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根据局党组部署和《地调局水环中心2016年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的安排,近日,地调局水环中心召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的党委中心组第二次学习会。会议由中心主任文冬光主持,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

      会上,水环中心副主任郭建强首先结合王研局长在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就“人才队伍建设”作专题发言。他从《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的背景和特点、地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举措、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以及目前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瓶颈问题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针对“如何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他指出,识才是前提,选才是重点,用才是根本。领导干部掌握衡量人才的标准,注重识才、善于识才,才能发现和选好人才;选人上,要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的流动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用才上,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知人善任、因材施用、分类施策,在充分考察人才自身“想不想干、能不能干、会不会干”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以用为本,不求全责备,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积极创新的热情,努力形成人尽其才、百花齐放的格局。

      纪委副书记赵雪梅从纪检监察工作的角度就如何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好保驾护航进行了部署。她强调,要确保水环中心实现“两出一不出”,纪检监察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廉政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三是加强对落实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之人才队伍建设有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她同时要求,也希望水环中心16个二级项目负责人和2个子项目负责人,能够真正挑起肩上的责任与重担,发挥好“传送带”作用,负好责、把好关,切实将“八问”责任传导机制层层传导下去,落实到每一个项目组成员,确保我们每一个干部职工不掉队、不出问题。

      地质灾害调查室主任高幼龙、燕山-太行山连片扶贫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韩双宝分别就如何依托学科、项目平台加强人才、团队建设进行了探讨与交流。要依托学科、专业加强部门人才建设,高幼龙主任认为,就要坚持以新常态下地质调查工作的“六大需求”为导向,以局卓越地质人才计划、杰出地质人才计划、优秀地质人才计划等地质人才通道、政策为平台,在现有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强化自身优势,弥补短板与不足,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索以局“五不唯”人才评价标准为指导的人才建设规划。项目负责人韩双宝分析了当前以项目为平台开展人才团队建设所面临的难题,同时希望单位层面能够在项目人员安排、中心资源统筹、财政资金支持、事务性工作减负等方面给予支持与鼓励,充分调动广大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让项目中“想干事”、“会干事”的技术人员有信心、有精力“能干事”、“干成事”,早日成长为地质调查事业中能堪重任的栋梁之才。

      中心主任文冬光对上述几位发言同志的观点给予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他从国家层面、部局要求等不同层次再次强调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局党组针对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作出的一系列举措指出了地调局人才工作的形势、任务和要求;从地调局对水环中心的业务定位、科研创新能力水平以及目前的人员构成比例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人才队伍结构与地质调查业务结构调整要求的诸多不适应。在此基础上,文主任还就下一步如何有效推进水环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开展进行了部署与安排:一是要以局“百年地调”纪念活动为契机,重点抓好首批优秀地质人才和第二批卓越、杰出地质人才的推选;二是要充分发挥水环中心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2个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1个基地(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重庆巫山野外科学观测基地)以及18个地质调查项目的平台优势,积极推进优秀创新团队的建设;三是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局“能力建设年”活动,大力培养党政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履职担当、善作善为的能力;四是要创新方式方法,有效推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协调统一、有机融合,进一步优化水环中心的人才建设环境;五是要以“建设一流地调局、一流水环中心”为目标,科学编制水环中心“十三五”之人才建设规划;六是要扎实有效的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保驾护航。文主任最后要求,各部门、各项目主要负责人,不仅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吃透其精髓要义,更要紧紧围绕水环中心2016年工作任务,深入剖析本部门、本项目在人才建设、团队建设中涉及的重点、难点,积极思考有效开展人才建设、项目团队建设的有效措施或办法,从而为全面推进水环中心地质调查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

      通过本次学习研讨会,广大领导干部对当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在组织实施地质调查项目过程中开展人才团队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水环中心近期就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安排与工作重点,从而为下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水环中心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地调局水环中心召开第二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

    为及时将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自然资源管控,进一步精准对接三峡库区地质调查和防灾减灾需求,5月16日,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一行7人,赴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开展业务需求对接,向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提供了三峡库区航空遥感地质调查阶段性成果资料。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相关领导及所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

    2017年,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利用多种遥感技术手段,首次获取了三峡库区万州至巫山段库岸145m-175m水位区域(消落带)高精度数字航空遥感数据、倾斜航空摄影数据、船载激光雷达数据、无人机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数据。通过多期次、多角度遥感解译与比对,系统掌握了消落带库岸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变化情况,水库蓄水后新发现的库岸地质灾害、岸坡类型、库岸稳定性变化、消落带地形变化、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点等综合调查数据。调查表明,水库正常蓄水后万州至巫山段消落带共有地质灾害92处,其中滑坡21处,崩塌8处,塌岸63处,岩质岸坡占消落带比重最大,达到55.1%,消落带还包括岩土质岸坡、土质岸坡和人工岸坡等类型。消落带自然岸坡的地表变形模式主要包括冲蚀-剥蚀型、整体滑移型和坍塌型。调查还圈定了重庆中梁山交通隧道分布区落水洞37处、各类岩溶塌陷坑120处。

    双方围绕三峡库区航空遥感地质调查成果如何更好服务于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地质调查、区域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以及监测预警等工作进行了交流,在推动共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大数据平台、建设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遥感业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双方还实地考察了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村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与重庆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开展...

    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三峡库区重点区地质灾害隐患遥感综合调查”项目组近日在三峡库区开展野外工作,重点对重庆市奉节县“8•31暴雨洪灾”重灾区、巫山“大宁河河口”地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结果进行了实地查验。

    野外工作在完成室内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开展,设计野外路线7条,其中奉节县“8•31暴雨洪灾”重灾区内5条,巫山县“大宁河河口”地区内2条,野外定点共计129个,超额完成预定的野外工作内容,调查结果满足项目要求。

    在野外调查中,除实地验证遥感解译结果外,项目组还发现了奉节县平皋村段、奉节县黄村乡东侧段、巫山县长江大桥东侧段等多处新发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和地质灾害高隐患区,为进一步开展本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分析提供了必要依据。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完成三峡库区重点区地质灾害隐患遥...

    由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三峡库区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影像制作”项目自5月19日开工以来,在最佳水位期攻坚克难,不放过任何一个可飞行天气,累计飞行7个架次,获取有效航空遥感影像2018张,共计数据量1.18 TB,已完成了2017年度飞行工作量的75%。目前,三峡库区万州至奉节段航空遥感数据获取工作初步完成,数据处理和地面控制点测量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三峡库区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影像制作”2017年度将获取三峡库区万州至巫山段库岸一级斜坡以及重要支流的消落带高精度航空遥感影像4300平方公里,为开展三峡库区万州至巫山段库岸崩塌、滑坡及消落带地形变化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调查、查明可能危及航道安全的库岸地质灾害隐患、库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治理提供航空遥感数据支撑。

    三峡库区万州至巫山段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褶皱带以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结合部,长江贯穿东西,主河道长约235公里。地貌呈深谷和中低山相间形态,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库区水位最低为每年6月至9月,满足航空遥感数据获取天气要求的年平均有效天数不足14天。

    项目组利用紧耦合机载POS辅助全数字航空摄影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地面控制点测量工作,缩短了作业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下一步,项目组将在做好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协调,迎难而上,乘胜追击,争取早日完成剩余工作。

    三峡库区万州地区航空遥感影像 

    三峡库区万州地区航空遥感影像

     

    航空遥感数据获取平台

    三峡库区消落带航空遥感数据获取工作取得新进展

    为保障三峡库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创新性地采用船载遥感技术,对工作区长江主干道等水系两边消落带进行辅助测量,目前已完成了船载数据的获取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峡库区遥感地质调查只有在6月至9月处于低水位时才能获取消落带的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但因分辨率、时相等原因,卫星影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消落带解译工作,而库区在此期间多为阴雨天气,航空飞行测量时间紧、难度大,且库区深谷和中低山相间,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在一些垂直坡面上航空影像很难获取有效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船载遥感测量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项目组创新性地对无人机遥感系统进行改装,去掉飞行平台,将相机、飞行控制系统、地面监控站等主要设备进行集成重组,架设在船舶上,并结合Pegasus Two移动测量系统、摄像机等多种技术手段,获取了激光点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为开展库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提供了基础资料。

    Pegasus-Two是徕卡公司推出的第二代移动扫描系统,配备360°全景相机和高性能激光扫描仪,利用其获取的三峡库区万州段、巫峡、大宁河消落带两岸150km移动测量数据,不仅包含了消落带的高程信息,还能直观反映两岸消落带的岩体、地貌特征。改装的船载遥感测量系统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利用3种不同焦距的镜头获取了库区万州至巫山段主干道及支流往返900km的消落带影像数据,并记录了每张影像的POS数据。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还会在三峡库区开展航空遥感调查,进一步完善星空地一体化地质调查技术体系,为三峡库区地质调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徕卡 Pegasus-Two船载移动激光扫描系统

     

    消落带影像及视频数据获取

     

    模拟水面及两岸地形的三维图

    船载遥感测量新技术助力三峡库区地质调查

    2017年5月8日,由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水环中心组织人员参加了会议,对接调研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作。

    会上,水环中心汇报“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和“巫山县城建成区地质安全监测”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就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资料归档、设备在线、数据分析、技术报告编写等具体问题与重庆市国土与房屋管理局、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重庆市国土与房屋管理局党组成员、重庆市地勘局局长充分肯定了水环中心在巫山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望霞危岩等监测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要求加快巫山县城地质安全监测系统建设进度,积极解决后规专业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使专业监测工作由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同时提出了创新科技与装备,总结区域地质调查评价经验,支持巫峡12个不稳定斜坡的调查监测和重庆市300余处岩溶塌陷坑物探勘查等工作需求。

    水环中心表示,将集中全中心技术力量,持续推进地质条件调查、机理研究和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的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机载LIDAR、红外探测等新技术的试点示范与推广应用,建立和局、区(县)无缝对接的沟通协调制度,全面支撑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水环中心赴重庆对接调研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作

     

    论坛现场

     

    南方页岩油气地质调查进展

    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实现重大突破;大宗矿产资源获接续性成果;石墨、锂等新能源矿产基地格局渐显。在2016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专题论坛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红红火火的中国地质调查形象。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秉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促进找矿突破,在油气等能源以及重要成矿区带、战略新兴矿产调查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突破。

    油气地质调查:圆梦、筑梦

    贵州遵义“安页1井”获超10万方/日高产稳产工业气流,有望形成新的工业气田;“突参1井”侏罗系压裂获轻质原油,开辟了大兴安岭及辽西近20万平方千米的勘探新阵地;首次确认银额盆地为大型石炭纪-二叠纪含油气盆地;“柯坪1井”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勘探空白区首获油气显示……

    近年来,全国油气地质调查捷报频传。这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能源地质调查工作密不可分。

    细心的人或许已经注意到,从2015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把战略性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能源地质调查投入在地质调查总投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其中陆域油气地质调查投入更是由2006年的346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6亿元。而这正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响应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国家战略要求,更加有力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对地质调查工作所做的重大调整和部署。

    在此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立足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定位,面向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认识,瞄准勘查程度低、油公司投入低的矿权空白区块及复杂构造区开展工作。重点加强南方页岩气调查、北方古生界调查和松辽外围油气调查,支撑新疆油气改革,积极探索羌塘盆地,建设了一批油气勘查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共有24口井取得了重要的新突破和新发现。

    重点针对我国南方海相地层开展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2014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累计投入经费近8亿元,共在四川盆地及周缘、武陵山褶皱带、滇黔桂地区、中扬子地区和下扬子地区等部署钻井50口(参数井10口,调查井40口),二维地震1613千米,页岩气基础地质填图1902平方千米。12口井获得油气页岩气重大突破或发现。圈定了黔北正安-酉阳、陕南镇巴-川北南江等10个油气页岩气远景区,拓展勘查新区6万平方千米;优选了建始、五峰、巫山等14个页岩气有利勘查区块。初步形成了四川盆地及周缘志留系页岩气、湘鄂西地区震旦系和寒武系页岩气、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油气及川南-黔西二叠系“三气”的勘查新格局,贵州正安、湖北宜昌、湖北巴东等3个勘查示范基地初具雏形。其中,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获油气重大突破和发现:贵州遵义安页1井获超10万方/日高产稳产工业气流,有望形成新的工业气田,预测该井控制范围内天然气资源量达千亿立方米,将推动该区域26个油气区块的勘探开发;四川达州华地1井钻获页岩气流,实现了川东高陡构造带新区、新领域页岩气调查重大发现,证实了复杂构造条件下仍具有页岩气资源潜力,开拓了川东高陡构造带近10000平方千米页岩气勘探新区。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获页岩油气调查重大发现:湖北宜昌宜地2井钻获70米优质页岩,揭示了中扬子地区寒武系具备常规、非常规油气共存的格局,为中扬子复杂构造区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带动了整个鄂西地区油气勘探;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钻获寒武系水井沱组高含气页岩气层,实现从高点找油向斜坡找油的转变,指明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方向,有望改变湖北省能源结构;湖北宜昌鄂阳页1井在牛蹄塘组钻获页岩气流,实现重大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安徽宁国、宣城等地区获页岩油气重要发现:宣城港地1井发现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可为安徽皖江地区页岩油气勘探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开展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助力老能源基地复兴。首次确认了银额盆地为大型石炭纪-二叠纪含油气盆地,创新提出古生界油气成藏新认识——明确银额盆地为典型的叠合盆地,上古生界广泛发育浅海陆棚相泥页岩为良好的烃源岩,油气资源前景广阔;在银额盆地圈定6个勘查区块提供国土资源部竞争性出让,引领油公司在2个中标区块钻获古生界工业油气流,实现了银额盆地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突破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调查新发现5个隐伏盆地,其中突泉盆地侏罗系首获轻质原油,开辟了大兴安岭及辽西近20万平方千米火山岩覆盖区侏罗系油气勘探新区,为松辽盆地接替资源勘查指明了方向。

    新疆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油气地质调查更新西部地区资源潜力。支撑新疆油气勘查开采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调查18万平方千米,圈定勘查区块15个,为国土资源部提供并成功出让4个勘查区块。柯坪1井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勘探空白区首获油气显示,扩大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范围;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前带博参1井钻探发现23米油层,开辟了博格达山前带找油新领域,扩大有利勘探面积2万平方千米。羌塘盆地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实现新拓展,首次在高寒冻土区采用宽频人工震源地震采集新方法,识别出半岛湖、托纳木两个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大型圈闭构造;提出羌塘盆地是一个具有稳定基底的残留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有利的新认识,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一鼓作气,全面打赢南方页岩气和北方石炭-二叠系油气调查两个重大战役,力争在南方复杂构造区、北方松辽盆地及外围、银额盆地、新疆地区、青藏高原等取得新突破。

    重要矿产调查:固本、培新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天山-北山、西南三江、大兴安岭等26个重点成矿区带,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圈定找矿靶区,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同时,针对石墨、锂等战略新兴矿产开展攻关示范,发现新的矿产地。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对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地质调查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9.7万平方千米,圈定综合异常3300余处、新发现矿(化)点1250处,圈定找矿靶区500余处。引领和拉动商业地质勘查,金、锰、铜、钨等取得一批新进展。其中,新疆西昆仑新发现玛尔坎苏锰矿带,目前在奥尔托喀纳什锰矿探获锰矿石资源量2000多万吨,全区远景资源量1亿吨以上;西藏班公湖-怒江探明千万吨级铜矿,载至2015年底累计探获铜1900余万吨,其中铁格隆南为近年新突破的千万吨级铜(金)矿床;西南三江成矿带云南北衙金矿2013~2015年新增金资源量127吨,铜资源量41万吨,铅锌116万吨;上扬子东缘黔东实现锰矿重大突破,至2015年新增锰矿石资源量超过6亿吨,且具有进一步找矿潜力,其中西溪堡锰矿提交锰矿石资源量1.93亿吨,为亚洲最大锰矿;江南陆块南缘江西朱溪钨矿取得新进展,新发现横路里、红梅岭、四村等6处矿(化)点,圈定朱溪外围、东岗、牛角岭等找矿靶区10处,预测资源量140万吨,后续勘查共探获钨(WO3)资源量286万吨,其中富矿333类资源量84万吨,平均品位1.757%;胶东成矿带金矿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发现一条规模较大的重力梯度带,有望成为继焦家、招平、三山岛之后的第四条金矿带,矿集区累计查明金资源量突破4000吨,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山东齐河-禹城地区新发现富铁矿,磁性铁品位51.70%,初步估算资源量2500万吨以上。

    战略新兴矿产调查中,四川甲基卡锂辉石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增锂矿资源量88.55万吨(以Li2O计),全区总资源量超过200万吨,奠定了1处世界级资源基地,为打造川西新能源产业基地奠定了资源基础;新疆大红柳滩锂辉石矿调查,预测资源量(Li2O)2.5万吨,其中查明资源量为7300余吨,显示具有中型以上远景规模;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锂调查中,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锂矿预测LiCl资源量达600万吨;在新疆奇台县新发现国内首个超大型岩浆热液型晶质石墨矿——黄羊山石墨矿,晶质石墨固定碳含量7.01%,+100目30%~35%,估算资源量超过2000万吨;河北张家口新发现义哈德石墨矿,预测资源量343万吨;河南西峡-桐柏地区新发现晶质石墨矿;新疆富蕴县沙依肯布拉克地区铍矿,目前圈出了60条铍矿体,其中工业铍矿体27条,新增BeO资源量2100吨,具有中型铍矿床规模;福建新发现永定大坪大型矿床规模钽铌矿,Ta2O51.38万吨,达超大型规模。

    整装勘查区实现找矿突破。2011~2015年,全国107片整装勘查区总投入315.4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3.75亿元,地方财政41.48亿元,社会资金220.16亿元,社会资金占总投入的69.8%。完成钻探1675.38万米,坑探86.45万米。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17处,其中大型139处,中型178处。主要矿种新增一大批资源储量。至目前,全国新增备案资源储量中,67%的铜矿、52%的锰矿、53%的铝土矿、47%的金矿、41%的镍矿、84%的钾盐以及43%的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均来自整装勘查区。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围绕重点成矿区带重要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2016~2020年,每年将完成约15万平方千米、圈定找矿靶区300处;实现锂、“三稀”、晶质石墨等战略新兴矿产调查重大突破;在成矿理论、找矿技术方法和资源利用技术方面有新突破。初步形成西南三江、青藏高原、南疆五地州亿吨级铜矿资源远景区带;初步形成青藏高原、环扬子亿吨级铅锌远景区带;新增胶东、青海“金腰带”、甘青川等3个千吨级金矿基地。

    同时,将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修编,优化矿产勘查开发格局,调整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和整装勘查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叠的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矿种加大勘查;助力脱贫攻坚:优先考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确定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矿种的目标任务。

    未来发展方向:生态、现代

    “十二五”以来,建设生态中国和现代能源体系,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对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提供找矿支撑、服务重大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基础支撑角色。

    “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格局的形成,将带动乌蒙山、武陵山、赣南等长江经济带约6万平方千米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油气勘查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脱贫攻坚奠定扎实基础,并满足当地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的用气需求。同时有力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能源建设,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解决污染、雾霾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2016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相关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方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在颠覆了传统对盆地外难以形成油气藏、古生界地层难以突破等一系列成藏理论认识,开拓了油气页岩气勘查新区、新层系及新类型的同时,更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

    随着找矿难度不断加大,地质调查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撑服务?“十二五”期间,我国成矿带基础地质工作程度空前提高,78片整装勘查区基本实现全覆盖,213片找矿远景区可测区基本全覆盖,26个成矿带覆盖程度达到54%,完成约2000幅1∶5万地质图,提出一批找矿新区和新方向,为找矿突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系统完成20个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研究;首次完成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构建了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研究理论方法和中国大地构造相研究理论方法等一套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思路和理论方法体系,解决了基础地质要素研究和预测信息提取脱节的问题,推动了矿产预测理论的发展。在基础地质认识创新基础上,提出一批找矿新区新方向,初步厘定出141个侵入岩弧,表明我国具有很大的Cu、Mo、Au、Fe、Ag、Pb、Zn矿资源潜力。上述工作全面查明了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指明了找矿方向,在夯实好基础的同时,全面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加强成矿带区调,查明成矿地质背景,解决制约成矿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加强含油气盆地区调,建立地层序列和盆地结构,解决制约油气勘查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加强重要经济区与城市群区调,以支撑服务“四大板块” 、“三大支撑带”战略为重点,查明区域地质背景、解决与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环境和减灾防灾相关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创新引领:重要矿产地质调查捷报频传

        近期,渝东北山区持续降雨,暴雨不断,巫山县南部乡镇再次拉响警报,笃坪乡梅家湾滑坡、易家湾滑坡、水溪套滑坡、流家坪滑坡、长梁子危岩体发生重大险情,灾害体变形强烈,造成数栋房屋倒塌,群众被迫撤离。

        灾情发生后,地调局水环中心“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救灾,通过调查,项目组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梅家湾滑坡3户14人、水溪套电站住宿区30余人、易家湾1户4人及长梁子危岩体1户3人应紧急搬离,实行搬迁避让,撤出危险区,密切关注雪花小学后侧斜坡体变形情况,加强监测预警;第二梅家湾滑坡和长梁子危岩体受底部采煤活动影响较大,主采层位二叠系吴家坪组,应严格控制煤矿开采及随意弃渣活动,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第三针对区域内场镇及人口聚集区应加强地质灾害排查,划定隐患区,强化调查与群测群防协作力度,提高科学管控水平。 

    三峡库区巫山南部地质灾害警报再次拉响

       2016年6月24日凌晨5时开始,巫山县境内普降暴雨,最高降雨量达259.2毫米,导致巫山县抱龙、骡坪、庙宇、官渡、龙溪等乡镇16590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63人,房屋倒塌52户9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83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81.13万元。

        面对重大灾情,地调局水环中心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当即成立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投入到一线抢险救灾中,积极协助地方政府部门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排查组分为2个应急小队,分赴灾情最严重的抱龙、官渡等乡镇,经过详细调查,目前,查清重大地质灾害点(隐患)16处,其中滑坡11处,危岩(崩塌)2处,泥石流3处,危害最大的是抱龙镇场镇周边滑坡群及官渡场镇北西侧滑坡群,直接威胁抱龙镇和官渡镇场镇安全,隐患极大。

        水环中心调查组提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第一,抱龙镇重点区集中在火龙村、紫鹅村、抱龙村、贺家村到埠头村一线,主要是由于抱龙场镇周边滑坡受抱龙背斜控制,沿轴向转折端区域分布,集中在抱龙河两岸,受控于志留系罗惹坪组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岩互层,岩层破碎,软弱层发育,工程地质特性较差。第二,官渡镇重点区集中在官家岭至双月村到挂子湾一线,主要由于官渡场镇北西侧滑坡主要受控于三叠系巴东组2段地层,沿与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分界面发育,滑坡地层主要为砂泥岩互层,顺向坡发育,岩层风化程度深,破碎软弱,地下水较为发育。针对重大地质灾害点(隐患)应加强监测,修建排水渠,疏通沟道,科学管控开挖边坡、采矿弃渣等工程活动。

     

     

    地调局水环中心第一时间参与巫山暴雨应急救灾

    近期,渝东北山区持续降雨,巫山县笃坪乡水溪套滑坡发生重大险情,近200万方土石量顷刻间发生大规模滑移,直接将下侧水电站摧毁,并将小溪河阻塞形成堰塞湖。所幸,由于预警及时,周边居民区30余人紧急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灾害发生后,渝东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组紧急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通过调查,项目组向现场救灾指挥和当地政府提出3点建议:第一,滑坡滑动后,后缘上侧的土石体仍处于持续变形当中,拉张裂缝仍在扩张,滑坡后侧电站住宿区人员应临时搬迁,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险。第二,尽快清除堵塞小溪河河道的滑坡物质,留出足够的行洪空间,避免上游沟谷因暴雨形成的洪水冲垮堰塞坝体,对下游造成洪水或泥石流威胁。第三,加强对滑坡两侧居民区斜坡变形监测,特别是由于引水隧道开挖施工对滑坡后缘上侧危岩体的监测,同时加强隧道开挖施工的管理,如发现险情,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避免危岩体崩塌造成灾难性事件。第四,新电站选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加强对该区域内斜坡的工程地质勘查和稳定性评价,特别是科学评价斜坡崩坡积物的稳定性。

      

    地调局水环中心参与三峡库区水溪套滑坡应急救灾

    2016年5月1-15日,水环中心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业监测项目组完成了承担的万州区、开县和巫山县共计58个灾害体的汛前排查工作。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2016年3月15日召开了“2016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会商会”,与会气象专家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6年三峡库区降雨会偏多,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可能会较大。在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极为严峻的态势下,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要求各专业监测单位认真做好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作。会后水环中心按照会议精神,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共投入4台野外用车、一艘船只,安排野外工作人员15人分成3个小组于2016年5月1日开始对承担的万州区、开县和巫山县三县区的专业监测灾害体进行汛前排查工作。


    排查工作以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对比相结合展开。野外调查主要为宏观地质巡查为主,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当地村民、群测群防员,了解灾害体地表变形动态,巡查内容包括:灾害体地表变形情况,主要为原有地表裂缝发展情况,地面有无隆起、塌陷及小型滑塌现象;有无新增地表变形迹象;涉水灾害体前缘受水冲刷、淘蚀情况;地表水、地下水有无异常情况,包括水塘漏水、水井突然浑浊等现象;灾害体上建筑物变形情况。室内资料分析对比工作:将野外调查资料与长期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相关性,判断灾害体稳定性及变形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截至2016年5月15日,水环中心承担的万州区、开县和巫山县专业监测灾害体汛前排查工作野外调查部分已经完成,后续室内资料分析对比工作正在进行中。


    本次排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排查到,通过排查确定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提出处置建议,确保三峡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三峡水库平稳安全运营保驾护航,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地灾防治以人为本 汛前排查确保安全

    为保证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业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准确判定灾害体的稳定性和危害性,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威胁三峡库区明显变形灾害体,近日,重庆市万州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调局水环中心在重庆市云阳联合召开了“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业监测技术会商会”。

    三峡后续规划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技术强,涉及领域多,包括监测方案设计、设备选型、野外安装、系统配置、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分析等,需要及时解决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与会代表充分交流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了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业监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大家认为,依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作职责以及相关程序的有关规定,定期召开专业监测会商会十分必要。

    地调局水环中心,万州区、巫山县、开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广州市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重庆富邦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参加了会商会。

    协同合作共同提高 监测预警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