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21年11月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完成的论文“中三叠世一受伤的肿肋龙:暗示中生代捕食压力”在国际期刊Nature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正式刊出。

    论文中报道的利齿滇东龙(相似种)化石标本属于肉食性鳍龙类。它的右前脚趾轻微断裂,右后肢大腿从中部截断,显示该动物很可能在活动的时候遭受到更大型捕食者的连续攻击。现代海洋中,中型掠食者被更大型掠食者捕食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海狮和海豹等有鳍类四足动物在被北极熊或虎鲸等顶级掠食者追捕时,偶尔被咬断后肢或尾鳍。此次发现的中三叠世中型掠食者被更大型掠食者捕食的现象,说明了在2.46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捕食压力已经较高。捕食压力被认为是促进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因素,曾被称为“中生代海洋革命”。此次的新发现暗示了“中生代海洋革命”可能在中三叠世早期就已经发生,开始构建现代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网的雏形。

    该件龙化石标本保存精美,全长约90厘米,采自于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现收藏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龙化石博物馆。龙化石博物馆以华南远古时期海洋霸主-海生爬行动物为主题,陈列了2.48-2.2亿年之间各类珍稀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充分展示了海生龙从起源到繁盛的演变历程及海生龙统领的海洋王国的兴起。

     

     

     

    受伤的利齿滇东龙(相似种)复原图 

     

    保存精美的利齿滇东龙(相似种) 

    龙化石博物馆有一条2.46亿年前受伤的龙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张启跃、胡世学研究员团队在地质调查项目资助下,首次在云南罗平县发现数百枚保存完好的海生爬行类足迹,证明为中生代幻龙水下觅食留下的遗迹,成为幻龙类海洋生物水下运动模式的直接化石证据。同时发现世界最大的幻龙头骨,说明幻龙类属三叠纪海洋大型顶级捕食者,表明中三叠世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相关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自然—通讯》、《科学—报道》公开发表,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6、发现世界最大幻龙头骨及水下觅食足迹
    所在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完成人员:张启跃,胡世学,刘俊,文芠,周长勇,黄金元,谢韬,吕涛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专项项目
    起止时间:2014-2016年

    主要进展

        海生爬行类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霸主,它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系统从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的灾难中复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建立的标志。早中三叠世海生爬行类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前沿和热点。由于海生爬行类在水下活动的遗迹很难保存为化石,对海生爬行动物运动方式的研究主要依靠形态功能学和与现生类型的对比,长期以来对其生活方式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在罗平生物群研究过程中,首次在罗平县大凹子等地发现了数百枚保存完好的海生爬行类足迹。足迹呈规律性分布,共有10多列。经过3年多的研究,确定其属于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幻龙类在水下觅食所留下的足迹,并命名为罗平双浆迹(Dikoposichnus luopingensis)。研究结果表明,幻龙类用它们的前肢在泥质海底移动,搅动海底松软的沉积物,捕食被惊动的鱼类和虾子等猎物。

      同时,还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三叠纪最大幻龙头骨化石,命名为张氏幻龙(Nothosaurus zhangi),张氏幻龙具有大型而锋利的圆锥形犬齿,其躯体总长估计有5到7米,远超其它同时代的海生爬行类。张氏幻龙属于巨型捕食者,能够捕食与自身大小相当甚至比自己体型更大的动物,以大型肉食性鱼类和其它海生爬行动物为食,是当时海洋中当之无愧的霸主。巨型捕食者的出现是地球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事件,代表了生态系统的鼎盛和高度复杂化。在张氏幻龙被发现之前,巨型的顶级捕食者在三叠纪中期的古特提斯洋东侧/古太平洋西侧是缺失的。随着这一巨型顶级捕食者在东特提斯洋的发现,解决了当时生态系统的复苏在全球是否同步这一科学界悬而未决难题,证实当时全球的浅海生态系统在中三叠世早期已经全面复苏。

      这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下属刊物《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和《科学—通报》(Scientific Reports)上,包括Sciencedaily、phys.org、bristol.ac.uk、natureworldnews、esciencenews、ibtimes、sciencecodex等在内的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几乎同时在科学版显著位置上报道了这一重大成果。该研究成果为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这一重大地学前沿研究及海生爬行类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和新信息,也再次了证实罗平生物群作为世界级的化石库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发展前景。


    幻龙足迹


    幻龙爬行模式复原图


    世界上最大幻龙头骨

    1-14 罗平生物区区域地质专项地质调查

    2021年国际牙形石协会(ICOS)第五届牙形石大会将在中国召开,届时,中国牙形类工作组拟选罗平生物群作为大会期间的一条野外考察路线。为做好大会前期工作,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牙形类工作组的指导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近日在云南罗平召开了“古生物群—云南罗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牙形类2019会议”。来自全国各地40余名地层古生物专家相聚罗平,以罗平生物群和牙形类研究为主要议题,就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进行了热烈充分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参观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并考察了罗平生物群1、2、3号化石采场,论道罗平生物群的前世今生,深入挖掘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价值。

    2007年成都地调中心在云南省罗平县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等化石,时代为三叠纪中期,命名为“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自发现以来,报道了以张氏幻龙为典型代表的大型顶级捕食者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完整的生物面貌显示罗平生物群是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之后(距今2.5亿年),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生物从复苏到辐射的典型代表。

    牙形石分布广泛,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三叠纪海相地层均有发现,因其产量巨大、分布广泛和演化快速等特征,是地质年代研究的重要标志化石,也是良好环境指示载体,在生物地层定年、重建古环境、古气候,以及在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定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牙形石作为罗平生物群中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不仅确定了该生物群的生物地层时代,而且其独特保存的三维空间结构,有助于重建牙形石的多分子器官,对探讨多分子器官功能及牙形动物的进食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罗平生物群独特的埋藏环境,也为今后寻找更多的此类标本化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罗平生物群值得更加深入的继续研究下去,以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为探讨二叠纪大绝灭后生物复苏与辐射过程做出更大的贡献。国际牙形类协会主席赖旭龙教授欣然题词“罗平生物群,世界早期生命演化研究的宝库”。经过此次学术交流和野外现场考察,罗平生物群已经做好了迎接2021年第五届牙形石国际大会相关专家野外考察的准备。

     

     

     

    古生物群——云南罗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学术研讨...

    摘要:发现幻龙类水下觅食足迹和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化石,为中生代幻龙水下运动模式提供了首个直接证据,并证实幻龙类是三叠纪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是三叠纪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

    1.项目概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简称成都地调中心)依托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的子项目“罗平生物区区域地质调查”(2014— 2016年),主要开展罗平生物群重要门类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研究和关键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目的是进一步揭示罗平生物群对三叠纪海洋生态复苏及中三叠世生物辐射事件的科学意义。

    2.成果简介

    罗平生物群是由成都地调中心发现并命名的一个重要化石群,是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重大发现之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14 年在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幻龙类水下觅食遗迹和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

    (1)发现幻龙水下觅食遗迹。海生爬行类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霸主,它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系统从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的灾难中完全复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建立的标志。由于海生爬行类在水下活动的遗迹很难保存,对海生爬行动物运动方式的研究主要依靠形态功能学和与现生类型的对比,长期以来对其生活方式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本次对罗平生物群的研究过程中,在罗平县大凹子等地发现了300多枚保存完好的海生爬行类足迹。足迹呈规律性分布,共有11列(图1)。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其属于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幻龙类在水下觅食所留下的足迹,是幻龙类在水下运动模式的第一个直接的化石证据。研究结果认为,幻龙类在泥质海底移动,搅动海底松软的沉积物,捕食被惊动的鱼类、虾类等猎物(图2)。

    (2)发现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在研究罗平生物群的过程中,还发现迄今三叠纪最大的幻龙化石。化石主要以头骨为主,其中下颌骨保存最为完整(图2)。经研究证实,该化石为幻龙类新种,命名为张氏幻龙,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三叠纪所有幻龙化石中最大的完整下颌。经过复原后的张氏幻龙,具有大型而锋利的圆锥形犬齿,其躯体总长估计有5~7m。和同一时代的其他海洋生物相比,堪称庞然大物。张氏幻龙属于大型捕食者,以大型肉食性鱼类和其他海生爬行动物为食,是当时海洋中当之无愧的霸主。

    3.成果意义

    (1)与较为普遍的陆地爬行类遗迹不同,海生爬行类的遗迹十分稀少,幻龙类是三叠纪重要的海生爬行类,目前对其生活和运动方式的了解还较为模糊。罗平生物群幻龙足迹的发现是世界上幻龙类海洋生物在水下运动模式的首个直接化石证据,对研究海生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2)世界上最大幻龙头骨的发现,即巨型食肉幻龙在罗平生物群的发现,说明三叠纪中期海洋生态系统已经从252Ma发生的二叠纪一三叠纪生物大绝灭这一灾难性事件中完全复苏,证实罗平生物群是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胡世学 张启跃供稿)


    发现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及幻龙类水下觅食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