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联合主办的“国际三角洲论坛”在东营召开。本届论坛以“生态·农业·科技”为主题,国内外20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而至,围绕“三角洲湿地地质环境演变”等方向开展了精彩的学术成果交流。

    开幕式主会场

    会议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开幕当天,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东营市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国家发改委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等领导参会并致辞祝贺。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林秀,中国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夏军,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傅廷栋,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程奇,阿根廷国家科学院院士Esteban Gabriel Jobbagy Gampel,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effrey John MacDonald等国内外学者作专题汇报。

    科研平台揭牌仪式

    会上,“自然资源部黄河入海口陆海交互作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揭牌。该站由烟台中心牵头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中心、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江苏省海洋地质调查院等单位联合共建。该站围绕地球关键带自然资源要素信息监测,重点聚焦海岸带侵蚀淤积及沉积物沉积过程、地表径流-地下水-海水耦合作用及水循环过程、土壤盐渍化及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三大方向,为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烟台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主持“三角洲湿地地质环境演变”分论坛,印萍、叶思源、姚郑权等领域内知名专家参加研讨交流。作为“地球上最年轻的一片土地”,世界大河中海陆变迁最活跃、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是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地质环境演变的重要基地,对“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具有战略意义。

    烟台中心作为本次活动的联合主办方之一,也将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力,立足区域陆海交互特色,持续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同时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烟台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三角洲论坛顺利召开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油气调查中心”)暂留在湖北当地的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地下沉基层,加入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油气调查中心青年党员张林,在疫情爆发初期,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积极投身社区防控工作。从春节至今,除了在线办公完成本职工作外,他深入抗疫一线,时刻冲锋在前,多次申请负责夜班执勤,配合社区摸排群众情况、在社区门口检测出入人员体温、在社区巡查中对居民正确防“疫”进行劝导宣讲、并为高龄老人和居家观察人员提供“送货上门”等服务,共筑社区疫情防控堡垒。在疫情防控的最严峻时期,龚晓星同志身在湖北无法返岗。回不了单位,人在哪里防疫工作就做到哪里。他自发向居住地所在的村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加入到抗疫一线,协助村委驻守村口检查,认真做好每一位外来人员的核查工作。王锋同志与社区工作者一起共同值守,投入疫情防控宣传,以身作则带动社区居民服从和支持社区防控规定,积极协助社区采购、分发蔬菜等生活物资,有效分担了社区工作压力,助力社区党组织合力抗击疫情。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关键时刻主动亮明身份、挺身而出,尽己所能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斗争,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就地下沉守防线 油气调查中心党员在行动

    “为什么要保护海洋,海洋自然资源会用完吗?”“海水为什么是咸的?”“红树林为什么不是红色的?”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正盯着台上的讲课老师,兴致勃勃地举着双手,嘴里还大声地喊着:“老师,我也想问问题”“老师,我知道这个是什么”。在海南省农垦直属第三小学的讲台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裴丽欣博士正在给同学讲解海洋知识。这是海口中心在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举办科普讲座的一个缩影。此外,活动还包括科普展示、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

    裴丽欣博士用生动风趣的语言从海洋自然资源所囊括的海洋起源、海水、海洋能、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张林高级工程师向同学宣讲了海洋能源以及石油天然气的储量、用途、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宣讲课件通过照片和视频多媒体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类海洋自然资源,带着学生们“走进神秘海洋,遨游多姿地球”。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思考,现场互动频繁。

    本次活动也吸引了海南热带播报、海口日报等有关媒体前来现场作采访与报道。海口中心万晓明副主任表示,珍爱地球要从娃娃抓起;一是通过科普宣传可以引起学生珍爱地球的意识,培养他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鼓励他们要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厉行节约,低碳生活,用实际行动关爱地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二是通过科普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科学的魅力,激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热爱科学。三是提升单位的知名度,增强对社会的亲和力。

    多年来,海口中心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低碳日、环境日、世界海洋日等节日,联合多家单位开展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大型公众宣传教育,努力动员地方、行业、社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绿色发展落地有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

     
    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