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月21日,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船舶建造工程项目管理及建造监理合同签订会在武汉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学龙出席会议并讲话,青岛海洋所、广州海洋局负责人以及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出席会议。

      会上,王学龙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与青岛海洋所、广州海洋局、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签订了船舶建造工程项目管理合同。青岛海洋所、广州海洋局分别与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建造监理合同。

      王学龙在讲话时指出,海保配套装备项目对落实国家船舶规划,建立和完善我国船舶体系,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升我国基础性海洋油气及矿产资源调查能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王学龙对参与海保配套装备项目各单位,以及参加各阶段工作并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项目管理公司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项目运行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项目的统筹、协调与服务,把好技术、成本和法律等关键关口,及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管控项目进度和风险。希望监理公司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质量第一”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理制度,严格监督,确保船舶设计、材料、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等项目满足各项要求。希望各建设单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精心组织、超前谋划,协调统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船舶建造各项任务,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青岛海洋所、广州海洋局、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签约



    青岛海洋所与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签约



    广州海洋局与中国船级社实业有限公司签约



    广州海洋局与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签约



    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船舶建造工程项目管理...

    近日,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海一行四人到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就人工投放牡蛎礁之后海洋的生态环境变化相关技术进行调研。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介绍了企业基本情况,播放了海洋牧场建设视频,高度评价了天津地调中心重视企业需求的态度,希望能通过合作,为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问题。天津地调中心针对海洋牧场关于人工投放牡蛎礁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双方商定,将合作备案状态调整为立即组织实施。

    天津地调中心王宏研究员及其工作团队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渤海湾西岸牡蛎礁研究,掌握了全新世以来牡蛎的生长环境和地质环境,对支撑该地区相关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已与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首次提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的单位进行合作。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天津地调中心将与地方、企业建立更好的关系,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海岸带地质调查成果的应用,为地方经济和渤海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地调局天津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萍乡富硒富锌产业发展论坛近日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群英荟萃,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卫计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为打造“红色硒锌之都”问诊把脉,商讨产业发展大计,绘就富硒富锌产业高起点发展蓝图。

    地调绘底色,地方绘蓝图。为支撑地方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中国地调局一直将萍乡作为重点地区,针对重大民生问题、特色农业发展、城镇化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地质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项目。2016年~2017年,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组织实施萍乡市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揭示了萍乡为我国罕见的天然优质硒锌同富地区,具有开发天然富硒富锌产业良好的基础条件。调查成果显示,萍乡富硒土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98%,其中无公害富硒土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0.83%,富锌土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2.78%。萍乡市委市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时强调“打好富硒土壤资源品牌”指示精神,瞄准得天独厚的富硒富锌资源,掀起发展富硒农业的热潮。

    应邀参加论坛的中国地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在致辞中表示,按照“精准对接需求,精准提供服务”的要求,中国地调局在萍乡建立了“地质调查+”工作模式,摸清了萍乡富硒富锌土地分布,为开发富硒富锌产业、精准脱贫、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下一步,中国地调局将加大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力度,扩大调查面积,提高调查精度,更精准地圈定富硒富锌土地资源,更科学地评价开发利用潜力,更主动地支撑服务萍乡富硒富锌产业布局。同时,将启动环武功山地热(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开展地热能综合利用区划,提出科学高效利用建议。全面提供技术支撑,帮助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协助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服务特色小镇和地质文化村建设,促进萍乡富硒富锌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产业集群更加壮大。

    位于萍乡莲花县的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的有机富硒农产品和生态休闲基地,长期聘用固定员工100余人,松散合作农户1200多户,覆盖全县8个乡镇。生产的吉内得“冷水硒泉活米”系列产品,先后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中国绿色食品A级证书、中国绿色博览会金奖、香港(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富硒大米等荣誉,产品远销香港、广州等地。

    萍乡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江河在致辞中,对中国地调局派出专家团队指导萍乡开展土壤地质调查并将调查成果无偿移交表示感谢,将以此次论坛作为新起点,广纳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把握特色和优势,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推动富硒富锌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科学化管理、合作化经营;集中连片抓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千亩以上连片富硒富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与核心示范区;着力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涉硒涉锌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红色硒锌之都”品牌、“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校、组织机构的联系合作,共建富硒富锌研究院;支持富硒富锌产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及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富硒富锌+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精品旅游路线和“硒/锌+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近年来,萍乡以“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发展方向,绿色水稻、现代种业、草地畜牧、高效蔬菜、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迅速,走出了一条“生态、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会议期间,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富硒农业技术专业委员会发布了萍乡市富硒富锌产品入选全国富硒农业示范项目的名单,并举行签约仪式。

     

    地质调查助力萍乡打造“红色硒锌之都”

    为地质科学走进大众,服务社会,助力教育,引领滨海市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科学观。 3月28日上午,应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王宏研究员及姜兴钰、商志文高级工程师走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史话讲堂”,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学地理老师、农业部水科院东海所和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以及滨海新区文史爱好者带来了“牡蛎礁与渤海湾西北岸海陆变迁”为主题的科普讲座。

    此次讲座以实物观摩为基础,向观众讲述地质现象,不仅有利于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引导观众探讨和深挖自然奥秘,在揭开神奇的地质历史的同时,提升观众的环保意识。

    讲座现场,王宏研究员介绍了地质环境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姜兴钰以“关于牡蛎”为题,围绕牡蛎的生态习性,介绍了牡蛎个体发育、牡蛎与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改善近海环境的作用。商志文以“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的形成及古环境意义”为题,向与会人员讲述了牡蛎礁的形成与分布、牡蛎礁的古环境意义。她重点介绍了牡蛎礁作为海面标志点,与另两类标志(沉积物和贝壳堤)一起,重建了渤海湾距今1万余年以来的古海面曲线。

    牡蛎作为先锋物种,受到各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全球变暖→海面上升、海洋影响越来越强的今天,建设牡蛎礁可成为海洋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海岸带修复的重要手段。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

    “牡蛎礁与渤海湾西北岸海陆变迁”主题科普走进天津...
      7月21日,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船舶建造工程项目管理及建造监理合同签订会在武汉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学龙出席会议并讲话,青岛海洋所、广州海洋局负责人以及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出席会议。

      会上,王学龙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与青岛海洋所、广州海洋局、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签订了船舶建造工程项目管理合同。青岛海洋所、广州海洋局分别与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建造监理合同。

      王学龙在讲话时指出,海保配套装备项目对落实国家船舶规划,建立和完善我国船舶体系,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升我国基础性海洋油气及矿产资源调查能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王学龙对参与海保配套装备项目各单位,以及参加各阶段工作并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项目管理公司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项目运行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项目的统筹、协调与服务,把好技术、成本和法律等关键关口,及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管控项目进度和风险。希望监理公司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质量第一”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理制度,严格监督,确保船舶设计、材料、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等项目满足各项要求。希望各建设单位,继续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精心组织、超前谋划,协调统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船舶建造各项任务,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青岛海洋所、广州海洋局、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签约



    青岛海洋所与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签约



    广州海洋局与中国船级社实业有限公司签约



    广州海洋局与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签约



    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船舶建造工程项目管理...

     
      开栏的话

      今年两会的一个焦点,就是如何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根源在于,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土地质量状况却不容乐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土壤重金属、残留农药、化肥污染呈蔓延趋势,农产品品质受到一定影响。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启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针对农作物赖以生长的地质环境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科学评价,为农产品的安全提供保障。今天,调查成果已经在各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并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农业地质调查》,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地质工作与百姓餐桌的关系,推动更多地质成果为农产品安全服务。


      在江西丰城、青海平安、湖南新田,富硒土壤的发现和利用,让这些地方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也正是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在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集中展示。

      绿色富硒土地资源的发现,引起青海、湖北、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海南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省根据各自富硒绿色土地资源的特点,进行优质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我国目前发现绿色富硒土地3.6万平方千米

      硒(Se)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地球表面土壤中硒元素的含量分布极不均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42个国家或地区缺硒。就我国而言,有72%的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总体是一个贫硒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富硒农产品作为新兴的保健产品逐渐得到市场青睐。天然富硒农产品的价格是同类农产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畅销海内外。

      市场前景广阔使富硒土地资源也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百姓致富的肥沃土壤。但问题是:到底哪块土地富硒?哪里可以生长出天然富硒的农产品?

      地质背景和土壤性质决定了富硒土地资源的分布。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陆续为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的主要农业产区给出答案。

      截至目前,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系统分析土壤有益、有害元素等各项指标54种,截至2014年年底,完成调查面积188万平方千米,基本覆盖了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等主要农业产区,获得了我国长期以来最为系统、精度最高的土壤各项元素指标数据3000余万个。在调查基础上,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土壤中有益和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弄清了这些元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并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研究。

      通过调查,我国绿色富硒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首次系统掌握。按照国内外通常将硒含量介于每千克0.4毫克到3毫克间的土壤定义为富硒土壤的规定,对已有分析数据的统计显示,我国有绿色富硒土地资源3.6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内耕地面积的3.9%。

      调查同时发现,由于硒特殊的地球化学性质,绿色富硒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东南地区及西北地区,与硫化物矿床、黑色岩系、煤系地层等地质体的分布及东南地区土壤铁氢氧化物富集等密切相关。调查还发现,在绿色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区,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及多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已达到富硒农作物标准。

      富硒产业成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新引擎

      江西省丰城市曾经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市”,水稻种植曾是该市农业的传统支柱产业。而富硒土壤的发现,吸引了多家国内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落户投产,让富硒产业成为丰城特色农业发展新引擎。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查明,江西省丰城市有富硒土壤资源524.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约200平方千米、林地约225平方千米、未利用地约99.7平方千米。丰城市委、市政府根据富硒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区位条件,对该市董家镇泉南村未利用绿色富硒土地15万亩,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利用。截至2014年上半年,已拉动商业投资12.5亿元,实现产值16.8亿元,创外汇200余万美元,覆盖9个乡镇20万人口,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8000多人,年均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丰城市通过对董家镇泉南村未利用地绿色富硒土地的开发,实现了未利用地绿色富硒土地的科学高效利用。

      青海省平安县如今拥有一张亮丽的“新名片”——高原生态硒都。在这里,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了167.88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壤,其中富硒耕地面积为65.11平方千米、富硒林草地面积102.77平方千米,并相继发现小麦、青稞、大蒜、大果樱桃及牛、羊、鸡均达到国家富硒农产品标准。

      这一发现,促使青海省将富硒土地开发和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作为青海农业新的增长点,列入青海省“十二五”规划。平安县委、县政府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根据耕地和林草地富硒土地资源并存的特点,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富硒农作物种植区、富硒农畜产品养殖区、富硒农畜产品深加工区三个产业园区,积极招商引资,在青海环宇农牧实业有限公司、青海藤田富硒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富硒农业园区2013年一年就实现产业增值1.18亿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开启精准利用特色土地新模式

      湖南新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土资源部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定点扶贫县。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查明,新田县境内硒含量大于0.4毫克/千克的土地达到61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的58.44%。新田县委、县政府敏锐捕捉这一重大发现蕴含的新机遇,并根据该县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区域的土壤酸碱条件、重金属含量的背景变化,精准规划每个地块的富硒土地利用方式,开启了精准利用特色土地资源的新模式。

      在新田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新田县信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托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机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模式,形成了富硒水稻、富硒大豆(10万亩)、富硒蔬菜(19万亩)、富硒养殖业(年出笼富硒商品鹅150万羽、富硒鸡20万羽)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富硒产业已成长为该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在湖北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已发现富硒土地资源10068平方千米,其中绿色富硒土地资源2336平方千米。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开发富硒土壤资源作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选择10个重点县(市)开展富硒土壤调查和开发利用试点,力求精准开发富硒土地资源,发挥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益,并整合科研力量,专门成立富硒产业研究院。从2014年起,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富硒产品向和富硒产业转变,形成一批农产品种(养)植、加工龙头企业,以及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加工园区、过100亿元的大县(市)。

      延伸阅读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2001年在广东、湖北、四川等地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

      从2002年起,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国土资源部先后与浙江、四川、湖南等18个省区采取省部合作方式推进调查工作的开展。

      2005年,财政部设立“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由国土资源部与环保部共同负责,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行专项支持,调查工作也随之扩大到全国31省(区、市)。

    点燃“硒”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