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期,爱思唯尔发布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经梳理发现,2014—202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有13位学者入选该榜单,入选次数为96人次,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入选人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2014—2019年,入选人数相对稳定在7—8人左右,2020—2022年保持在9-10人,2023年和2024年增长到11人。反映出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学术界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

    二是入选学者群体相对稳定集中。2014—202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有4个机构13人96次入选。机构方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学者占据主导地位(75人次,占比78%),其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11人次,占比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5人次,占比5%)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5人次,占比5%)。学者方面,侯增谦、毛景文、刘福来、万渝生、张泽明、张建新等6位学者自2014年起连续11年入选。以上数据表明这些学者及机构在所属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持续的研究产出。

    三是基础地质研究占据主导地位。13位学者的研究方向涉及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矿床学及地质灾害5个方面,其中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三个方向的学者总数达10人,矿床地质方向的学者2人,地质灾害方向的学者1人。既体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质学传统领域的优势地位,也反映出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与灾害领域的不断突破。

    爱思维尔从2014年开始每年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榜单系统性地展示中国科研领域的人才分布现状,精准呈现在关键技术研究和各重点领域的顶尖人才,为优化科研布局、建设人才梯队、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支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要地学图情机构,将持续跟踪我局高被引学者发展动态,为科研绩效评价、人才选拔、机构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近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96人次荣登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

    为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2018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2018年6月26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学术报告厅举办安全生产公开课。本次公开课由岩溶所党委书记和桂林市安监局副局长张建新主讲。全体干部职工70余人参加了学习。

    公开课上,岩溶所党委书记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安全工作思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题,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思想、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了深入宣讲、解读,分析了岩溶所安全生产工作形势,指出了岩溶所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和不足,明确了安全生产注意事项,并对下一步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明确措施要求。

    张建新副局长以“强化红线意识,落实政治责任”为题,剖析了关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及《安全生产法》的有关精神,使广大职工全面了解安全领域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结合真实生动的事故案例穿插讲解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知识,事故案例丰富,贴近生活,针对性强,切实起到了培训、警示的作用;对岩溶所做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起到了促进作用。

    公开课结束后,全体职工集体收看了《生死之间》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片。

    通过本次公开课和收看安全生产教育片,提升了岩溶所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了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为岩溶所地调科研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岩溶所举办安全生产公开课

    为提高广大职工参与羽毛球活动的热情,增强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2016年3月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地质飞羽”杯职工羽毛球赛。

    本次比赛设男单、女单、男双、女双、混双五个单项进行,50名职工参加了比赛。

    经过激烈精彩的角逐,刘超辉、潘辰旭分获男单甲、乙组冠军,蔡志慧、任玉峰分获女单甲、乙组冠军,杜利林/刘超辉、童英/侯贺晟分获男双甲、乙组冠军,张建新/王丹、分获任留东/宗普分获混双甲、乙组冠军,迟振卿/郝艳丽获得女双冠军。

    经过全体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比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次比赛目的增强职工健身参与意识,促进职工间的交流了解,增进地质所和谐向上的精神面貌今后将通过形式多样的职工体育活动,丰富广大职工文化体育生活,使广大职工以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投身于科技创新,为我国地质科研事业增光彩

    地质所羽毛球协会成立两年多来,每周开展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工的参与,增强了大家的锻炼意识,成为深受好评和极具特色的活动品牌。

    地质所成功举办第二届“地质飞羽”杯职工羽毛球赛

    2020年5月7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 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7位科学家入选。

    在科研院所等非高校单位中,中国地质科学院位列第三,有8名高被引学者入选,其中7名来自地质所,分别是:万渝生研究员、侯增谦院士、刘敦一研究员、刘福来研究员、张泽明研究员、杨经绥院士、张建新研究员(通用工程类)。

    这是自2015年开始,爱思唯尔第六次正式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以Scopus数据库作为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统计来源,采用上海软科公司开发的方法。中国学者需要满足至少有一篇全球前1%的高被引文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献),或是学科标准化后的科研论文影响力(FWCI)高于1。榜单按39个学科进行分类,国内共有来自 242 个高校、科研单位或企业的 2163 位学者入选。其中地球与行星科学学科共有87位中国学者入选。

    (数据来源:Elsevier网站,软科)

    地质所7位科学家入选“ 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为更好地了解专题地质调查填图的工作性质和方法,2019年7月7日-1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项目“中央山系都兰、天水等地区基础地质调查”组织相关人员在青海省乌兰地区的秦岭-祁连-昆仑构造带结合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填图部署和培训。本次部署和培训一行三十余人,由项目负责人闫臻研究员及张建新研究员、吴才来研究员带队,参与填图的研究生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闫臻研究员首先对项目的整体目标、年度工作量及预期成果进行了介绍。“中央山系都兰、天水等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目以秦祁昆结合部乌兰-都兰、天水-略阳为主要研究地区,目标是查明秦祁昆结合部古生代-三叠纪(弧)岩浆-变质杂岩、蛇绿混杂岩及前寒武纪微陆块的组成、结构及其时空格局,为重建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系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俯冲增生、陆块会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央山系古生代和中生代洋盆演化的叠置、转换关系提供实例和理论支撑,同时对共和-贵德地下热水及干热岩进行野外地质勘察,并对其成因进行解释。 

    张建新研究员对培训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和前期工作成果对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祁连-柴达木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祁连低温高压俯冲带、欧龙布鲁克地块和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随着测试手段和研究精细程度的进步,近些年对乌兰地区欧龙布鲁克地块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部分地区被从古老的大陆结晶基底分离出来,被认为是与俯冲相关的陆缘弧。随后他又介绍了变质变形岩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接下来,吴才来研究员就该地区11亿年及4亿年花岗岩的区别及联系对学生们进行了讲解。 

    本次项目组与青海省地调院的同事在野外进行了交流,并请青海省地调院刘建栋工程师、王伟工程师和地质所向忠金助理研究员为同学们讲解了野外及室内地质填图及掌上机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及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项目组成员对专题填图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对填图的规范及设备的使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地质所“中央山系都兰、天水等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