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专家对二级项目“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两个子项目及四个委托业务进行了野外验收。

    二级项目“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由岩溶所承担,两个子项目分别为“武水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新田县扶贫区地下水勘查”,四个委托业务分别为“武水流域塘村圩幅、武源幅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及相关业务、“新田县扶贫区地下水勘查”水文地质钻探及相关业务、“黄龙桥幅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火厂坪幅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验收要求,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子项目组(委托业务)野外工作汇报,并详细检查了项目组(委托业务)提供的各类野外原始资料,包括野外图件、样品分析报告、物探报告、钻探原始资料及报告、遥感解译、调查记录、质量监控文件等,对实物工作量及目标任务是否匹配、原始资料是否齐全、工作手段是否符合规范等进行了检查与询问,并随机抽取了野外验收路线,对室内形成的资料进行了野外校核。

    野外验收专家组认为,子项目(委托业务)完成了各类实物工作量,原始资料齐全,野外工作方法、工作精度符合相关规范与设计要求,质量监控到位,两个子项目和四个委托业务顺利通过野外验收。  

            

    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通过野外...
      硒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的人体必须营养元素,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会危害人体健康。通常将土壤硒含量介于0.4毫克/千克到3.0毫克/千克间的耕地定义为富硒耕地。根据《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13)中重金属评价标准和调查区的土壤硒含量,调查新发现5244万亩绿色富硒耕地,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富硒耕地主要受硫化物矿床、黑色岩系、煤系地层等地质体和特定的土壤类型控制,土壤中硒元素来源稳定,有利于长期开发利用。另外在山西、辽宁、福建、天津、青海等地还发现了一批富硼、钼、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

      目前,绿色富硒耕地已经成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新的增长点。湖北、广西、青海、浙江、福建、四川、江西、海南、湖南等省(区)人民政府已将开发富硒耕地作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开发富硒、富锌等特色耕地,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南新田县充分利用富硒耕地,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达27万亩,建成了三大富硒产业园,培育了省内外知名的富硒农产品品牌,形成了46家规模较大的富硒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合作社)。2014年全县富硒产业生产总值达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长35%,从事富硒产业的人员突破10万人。

      全国绿色富硒耕地分布

    地区

    绿色富硒耕地面积

    (万亩)

    占调查耕地面积的比例

    %

    全国

    5244

    3.8

    东北区

    184

    3.5

    晋豫区

    970

    18.5

    京津冀鲁区

    446

    8.5

    闽粤琼区

    916

    17.5

    青藏区

    2

    0.1

    西北区

    133

    2.5

    西南区

    961

    18.3

    湘鄂皖赣区

    1145

    21.8

    苏浙沪区

    487

    9.3


      在富硒地区已发现种植的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及黄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达到富硒农作物标准,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弥足珍贵。建议科学编制实施富硒耕地开发利用规划,健全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制度体系,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促进富硒耕地可持续利用。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发现5244万亩富硒耕地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李四光诞辰130周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2019年7月1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召开“继承和弘扬李四光精神,作新时代地质人”主题学习研讨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七指导组副组长出席指导。

    八位青年同志就观看、阅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温家宝笔记》、《生死罗布泊》、《探秘第三极——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纪事》、《岩溶所史话》等的体会,结合对新时代青年人继承和弘扬李四光精神,坚持地质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思考,畅谈心得体会。

    有的同志讲到,读《温家宝地质笔记》,从年轻的温家宝身上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力量,深刻理解了地质人的“匠心”,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是摒弃浮躁,宁静致远,更是精致精细,执着专一。苦难是地质人最不畏惧的东西,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奋进。

    有的同志讲到,2011年,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重大专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荣誉背后是地质人服务民生的永恒初心,是地质人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卓越功勋如巍巍青山,矗立雪域高原。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决落实中央和部局关于精准脱贫决策部署,为乌蒙山区、江西赣州、湖南新田等贫困区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有的同志讲到,地质队员在罗布泊的表现凸显的正是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新时代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

    会议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会议对青年职工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更要树立建设“六个一流”地质调查局的具体奋斗目标,把远大理想与具体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兢兢业业,齐心协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前进。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真正通过科研地调工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三是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并为之而奋斗,这样的青春才会闪光。四是要尽职尽责、勇于担当,在担当中历练、成长、成才,人生才能精彩。五是要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和综合素质,在科研地调主战场大显身手。

    岩溶所召开“继承和弘扬李四光精神,作新时代地质人...

    2018年10月23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党委调研组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调研座谈。岩溶所在家支部书记、管理部门党员和业务部门党员代表10人参加调研。

    调研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会上,岩溶所党委办公室汇报了岩溶所的机构设置、党员队伍和党支部设置情况。并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部局党组各项决策部署”,“着力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把政治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为岩溶所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和“抓好廉政教育和廉政风险排查,确保不出问题”四个方面,详细汇报了岩溶所上半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进情况。

    调研组就“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做法和成效”,“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局机关党委、对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意见建议”三个问题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座谈会重点听取了岩溶所第四党支部与新田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第一党支部结对子,共同推进成果转化、精准脱贫和党建共建,第五党支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与部门业务发展、项目立项紧密结合,离退休党支部编制《岩溶所史话》,传承老一辈地质人工作经验和工作作风,党支部-工会-团委协调联动机制,丰富党建、群团活动, “部署、台账、督促、提醒、检查、总结、通报、考核”相结合的闭路管理工作原则,规范“三会一课”等先进经验与做法,并就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交流。调研组还就党支部在“三会一课”、党支部设置和支部书记选配、党支部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离退休党员管理等方面提出的困惑,进行了解答。

    调研组认为岩溶所各党支部工作各有特色,成效明显。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党支部学习不能片面、机械地学,要结合学,通过学习达到主动服务的目的;二是要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以及“3+4”的具体工作职责;三是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服务中心建设队伍 凝心聚力 促进发展”;四是要不断探索创新党支部方式方法,通过创新使党支部工作有抓手、有成效。

     

     
    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党委到岩溶所开展党建调研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在湖南新田县开展大型富锶矿泉科普活动。

    针对湖南新田县大型富锶矿泉,项目组围绕矿泉水的定义、类型、新田县大型富锶矿泉的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形成原因、开采价值、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环境地质影响、开发利用区划、如何保护等与当地政府一一进行了解答,并将科普小册赠送给当地政府。通过本次活动,让当地政府了解了自己的家底,同时对富锶矿泉的开发利用充满了信心,也使对富锶矿泉的保护深入人心。

    项目组同时将新田县大型富锶矿泉的相关成果及图件与地方政府进行了资料移交。当地政府高度赞赏,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取得的成果;表示下一步将利用这些成果,做好富锶矿泉的开发利用工作,真正使富锶矿泉产业服务于当地经济。

    岩溶所在湖南新田县开展大型富锶矿泉科普活动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完成湖南省新田县扶贫区富锶地下水区集中采样工作。

    项目组在掌握工作区富锶地下水区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的基础之上,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采集了大气降水、岩石、地表水、地下水样品。岩石采样15组,分析项目为碳酸盐岩分析14项、微量元素分析13项、锶同位素;大气降水采样3组、地表水采样8组、地下水采样33组,分析项目为全分析、微量元素、同位素(碳、氢、氧、氮、锶)、溶解性有机质等,目的是分析富锶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补给来源、地下水锶元素的物质来源以及地下水锶元素的受控因素,揭示新田县富锶地下水的地球化学循环机理,充分实现地质调查与科研的有机融合。

     

    新田县扶贫区富锶地下水区集中采样完成

    近日,受湖南省新田县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洞穴专家对新田县藏龙洞进行了洞穴调查,并给予了技术指导。

    新田县藏龙洞位于枧头镇龙秀村,山体附近发育四个溶洞口,经初步调查,四个溶洞口底部相连,底部发育一条地下河,溶洞内钟乳石、石幔等发育。通过洞穴调查,专家组针对洞穴规模、洞穴景观、洞穴开发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技术指导。据悉,新田县正在打造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家大院为核心的旅游区,藏龙洞的发现、调查与开发将为新田县以龙家大院为核心的旅游注入新的亮点。

     

    洞穴资源调查服务新田县精准扶贫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湖南新田县实施的四个富锶钻孔圆满成功。

    四个富锶钻孔分别位于新圩镇祖亭下村、道塘村、社湾村和大坪塘乡夏村,均已成功出水,钻孔涌水量分别为99.36吨/天、379.2吨/天、59.62吨/天、45.36吨/天,地下水锶元素含量分别为0.26毫克/升,0.77毫克/升、2.52毫克/升、1.48毫克/升,均已超过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限值。

    四个富锶钻孔地层均为泥盆系佘天桥组,岩性为中薄层泥灰岩夹灰岩,钻孔的目的为寻找富锶地下水,四个富锶钻孔的圆满成功为新田县扶贫区寻找富锶地下水指明了方向,更为新田县实施富锶矿泉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新田扶贫区富锶钻孔出水 助力富锶矿泉水产业发展

    6月27-29日,地调局西安中心“西北五省主要耕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二级项目组赴湖南参加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主办。

        会议分为野外现场观摩调研及室内经验交流会两部分,野外现场观摩了大坪塘镇白杜村富硒的泥盆系黄公塘组地层剖面、新圩镇三占塘村富锶矿泉水抽水现场、富硒产业基地龙泉镇东升农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屋场村、绿硒电商实体店铺。室内经验交流会议上介绍了国土资源部新田定点扶贫情况、新田开发富硒土地资源的“新田模式”和成效;并就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精准扶贫、硒来源确定、地下水开发示范等做了专题报告。

    最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就此次会议做了总结性发言,充分肯定了目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进展,成果转化及应用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湖南新田开发富硒土壤的经验,并从因地制宜、精准对接、精准推进,重视地质工作服务脱贫工作新机制,学习新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先进经验等三个方面,对全国下一阶段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转化及应用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通过此次交流,为积极推动西北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精准扶贫、成果转化及应用服务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思路,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二级项目承担单位、湖南、河南、江苏、云南等省地矿局相关单位共计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交流会会场

    学习湖南新田先进经验助力西北土地质量调查精准扶贫、成...

    上个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刻,我国地球化学领域开启了一项声势浩大的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这也是跨越两个世纪实施的一项基础国情调查计划。

     

    按照规划,这项调查要在1999年~2015年期间,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近20亿元,以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系统查明我国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状况,对我国土地质量状况作出判断。

     

    单看成杭新的成长履历,他似乎不太可能与这次大调查有任何关系。

     

    成杭新,我国著名应用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的学生,江苏启东人,博士、二级研究员。他于1983年获长春地质学院找矿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4年获原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北京大学应用化学方向博士后出站。

     

    事实上,在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提出之初,在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状况为何物还鲜为人知的时候,成杭新就凭借超级敏感的判断,迅速将研究方向转向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这一全新的领域。

     

    在全面参与这项调查计划的策划和顶层设计工作过程中,成杭新作为“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首席专家,组织协调全国77家单位10万多人次,持续15年埋头苦干,主持完成土地质量调查总面积196万平方千米,首次系统查明我国土地的地球化学状况,为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国情数据。

     

    悠悠土地情

     

    耕地质量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一般的科研论文难以判断我国耕地地球化学的状况。

     

    有了第一手调查数据,成杭新在系统总结15年来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

     

    在2015年全国土地日(6月25日)当天,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这也是我国首次发布此类报告。其中,所涉及的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是迄今为止我国系统组织完成分析元素最多、调查精度最高、执行标准最严的一次专业调查工作,获得的大量国情数据翔实系统,不仅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公报》编制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在支撑国土资源部土地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对我国耕地污染问题进行了数据公开和原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无污染耕地12.72亿亩,占调查耕地总面积的91.8%;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占2.5%,覆盖面积3488万亩,轻微-轻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占5.7%,覆盖面积7899万亩。地质背景值高、成土过程次生富集和人类活动是造成耕地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此外,报告还指出了局部地区土壤有机质下降、北方土壤碱化趋势与南方土壤酸化趋势同时出现等实际问题。

     

    报告所形成的无污染耕地判断在土地利用规划编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备耕地资源验收、土地整治规划、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等土地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浙江、山东、上海、天津、江苏、广西、福建、安徽等省(区、市)加强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在服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区与建设、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和特色优质耕地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报告中提到的所发现的富硒耕地资源成为地方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抓手。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调查新发现5244万亩富硒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西南区、湘鄂皖赣区、苏浙沪区、晋豫区及西北区;此外,山西、辽宁、福建、天津、青海等地还发现了一批富硼、钼、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耕地资源。目前,一批富含微量元素的优质耕地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新的增长点。在湖北、广西、青海、浙江、福建、四川、江西、海南、湖南等省(区),政府将开发富硒耕地作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大力开发富硒、锌等特色优质耕地,形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湖南省新田县充分利用富硒耕地,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达27万亩。2014年,该县富硒产业生产总值达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长35%,从事富硒产业的人员突破10万人。

     

    针对我国耕地特点和复杂成因,报告建议,应利用全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成果信息,加大成果转化利用,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对目前无污染耕地要实施严格保护政策,积极预防和控制工农业生产活动对耕地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对富硒耕地要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强化数量和质量动态监控管理;对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耕地,建议区别情况进行修复治理,调整种植结构或土地用途,开展成因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对土地有机质及酸碱度变化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北方耕地地下水开采利用,加大水土流失调查与整治力度,管控有可能形成污染源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并降低人类活动影响。遏制耕地质量下降趋势,促使区域耕地现状显著好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成杭新组织全国同行持续15年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大地上留下了一长串坚实的脚印,对我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提出了重大判断,有力促进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原始创新,显著提升了勘查地球化学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勘查地球化学服务领域的全面转型。

     

    然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开展之初却是困难重重。当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地质调查工作,没有技术,没有规范,没有方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成杭新与全国专家学者一起集成创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方法技术,并形成系列技术规范,全面支撑了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法技术的统一和工作的有序推进。他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杨忠芳等人共同构建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的框架、思路和方法,突破了土地质量评价的传统指标体系,为全面判断土地质量现状提供了方法学。

     

    漫漫生态路

     

    生态地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中及其之间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它着重在全球、区域和局部尺度上进行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探索地球化学问题中主要元素的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变化趋势全过程。其调查方法是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或生态系统中的地球化学问题,理论基础是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原理,技术路线是以土壤圈为中心评价地球系统,应用领域是土地利用规划及农业、环境等。

     

    这一学科的开创,源于成杭新与中国地调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奚小环、杨忠芳等共同开展的不同介质间元素迁移循环的基础研究。这项研究形成了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单元、以物质在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中的循环和生态系统间的迁移为主线、以化学元素和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为中心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突破了传统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实现了元素循环迁移的理论创新,开创并推动了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快速发展。

     

    也正是借助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杭新被业界称为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事业、生态地球化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土壤专项、国土资源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土资源行业基金科研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等40余个项目,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杰出地质人才,荣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此外,他还作为特邀主编,组织出版了在国际取得巨大反响的《勘查中国:环境与资源》专刊;领导和组织出版了各省多目标地球化学系列图集近20册。

     

    拳拳师者心

     

    在取得多项杰出成果的同时,他建立了一支勇于探索创新的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团队,共联合培养勘查地球化学博士、硕士13人,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培训10余次,培训学员200余人,为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有力支撑了全国区域化探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实施。同时,以团队为基础组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中心、成果技术集散中心和交流合作研究中心。

     

    一言以蔽之,成杭新引领了勘查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为繁荣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原始创新、实现勘查地球化学传统研究领域的全面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头顶闪烁如此耀眼的光环,成杭新却始终不忘初心。他说:“我更愿意站在实实在在的地面上,静下心来,在平淡中坚守‘勘查中国’,努力更有效地解决公众、社会关切的土地质量问题。”

     

    成杭新(右三)到湖南省新田县调研富硒土地资源支撑精准扶贫效果和模式

    把研究深深嵌入大地


      成杭新,江苏启东人,博士,二级研究员。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事业、生态地球化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创始人之一。1983年获长春地质学院找矿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4年获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北京大学应用化学方向博士后出站。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土壤专项、国土资源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土资源行业基金科研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等40余项。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杰出地质人才荣誉,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成杭新博士师从谢学锦院士,从事勘查地球化学近30年,从对找矿勘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走向了广阔的大地,凭着耐得寂寞的执著,组织全国同行持续15年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大地上留下了一长串坚实的脚印,对我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提出了重大判断,有力促进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原始创新,显著提升了勘查地球化学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勘查地球化学服务领域的全面转型。

      对全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提出重大判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是我国进入21世纪来开始实施的一项基础国情调查计划,它的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查明我国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状况,对我国土地质量状况作出判断。该项计划在提出之初,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状况为何物还鲜为人知,成杭新迅速转向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这一全新的领域。他作为“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首席专家,全面参与了该项调查计划的策划和顶层设计工作,组织协调全国77家单位10万多人次,通过持续15年的埋头苦干,主持完成了全国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首次系统查明我国土地的地球化学状况,为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国情数据。耕地质量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一般的科研论文难以判断我国耕地地球化学的状况。成杭新博士在系统总结、高度凝练15年来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写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对全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提出了重大判断。该报告在中央电视台全文播出后,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部领导给予高度肯定。

      创新了系列地质调查技术,与他人共同创建生态地球化学理论,实现了勘查地球化学的原始创新。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地质调查工作,成杭新博士与全国专家学者一起集成创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方法技术,并形成系列技术规范,全面支撑了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法技术的统一和工作的有序推进。与杨忠芳等人共同构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的框架、思路和方法,突破了土地质量评价的传统指标体系,为全面判断土地质量现状提供了方法学。

      与奚小环、杨忠芳等共同开展不同介质间元素迁移循环的基础研究,形成了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单元,以物质在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中的循环和生态系统间的迁移为主线,以化学元素和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为中心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突破了传统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实现了元素循环迁移的理论创新,提出并推动了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作为特邀主编,组织出版的“勘查中国:环境与资源”专刊在国际取得巨大反响,领导和组织出版了各省多目标地球化学系列图集近20册。引领了勘查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为繁荣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原始创新、实现勘查地球化学传统研究领域的全面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果应用转化取得实效,有效服务国家决策需求。

      15年来,成杭新及其团队敬业爱岗,努力开拓创新,具有紧迫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有效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和服务社会公众为己任,积极推动调查成果的转化应用,已在咨询服务国家决策、立法、土地资源管理、富硒土地资源开发中取得显著成效。先后为《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国家重大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咨询建议。积极推动土地质量调查成果支撑服务土地利用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整治规划、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等,形成的调查成果与地块融合的技术,为土地资源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力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湖南省新田县等地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应用,推动湖南新田县将17.7万亩富硒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对该县三大富硒产业园的的建成和农民脱贫致富工作的推进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建立了一支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研究团队

      成杭新博士取得了多项杰出成果的同时,还建立了一支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团队,有力支撑了全国区域化探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实施,联合培养勘查地球化学博士、硕士13人,为全国各省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培训10余次,培训学员200余人,为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以团队为基础组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中心、成果技术集散中心和交流合作研究中心。

      站在实实在在的地面上静下心来,在平淡中坚守“勘查中国”,有效解决公众、社会关切的土地质量问题是成杭新博士及团队的梦想。

      

      

        
    成杭新

    2016年4月18-20日,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首席专家、地科院物化探所成杭新研究员与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湖南省402地质队有关专家等共13人前往湖南省新田县,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地质调查工作成果支撑服务精准扶贫的效果和模式进行实地调研,为筹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精准支撑服务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总结推广“新田模式”做准备。

    此次调研得到新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唐军安排专门时间了解此次调研的目的和任务,并表示新田县将全力支持在新田县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新田县委副书记荀志坚介绍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14年来在新田定点扶贫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学军、县扶贫办主任宋亚雄、富硒办主任乐国权等与调研组就现场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对接。

    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并在新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田县形成了“富硒土地+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流转”定点支撑精准扶贫和建设美丽乡村、“一般富硒农产品进农贸市场、中端富硒农产品进超市、高端富硒农产品配送家庭”的发展模式,将富硒资源与土地综合整治、流转制度改革等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富硒产业,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调研组先后深入新屋场村东升富硒蔬菜基地、新田南部富硒地层剖面、新圩镇富硒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综合整治、扶贫找水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调研期间,调研组为县委、县政府及各级乡村领导强烈的生态环境、富硒土地资源保护意识深深感动,也深受教育;所到之处村领导、村民对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利用地质调查的技术优势,倾心尽力帮助新田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地资源和大量天然富硒农产品,使富硒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幅增加了大家的收入,表示由衷的感激。

    考察结束后,调研组对办好经验交流会充满信心。

     

    调研组参观富硒农业蔬菜种植现场 

     

     

    调研组考察东升富硒蔬菜加工基地

    化学调查工程组织调研组到新田县调研富硒土地资源支撑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