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26-30日,西南岩溶区重大水文地质科学问题野外现场研讨会在贵州召开。会议主题是“聚焦西南岩溶区重大水文地质科学问题,提升服务支撑技术水平”。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广西大学,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水环中心、水环所、岩溶所和贵州省地勘局、云南省地调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利用两天时间,开展了西南四大地下河之一的贵州罗甸大小井地下河系统调查,考察了巨木岩溶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平塘县石漠化区等野外典型地区,现场调研了贵州省大数据中心。野外调研结束后,与会专家围绕“西南岩溶环境前沿科学问题、西南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科学问题、典型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成果与部署建议、环境地质研究新理论、喀斯特关键带研究、岩溶水文模型与管道溶质运移研究、岩溶内涝洼地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建议”等内容进行了研讨。

    专家认为,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应紧密围绕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重大战略,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要交通干线等社会需求强烈地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二是加强新理论、新技术研究。开展岩溶关键带、岩溶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研发岩溶地下河探测的新型仪器装备。三是因地制宜,以治水为龙头,以保土为关键,加强石漠化修复治理成功模式的示范推广。会议期间,专家还对《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进行了讨论。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指导召开,地调局岩溶所承办,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协办。

    巨木岩溶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

    野外现场研讨

    室内交流研讨

    西南岩溶区重大水文地质科学问题野外现场研讨会在贵...

    为进一步做好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组织工作, 12月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特邀请具有丰富基金项目申请、主持及评审经验的广西大学陈建华教授为科研人员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培训。

    陈建华教授以“如何写好一份高质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为题,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背景、申报意义、申请现状、编写申请书应注意事项、申报不成功常见问题等方面对大家进行了讲解和培训,并围绕如何选好题目、参考文献、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的精心设计、创新点的提炼等申报具体问题和解决技巧与科技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渠道,对推动科技工作发展和为优秀人才提供科技支撑条件意义重大。郑州综合利用所历来重视自然基金类项目申报,采取多种举措引导、鼓励和激励科技人员积极申报,旨在通过此类培训,提升科研人员申报技巧和申报材料编写能力,提高项目申请成功率。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培训

    9月4-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专家在内蒙古东乌旗对子项目“内蒙古东乌旗矿产地质调查及1:5万填图试点”核心业务及委托业务进行野外验收工作。

    资源所、广西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勘查开发局的有关专家以及资源所相关处室负责同志等共计14人参加验收工作。

    “内蒙古东乌旗矿产地质调查及1:5万填图试点”核心项目由资源所佘宏全负责,委托业务由广西大学蔡明海教授团队负责。项目组通过扎实野外工作结合前人工作资料,详细划分了东乌旗地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厘定了地层层序;基本确定了工作区构造构架;基本确定了岩浆作用时序,结合同位素定年,查明了东乌旗地区主要岩浆活动时序;发现多处矿点,为该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项目超额完成了任务书确定的目标,取得较大成果。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野外工作情况的详细汇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问询和讨论,进行了野外实地检查验收。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存在的一些不足。经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野外验收,评定等级为优秀级。专家组还代表所工会对项目一线人员进行了慰问。

    专家组听取汇报 

    专家组进行野外实地检查

    野外验收评审会专家组与项目组成员交流意见 

     

     

    资源所赴内蒙开展“内蒙古东乌旗矿产地质调查及1:5万...

    2017年12月18日,广西大学林学院杨钙仁教授带领生态学专业32名学生到国土资源部果化岩溶石漠化野外观测基地考察实习。

    果化基地相关负责人向杨钙仁教授及学生详细介绍了基地的日常运行、科学试验、发展规划、基地建设和科研进展等情况,并带领师生们考察了果化基地的科学试验区、监测站点、实验室、火龙果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向他们讲解了岩溶石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成效、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岩溶生态研究设施与方法、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等相关内容。

    考察结束后,杨钙仁教授表示希望依托果化基地,在联合申报国家与广西科技项目、合作共建野外实习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与地调局岩溶所加强合作。

     

    广西大学学生到果化基地考察学习

    2016年10月22-23日,由地调局地质力学所主办、广西第四地质队协办的“矿产地质调查矿田构造填图及方法野外现场研讨会”在广西河池召开。

    地质力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余浩科在致辞中回顾了地质力学的历史和矿田构造学科近年来的进展,介绍了此次会议的背景、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蓝图。余浩科表示,地质力学所将继续秉承李四光精神,在新常态下顺应潮流,做好基础研究、服务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工作。

    研讨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吕志成研究员介绍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指南”项目的立项意义、研究目标和预期目标等。地质力学所韦昌山研究员汇报了“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构造专项填图工作细则”的起草过程、关键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地质力学所陈正乐研究员做了“构造与成矿问题的思考”的报告,对断裂发展与流体运移沉淀、构造隆升、地貌形成与矿体保存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对“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构造专项填图工作细则”的术语界定、图幅范围和比例尺确定、技术方法选取、构造蚀变现象表示、图面图例表达等内容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一致认为积极开展“1:50000矿产地质调查构造专项填图”工作对于指导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议进一步调研、规范术语,积极促进地质调查规范体系建设。矿田构造是地质力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地质力学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广西开展矿田构造有关的研究。近年来,地质力学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西国土厅和广西地矿局等单位的支持下,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广西第四地质队和广西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南岭成矿带广西段整装勘查部署选区及成矿规律综合研究”、“钦杭成矿带广西段整装勘查部署选区及成矿规律综合研究”、“广西成矿规律及勘查部署研究”、“河池-象州矿集区找矿预测”和二级地调子项目“广西南丹-宾阳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等研究。这些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大区域、多矿种、综合评价、战略选区的技术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最近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安大学、广西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第四地质队、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察院等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生产单位的专家和人员共计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现场

    野外考察 

    矿产地质调查矿田构造填图及方法野外现场研讨会在广...

    2015年9月19日,2015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地质环境保护论坛在南宁举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专家们就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特别是岩溶区的生态系统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进行了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泰国地下水资源厅处长Mahippong Worakul和印度尼西亚雅加梅达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系主任Eko Haryono等4位专家分别围绕资源开发利用、岩溶生态系统恶化防治标准、中国矿山环境问题与特征、中国—东盟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专题作了报告,对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学术交流做了回顾,并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美好前景。

    论坛专家与学者纷纷表示,论坛主题明确,观点新颖,希望通过论坛活动了解地质环境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各国地质环境保护研究的程度,更希望以论坛为基础,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更深入的合作机制建立与项目合作研究的问题,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关于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

    论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及广西社会科学院承办。来自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地科院水环所、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大学、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广西地质勘察院等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论坛。

    2015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地质环境保护论坛顺利举...

    2020年10月17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师生一行64人到自然资源部广西果化岩溶石漠化野外观测基地实习。

    果化基地相关负责人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基地的建设运行、科学试验、发展规划等情况,带领师生们重点参观了科学试验区、监测站点、火龙果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向他们讲解了石漠化的形成与演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岩溶生态研究设施与方法等相关内容。

    实习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习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尤其是对岩溶生态系统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学院表示希望依托果化基地,在共建野外实习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与岩溶所加强合作。

    广西大学师生到果化基地实习

    为进一步提升地调科研项目质量,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和要求,2020年8月14-1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和百色市对“右江成矿带锡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与找矿预测”二级项目进行野外质量和管理检查,同时慰问一线野外科研人员。所属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委派的代表和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广西自然资源厅、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大学、广西第四地质队、贵州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5地质大队和贵州地质调查院等单位专家应邀参加,地质力学所相关负责人、科技处主管人员及项目组成员等参加了野外质量检查。

    项目负责人首先汇报了组织实施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果,随后对2020年项目钻孔布设和施工方案进行了详细讲解。专家认为钻孔方案地质依据充分,钻孔布设合理,同意按设计方案进行钻探施工。在听取汇报同时,专家组系统检查野外记录本、实际材料图、物化探记录表格等各类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同时就地质原始编录、实际材料图、项目成果进展等与项目组进行了讨论。随后专家组赴百色野外现场抽查了平那勘查区北东向云英岩斜列脉构造控矿特征,平硐内锡矿体产出特征及相关工作质量,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地质力学所相关负责人要求,项目组要根据2020年实施方案,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抓紧完成野外工作量,为野外验收做好准备,同时切实做好项目成果的梳理、总结和提升,加强成果的凝练总结,尤其是要通过典型地区和点上工作加强锡、金等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工作。

    通过听取项目汇报、查阅原始地质资料及现场抽查等,专家组认为项目野外调查取得的实际材料内容齐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提交的相关资料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的要求。特别指出平那勘查区矿田构造调查和找矿预测工作的突破是广西乃至整个右江成矿带锡矿勘查“新区域、新层位、新类型”的突破,对右江成矿带锡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新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评定“右江成矿带锡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与找矿预测”二级项目2020年度质量和管理检查等级为优秀。

    右江成矿带桂西矿集区平那勘查区民窿1内控矿构造调查

     

    右江成矿带桂西矿集区平那勘查区民窿1洞口专家和项目组合影

    “右江成矿带锡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与找矿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