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气候变化正对全球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成为全球碳中和技术体系的关键部分,并预期在未来成为支撑碳循环利用的核心技术。为了贯彻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发展路径,科学有序地推进“双碳”战略,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OCCUS)逐渐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新兴低碳产业链及蓝色循环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青岛举行,旨在深入探讨CCUS如何促进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讨论OCCUS的战略定位以及促进蓝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研究OCCUS的基础科学理论与新技术,推动陆海资源的统筹利用,提升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水平,助力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论坛主题

    以OCCUS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主办、承办及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中国太平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协办单位:

    崂山实验室

    鹭江创新实验室

    海洋地质碳封存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

    三、论坛组织结构

    (一) 指导委员会

    主  任:李  阳

    副主任(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合  李家彪  吴立新  邹才能  林  君  周守为  郝  芳

    谢玉洪  戴民汉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世明  王立忠  王厚杰  方银霞  刘  强  李小春  李玉星

    李铁刚  李清平  吴能友  张  建  张春雷  陈建芳  周  蒂

    赵洪伟  彭  勃  程  军  戴彩丽

    (二) 学术委员会

    主  任:李姜辉

    副主任:李  琦  王宏斌  陈建文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子明  牛雄伟  冯旭文  刘树阳  李彦尊  李  智  李鹏春

    余凤玲  沈佳轶  宋学行  赵明辉  俞红玉  袁  勇  高  光

    傅维琦

    (三) 组织委员会

    主  任:印  萍

    委  员:张  勇  张  波  姚长新  杨金玉  白凤龙  梅  西

    陈  斌  梁  杰  胡高伟  陆  凯  刘  鸿  徐  磊

    刘京鹏  史慧杰

    (四) 秘书处

    秘 书 长:袁  勇

    副秘书长:徐  路

    成    员:李  清  骆  迪  赵化淋  王  伸  张兆代  林文荣

    王文娟

    四、时间、地点和网站

    论坛时间:2025年10月24日-26日(24日报到、学术委员会会议、圆桌研讨)

    论坛地点:青岛蓝谷国际酒店(青岛市即墨区滨海公路168号)

    论坛网站:www.occus.cn

    五、内容与形式

    论坛内容

    论坛将集中讨论OCCUS技术实施和产业链构建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复杂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将涉及科学技术难题、经济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估以及政策法律框架的构建等多个领域。论坛还将涵盖离岸CCUS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享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通过深入交流与讨论,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OCCUS技术产业化进程。同时,本届论坛还将设立圆桌研讨环节,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论坛形式

    本届论坛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我们致力于低碳环保的办会理念,所有会议信息的发布、资料的填写、注册缴费以及摘要的提交都将通过论坛的官方网站www.occus.cn一站式完成。

    本论坛是一个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国际性开放平台,中英文双语包容展示。报告形式多样,包括圆桌研讨、主旨报告、专题报告、海报展示和技术展览等。

    圆桌研讨:将邀请国内外在OCCUS领域活跃的独立PI,围绕年度论坛主题及当前形势进行深入研讨,并与参会者进行互动,最终形成研讨纪要。

    主旨报告: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OCCUS如何促进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分享前沿性、引领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

    专题报告:将由来自科学、工程、技术、产业、金融及政策等领域的专家进行,通过口头报告的形式探讨相关专题,其中学生报告将参与优秀报告的评选。

    海报展示:将由参会学者通过提交专题海报的方式进行展示,其中学生海报将参与优秀报告的评选。

    技术展览:欢迎OCCUS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软硬件及服务提供商积极与论坛合作,通过技术展览宣传,包括午间宣讲,推介各自的技术和产品。

    六、专题召集人申报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推荐如下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OCCUS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与新质生产力

    离岸碳捕集、利用与运输: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海洋地质碳封存理论、技术与选址评价

    OCCUS环境影响评估、监测与监管

    OCCUS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与国际合作

    请各位有意申报专题召集人的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在上述主题框架下提出适合的专题进行申报。专题召集人可由多名学者联合申报,并负责组织专题报告交流。

    拟申报专题的召集人请在线填写专题召集人报名申请表,申报时请注明召集人姓名、单位、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并简要说明拟召集专题的研究背景、意义、预期目标、主要议题、所属主题及专题报告初步组织情况。我们将根据申报情况,结合论坛主题和实际需求,确定最终的专题及召集人名单。

    专题召集人申报拟于2025年5月开放,请登录会议网站(www.occus.cn)提交相关信息。

    截止日期:2025年6月20日

    七、报告摘要征集

    报告摘要提交系统拟于2025年6月下旬开放。

    八、注册缴费报名

    参会人员需缴纳一定的论坛注册费,缴费系统拟于7月开放,具体缴费信息将于7月初公布。

    九、论坛赞助及展览

    欢迎国内外OCCUS领域的软硬件设备、图书等供应服务商参加本届论坛的技术展览。我们热情邀请有实力、愿意支持OCCUS事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本届论坛。根据需求,我们将提供线上和线下推送宣传、会场展位、午间宣讲等多种支持。

    论坛同样欢迎具有创新性的相关服务商报名参加专题研讨,以促进软硬件及学术服务等交流活动的开展。

    赞助及展览申报截止日期:2025年9月30日。

    联系人:

    徐路(厦门大学)

    电话:17605088628

    邮箱:xulu@xmu.edu.cn

    十、论坛重要日程节点

    2025年5月注册报名系统开放 专题申报

    2025年6月20日专题申报截止

    2025年6月下旬报告摘要征集系统开放

    2025年7月初缴费系统开放

    2025年9月20日报告摘要征集截止

    2025年10月24日论坛报到,圆桌研讨

    2025年10月25-26日论坛交流

    2025年10月27日离会返程

    十一、论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袁勇

    电  话:15589820819

    邮  箱:yuany010@126.com

    热烈欢迎OCCUS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产业从业者、金融专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工程技术专家踊跃投稿,积极参加本届论坛,论坛将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OCCU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展、产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导向。

    我们期待与您相聚在青岛,共襄盛会,为推动OCCUS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五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第一号通知

    2020年4月1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受陕西延长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工程有限公司邀请,到公司驻地开展科普讲座。

    西安地调中心教授级高工李玉宏作了题为《氦:被忽视的“黄金气”及其弱源成藏》的报告。报告从氦气为何重要、因何稀缺、如何成藏、哪里能有、如何去找和如何提取等六个方面,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当前氦气国际供需格局、氦气应用领域与展望、氦气成藏研究国内外研究进展、渭河盆地氦气调查评价最新成果认识、氦气调查评价方法技术探索和国内氦气提纯新技术新方法等。

    延长石油公司认为此次科普活动让公司广大科研人员认识了新事物,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探索领域,并期待双方未来在渭河盆地氦气勘探开发领域能够有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李玉宏作报告

    讲座现场

    西安地调中心赴陕西延长石油开展科普讲座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李玉宏及其项目团队编著的《渭河盆地氦气成藏条件与及资源前景》一书,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国科学院戴金星院士和张国伟院士作序,是我国氦气综合性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氦气资源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渭河盆地基础地质、氦气成藏机理、成藏条件及资源前景,认为渭河盆地具备氦气成藏基本条件和良好的资源前景,有望取得氦气资源勘查突破,构建我国氦气资源基地。该书创新了壳源氦弱源成藏理念、探索了找矿方法、丰富了我国氦气调查实践,集理论性、资料性和探索性于一体,对渭河盆地乃至我国取得氦气资源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氦在国家安全、高新技术产业及民生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重要战略性稀有气体资源。全球资源供不应求,长期短缺。我国氦气供应长期依赖进口,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西安地调中心能源地质团队克服困难,以促进理论技术创新、创建合作平台、培育产业队伍、服务商业突破、保障国家氦气战略需求为目标,坚持渭河盆地油气基础地质及氦气资源调查研究工作,支撑和引领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该区开展氦气资源勘查工作。本书是研究团队长期工作积累的系统总结。

     

     

     

    我国首部氦气资源综合性研究专著出版

    原标题:人民的获得感满满的暖暖的(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①)

    图为海南三亚亚龙湾玫瑰“斗笠大姐”李玉梅在园区内修剪玫瑰。

    这是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上的重要标志——小岗、深圳、海南、浦东、雄安……一个个“地标”,串联起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辉煌灿烂的40年,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奇迹”的最好窗口。 小岗、深圳、海南、浦东、雄安……改革地标连通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新华社记者 郭 程摄

    图为在高铁列车上拍摄的旅客与乘务员、留学生志愿者的合影。

    到2016年底,中国已投入2.4万亿元人民币建成总里程达2.2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如今,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城市绝大多数都已通高铁。新华社记者 邵 瑞摄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从改革开放的浩瀚海洋中,撷取几滴水珠,展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波澜壮阔。

    从今天起,本报陆续推出三篇“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变化:震撼了世界

    天刚亮,15岁的朱云平起床,简单吃过早饭,穿上草鞋,腰里别上砍刀,肩上扛起一条担子和两条绳子。7点多,和村里的小伙伴结伴去很远的山上砍柴。下午一两点,他才挑着两捆柴回家。他和哥哥需要保证家里烧饭的柴火。这是他的周末生活。

    周日下午,他从家里扛着一个星期的粮食,有白米、红薯、梅干菜等,步行15公里到区中学。同学大都来自农村,五六十个孩子挤在宿舍的高低铺。每人一个蚊帐,一个开水瓶,一个铝制饭盒。周五下午放学后,所有人再步行回家。

    那一年,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年份。那一年,正是1978年。朱云平高二。

    40年后,砍柴娃已经成为颇成功的华商,还进入匈牙利政府机构担任了公职。

    朱云平的人生经历了华丽蜕变,而在他眼中,家乡的变化则是“天翻地覆”。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青田县祯埠村。记忆中,连成一片的低矮潮湿的小瓦房,现在变成了三四层明亮通透的钢筋混凝土洋房;坑洼不平的小石子路,现在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进出村庄靠小渡船,现在架了大桥通了公路。”朱云平觉得,村里最大的变化是人,“原来,村里的人就是早起晚归,在田间辛勤劳作。现在,青壮年都出国创业或是外出务工,老人就到活动中心搓搓麻将聊聊天,有退休金有医疗保险,日子安静又安心。”

    朱云平笑言,如果当年能想到国内有这么大的变化,或许就不会出国了。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不仅让朱云平这样的海外游子感慨良多,也大大震撼了世界。

    德国《时代周刊》刊登《更高,更远,更快,中国》一文称,邓小平为中国经济奇迹奠定基础已经过去40年了,他允许中国农民自主生产,在南方沿海设立了经济特区,也让外国人在那里投资。这很快带来了成果——40年后的今天,数亿中国农民摆脱了贫困,村庄变成现代化的城市,配备高科技的火车在大都市之间穿行,中国的经济繁荣有很多方面让人难以置信。

    数字最能令人信服。奥地利《趋势》杂志网站近日刊登题为《中国:龙的世纪》的文章称,1978年改革开放后,迎来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这样描述这一“中国奇迹”。

    速度:惊艳了世界

    从莫斯科坐飞机到北京,再从北京坐高铁到南京,这是俄罗斯华侨吴昊最近几年每次回家的必选路线。

    “从北京到南京,坐高铁只需4个半小时,如果是‘复兴号’,3个半小时就能到。”吴昊记得,25年前第一次远赴海外,从南京到北京,他坐了整整一夜的绿皮火车,又坐了整整7天的火车,到了遥远的莫斯科。“那时,我完全不敢想象今天的速度。”

    吴昊至今难忘第一次回国坐高铁时的新奇与感慨。“坐在舒适宽敞的车内,望着窗外极速闪过的风景,我想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日本时,就曾乘坐新干线列车,感叹中国也需要这样的速度。”

    此后,每一次回国,吴昊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在变,而且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变化。这种巨变的速度就像中国的高铁,呼啸向前。

    7年前,吴昊发现,伴随着京沪高铁投入运行,家乡新建了一座崭新的南京南站,整栋建筑气势恢宏,成为当时“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再后来,他发现网上购票,刷证进站,乘坐高铁更加方便。速度快了,车次多了,环境美了,每次坐着高铁离家越来越近,一份自豪感都会从吴昊心底油然而生。

    前不久,吴昊在新闻里看到,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乘坐高铁前往天津。普京直言坐火车有种浪漫的感觉,此前他还称,希望俄罗斯和中国能够建成莫斯科和喀山之间的高铁。

    “这让我们海外华侨华人特别骄傲。现在,海外都知道,高铁是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未来,中国的高铁一定会在更多的国家落地开花。”吴昊说。

    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惊艳了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开通了国内首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高铁。到2016年底,中国已投入2.4万亿元人民币建成总里程达2.2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如今,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城市绝大多数都已通高铁。

    更重要的是,高铁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成为“中国速度”的最好代言人。新加坡《海峡时报》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足够成熟,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政府正在促进铁路技术和高铁列车的出口,以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国的高速列车已经销往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签署了高达180亿美元的高铁相关协议,比2015年增长了40%。

    消费:激活了世界

    2018年的夏季,洋溢着世界杯的火热。激情四射的比赛现场,中国元素十足吸睛。看台上,中国球迷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李树林,江苏省扬州市杨寿镇农民球迷协会会长,花费2万多元人民币,在俄罗斯现场享受世界杯的精彩。他一点也不孤单。国际足联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球迷购买的本届世界杯门票数超过了4万张,在所有的国家当中排行第九。而且,世界杯期间预计有10万中国游客赴俄旅游、观赛,在各国入境游客中排名前三甲,预计将给俄罗斯带来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英国伦敦街头,王耀身着一袭亮眼红裙,正与家人安静地享受英式下午茶,朋友圈晒出的茶叶和糖果令人眼前一亮。这一次,王耀和家人一起在英国度假,前后16天,爱丁堡、考文特花园、伦敦桥、白金汉宫……她们悠闲地放松自己。

    “最近几年,每年我都会出国度假两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看看景色、吃吃美食、发发呆,王耀很享受这种生活。“当然,购物也是旅行的一部分,每次旅行的费用与购物的费用基本可以达到1:1。现在国外购物很方便,有中文导购,能用支付宝微信。这次在哈罗斯退税时,钱可以直接退到‘花呗’,真的很方便。”

    类似的中国人境外消费故事,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这与40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都不可同日而语。

    “我第一次出国旅行是十六七年前了,那时候出国的中国人还比较少,不像现在,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华人面孔。更早一些,在国内想买外国货还只能去专门的商店,而且需要用外汇券。”王耀说。

    如今,中国游客旺盛的购买力令世界刮目相看。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球游客总数量估计达到13.22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游大概为1.3亿多人次,占全球游客总数的10%。更重要的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花了1152.9亿美元,保持了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位置。《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预计,2018年出境旅游花费将达1202.5亿美元。

    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疲弱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意义重大。根据西窗科技联合尼尔森的最新调研结果,2017年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交易规模达1.5万亿元人民币,具有跨境电商购物经验人群占电商购物人群比由2016年的34%增长至2017年的67%。数据显示,中国的消费者终端消费占GDP的比重达63.4%。家庭消费出现迅猛增长,增至4.5万亿美元。零售销售以年均10%的增长率稳步上升。

    正如彭博社报道所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现在中国人是以自己的购买力,成为全球经济的顶梁柱。

    减贫:温暖了世界

    摇晃的17条藤梯变成了牢固的2556级钢梯,运送药品上下山有了无人机,多年与世隔绝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村里有了4G信号后年轻人成了“网红”……一篇有关“悬崖村”近况的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让曾经为它揪心的人们舒了一口气。

    “悬崖村”实际名为阿土勒尔村,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坐落在海拔600多米至2000多米的山坳中。过去,村民出村进村,需要攀爬落差达800米的悬崖,用木头和藤条编成的藤梯,成为生活在此的彝族同胞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快捷通道。险阻山路,闭塞交通,残酷地挡住了“悬崖村”的“致富路”。

    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扶贫资金、扶贫干部、扶贫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向这里。

    渐渐的,通往村子的路上搭起了钢梯,学校扩建成可以容纳400人的全寄宿制村小,互联网也接入了村庄,让村民与世界有了沟通的新渠道。2017年初,村里迎来了驻村扶贫干部,他们立下脱贫军令状,开展精准脱贫,开始了发展产业、搞合作社、入股分红等一系列新尝试,不仅为“悬崖村”“输血”,更要为它“造血”。

    脱贫攻坚,不落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户人家。“悬崖村”成为了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新样本。接下来,当地政府还要花大成本,在“悬崖村”修建悬空栈道、悬崖天路、天村酒店等设施,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那时,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凭努力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这样望得见的好未来,让村民们都充满了干劲。

    这只是中国无数个脱贫故事中的一个。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解决了13亿多人民的温饱问题,减少了近8亿贫困人口,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特别是近五年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6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以下。

    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下“绣花”功夫落实扶贫政策、脱贫措施。中国的扶贫经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同。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报道称,中国的脱贫人数占全世界总数的3/4。德国《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则强调,现在,中国的脱贫速度几乎没有减慢:5年前中国还有1亿贫困人口,今天还剩不到4000万。如今,中国正努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世界银行行长金镛如此评说中国的脱贫成绩。创新脱贫方式——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视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榜样。

    环保:美丽了世界

    “有山、有水、有田,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还有一栋漂亮的房子。”这是美国《拉斯维加斯时报》总编辑王菁野向往的生活。

    5月底,她和一群海外华文媒体人前往浙江采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样的美好生活在浙江已经成为现实。

    走在富阳东梓关村,青石铺成的路面一尘不染。两侧民宅,白墙青瓦,古朴静谧。村子一侧,稻田葱绿,在泥土的清香中,静候丰收;另一侧,清澈澄净的富春江缓缓而过,水波浩渺,映衬着远处的青山,宛如一幅《富春山居图》。

    听说有客远道而来,村民们热情地招呼大家上自家小院坐坐,一碟刚从地里摘来的新鲜蔬果,几杯清香四溢的绿茶,聊起平日的生活,村民们直道:“环境好了,生活富了,日子很舒心。”

    这一幕让西班牙《侨声报》社长戴华东感触尤深。20多年前,他从浙江的一个小村庄出发,远赴海外打拼。记忆中的家乡,村子环境差,村民环保意识弱,经常随意倒垃圾、倒污水。然而,这些年再回来,他就惊喜地发现,一切大变样。“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发现,现在大家不仅追求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更加关注整体村貌的提升。”

    变化为何这样大?一名村民道出了缘由:10多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是有了这把绿色发展的“金钥匙”,如今不仅在浙江,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了如诗如画的好风景和如火如荼的好日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中共十八大以来,正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新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贡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追求绿水青山,不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释放出转变发展观念、实现绿色发展的积极信号。”荷兰阿姆斯特丹商学院教授弗朗索瓦对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及显著成绩赞不绝口,“中国政府作出的努力可谓是史无前例。相信未来中国绿色发展红利将持续释放。”

    “中国促进绿色发展的努力值得赞赏。这种努力不仅符合中国的需求,还为世界树立了榜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教授级讲师赛斯·卡普兰如是说。

    本报记者 张红 严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05日 第 08 版)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的获得感满满的暖暖的

    为全面总结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进展,安排部署下一步具体工作,2016年1月25-26日,地科院物化探所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交流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文冬光、基础部副主任伍光英、总工室规划处曹佳文、广西国土资源厅地勘处处长李玉权、广西地勘局总工程师张起钻、地科院物化探所所长彭轩明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地科院物化探所副所长史长义主持。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南京、沈阳、西安、武汉、成都等六大区调中心,地科院水环所、岩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专业科研院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31个省(市、区)地质调查院,重庆、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等政府部门,青海、西藏地勘局、新疆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中国冶金地球物理勘查院、各二级项目承担单位共计66个单位的230余人参加会议,参会代表的极高热情进一步证实2015年6月25日第25个全国“土地日”在浙江嘉兴市召开的“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土地管理现场会”已在全国各地勘单位产生巨大影响。

    会上,“国土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计划协调人伍光英解读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设置背景、阶段性目标、工作部署思路及服务产品要求,文冬光对最近一年来地调局的重要改革、局党组和水环部2016年重中之重工作及对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要求进行了介绍。

    地科院物化探所彭轩明所长代表工程牵头单位就如何实施好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进行了动员与部署。

    工程首席专家成杭新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2015年的工作情况,全面总结了2015年度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在服务土地资源管理、创新服务产品方式、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体系完善等方面所取得的10大进展、详细介绍了《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的主要成果及发布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主要目标及2016年的重点任务。

    曹佳文同志结合地调局1月25日召开的视频会议精神,对2016年二级项目实施方案编写与组织实施、工作推进安排的具体细节进行了详细解读。

    会议邀请浙江、广西、湖南、湖北、江苏、上海、天津、四川、重庆等九个地调院介绍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在服务土地资源管理、三农建设、推进扶贫、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和成功经验,彰显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2015年度工程下设的六个子项目也分别对各项目的年度工作进展做了汇报总结。

    工程首席专家、二级项目负责人、大区项目办相关人员、会议特邀专家等同地方政府代表、各地调院开展了需求、成果对接研讨,为进一步完善工程及二级项目的实施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成果交流会为期两天,充分交流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各领域应用中所取得的成果经验,显著拓展了与会代表推动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应用思路,有力推动了各地进行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应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了与会代表提炼土地地球化学调查重要成果的能力。

    此次成果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行业内不同系统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各省级人民政府进一步推动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开展,培育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应用转化领域和落地生根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十三五”时期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顺利实施及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交流研讨会在广西南宁...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非常规油气团队,在国际地学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中科院一区,IF=5.693)》发表了西北地区页岩气研究的新成果——陆相不同干酪根类型低熟页岩差异演化及影响因素—以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为例(Differential evolu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w-maturity terrestrial shal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kerogen: A case study of a Jurassic shale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Basin,China,DOI: 10.1016/j.coal.2020.103591)。该论文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34)任务“西北地区中生界陆相典型页岩气赋存方式与富集规律研究”成果之一,论文第一作者为张云鹏博士,共同作者有李玉宏、郭望,及青海煤炭地质局李永红和青海省地质调查局党洪量等。

    该成果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低成熟度页岩进行生烃热模拟,发现不同类型干酪根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差异,并详细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演化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同时根据干酪根在生烃过程、碳同位素变化和孔隙发育等方面的特征及协同演化,总结了不同类型干酪根对应的演化模式。该成果预计能为柴北缘乃至中国的陆相页岩气在生烃过程重现,生烃机制探讨以及资源动态评价和预测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

    柴达木盆地北缘不同类型干酪根差异演化过程及模式

    西安地调中心在国际地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西北地区页...

    应中国驻赞比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赞比亚地质调查局邀请,经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向运川、叶锦华、李玉龙、何学洲一行4人组团于2017年5月25日-6月9日访问了赞比亚地质调查局,并进行了赞比亚典型矿山和野外工作区地质考察。

    赞比亚地质调查局局长Chipilauka Mukofu接见了团组成员,双方交换了中国在援助赞比亚地质调查项目工作的相关进展,Chipilauka Mukofu局长肯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项目上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提出了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双方共同建议能够有进一步的研究性项目进行合作。在商务部人力资源培训领域,出访团组重点针对2017年度援外培训招生和双边培训与赞比亚地调局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外,出访团组还到访了赞比亚大学矿业学院,与矿业学院Besa主任及其他教授进行了研讨,对方提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及地学研究项目的合作愿景,希望与赞比亚地调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签署MOU,推动中赞双方的地学合作与人才培养。访问期间,代表团拜访了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经商处,介绍了商务部援助赞比亚项目进展情况和我中心承担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情况,听取了欧阳道冰参赞对中国在赞比亚矿业合作和人力培训方面的建议。

    为更好的推动援赞比亚东北地区航空物探、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填图项目的数据共享和成果应用,团组成员为赞比亚地调局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了GeoExpl(International)软件应用培训,并介绍了双方合作地球化学填图项目的初步成果,听取了赞方对最终成果表达的修改完善的建议与后期应用的一些建议。赞方首席地质师Chikambwe及主要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工作,初步了解了软件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专题图制作方面的基本操作方法。培训结束后,向运川团长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赞比亚地调局赠送了GeoExpl(International)正式版软件,期望双方在地学数据处理开展更广阔的合作。

    出访团组与天津地调中心、赞比亚地调局和赞比亚矿山安全局共同组成考察组,对三和矿业锰矿山、中色国际谦比西铜矿山、孔科拉铜矿山、五木矿业和安徽外经建祖母绿矿山进行了地质考察,与企业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了矿山地质背景、成矿条件、自然禀赋、勘查开发及运营情况。随后,考察组前往商务部援赞比亚野外工作区进行了考察,结合援外项目一期的地球化学异常,查看了工作区地球化学金异常的地质情况,考察了正在开采的一处砂金矿点,并到航空物探基地进行了工作考察,了解了中航、中核航空物探相关工作的准备情况和无人机组装情况。

    本次出访,赞比亚地质调查局给予了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考察行程,并派专职地质师全程陪同开展野外考察工作,对代表团出访交流与培训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期待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学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合作。

    赞比亚地调局局长接见访问团组 

    向赞比亚地质调查局赠送GeoExpl(International)软件 

    与赞比亚大学矿业学院进行交流 

    代表团拜访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经商处 

     

    传承中赞传统友谊 支撑地质调查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