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应吉林大学邀请,12月8日,地调局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带队参加了吉林大学举办的首届科技服务地方与合作发展大会。会议期间,叶建良代表广州海洋局与吉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向吉林大学赠送大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样品,在吉林大学举行了2018届优秀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与10名应届博士毕业生签署了意向协议。

    以“构建合作发展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吉林大学首届科技服务地方与合作发展大会,吸引了来自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吉林省等16个省市区的182个地方政府、253家企事业单位共计1100余人参加。广州海洋局叶建良局长应邀出席大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重点介绍了2017年水合物试采取得的重要成果,向吉林大学对广州海洋局长期支持表示感谢,讲话引起了与会嘉宾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会议期间,广州海洋局与吉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的原则,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深海探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培养和造就高端海洋地学科技人才,不断提升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会前,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会见了叶建良局长,并举行了大洋多金属结核样品和富钴结壳样品捐赠仪式。吉林省副省长金育辉、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张旭以及吉林省科技厅厅长李建华、教育厅副厅长苏忠民等领导出席并见证了捐赠仪式。广州海洋局捐赠的大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样品将永久保存在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

    利用此次到吉林大学参会的机会,叶建良局长还精心策划了吉林大学2018届优秀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亲自向应聘毕业生介绍了广州的经济及区位优势、广州海洋局的重要成果、人才发展平台以及广州海洋局的人才政策等。招聘现场人头攒动,学子反响热烈。通过这次现场招聘,广州海洋局已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以及构造地质学等5个专业方向的10名应届博士毕业生签署了意向协议。

    广州海洋局向吉林大学捐赠富钴结壳样品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叶建良局长讲话

    广州海洋局与吉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7月18日,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在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杨振京研究员作为特邀专家,作了题为《白洋淀地区多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研究》的特邀报告,详细介绍了科研团队在白洋淀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白洋淀地区第四纪、全新世、2000年和现代气候变化的特征,利用粒度、孢粉和地球化学元素等多种指标重建了白洋淀地区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序列,并且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提出了生态环境方面的思考和建议。研究生和雅杰在分会场5(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专题)作了题为《内蒙古东南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研究》的专题报告。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本次年会会期2天,以“地理空间、人地和谐、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多角度、多视角的地理学术研讨交流。会议邀请了12位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设置了7个专题,安排了94个专题报告,与会代表们就区域协调与绿色发展、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生态环境优化与自然地理学、全域旅游与经济转型、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大数据应用与GIS遥感技术和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78所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地理专家以及五台山管委会、宁武县委县政府、忻州市教育局等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地理学是研究陆地表层自然、人文要素和区域系统的分布格局、变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区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与地理学相互补充,各有所重。随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断交融,取得长足的发展。中国地理学大会是国内地理学领域专家学者展示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逢单数年召开区域性的年会,逢双数年则召开全国性的年会。中国地理学大会兼容并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在全国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大会。

      

    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开幕式

      

    杨振京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

      

    在读研究生和雅杰在作分会场报告

      

    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合影

      

    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闭幕 

    水环所参加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

    2018年5月18日-19日,辽中南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组邀请地调局水环所杨振京研究员来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方法”培训。

    培训分理论和野外两部分。5月18日上午,杨振京研究员全面讲授了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意义、野外调查内容、研究方法、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制图、调查报告编写等内容。5月19日,杨振京研究员的业务团队与项目成员到野外考察了沈抚新区典型第四纪地质剖面和第四系钻孔,就野外第四系典型露头观察、描述、采样等内容进行了讲解,结合调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讨了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参加培训的人员听得非常认真,在野外积极与杨老师互动交流。通过此次培训和交流,促进了项目组人员第四纪地质研究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和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技术人员共30余人参加了培训。

    辽中南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4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联合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教育厅在河北正定中学举办庆祝第49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大讲堂”活动。

    科普大讲堂上,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协科普传播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调查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热学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水环所副总工程师王贵玲研究员作了题为《地热能—身边的清洁能源》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彦斌研究员结合自己4次南极科考经历作了题为《南极—神奇的大陆》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矿床环境评价研究室主任赵元艺研究员作了题为《美丽的北极:矿产与环境》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微体古生物与古生态学科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中国孢粉学会理事杨振京研究员作了题为《神奇的孢子和花粉》的报告。四位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地讲解了关于地球科学和大自然的奥秘,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取报告,时而记录,时而因科普专家生动的讲解发出阵阵欢笑。报告结束后,同学们都很激动地和老师们说这次听报告受益匪浅,而且通过和科学家零距离的沟通,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在做什么,科学家那种为追求科学而放弃一切的精神也鼓舞了他们。其中有同学还说,他曾经想当一名科学家,但是科学家在他的脑海里变得慢慢很模糊,通过今天的活动,他又重新找到了方向,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和四位科学家一样的有志之才。

    会议指出,人类并不拥有地球,而是属于地球,46亿岁的地球经历无数次沧海桑田的巨变依然健在,而她见证了一次次生物的灭绝与演替。与地球46亿年的历史相比,短短几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和不到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何其短暂,我们生存的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命萌生于千万次碰撞的巧合,保护地球环境,珍惜自然资源,说到底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使其更长久地适合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

    会议强调,人类认知地球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无数的未解的地球奥秘期待着未来科学家们去探索,未知是创新的源泉,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希望青年同学们通过参加此次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激发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刻苦学习,努力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立志干一番事业,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近年来,水环所在做好科研工作同时,积极践行社会公益责任,大力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组织发表了一批科普论文、出版了多部科普著作,每年均举办科技人员下基层宣讲、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和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教育厅、石家庄市、深州市、正定县等单位形成了稳定的科普联系。

    据了解,水环所近期还将组织单位科技人员深入河北省邯郸市开展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组织社会公众到所科普基地、实验室参观。

    地调局水环所、河北省教育厅、河北正定中学相关领导出席活动。正定中学300余名师生参加科普大讲堂活动。

    第49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大讲堂活动启动

    专家作科普报告

    专家作科普报告

    专家作科普报告

    专家作科普报告

    活动现场

    水环所举办庆祝第49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大讲堂活动

    为提升项目技术骨干的理论水平、拓展研究视野、了解新技术新方法,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华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11月19-21日在河北唐山举办了滦河平原覆盖区第四纪地质填图技术方法培训和关键地质问题现场研讨会。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有关领导、邀请的技术专家、二级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邀请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锡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郝青振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杨振京研究员分别做“活动断层破裂局部化特征与地震”、“第四纪气候变化”、冀东平原(滦南)第四纪环境演化”的学术报告。

    “燕山-太行成矿带丰宁-天镇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下属的平原区6个区调子项目分别汇报了年度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覆盖区填图技术方法、钻探岩心的处理与综合研究、活动断裂探测、区域构造格架搭建、第四系三维建模、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转化等问题开展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对各项目存在的地质问题给出了指导性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各子项目今后工作重点。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赵凤清指出,滦河平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在统一理念、统一部署及统一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编制整个滦河平原高精度区域地质成果图,提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质量,增强成果应用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本次现场研讨会全面总结和梳理了项目前期成果和进展,对重要问题进行互动式研讨,进一步开拓了项目组的工作思路,统一了覆盖区技术方法,为今后工作部署和成果集成奠定了基础。

     

    会议现场

    滦河平原覆盖区第四纪关键地质问题现场研讨会成功召...

    近日,应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杨振京研究员到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银川盆地第四纪孢粉组合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学术报告。双方在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研究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杨振京研究员首先讲解了孢粉分析流程以及孢粉的科研意义,通过对孢粉在古地理古植被,石油、煤、钾等资源,海陆变迁,洋流运动,环境考古,农业地质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一步理解孢粉的作用以及孢粉的价值。系统讲解了银川盆地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古环境演化,以灵武YE07钻孔为例,进一步讲解了第四纪钻孔在第四纪调查和环境演变研究中的作用,使广大师生对第四纪工作在地质调查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杨振京研究员还就孢粉学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 

    报告时间长达2个小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视野开阔、通俗易懂。广大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等近百人参加报告会。

    杨振京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水环所与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
      4月22日,实物中心“第4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周活动迎来了最高峰,围绕2015年地球日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这一活动主题,实物中心邀请到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李廷栋院士作题为《漫话地球三极》的科普报告。北京大学地空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近300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李廷栋院士曾历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长期主持南、北极及青藏高原的地质研究工作。本次科普报告《漫话地球三极》结合了李院士在南、北极及青藏高原的实际工作经历,用朴素风趣的语言介绍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冰雪迅速消融的北极以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等相关内容,不仅从专业知识上为广大学子进行了一次地学知识的普及,同时还结合自身的体会,对我国南、北极及青藏高原的科研现状及面临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本次报告李院士以一位顶尖地质学家的视角为广大学子们全面的展示了地球三极的地学研究前沿知识。在报告过程中,李院士还饶有兴趣的结合在南、北极及青藏高原的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大家展现了一幅“地球三极”的生动画面。

      本次科普报告是实物中心“地球日”系列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参加报告的同学反映通过本次活动,从李院士身上不仅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所要秉持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科普报告活动在地球日活动周还安排了杨振京教授的“地球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等报告,取得了同学们和社会大众的良好反响,达到了“地球日”普及地学知识,发挥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的目的。

    实物中心第46个“地球日”科普报告活动成功举办
      第46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周活动期间,实物中心紧紧围绕今年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科技学院、燕京理工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师生近千人到中心参加科普活动。
    本次活动按照国土资源部提出的“一场专题展览、一场科普报告会、一场青少年互动”的“三个一” 活动要求,以实物地质资料为依托,宣传“第46个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取得了圆满成功。

      ——向社会公开发布8万个钻孔柱状图信息。通过升级完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服务平台,对外公开发布了8万个钻孔柱状图信息,实现了地质钻孔资料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为我国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建设、区域规划制定和其它相关学科研究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重要支撑。

      ——李廷栋院士等专家作主题科普报告。通过不同主题和内容丰富的科普报告会活动,如邀请李廷栋院士作《漫话地球三极》、杨振京博士作《地学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等科普报告,讲解了地学基础知识以及实物资料中心取得的突出科研成果,提高了公众对地学知识的兴趣,发挥了实物中心教学实习基地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达到普及地学知识和增强地学学术交流的目的。

      ——科普报告进校园活动。启动中小学生地球科学素质教育普及活动,通过“说说地球日,讲讲实物地质资料”等PPT主题演讲,并将准备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岩心、薄片、矿物和岩石标本等辅助教学材料带进课堂进行互动,增强了小学生们对实物地质资料的直观认识,进一步了解了地球资源和实物地质资料。

      ——开放实验室现场活动。通过在实验室开展趣味化学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碳酸盐和硅酸盐以及用放大镜识别岩矿石等实验展示,激发参观者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了解实验室日常工作,普及实验知识,增强社会影响力。

      ——室外大型矿产实物标本展示活动。通过展示全国100多座典型矿山的200多块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地质矿产标本,让公众认识和珍惜矿产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危机意识,引起公众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思考。

      ——室内系列实物地质资料岩心、标本展示活动。通过展示实物中心近年来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典型矿山代表性岩心及标本,金钉子层型剖面系列标本,大陆科钻岩心,古生物化石,青藏高原1:5万化探样品以及部分观赏石,从而普及地学知识,拓展公众视野,增强实物中心社会影响力。

      ——科普影像放映活动。通过放映地学科普知识影像资料,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地学知识、国土资源国情、爱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等的直观感受,使人们更好地感知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放映实物中心宣传资料,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解实物中心的发展历程和工作成果的平台,提高了实物中心的公众影响力。

      ——主题条幅上的签名留言活动。通过多项现场互动环节,向公众发放科普性宣传品,征集地球日活动意见,为公众表达对保护地球的信心及美好愿望提供平台。

      通过举办上述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普及了地球科普知识,宣传了资源国情国策,提升了公众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弘扬了国土资源系统的文化传统,达到了倡导珍惜地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实践以及让地学知识、资源环境信息惠及民生,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社会宣传目的。









































































    实物中心第46个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精彩纷呈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杨振京研究员等编著的《新疆天山地区孢粉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着重对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讨论:①以天山植被垂直分带表土孢粉分析资料作为历史植被及气候恢复时的参考,据此选出代表样方,进行植被调查和采样。②对赋存丰富气候信息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时间分辨率(数十年乃至数年)的孢粉分析,重建最近5000年来的环境状况及探讨气候突变事件。③通过比较天山南北坡的现代和地层花粉数据,对南北坡植被演变的古环境信息及自然和人文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为探讨天山山系在西北干旱区植被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该书相关研究基于国内外取得的大量孢粉学基础研究成果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认识,得益于来自不同单位的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同心协力进行的近20年持续研究,对揭示西部地区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实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天山地区孢粉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出版...

    为推动中国孢粉专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承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协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十届第二次学术年会,2019年10月10-16日在四川绵阳召开。孢粉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朱怀诚研究员、副理事长地质所高林志研究员分别致辞,就中国孢粉学分会40年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地质所高林志研究员和浙江师范大学倪健教授分别作了大会报告,对地层孢粉和长期生态学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水环所科研人员、研究生和实验员共16人参加了此次会议,贡献了11个口头报告和1个展板报告。其中包括杨振京研究员的《白洋淀地区的第四纪古植被与古环境演变》、杨庆华工程师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表土孢粉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王利康助理研究员的《太原盆地早更新世以来孢粉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化》、王攀研究实习员的《洛河下游石羊剖面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孢粉记录与植被演替》和宁凯博士的《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地下水补给型湖泊近千年来的植被和环境变化》等。在会场上取得了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水环所硕士研究生赵楠楠的《柴达木盆地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初步研究》口头报告在74位参会学生代表论文评比中获优秀奖。

    本次会议会期3天,设置了包括地层孢粉、第四纪气候事件、表土花粉、青藏高原、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生态、花粉的形态传粉与古环境、综合分析和优秀学生论文专题等8个专题。本次学术会议有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Marie-Jose Gaillard在内的来自71个单位的203名代表参会,共安排了90个口头报告,26个展板报告。

    会后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川西北山地垂直带地质与植被多样性”野外现场研讨会,参会代表们就川西北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植被多样性、山地垂直植被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川西北的地质地貌和植被生态学方面的科研价值给出较高的评价,就平武县的发展方向和生态保护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019年孢粉学学术年会开幕式

    水环所杨振京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川西北山地垂直带地质与植被多样性”野外现场研讨会现场

     

    水环所积极协助举办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十届...

    近日,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1:5万法库、五台子、大明镇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微体古生物与古生态学团队杨振京研究员、毕志伟和王攀助理研究员一行到项目组野外驻地法库县开展工作交流。

    杨振京为项目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方法》的报告,报告从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性质、野外调查内容和要求、野外调查研究方法、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制图、调查报告编写和调查成果验收与资料归档等五个方面,对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通俗易懂地全面解读,重点介绍了针对不同地貌区的野外踏勘方法、第四纪钻孔研究方法及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系列图件编制。他还以其承担的“冀东平原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项目为例,简要介绍了第四纪环境的演变过程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方法。项目组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工作区第四纪地质调查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报告会后,杨振京一行与沈阳地调中心项目组人员一起赶赴野外钻探现场,查看了第四纪钻孔岩芯,结合本地区第四纪分布情况,重点介绍了岩芯描述、编录、样品采集等工作方法。双方就本地区区调项目中的第四纪地质调查工作达成合作意向。

     

    野外现场介绍第四纪岩芯描述、编录、样品采集等工作方法 

     

    野外现场介绍第四纪岩芯描述、编录、样品采集等工作方法

    水环所与沈阳地调中心就第四纪地质调查工作达成合作...

    6月23日,“与创新同行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盛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获“杰出贡献奖”。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由《科学中国人》杂志发起,评选始于2002年,曾评选出袁隆平、杨振宁、顾秉林、屠呦呦、潘建伟、王小谟、曾庆存、施一公、邓中翰、李彦宏等多位知名科学家和企业家。

    本次大会共揭晓了十二项在不同科技领域获得优异成绩的获奖人物名单,以及六项特别奖,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泽山获“终身成就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获“杰出大学校长奖”;华东理工大学光子学与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窦晓鸣和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获“杰出贡献奖”。

    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女士,2008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马丁•查尔菲先生,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先生等领导及郭应禄院士、陈清泉院士等两院院士出席了此次活动。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熊盛青获“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