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质科学走进大众,服务社会,助力教育,引领滨海市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科学观。 3月28日上午,应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王宏研究员及姜兴钰、商志文高级工程师走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史话讲堂”,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学地理老师、农业部水科院东海所和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以及滨海新区文史爱好者带来了“牡蛎礁与渤海湾西北岸海陆变迁”为主题的科普讲座。
此次讲座以实物观摩为基础,向观众讲述地质现象,不仅有利于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引导观众探讨和深挖自然奥秘,在揭开神奇的地质历史的同时,提升观众的环保意识。
讲座现场,王宏研究员介绍了地质环境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姜兴钰以“关于牡蛎”为题,围绕牡蛎的生态习性,介绍了牡蛎个体发育、牡蛎与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改善近海环境的作用。商志文以“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的形成及古环境意义”为题,向与会人员讲述了牡蛎礁的形成与分布、牡蛎礁的古环境意义。她重点介绍了牡蛎礁作为海面标志点,与另两类标志(沉积物和贝壳堤)一起,重建了渤海湾距今1万余年以来的古海面曲线。
牡蛎作为先锋物种,受到各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全球变暖→海面上升、海洋影响越来越强的今天,建设牡蛎礁可成为海洋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海岸带修复的重要手段。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