,并向开幕式提供了视频资料。今后,岩溶中心将继续支持国际洞穴与岩溶年2021的活动,与世界各地岩溶组织和国际机构一起,共同保护珍贵的岩溶资源。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开展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洞穴...

    2020年11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江-柳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到广西恭城县西岭镇挖沟完全小学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以“加强漓江水资源保护、维护桂林山水世界遗产”为主题展开。项目组结合美丽的桂林山水、漓江流域地貌特征、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漓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制作了科普宣传手册200余册,并在现场进行发放。在活动现场项目负责人通过PPT现场讲解、互动答疑以及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向挖沟完全小学师生200余人讲解了桂林葡萄峰林片区、漓江峰丛片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并从岩溶基础知识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桂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讲述了降雨分配不均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工业化城镇化使地下水污染严重、漓江供水压力攀升、水源单一等问题,提出了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挖沟完全小学的师生表示通过本次科普活动增加对美丽桂林山水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今后一定节水、惜水、爱水,从我做起,并希望经常举办类似的科普活动。

    通过本次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了师生们对漓江流域地貌特征、水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认知,使得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漓江流域水资源的重要性,表示今后努力为维护“桂林山水”世界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岩溶所到恭城县西岭乡挖沟完全小学开展科普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