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前往承德市平泉市、丰宁县开展重要地质遗迹野外调查,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就新时代地质工作如何更好地支撑服务承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对接。

    本次野外工作重点调查了平泉市王杖子背斜、双洞子河西寒武系剖面、杨树岭化石保护点、丰宁县燕山大峡谷、喇嘛山花岗岩冰臼等地质遗迹资源。其中,丰宁燕山大峡谷为2018年度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科普示范的主要工作区,根据峡谷两侧不同的岩石类型,项目组初步确定该地质遗迹点主要发育有花岗岩地貌与火山岩地貌两种地貌形态。燕山大峡谷地貌形态丰富,水量较充沛,植被覆盖良好,是一处亟待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地质遗迹资源。项目组将针对峡谷内主要地质遗迹及周边的山水林田地进一步开展综合调查,结合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地质文化村建设经验,了解峡谷内汤河乡的发展需求,推进汤河乡地质文化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除此之外,项目组在丰宁县石门沟、庙沟地区发现两处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包含了峰丛、石柱、崩塌、象形石等多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科学开发利用后可助力丰宁县贫困区脱贫致富。

    针对已发现与新发现的地质遗迹,环境监测院与平泉市和丰宁县人民政府进行了对接,两县(市)在地质、矿产、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主要在五个方面:一是对县域内矿产资源及储量进行普查,为县未来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二是对县域内水资源进行调查,并提出未来合理用水分配方式;三是探查地热资源,为丰富旅游项目、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帮助;四是在农业地球化学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土壤微量元素,为两县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支撑;五是查清地质遗迹资源,建设地质文化村,打造生态旅游城市。

    下一步,环境监测院将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为指引,继续开展承德市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尽早摸清家底,通过分析评估和总结研究,制定科学规划,向承德市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地质遗迹开发和保护建议。

    调查组与平泉市人民政府进行工作对接

    调查组与丰宁县人民政府进行工作对接

    新发现的石门沟、庙沟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

    燕山大峡谷地质遗迹景观

    调查组在进行野外踏勘
    环境监测院赴承德开展重要地质遗迹野外调查服务地方...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了2021年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和团队名单。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杨耀辉同志入选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

    杨耀辉同志多年来主要从事重要矿产资源高效分离技术和产业化示范工作,获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

    他牵头开发的“选择性解离-强化分选”选铁、选钛新工艺,以及钛铁矿、萤石绿色新药剂,提高了钒钛、萤石资源利用率5-8个百分点,让大量的难选资源得以充分高效利用。相关成果在我国攀西地区、承德地区、安康地区、哈密市、武陵山区矿山得到推广应用,成果转化金额达2000余万元,为企业创造近20亿元的经济效益,拉动投资57.77亿元,为乌蒙山地区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耀辉牵头开发的选铁、选钛新工艺,正在峨眉中试基地进行扩大试验。 

     
    成都综合利用所1人入选2021年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

    2020年9月18-2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会同华北项目办对“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2020年度的三个二级项目及所属重点委托业务工作进展和成果质量进行了综合检查。

    检查组一行赴坝上高原实地检查了月亮湖区水文地质钻探物探现场和如意河流域自然资源野外监测站点,听取了二级项目和委托业务工作进展和成果汇报,审阅和抽检了野外原始资料、项目质量控制资料,查看了安全生产责任书、野外行车日志、保密、廉政、装备等工作记录。

    通过现场和室内研讨交流,检查组充分肯定了承德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认为月亮湖区的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支撑草莓谷高质量发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兴隆县诗上庄地质文化村创建的综合地质调查等工作成效显著,质量管理到位。“承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二级项目野外工作扎实,资料丰富,质量检查等级为优秀。

    环境监测院、华北项目办、承德市和围场县自然资源局有关领导,承德工程首席、项目负责人及业务骨干40余人参加了检查。

     

    野外实地检查

    “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完成2020年...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刘宏伟,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地质调查、海(咸)水入侵研究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推动构建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形成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方法体系;在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推出一批示范性成果。

    2.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重大工程和新型城镇化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需求,开展京唐秦发展轴、冀中南城市群、张家口和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查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重大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

    3.构建京津冀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方法体系;形成基于遥感、地质及物探综合技术手段的太行山地区基岩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4.编制提交全国地面沉降防治报告、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资源环境地质图集、支撑服务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地质调查报告等。

    5.完善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信息系统,推进“地质云”京津冀专题建设和服务,全面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能力。

    6.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和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京津冀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京唐秦发展轴主要城镇综合地质调查、冀中南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河北张家口地区综合地质调查。

    (二)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姜月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从事城市环境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查明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上中下游地质环境影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形成典型矿山尾矿和废石利用处置关键技术、高原斜坡地区隧道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防控技术等,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

    2.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长江干流岸线、岩溶塌陷、湖泊湿地区和矿山集中区以及环太湖、皖江、川东和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重点查明地质背景条件、重大科学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形成重要城镇区、重大工程区、重大问题区和重要生态区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提出与区域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建议等。

    3.开展长江贯通时限与演化研究,破解长江起源与演化“世纪谜题”;形成重大水利工程对流域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技术方法、高原斜坡地区隧道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防控技术、河湖湿地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后工业化城市更新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矿山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及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编制形成环境地质调查规范、河湖湿地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长江岸线资源调查技术要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等。

    4.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报告;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地质环境影响报告;长江贯通时限与演化研究报告;支撑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长江干流典型岸带修复治理方案和建议;长江三角洲地区盐碱地资源调查、利用和修复示范成果报告;支撑服务皖江沿江“1515”行动计划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及图集;长江中游“两湖一库”湿地生态保护建议报告;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调查报告。

    5.构建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平台,为实现11个省市信息共享、“地质云”长江经济带专题建设和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6.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光纤监测、两湖沿江湿地区地球关键带监测等示范基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9个二级项目: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皖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渝中湘南岩溶塌陷区综合地质调查、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云南安宁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攀枝花矿业城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四川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

    (三)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赵信文,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环境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开展深部地质探测和勘查工作,建立重点发展规划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打造透明湾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构建华南陆海统筹新样板。打造经济发达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

    2.系统查明重点区优质水源地、优质耕地、地热、地下空间、海岸带等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为服务大湾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提供数据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断裂、岩溶塌陷、软土地面沉降、水土污染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研究,查明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地质条件,研究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3.开展地下空间结构探测研究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构建地下空间资源探测及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探索海陆交互带隐伏活动断裂调查方法,完善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地应力监测技术方法。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形成大湾区海岸带地质调查示范经验。通过央地、粤港澳三地人才、技术合作,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后工业时代地质工作新模式。

    4.编制大湾区系列资源环境地质图集,制作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影像、挂图、宣传手册,联合推动广州市地质科普园建设。

    5.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地球科学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本底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专题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报告,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示范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断裂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报告。

    6.联合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发大湾区“地质随身行”手机APP。依托“地质云”,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地质调查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

    7.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环境监测基地,构建监测网络,打造大湾区监测预警平台,为生态保护修复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组建广州城市地质调查联席会议办公室。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珠江口伶仃洋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断裂调查与地壳稳定性评价、广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四)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

    工程首席专家:马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工程目标:

    1.调查深部地质结构和地质参数,建立区域地层划分标准和三维建模地层单元,建立不同空间尺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世界一流的“透明雄安”。

    2.开展雄安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地和地下水质量、白洋淀生态地质等多要素综合地质调查,评价工程建设适宜性、地下水资源量、水土质量和白洋淀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3.探索形成白洋淀湿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调查、监测、评价技术方法,构建雄安新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建立雄安新区厚覆盖区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探测技术体系。

    4.提交雄安新区重要规划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报告,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地学建议报告,雄安新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年度报告等。

    5.建成并运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并与“雄安云”实现对接共享,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6.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城市地质研究中心,构建地质信息服务机制,总结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雄安模式”,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质和自然资源调查示范基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4个二级项目:雄安新区水土质量与地质调查评价、雄安新区深部三维地质结构探测、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建设、白洋淀地区生态地质调查。

    (五)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肖国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秦皇岛、涠洲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示范,建立陆海统筹的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并在全国海岸带推广应用,支撑渤海湾、长三角、黄河三角洲等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2.开展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海、浙江中部、三都澳、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和大连、宁德、北海等重点城市陆海统筹城市地质调查,查明重点河口湾区、重要生态区、重大工程区自然资源状况及资源环境问题。组织全国海岸带滨海湿地、海岸线、围填海等专题研究及成果集成。

    3.完善陆海交互带多手段、多目标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海岸带智能地质填图示范与推广应用,力争潮间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达到国际领先。

    4.提交全国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报告(2019-2021年)、支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渤海湾海岸线保护修复地学建议报告、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图集,提出北方海岸带典型盐沼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地质解决方案。

    5.依托“地质云”,建立海岸带“星空地海”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持续更新全国海岸带海岸线、滨海湿地、围填海等自然资源与基础地质数据。

    6.以海岸带滨海湿地、侵蚀淤积、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底滑坡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对象,加强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等业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滨海湿地生态地质国际研究中心及津冀沿海、浙江舟山、广西北海等陆海统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9个二级项目:津冀沿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大连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江苏滨海湿地多圈层交互带综合地质调查、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浙江中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广西钦州湾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雷州半岛东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琼海-万宁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潮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六)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葛伟亚,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副研究员,从事环境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形成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评价、监测及成果服务体系,制定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评价、监测、大数据集成技术标准及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作指南。

    2.组织开展山前平原、黄泛平原、黄土高原、滨江、滨湖、滨海、矿山等不同类型城市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探索重要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地质问题防治方法,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和模式。

    3.创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提出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整体评价与协同规划理论,探索城市地区抗干扰高精度探测技术,攻坚城市地质结构探测、监测、建模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4.提交全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集成报告、示范城市多要素地质调查报告及地质资源环境图集、服务典型城市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问题防控等系列应用服务报告。

    5.提出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属性模型建设标准、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构建典型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地质云”城市地质专题,提供示范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及应用服务。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12个二级项目:成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青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南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安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郑州城市地质调查、延安革命老区综合地质调查、辽西凌河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杭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武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惠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牡丹江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辽阳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七)丝绸之路境内段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董英,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查明黄河流域中上游重要城市群地区主要地质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支撑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地学建议。形成基于负面清单、短板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理论。

    2.开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呼包鄂榆经济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要节点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引领地方政府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对基础地质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形成丝绸之路境内段重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为丝绸之路境内段重要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服务。

    3.探索西北地区城市地面塌陷(黄土湿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升对西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

    4.支撑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地质报告和图集,编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工作支撑渭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

    5.完善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地质环境监测网,形成西北地区城市地质调查“地质云”服务产品。

    6.建实建强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野外观测科学站等平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西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八)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陈国光,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生态地球化学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清新福建”建设需求,探索形成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综合地质调查模式和技术方法体系,引领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2.围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建议。在南平-三明-龙岩内陆发展带、宁德-福州-泉州-厦门沿海发展带,围绕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科学开发、支撑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问题修复,选择不同层级的典型地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治理修复规律,探索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措施,探索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生态建设、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监管的方式及服务效应,为试点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服务,形成自然资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2~3处。

    3.开展地上地下统筹考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形成从国土调查升级到自然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

    4.形成福建省、典型试点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规划建议报告;福建海岸带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监管建议报告。

    5.建设福建省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平台,支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与监管。

    6.建立“生态地质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综合调查”与“双评价”团队,建立野外观测基地1处,支撑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调查评价、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厦漳泉同城化地区综合地质调查。

    (九)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黎清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建立自然资源空间区划技术方法体系,形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技术标准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模式的海南实践方案;开展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试点。

    2.围绕海口江东新区、三亚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地质安全、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琼中脱贫攻坚等问题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系列支撑服务海南自贸区(港)规划建设的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和图集。

    3.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探索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监测-评价技术方法,建立热带-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地学研究基地;形成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产业地质调查工作模式。

    4.提交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报告(2019-2021),编制支撑江东新区、三亚市地下空间开发、海岸带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地质安全、特色农业产业布局等系列地学建议报告和图集。

    6.依托“地质云”,开展人-地耦合自然资源“空天地”监测指标与网络体系研究,建立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7.建立热带-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地学研究基地;加强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相关部局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海口江东新区综合地质调查、海南岛热带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调查、海南岛及近海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三亚重点地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

    (十)承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殷志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从事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市-县-乡三级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探索,支撑服务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2.开展承德全域水量水质动态变化分析,深入解剖小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建立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定量评价方法,支撑服务承德市供水安全、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

    3.评价承德市主要河谷区和农林经济林带土地质量、生态和土地利用适宜性,提出重金属高背景区土地综合利用建议,支撑服务武烈河草莓谷、滦平道地药材等农林业高质量发展。

    4.开展承德市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出承德市地质遗迹保护名录,推进承德市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和丰宁县小坝乡槽碾沟村等地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支撑服务承德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和高质量发展。

    5.在塞罕坝-御道口牧场等地,建立基于空天地内一体化的承德坝上高原自然资源动态调查监测示范基地,支撑服务承德市坝上高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

    6.加强市域、小流域、县、乡(镇)等不同单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总结,深化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查明坝上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趋势、原因及机理。

    7.探索形成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提升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形成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承德模式。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承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承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承德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调查。

    (十一)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宁涛,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

    工程目标:

    1.以宜昌市长江生态廊道及重点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建立流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开展市、县及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服务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

    2.开展长江生态廊道及重点流域综合地质调查,摸清水、土、矿等自然资源家底,基本查明生态地质环境现状、问题及成因;系统总结流域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水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及结构特征,支撑水资源配置及水源涵养优化区划;建立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定量评价方法,评价水资源质量及生态需水量;评价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开展水土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环境质量现状,提出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议。

    3.建立岩溶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定量评价方法;查明流域系统磷的形态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建立磷源识别方法技术,研究磷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机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方法;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五大平台”、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2项。

    4.提交水土矿产等自然资源及环境现状报告;提交宜昌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地学建议;提交市、县及典型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报告及图集;提交流域系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议、典型磷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及绿色矿业发展技术研究报告;提交山地丘陵区特色农业立地条件评价技术研究报告。

    5.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综合监测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地质云”建设。

    6.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示范基地,支撑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科研观测基地、自然资源部三峡地层古生物—湖北宜昌野外基地、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黄柏河流域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基地,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平台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宜昌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黄柏河流域综合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

    2019年9月1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技术指导中心)在承德市隆化县荒地乡中心小学举办了一场关于承德地区地质灾害、土壤、水文等科学内容的科普讲座,该校12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科普活动。

    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所属二级项目工程首席专家殷志强博士向学生们介绍了承德地区的生态资源特点,并重点讲述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如何防范地质灾害等内容,使同学们了解了如何在野外认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现象和如何在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李霞博士介绍了有关土地的科学知识以及承德地区的土壤特征情况;刘文波博士结合承德的地貌特征讲述了承德水文的前世今生。三场讲座历时两个小时,采用不同的讲授形式,讲座内容全面且通俗易懂,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关于承德这片土地的自然科学知识,更是教会了山区里的孩子们如何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守护自己。

    荒地乡中心小学的孙老师无不惋惜地说起七年前发生的一起黄土意外崩塌事故,乡镇小学的学生们很难得有机会接受这样的科普讲座,如果山区里的孩子们能更多地增强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逃生技能,类似的悲剧便可减少甚至杜绝。

     

     

    环境监测院在承德隆化县荒地乡中心小学举办科普讲座

    5月29日至6月4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全国地球关键带遥感地质调查”项目在河北省承德地区开展了生态地质野外踏勘。

    项目组深入承德市境内围场县、滦平县、宽城县,进行了不同生态地质单元的路线踏勘,对特色经济作物适宜区、土地沙化区等典型生态地质剖面进行了实地观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态地质单元的宏观特征,不同成土母岩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土壤-母质-岩石的野外观测内容与具体方法。

    本次野外踏勘,得到了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该院生态地质所所长对野外踏勘进行了全程指导,介绍了近年来在承德地区开展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取得的进展,并与项目组就生态地质调查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项目组结合野外实地踏勘,对初步形成的生态地质单元分类分级方案、成土母岩编制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实地验证。项目协作单位河南地质调查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四川地质调查院、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也参与了此次野外踏勘。

    生态地质调查团队承德踏勘

    板栗适宜种植区典型剖面

    御道口沙化区典型剖面

    全国地球关键带遥感地质调查项目组赴承德完成野外踏...

    为了有效支撑“承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目标任务要求,明确以承德市土地利用需求为导向,推动2019年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和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加强项目成果转化,2019年5月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赴承德召开承德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调查项目推进会,进一步明确项目年度目标和预期成果,部署工作安排,推动项目实施。环境监测院、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承德华勘五一四地矿测试研究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本次会议。

    推进会上,项目负责人介绍了二级项目的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和预期成果,并提出项目质量管理和风险管控具体方案。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介绍了承德浅山地区地块尺度土地调查方法与样品采集原则。项目组及委托业务承担单位技术人员围绕野外调查方法、点位布设原则、样品采集卡片优化、管理实施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是明确以支撑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需求为准则的调查工作部署,选取重点地区、关键结合带开展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和土地剖面测量,并做好野外调查记录;二是明确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信息采集工作部署,根据调查区地质条件、土壤环境、成因类型等实际情况,优化各类采集记录卡,采用勾选方式精简重复内容填写;三是明确以质量控制和集成成果为结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落实好三级质量监管体系和不定期检查制度,确保调查工作质量可信和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

    会后,项目组与委托业务承担单位成员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踏勘。现场强调了样品采集原则,示范了土壤样品采集方法,并讲解了采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项目组室内交流与研讨

    项目组野外踏勘与技术讲解
    承德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调查二级项目召开2019年度项目...

    2019年4月3日至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承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赴平泉市进行实地踏勘,并与承德市自然资源局,平泉市水务局、自然资源局、城管规划局、防汛抗旱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就科学调配水源地并优化配置水资源、圈画水源潜力区并勘查选址、开展水资源开采潜力评价和科学评估供水能力、拓展新水源地等需求进行深入对接,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明确任务。

    近年来,平泉市出现了北城区、中心城区和南城区的建设规划对水资源需求量呈上升趋势,城区瀑河傍河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与城市建设矛盾突出等问题,急需从技术层面提出解决办法。针对这些需求,项目组实地踏勘了瀑河傍河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情况,了解了老哈河拦河坝水库、大庆水库、鸽子洞水库等地的设计供水能力,分析了厂矿、垃圾填埋场、地质环境问题对水源的潜在影响。项目组提出以下建议措施:一是要围绕城市发展区划,圈画地表水及地下水优质水源靶区。二是探寻岩溶地下水等新的水源潜力区,开展岩溶地下水供水井抽水试验,形成多水源共同调度和分支供水的格局。三是开展老哈河和瀑河流域可开采水资源潜力评价。

    下一步,“承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将继续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秉持主动服务和精准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水文地质调查服务承德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力度。

     

    座谈交流

    平泉市南部岩溶地下水供水井踏勘 

     

     

    环境监测院积极支撑服务平泉市水资源需求



    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航磁调查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