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关于开展测绘资质复审换证的要求,自去年八月起,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便组织专人负责此事,并于近日顺利地完成了复审换证工作,成功将航遥中心的甲级测绘资质续期至2019年12月31日。根据航遥中心业务发展需要,本次领取的新证书在原有资质范围的基础上新增了无人机航空摄影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监理等专业的甲级资质,为今后及行业==中心开拓市场提供了资质保障。

      此次复审换证,测绘主管部门对申报单位的人员(包括专业、数量和职称比例等)、仪器设备、办公场所、质量管理、档案和保密管理、测绘业绩和测绘监理等方面要求更加具体也十分严格,需要准备大量资质证明材料,手工完成所有信息的录入或上传,制作申请文书,反复跟测绘主管部门当面沟通或递交材料而且还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航遥中心顺利完成甲级测绘资质复审工作

    近日,印度尼西亚地质局在该局办公大楼专门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提供办事处,包括会议室、办公室、资料样品整理室。这是印度尼西亚地质局首次为境外地质调查与科研机构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及设施,充分体现了印度尼西亚地质局对武汉地调中心的高度信任和感谢,为巩固双方合作成果、进一步延伸拓宽合作领域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自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印度尼西亚地质局签署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MOU)以来,武汉地调中心作为项目实施单位,与印度尼西亚地质局及其下属项目合作单位印度尼西亚地质资源中心、印尼矿产煤炭地热资源中心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和一批重要成果。在长达8年的合作中,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武汉地调中心项目组科技人员表现出的真诚合作态度、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管理及协调能力等均获得对方高度赞赏。

    印尼地质局向武汉地调中心提供办公设施的文书

     

    印尼矿产、煤炭、地热资源中心主任ImanK.Sinulingga与武汉地调中心印尼项目组在办公处门口合影

    会议室

     

    资料样品整理室

    办公室

     
    印度尼西亚地质局为武汉地调中心提供办公用房及设施

    3月3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监审室宋志刚副主任为组长的第三检查调研组就贯彻落实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和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等内容,对地调局青岛海洋所进行了监督检查和调研。检查调研采取实地查阅文书资料、听取工作汇报、开展座谈交流和进行意见反馈等形式展开。

    检查调研组以监督检查调研为抓手,以“监督检查”为重点,以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紧抓贯彻落实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这个主线,对青岛海洋所贯彻落实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地调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和财务大检查、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及廉政风险点排查防控等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

    座谈交流会上,检查组就本次检查调研的背景和目的、工作方式和相关要求等做了详细说明。既做好了此次监督检查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宣传教育,又对青岛海洋所贯彻落实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进行了督促要求。青岛海洋所向检查组全面介绍了2016年工作情况。各管理部门负责人围绕此次调研提纲要求,提前进行深入思考,并立足岗位特性和全所工作实际,深入交流了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思想认识和工作体会,并就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与检查组进行了深入交流。

    经过全面深入的检查,检查调研组对青岛海洋所贯彻落实局党组的重大决策、发现问题整改和廉政风险点排查等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对需要加强和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青岛海洋所表示,将严格按照局检查组提出的意见建议,积极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和廉政风险防控等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同时,就下一步全面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提出要求。一要关注委托业务情况,进一步规范委托业务经费预算运行。二要关注大型设备、劳保用品和政府物资采购。三要关注东部基地建设、所基建维修和维护工程。四要跟进关注劳务费、咨询费的发放领取,做好规范工作。五要高度重视学术不端的问题。坚决杜绝学术论文造假、杜撰数据和成果等问题,切实营造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科研环境。

     

    地调局党组检查组赴青岛海洋所检查调研
      1月15日,中国地调局沈阳中心邀请发展中心公文系统(OA)研发项目组的专家就研发情况、运行环境和使用功能开展了专题培训。

      培训会上,发展中心邱丽华研究员等专家对如何登录系统和通过系统进行文书处理,收文、传阅、发文、文件跟踪、查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业务指导。通过培训,沈阳中心职工掌握了公文系统内容和使用要求,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同时,为实现沈阳中心加强事务公开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沈阳中心领导和近200名职工参加培训。



    沈阳中心举办公文系统培训

    17次远航太平洋、8次担任首席科学家,27年来,他投身深海大洋科考一线,带领团队挺进南极半岛海域,探索海底矿产资源奥秘,倾心探寻国际海底战略矿区。从中国大洋科考的一线,到战略资源外交谈判的舞台,他的人生和中国深海大洋矿产资源勘查事业紧紧相连。

    他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

    何高文在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科考途中

    投身大洋科学考察,专注国际海底新矿区申请

    1993年夏,25岁的何高文从长春地质学院矿床学专业硕士毕业,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每到夏秋,他都要登上科考船,参加太平洋科学考察航次;返航后,又紧接着参与项目科研工作。在野外实践和科研工作中,何高文崭露头角,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中国大洋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矿区优选文书编写工作。

    1997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海洋四号”(现名为“海洋地质四号”)船在太平洋首次开展了富钴结壳资源调查。这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的新起点,也是何高文事业的新起点。2003年,何高文首次担任“海洋四号”船大洋航次首席科学家兼临时党委书记,率队出征太平洋,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同时,他还担任富钴结壳勘探区申请书编写组组长,与同事们系统收集整理了我国在太平洋调查的有关资料,编制系列基础图件,优选出资源前景较好的海山,提出多种矿区组合方案,研究提出了我国富钴结壳勘探矿区申请方案建议。

    2010年,何高文作为技术顾问,首次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6届会议。在提交会议审议的富钴结壳勘探规章草案中,规定每个申请者只允许最多保留500平方公里矿区。基于多年调查分析数据,何高文和团队建立了我国富钴结壳矿址面积模型。他们认为,至少要保留1000平方公里才能满足将来开采需要。次年7月,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7届会议理事会再次审议讨论富钴结壳勘探规章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了针对矿区面积等关键条款的修正案文,要求对原有规章进行修改。为配合外交工作,何高文精心准备,在大会上作了矿区面积问题专题学术报告,以丰富的科学考察数据和合理的理论模型,充分论述了扩大矿区面积的必要性,得到与会代表极大关注。

    2012年,国际海底管理局通过的《富钴结壳勘探规章》中采纳了中国建议案的关键内容。此后,在掌握大量科考资料基础上,我国在第一时间提出了富钴结壳矿区申请并获得批准,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拥有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3种主要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专属勘探矿区的国家。

    经历这场没有硝烟的海底资源之战,何高文和同事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近年来,他们以服务国家需求、维护我国海洋资源权益为己任,先后完成了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试验区选址调查,在西太平洋开展深海稀土和富钴型结核两类海底矿产勘探目标调查,积极履行我国勘探合同年度任务,为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做好支撑。

    开拓新领域,探索南极海洋地质调查

    2016年,组织南极半岛海域科学考察的新任务交到何高文手上。

    南极是地球上风暴最为肆虐、最寒冷、最多冰雪且最干燥的地区,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为古老的陆块之一,是人类认识地球、了解宇宙的一把神奇钥匙。

    此前,我国已先后组织了32次南极科学考察,其中在1990年~1991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曾组织“海洋四号”科考船参加我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对南极半岛附近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乔治王岛开展过系统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时隔26年后,作为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重返南极,组织“海洋六号”(现名为“海洋地质六号”)科考船开展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何高文受命出任这一航次的总首席科学家。

    从2016年7月到2017年4月,“海洋六号”船从广州出发,由西向东横跨太平洋,越过赤道,一路向南直抵南极半岛海域,先后完成中国大洋科考第41航次、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调查航次,及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任务,历时232天,航程约7万千米。

    在南极科考期间,何高文带领全船72位科考队员克服了航程长、航渡距离远、作业区跨度大、极地远洋气象条件复杂、高纬度海域航行经验缺乏等重重困难,精准预测天气变化,科学调整海洋作业安排,抢抓有限作业窗口期,“六进六出”南极科考工区,安全穿越浮冰带,超额完成了科考任务。

    此次科学考察获取到一批高精度、开创性科考成果,实现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有效探索了新时期“多船多站”“海陆联合”的极地科考新模式,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的海洋地质科学考察重任。

    关注海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

    何高文始终行进在探寻大洋海底矿产资源的征途上。从业以来,他先后主持完成10余项国家专项科研项目,获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两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各一项,并获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首届“十佳最美地质队员”称号,荣获中国大洋协会“突出贡献奖”等;入选2013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被授予“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称号,2019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二梯队。

    近年来,作为中国代表团技术顾问,何高文持续参加国际海底管理局年会,一直关注着国际海底勘探开发的新动态,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实现海洋环境保护与履行国际海底勘探合同义务。

    他敏锐地关注到,一些海洋国家正在借助海洋开发技术,加快唤醒海底资源。何高文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在国际海底的活动,正在由过去‘跑马圈地’的勘探阶段向着‘精耕细作’的深海开发阶段过渡。伴随着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正在从遥不可及变成即将到来的现实。”

    何高文指出,我国海洋经济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挥。他期待着,海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时代的到来。何高文说:“在全球范围内,深海矿业即将迎来一轮新的热潮,我国应借助新科技力量,秉持开发与环保并重的理念,在新一轮‘深海淘金’中发挥引领作用,丰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内涵,造福全人类。”

    科技创新人物 何高文:大洋深处探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