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推进地质大数据(地质云)云平台建设,学习借鉴相关成功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于近日带队赴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昌平)进行考察学习。

    中国石油集团高度重视此次考察交流,派出信息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中国石油数据中心主任等陪同考察,介绍情况。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介绍了地质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总体框架和目前推进情况;大家系统考察了中石油数据中心(昌平)和机房建设情况,参观了数据中心的监控中心,听取了中石油数据中心布局、基础设施状况、管理与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介绍,观看了数据中心的相关演示;按照发展中心的要求,中石油详细介绍了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简称:A1系统)以及云系统的建设运行及应用情况。大家就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展示、云平台运维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通过考察大家对中石油的数据中心、云平台及业务系统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对于推进地质大数据平台(地质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部、资料数据部部分业务骨干、华东有色地质局信息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共16人参加了考察。据悉,中国石油集团从“十五”就开始推动该项工作,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三地四中心”的数据中心格局,即主中心-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昌平)、同城灾备中心-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勘探院)、异地灾备中心-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克拉玛依)和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吉林);开发形成了40多个业务系统。现在这些业务系统逐步云化,向新建的云平台迁移。其中的A1系统是中石油的上游业务管理系统,和我们从事的地质调查工作比较接近,数据的采集、组织管理与存储、处理方式可以借鉴。新建的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昌平)位于北京昌平中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目前部署机柜2500多个、接入服务器1万多台,动力负荷近1.5万千瓦,采用自备燃气发电电源。一次性投入近10亿元,经3年建设,今年5月建成开始投入运行。

     

     

    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赴中国石油数据中心考察学习
     

    为进一步推进地质大数据(地质云)云台建设,学习借鉴相关成功经验,2016年101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带队赴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昌平)进行考察学习。 

    中国石油集团高度重视此次考察交流,派出信息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中国石油数据中心主任等陪同考察,介绍情况。地调局发展中心介绍了地质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总体框架和目前推进情况;大家系统考察了中石油数据中心(昌平)和机房建设情况,参观了数据中心的监控中心,听取了中石油数据中心布局、基础设施状况、管理与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介绍,观看了数据中心的相关演示;按照发展中心的要求,中石油详细介绍了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简称:A1系统)以及云系统的建设运行及应用情况。大家就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展示、云平台运维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通过考察大家对中石油的数据中心、云平台及业务系统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对于推进地质大数据平台(地质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部、资料数据部部分业务骨干、华东有色地质局信息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共16人参加了考察。据悉,中国石油集团从“十五”就开始推动该项工作,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三地四中心”的数据中心格局,即主中心-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昌平)、同城灾备中心-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勘探院)、异地灾备中心-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克拉玛依)和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吉林);开发形成了40多个业务系统。现在这些业务系统逐步云化,向新建的云平台迁移。其中的A1系统是中石油的上游业务管理系统,和我们从事的地质调查工作比较接近,数据的采集、组织管理与存储、处理方式可以借鉴。新建的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昌平)位于北京昌平中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目前部署机柜2500多个、接入服务器1万多台,动力负荷近1.5万千瓦,采用自备燃气发电电源。一次性投入近10亿元,经3年建设,今年5月建成开始投入运行。 

     

     

    参观中石油数据中心的监控中心 

     

    中石油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A1系统)介绍与演示 

     

    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昌平)办公楼前合影 

    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赴中国石油数据中心考察学习

    近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乡建设的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支撑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产出的第一批羊肚菌成功上市。

    岩溶所“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通过开展昭觉县水文地质综合调查,以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为基础,根据地质条件、土壤质量、气候与光照等条件,建立了金曲乡、四开乡、哈甘乡等多个水资源高效利用支撑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四开乡示范基地于2020年6月建成,利用引泉调蓄工程,解决了示范基地缺水问题。项目组通过对农业地质条件及适应性分析,2020年底采用地栽方式种植了具有高附加值的羊肚菌。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性真菌,是世界公认的著名珍稀食药兼用菌,市场价格昂贵,鲜菌市场价高达240元一公斤。羊肚菌生长期长达3个月,目前菌丝生长旺盛,可采摘3~4批次,预计6亩羊肚菌总产量可达400公斤,总产值可达9.6万元,比原种植土豆收入增加约4倍,展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助推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为基础 岩溶所建生态农业产业化...

    2020年5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代表中心将建设的“杨西村安全饮水示范井”正式移交给当地政府。赣州市赣县区委区政府、自然资源部赣南老区扶贫开发中心、赣县区自然资源局、赣县区大埠乡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移交仪式。

    长期以来,杨西村群众一直采用山间溪谷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受赣南气象降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秋冬旱季水量严重不足,春夏雨季水质浑浊,属于赣南山区农村典型的“季节性缺水”村。2019年下半年,恰逢赣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该村供水水源几近干涸,1200余群众面临无水可用的困境,加剧了当地脱贫攻坚对安全饮水考核的担忧。为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大对当地安全饮水帮扶要求,武汉地调中心精准对接当地需求,立即前往杨西村开展找水打井工作,成功实施一口单日水量达到256吨的探采结合井,并于2019年12月提供给当地应急使用。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泵房,捐赠了水泵、水管等设备和材料,于2020年3月建成安全饮水示范井,彻底解决了该村群众用水需求。

    在移交座谈会上,当地干部表示,在2019年大旱时期能及时用上该井的自来水,真是久旱逢甘霖,群众普遍反映“有了这口井,冬天再也不愁没水用了,下雨也不怕水浑了!”赣县区委副书记薛永森、副区长朱隆泽对武汉地调中心建设杨西村安全饮水示范井的举措给予高度赞赏,认为武汉地调中心为赣南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做了件大实事,解决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燃眉之急,直接支撑了杨西村脱贫攻坚安全饮水考核达标验收。

    杨西村向武汉地调中心赠送锦旗

     

    村支书介绍示范井使用情况

    武汉地调中心向赣县区杨西村移交安全饮水示范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