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10月,“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组成员、航遥中心资源遥感室员工李丽、杨瑞、何金宝、李修远,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的一座铁矿尾矿库区内进行尾矿样品采集工作。 

     

     
     
    “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项...

    11月21日,地调局油气调查中心召开2016年地调局内部审计工作进点会,地调局第三内部审计组全体同志共8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油气调查中心主任陈仁义同志主持。

    油气调查中心副主任高炳奇同志就中心贯彻落实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管理等情况作专项汇报。

    地调局监审室副主任王昭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就做好相关工作对油气调查中心和内部审计组提出明确要求。审计组组长李丽红通报了此次内部审计任务、分工及相关要求。

    油气调查中心主任陈仁义明确表态,自觉接受审计监督,严肃纪律,全力支持审计组各项工作,审计工作延伸到哪里,配合工作就落实到哪里。严格按照审计组要求,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和数据,积极主动介绍相关情况,做到不瞒报、不漏报、不错报。正确认识和对待发现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不掩盖事实。严格按照审计组意见和要求,立行立改,逐项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力争做到配合审计与提升管理有机结合,努力推动油气调查中心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跨越。

    油气调查中心班子成员、各处室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共34人参加内部审计进点会。

    20161121日,油气调查中心召开2016年地调局内部审计工作进点会
    地调局内部审计组进驻油气调查中心

    2016年1月21日,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学术年会在地科院力学所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活动构造带工程地质”,主要结合重点实验室目前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地质调查专项之“重要活动构造与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开展相关领域的调查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院士专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郝国杰、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李丽霞、力学所徐勇所长、侯春堂副所长、马寅生副所长及实验室研究人员共40余人出席了学术年会。会议由马寅生副所长主持。

    重点实验室秘书冯振博士首先汇报了2015年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展,介绍了在研项目、取得的成果以及学术交流与开放等相关情况。随后的学术培训和研讨主要分3个板块:(1)活动断裂调查与研究;(2)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3)活动构造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等。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张世民研究员及地科院力学所吴中海研究员、谭成轩研究员、郭长宝博士、孟文博士等分别作了学术讲座和报告。学术报告着眼于目前活动构造带地质调查面临的技术问题,特别是调查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展开研讨和交流。

    石耀霖院士对学术年会进行了点评,认为本次年会抓住了活动构造带相关的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问题开展研讨,很有意义。并指出,传统的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一个宏观的尺度,要向场地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研究发展,更好地指导工程规划建设及防灾减灾。同时,相关研究要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既可以提升对复杂问题的认识程度,又能促进重点实验室测试技术的发展。其他专家在会上对重点实验室的相关成果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

    IMG_6577

    冯振博士作2015年工作报告

    IMG_6592

    张世民研究员做特邀报告

    IMG_6634

    专家讨论

    IMG_0512

    石耀霖院士点评发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015年度...

    2015年7月29-30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桂林召开。会议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和IGCP 598“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性”,以“地质碳汇、地质记录”为主题,参照IPCC揭示科学基础、研究适应对策、提出缓解方案的三大目标,从国家需求出发,探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基础理论、调查研究技术方法、调查评价成果和经验、地质碳汇综合集成、地质记录综合集成等方面内容。

    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做主题报告,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岩溶研究面临的新形势:(1)近期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决定性文件;(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问题,包括对极端气候的认识,岩溶碳汇的问题,应对抗旱的问题,石漠化治理的问题等;(3)地下水污染的问题,特别是岩溶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以及究竟应该如何防治结合;(4)国际国内最新的相关研究解读,包括对最近IAH在英国伯明翰召开的岩溶水文地质大会摘要以及国际水科学大会的极端事件文献的解读。

    会议共有5个大会报告和13个专题报告。大会报告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赵越研究员做了“全球变化地质记录成果集成重点和问题”的报告,讲述了青海共和盆地更新世末古环境的巨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再华研究员做了“生物碳汇的形成及其稳定性:岩性、水生光合作用、气候和土地利用的作用”的报告;同济大学李丽教授做了“上新世以来低纬区域将于模式演变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南海沉积物烷烃记录启示”的报告;地科院岩溶所章程研究员向参会同志详细介绍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与调查项目”的情况,提出了2015年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全新世以来的年际尺度高分辨率极端气候事件的记录调查和地质碳循环与碳汇效应调查,以及建设数据库和数据的综合集成;西安交通大学程海教授通过印度季风区MAW洞近100年来月分辨率石笋记录、江西神农宫高分辨率石笋记录就利用石笋记录探讨极端事件进行了简单介绍。

    13个专题报告包括了7个地质记录项目成果汇报和4个碳汇研究成果汇报以及两个学术报告。地质记录报告从湖泊沉积、泥炭沉积、高原湖泊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等研究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并对记录的气候事件进行了探讨,结合各自记录对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碳汇研究成果汇报详细介绍了近几年三大流域碳汇研究成果,计算了三大流域岩溶碳汇通量。两个学术报告展示了岩溶碳汇研究的最新研究方法,为下一步开展岩溶碳汇研究提供参考。

    同时,会议还进行了地质记录的专题讨论、地质碳汇的专题讨论和地质碳汇调查规范专题讨论。

    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主办,地科院岩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承办。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地科院力学所、水环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40余人。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桂林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