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应印度尼西亚地调局长邀请和资助,局发展研究中心代表团于2013年6月24-29日赴印度尼西亚参加了东盟矿产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培训研讨班,完成了对东盟矿产数据库信息系统所需求的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制订的地学信息元数据标准CCOP-S01与软件系统CCOP-GIMS的培训任务,受到参会东盟国家专家和主办国印度尼西亚的广泛好评。来自东盟的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文莱、老挝、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以及CCOP技术秘书处和日本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

        CCOP 地学信息元数据标准和基于互联网的管理系统软件由发展研究中心牵头、CCOP12个成员国专家参与共同于2009年完成,2010年开始推广使用。2010年3月被东盟采纳作为地质矿产信息共享的元数据标准和管理软件系统。本次培训是第二次对东盟成员国进行的全面使用培训。培训班上,张明华教授作为会议专家和嘉宾应邀发言,并就CCOP地学信息元数据标盖的范围、内容、类别、元素字典及附录代码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培训。王成锡高工进行了基于网络的元数据管理系统软件的使用培训。通过本次培训和研讨,使东盟国家地质矿产数据库管理者进一步掌握了CCOP地学信息元数据标准及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推广了我中心牵头完成的国际标准和软件,提高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得到了关于该标准和软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反馈意见,明确了我方进一步开展与东盟及CCOP的合作方向。


    培训班代表合影

    培训研讨班开幕式

    培训研讨班会场

    张明华教授进行CCOP地学信息元数据标准培训

    王成锡在做CCOP元数据管理系统培训讲解

    会后考察活动
    发展中心代表参加东盟矿产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培训
      走进热气腾腾的培训会议室,第一感觉好像是走进了一个大学校园的课堂。60余张热情洋溢,大多是朝气蓬勃的脸庞,面前人手一台电脑,随着手中按键、鼠标的忙碌操作,各类数据、颜色和形状不断地填充和切换。地质体、剖面、参数等名词不断地在空中穿梭跳跃。从早晨8点半到晚上六点,除了午间吃饭和休息时间,上下午授课中间不设停歇。为期三天的培训,每天都是在这样紧张忙碌的气氛中度过。这就是RGIS物探综合软件升级培训班暨勘查方法技术交流研讨会的实况。这个班自2005年开办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年一次,被学员们期待性地称为“年会”。

      尽管临近年末,这次直接面向使用者的培训会依然迎来了来自全国地调系统及地勘、有色、冶金等行业、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大学及部分矿业企业的60多名学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等出席开幕式并做了讲话。兰学毅教授等10余名专家应邀作了专题讲座。RGIS团队针对软件的使用对学员们进行了软件功能升级和使用培训。

      关于本次培训会的目的,谭永杰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就是要帮助更多人实现对RGIS软件的应用,实现物探技术和方法等经验的交流。通过需求和供给对接,实现人才和软件共同成长。会上10余名专家为学员们奉上了精彩的物探勘查应用实例报告。技术交流是RGIS培训的一个重点内容,十多年来为推动基层物探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同时,为了让大家尽快掌握新增功能,RGIS团队对授课方式进行了改进。由以前的全天授课,晚间辅导和学员操练,改为每天上午授课、下午学员进行实际演练。通过这一调整,有力促进了学员对软件的理解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为了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还为考核通过的培训学员颁发了RGIS 2014培训合格证书。

      为了更好实现软件开发者对各项功能模块设计的本意,会议向与会者学员发放了“RGIS及专业软件需求调查表”。这可以说是“年会”中的“经典环节”,是获得未来软件升级等功能需求,实现软件功能提升的起点和重要渠道。

      实际上,随着RGIS物探综合软件升级培训功能的逐步升级和完善,以及培训班学员的应用和推广,RGIS软件在基础地质调查、潜力评价、找矿勘查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先后荣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2014年的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等。软件应用效果好,就能吸引更多的地质工作者加入使用者行列;使用者越多,接收到的良性建议就越多,使软件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RGIS培训班每年有新的生力军加入,物探技术人才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大,通过RGIS培训会议的召开和会议流程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需求方直接面向使用方,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和结合将有利于软件的不断升级,为找矿发挥更大作用。RGIS团队带头人张明华研究员更是在会上直接发出了邀请,欢迎有为和有志于RGIS软件开发的年轻人贡献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到RGIS软件开发和推广工作中来,充实软件研发力量。这种把软件使用方直接变为需求方的工作方法,将更有利地促进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RGIS软件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一个有利证明就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轻人加入,今年培训班年轻学员的比例就超过了80%。这样的培训班不仅仅是软件应用的培训,更是经验的总结和成果的交流,是知识和工具接力棒的传递,是信心的互相激励,更是对实现找矿突破的热烈响应。

      关于当前软件持续推广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如何发展,谭永杰总工在开幕式上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将系统走向数据融合和综合分析,实现质的提升。RGIS研究团队表示,今后将加大力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数据融合和综合研究作为软件应用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口,促进RGIS软件成为地质勘查找矿利器,在未来找矿等各方面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培训班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培训班授课和交流现场

    RGIS物探综合软件升级培训班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张明华

    张明华

      为纪念第44个世界地球日,按照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4月22日,围绕“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主题,面向社会举办了开放日活动。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青年教师、社会其他人员近70人参加了开放活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严光生出席活动并致辞,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永杰主持开放活动。

      严光生主任在致辞中,向参加活动的公众介绍了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使命和概况,鼓励大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发展研究中心、了解地质调查工作、了解信息技术在推动地质工作现代化中发挥的作用。谭永杰总工介绍了地质调查信息化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方向,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的使命、主要研究方向及开放计划,鼓励大家借助实验室平台发展自己,促进地质信息化的发展。接着,来访公众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数据网、中国地质调查局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三个视频片。

      随后,来访人员分组轮换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信息系统、多元地质数据处理系统、地质资料数字阅览室、地质数据加工处理等四个开放区,听取了学科带头人的专题报告,观看了系统演示,直接操作体验了系统,并进行了充分讨论交流。

      本次开放活动,得到社会积极响应,会场座无虚席、反应热烈。通过观看成果宣传视频片,专家讲解地质信息科普知识,听众直接操作体验信息系统等手段,深入浅出的普及了信息技术在推动地质工作现代化、提升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使得发展研究中心、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为更多公众所了解,整个活动圆满达到了预期效果。

    开放活动主会场

    严光生主任致辞

    谭永杰总工指导大学生查看地质图

    张明华研究员介绍物探数据处理系统

    胡小平副总工在地质资料阅览室介绍全国地质资料馆

    李晨阳研究员介绍地质资料数据加工处理过程

    刘畅高工介绍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发展研究中心(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举办...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习近平总书记“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等关于信息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促进信息化与地质调查工作的深度融合、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6月27日下午,发展中心围绕“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主题召开了2014年第二次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中心全体领导出席会议,副总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技处、财务处、人事处、后勤处主要负责同志,信息化部、资料数据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严光生主持。

      会上,中心信息化领域五位专家做了重点发言。分管领导谭永杰总工程师作了题为“关于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的发言,从信息化与地质工作手段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地质信息化基本要素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地质调查信息化的总体框架和主要方向,并阐述了对普遍关注问题的认识。副总工程师李超岭作了题为“智能地质调查顶层设计总体思路”的发言,系统提出了地质调查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并给出了部分分框架案例;张明华、刘畅、郎宝平等三位专家分别围绕地质数据综合与处理分析、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地质调查网络体系建设等分析提出了相应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分框架。5个主题发言系统跟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特点,密切结合地质调查工作实际,对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做出了比较系统论述,思考深入,论述严密,论点明确,符合实际,对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严主任在总结讲话时指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是发展中心的一面旗帜,多年来,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据采集处理、成果应用及服务和对部、局的业务支撑等多个方面得到各界广泛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心信息化部门全体职工要与时俱进,做好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找准定位,谋划长远。在注重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突破技术瓶颈的同时,加强业务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强化服务意识,为地质调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次会议准备充分,组织有序,汇报内容系统深入,见解深刻,引起了与会同志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会议还提交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信息化发展战略(2015——2030)》、《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实施方案基本框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信息服务(2015——2020)实施方案》等学习辅导材料。











    发展中心召开2014年第二次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

    野外采样实习

    卢旺达培训班学员在矿山考察

    培训班学员考察“海洋地质十号”科考船

    援外培训项目数与人数统计

    地质调查是人类了解自然规律、科学认知地球的重要手段,而各国在这一领域的科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帮助一些有需要的国际同行,更加科学地推进地质调查工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并与之共同探索解决地质领域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的途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正在通过进一步做好援外培训工作,让已有的地质调查经验技术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1 地质调查境外培训,我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随着各行各业的陆续复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发展研究中心)已经持续15年的援外培训工作也开始启动,进入了本年度的筹备阶段。受国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援外培训方案会有一些调整,尤其将加大以网络为主要形式的联系和课程准备工作。

    援外培训是中国对外援助的8种主要方式之一。2005年,发展研究中心被商务部认定为援外培训资质单位,成为原国土资源部唯一具有援外培训资质的单位。

    “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通过援外培训工作,不仅可以介绍中国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传授该领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技术,还能搭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矿业合作的桥梁。”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严兴华介绍说。

    以2005年10月为15国地质调查业务管理部门官员开设的研修班为起点,发展研究中心调配精兵强将,不断总结提升,精心组织了64期商务部援外人力资源培训,为来自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6名地矿官员开展了培训。

    “援外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承担培训项目由2005年度的1个增加到2019年度的16个,培训人数由2005年的28人,增加到2019年的417人,培训人员涉及6大洲102个国家。”一组统计数据,展现了15年来这项工作的“迅速成长”。

    经过15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地质调查援外培训的内容已经从最初单一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技术、海洋地质、油气能源、地质调查信息化等技术领域,逐渐形成了地质矿产管理、地球化学调查技术与方法、地质信息技术方法等培训品牌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援外培训赢得了相关部门的好评。据介绍,去年在秘鲁、塔吉克斯坦、柬埔寨、几内亚开设的海外班均得到了中国驻外大使馆的高度认可。中国驻秘鲁大使馆表示,作为拉美地区首个地学领域境外培训项目,2019年秘鲁地质矿产调查技术海外培训班内容科学,符合秘方需求,使秘方进一步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在地学方面的先进技术,培训效果非常好。

    2 传递先进经验技术,打造中国地质培训国际品牌

    中国的援外培训涉及亚非拉、加勒比、大洋洲及东欧等地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亚洲和非洲也是地质调查技术培训的两个重点地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亚非拉等地的发展中国家搭建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领域科技创新与合作交流的平台,人才技术培训则是重要手段。培训后官员与技术人员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该国地质调查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满足了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的需求和愿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宝林介绍说。

    在亚洲,有关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方法与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矿产资源评价、大数据、信息化等方面的培训受到广泛欢迎。

    发展研究中心技术人员李丰丹是该中心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的主要成员。应马来西亚矿产与地球科学局(JMG)邀请,他多次与同事来到马来西亚,在该国西部的兰卡威地区,围绕其数字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向JMG及下属研究机构的15名技术人员交流了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整理与处理、地质图制作与建库等内容,并与马方分享了最新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研究成果。

    这些年,越南、柬埔寨、塔吉克斯坦、秘鲁、墨西哥、几内亚、马里等国多次向我国驻外大使馆经商处表达意愿,希望邀请中国地质调查领域专家到现场举办培训班,巴基斯坦、蒙古、摩洛哥等国也在不同场合提出请中国地质专家为该国技术人员提供培训的建议。2018年,孟加拉国地调局15名部门主任、副主任自筹经费赴华,请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专家为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

    2018年6月20日~7月3日,由商务部主办、自然资源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马达加斯加矿业与石油部组织、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马达加斯加地质矿产技术海外培训班”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成功举办,这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在非洲举办海外技术培训班。一位参加培训的马国官员表示,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持续地开展对于非洲的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其技能,促进非洲发展。

    随着2019年圣诞节钟声的敲响,“几内亚铝业开发项目专业技能海外培训班”圆满结束。几内亚地质矿业部秘书长萨多伊·尼玛加在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信中对此表示感谢,并希望中国同行能继续帮助他们加强地质和矿产部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培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共享中国在地质调查领域所取得的经验、技术和成果,提升发展中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境外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室主任元春华表示。

    3 拓展国际“朋友圈”,促进地学与矿业领域务实合作

    当前,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海外严峻的情势还在持续。“各国地质调查兄弟单位的朋友怎么样了?”发展研究中心援外培训项目负责人韩九曦心中充满了焦急和担忧。为此,援外培训团队编译了《共同应对疫情——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知识手册》,通过邮件发给各国学员,介绍了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与做法。

    “手册太有价值了!”“感谢您的来信,这些重要信息为我们带来了希望。”马达加斯加、塞尔维亚、刚果(金)、斯里兰卡、尼日利亚等国的学员们纷纷回信致谢。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地矿局副主任默罕默德·施恩·纳西尔在邮件中留言:“很高兴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有这么好的中国同事和朋友。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方面已经为世界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我们将和中国以及联合国其他成员国一道战胜疫情,我们有信心!”

    这样患难与共的友情,也是发展研究中心多年援外培训工作的一份财富。

    “15年的兢兢业业、15年的赤诚付出,让我们与很多发展中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及人员建立了友情、敞开了心扉,并在‘一带一路’倡议搭建的科技之桥、经贸之桥、民心之桥、文化之桥上,共同为推动全球地学和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携手前行。”韩九曦表示。

    在培训工作的推动下,发展研究中心促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许多国家的地学合作:与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塞尔维亚、埃塞俄比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30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或项目合作协议;推动了中国与柬埔寨、巴基斯坦在海洋地质调查领域的合作;与全球22个国家倡议联合开展地学大数据平台建设……

    非洲是中国援助投入最重要的区域之一。随着中国地质调查援外培训的推广,中非地学领域的合作也日趋紧密。

    2019年下半年,中国与尼日利亚已实施两年的地学信息化建设与数据共享合作项目获重要进展,完成了地学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信息共享应用系统开发、地质矿产矿业信息收集等主要任务。“在合作过程中,中方的技术培训始终跟进,并随着尼方的新需求不断地调整和深入。”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张明华介绍说。

    中国在非洲进行的地质调查援外培训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商务部驻喀麦隆经商处专门来信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此前的培训工作表示赞赏,在转达喀麦隆矿业、工业、技术发展部愿意积极参与发展研究中心有关“地学大数据平台建设”合作建议的反馈的同时,还主动为项目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此外,中非双方地质调查部门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使中国矿业公司的非洲业务变得更加便捷。通过学员牵线,中资企业在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赞比亚、纳米比亚、加纳、尼日尔等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矿业合作。

    4 开放包容合作共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日益紧密的合作还大大推进了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两个地学领域的国际研究中心落户我国,一个是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一个是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他们都在积极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这些国际视野、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科学计划,

    是地质科学造福人类的生动实践,对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的地质调查境外培训工作,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更通过实实在在的技术课程,支持了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

    打开2019化学填图培训班的培训手册,人们会清晰地看到这些技术培训是怎样的贴近“实战”: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采样点位部署及采样方法、全球大河口采样点位部署及采样方法、境外1:100万地球化学采样方法与野外质量控制、境外地球化学填图采样与分析要求和质量控制、国际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编写指南、境外地球化学图制图格式与制图要求、地球化学制图示例培训……

    近几年,发展研究中心还积极服务东亚峰会,为相关各国自然资源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搭建平台。

    2018年9月,为落实2017年1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2届东亚峰会上提出的“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将主办环境资源管理研讨会”的承诺,发展研究中心在广西南宁市组织召开“东亚峰会环境资源管理研讨会”,与东亚峰会成员国分享中国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领域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并与各国代表共同签署了《加强东亚峰会国家环境资源领域合作的共同倡议》。

    在一次培训班结业典礼上,时任阿富汗驻华大使馆参赞胡森普先生说出了许多国际友人共同的心声:“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在培训中体现了平等、友善与专业,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理念在中国援外培训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点,是我们与国外同行在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进步中的一个深刻体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表示,不仅是新冠肺炎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全球资源环境的诸多压力,也越来越警示人类要更加准确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更加科学地利用矿产等自然资源。“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需要各国更加紧密的精诚合作。我们希望,中国在地质调查方面的各项成果能最大程度地帮助亚非拉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他们地质调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留下清晰而有力的足迹。”

    让地质调查经验走向世界

    近日,尼日利亚地质调查局副局长艾斯卡·姆巴·奥克里先生及局长办公室副主任奥马尔·巴图尔·沙费先生访问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并参观全国地质资料馆。双方围绕“尼日利亚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数据共享”合作项目2018年工作计划进行了深入交流。

    发展研究中心方面对艾斯卡·姆巴·奥克里先生一行到访表示欢迎。艾斯卡·姆巴·奥克里先生表示,此次访问是基于2017年矿业大会期间中尼两国地质调查局签署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尼日利亚地质调查局关于尼日利亚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数据共享的项目合作协议》而商讨具体工作计划。该项目周期为2018-2020年,由发展研究中心具体承担。张明华研究员和白明工程师分别介绍了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地质云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双方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梳理,计划执行以下工作任务:发展研究中心赴尼日利亚开展需求调研和建库技术培训;尼日利亚技术人员来华参加系统培训;为尼日利亚数据库建设和地质云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外宾参观了全国地质资料馆,了解了数字资料馆建设取得的成果。通过此次交流,双方加深了彼此了解,增进了友谊,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地质调查信息化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据悉,尼日利亚地质调查局是从事应用研究、地学信息管理、环境科学和矿产开发的地学机构,隶属于尼日利亚矿山和钢铁发展部(MMSD),承担尼日利亚基础地学研究和地质矿产信息服务,建立和维护国家地学数据库,建设和维护国家地学数据基础设施,开展多种比例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编图,更新维护固体矿产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以吸引外国投资等任务。

    尼日利亚地质调查局副局长访问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地质数据库建设与整合”二级项目工作部署安排,于近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的GeoSciML地学数据交换标准等CGI与OGC标准研讨会。会议邀请国际地科联地学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委员会(IUGS- CGI)数据标准技术工作组主席Oliver Raymond先生和IUGS副主席Kristine Asch女士做了关于地学数据交换标准、地学术语标准、矿产资源标准和海洋地质编图语义融合等重要技术标准和关键问题专题报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省(区、市)地调院、中国地质大学、国家测绘科学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油气地质调查中心、实物资料中心、物化探研究所、华东有色地质信息中心等相关单位近50名业务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处舒思齐处长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发展研究中心总工谭永杰出席闭幕式。会议由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室主任、CGI委员会秘书长张明华教授主持。

    Oliver Raymond先生就地学数据交换标准GeosciML、地球资源数据标准EarthResoueceML、地学术语标准Geoscience Terminology等及IUGS-CGI/OGC网络数据服务标准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与会代表提出的标准适用范围、多专业标准互相交叉不一致、标准制定具体细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刘荣梅博士、王想红博士,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苏国辉博士等人就中国地学数据库与信息标准建设情况与需求、国家地质数据库通用模型、数据交换标准研建、海域地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标准研建等工作进行了汇报,并就中国地学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制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国外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Kristine Asch’s女士做了地学信息语义融合在海洋地质领域的应用和地学信息通用标准一致性的优势与问题的报告,通过实例介绍了语义融合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展示了面向复杂问题时语义准确融合的困难和相关解决途径。并与参会人员就海洋领域的地学标准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本次研讨会,各有关单位负责标准研建的人员进一步了解了IUGS-CGI在地学数据交换标准研究、推广应用的历史,深入学习了GeosciML、EarthResoueceML、Geoscience Terminology标准制订的思想,不同层级不同对象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应用、语义制定和使用方式。通过培训开拓了对国家地学数据标准建设思路的理解,为进一步推动了地质大数据平台建设和面向国家和社会的地质调查数据交换标准研制,以及标准的层次化和国际化明晰了思路。研讨会议得到了参会人员的高度认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GeoSciML国际地学数据标准研讨会在京举办

    近日,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一行5人随中国地质调查局代表团赴南非参加了地学奥林匹克盛会——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IGC)。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参加专题论坛并作口头报告展示了我国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通过参加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AMG)会议、国际地学信息技术委员会(IUGS-CGI)会议,以及世界编图委员会(CCGM)双年会等国际组织会议,充分发挥在国际组织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地学舞台的话语权。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严光生正式当选IAMG副主席,任期2016-2020年,并参加了IAMG三次相关工作会议与活动,推动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科发展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张明华研究员当选IUGS-CGI委员会联合秘书长,任期2016-2020年,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地学信息领域的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促进我国地质大数据与共享服务。

     

    发展研究中心参加第35届并当选国际组织职务
      就对世界所造成的影响而言,也许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和IT进行抗衡。IT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并且还在继续改变。IT 改变了地质工作方式,对地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当IT和地质信息工作交融,更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为地质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2014年10月29-30日,国际地科联地学信息委员会(简称CGI-IUGS,或CGI)委员齐聚中国北京,就全球地质一张图•中国(OneGeology×China)建设和地质信息技术开发及数据共享等主题开展交流讨论。此次赴华参会的有CGI主席François Robida,秘书长Kristine Asch,高级信息地质师Ollie Raymond、成员Kazuhiro Miyazaki等。2014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华代表中国加入CGI,本次以正式委员身份参加并承办会议。

      对于这次CGI委员会越洋跨海的深情探视,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在致辞中表示了热烈欢迎和感谢,他表示One Geology China 在CGI的帮助下,取得很大成绩,并于2014年获得了国家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随着合作的日益加深,未来一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会上,中国地调局地质信息发面的有关专家对其目前所做的工作进行了盘点和介绍。包括中国地调局的地质信息工作、One Geology China(全球一张图.中国)、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标准(Geo3DML)的制定和应用以及数字智能系统等内容都在会上进行了分享。到目前为止,中国地调局自1999年起依托数字国土项目已经建设了涵盖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的50余个空间数据库,应用了包括ArcGIS,MapGISandMapInfo等在内的多种数据格式。中国地调局近年来在数据开发软件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包括RGIS,GEOEXPL,GeoMIDS,MARS等的开发和应用等。目前包括省级地质调查机构,CGS大区中心,以及一些大专院校已经将这些系统应用于国家地质工作的多个阶段和领域。同时,还提到了未来CGS地质信息方面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地质云。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三维地质模型数据交换格式标准(Geo3DML)的制定和应用。Geo3DML作为开放性的数据交换标准,这项处于试验阶段的工作将为支撑三维地质调查与深部找矿工作等发挥重要作用。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是近两年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发展的重点。中国地调局发展中心开发研制的数字智能系统目前已在国内全面推广应用,并开始被国外引进和应用。
       
      CGI委员会专家随后介绍了INSPIRE,GIRAF,GEOSCIML等的相关情况以及CGI组织的主要工作、职责和成果等。双方随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方回答了对方提出的技术、资金等问题。委员会专家对一年以来One Geology China所取得的成绩表示了惊叹,尤其是对One Geology China英文网站上线表示了祝贺。

      随着中国地调局和CGI之间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加深,这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合作方式正日益取得更好的成果。中国地调局的工作正在慢慢融入世界,发挥着中国作用和力量。世界也以更宽大的胸怀包容中国,以致力于创造出全世界通用的地学信息语言和标准。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力量的加入,我国在国际地学界的话语权将会大大增强,我国地学的国际影响力也会日益加深。


    CGI-IUGS委员会成员齐聚中国,共话地学信息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