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以“世界海洋日”为契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宁德市自然资源局、国家海洋局宁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及蕉城区自然资源局在福建省宁德市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的科普宣传活动。

    红树林是以草本、藤本红树植物为主体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是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的特殊生态系统,有着“消浪先锋、海岸卫士”的美誉,由于围海造地、养殖及砍伐等人为因素,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分布最北地带即为闽东地区。活动当日,“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以宁德三都澳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成果为基础,采取展板海报、宣传手册、海相古生物化石标本等展示方式,向宁德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宣传和讲解海洋生态系统、海岸带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极重要价值等科学知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增强关注海洋、珍爱地球的生态保护意识。

    央-地联合,“保护红树林”计划在闽东进行

    4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以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为契机,联合宁德市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部宁德海洋中心等10家单位,在福建省宁德市举办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普及地球科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

    活动当天,南京地调中心科研工作者走进街道、社区、学校,向广大群众、师生分发宣传手册、海报和文创等特色宣传材料,材料内容涵盖地球日“全球塑战”、生态环境治理、耕地保护和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等不同主题。科技工作者结合近年来省部战略合作协议取得的丰硕成果,现场讲解地球演化历史、海洋生态环境、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微塑料污染危害等科学常识,引导全民树立“以自然之道 养万物之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生态。我国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持续推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和绿色降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本次地球日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增强了民众的生态环保、耕地保护和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意识,引导大家以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加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列。

     
     
    谐共生——南京地调中心在宁德市成功举办“世界地球日”主...

    百年前,青年为了祖国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喊,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广大团员青年秉承先辈精神,立足平凡岗位,以青春之名,用奋斗之姿,续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在举国上下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全团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之际,中心团委组织开展了第三届青年岗位标兵评选活动,共表彰青年岗位标兵5人、支撑服务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优秀青年13人、优秀地质青年12人。他们扎根地质调查一线,坚守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广大团员青年树立了可学可比的榜样。

     

    用行动践行千年大计——青年岗位标兵于俊杰

    该同志2005年入职至今多次荣获中心优秀职工、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为局首批填图科学家;主持完成了财政部、地调局、江苏省等多个地质调查及科研项目;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10篇,EI检索1篇,SCI检索2篇,初步建立了一支以青年为主的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军事地质和“双评价”研究团队;深入落实地质调查支撑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省部合作协议,在宁德市“双评价”、福州新区污染排查等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有效实现成果转化,相关成果得到自然资源部部长、福建省委书记、省长,福州市委书记等领导批示肯定。

    图为于俊杰同志在第四纪地质钻探现场取样、编录

     

    水文地质青年助力赣南脱贫攻坚——青年岗位标兵刘林

    该同志长期坚守野外一线,2013年入职至今一直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作为项目副负责或技术骨干参与地调科研项目4项,完成成果报告10余份,其中7份成果报告获评优秀;在工作中勇于创新,获得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公开发表论文9篇,其中中文核心6篇、EI检索1篇、SCI检索2篇,出版专著1部;负责完成了所在工程和项目的科普任务;负责赣州脱贫攻坚找水打井成效显著,获部局领导表扬批示3次。2020年,该同志还荣获局优秀青年称号。

    图为刘林同志给凌月明副部长汇报找水打井进展情况

     

    面对挑战,积极探索——青年岗位标兵张晓东

    该同志2009年入职至今先后承担或参与多个矿产地质调查及科研项目,其中有3个项目的成果报告获评优秀,公开发表论文5篇。2019年,结合岗位调整,该同志主动适应新形势,从地质调查转型升级发展的大局中准确寻找定位,精准对接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需求,做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结合部省战略合作,参与完成的宁化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试点、长汀水土流失综合调查,获得部、局领导批示,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及专家的肯定。

     

    图为张晓东同志在福建武夷山开展生态地质调查

     

    步丈天下,胸怀更古——青年岗位标兵孙建东

    该同志2012年入职以来,一直从事钦杭成矿带及周缘区域成矿规律、矿产预测及勘查工作;承担或参与了5个矿调项目,其中有4个项目的成果报告获评优秀,公开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EI检索论文1篇、核心3篇,出版专著1部;构建了成矿带矿床理论体系,带动了六百余万元横向和省地勘立项资金,促进了研究团队的成长;作为赣南脱贫攻坚矿产地质调查团队一员,该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图为孙建东同志在江西赣县开展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工作

     

    青春不惑——青年岗位标兵朱筱婷

    该同志2006年入职至今,连续多年荣获中心优秀职工、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做完、做细,到做好、做精,不断给自己树立新目标;工作中始终把讲政治、顾大局放在首位,勇于面对,善于思考,有效支撑服务了中心制度建设和“减负增效”工作;作为中心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服从命令听指挥,认真做好中心疫情防控信息收集、汇总、报告等工作,为中心“零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为朱筱婷同志在办公室工作场景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心团委号召广大团员青年深刻把握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青春之花为推动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而绽放。

    南京地调中心表彰第三届青年岗位标兵及优秀青年

    2019年4月2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福建省宁德自然资源局、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在福建省宁德市以“走进地球、了解地球”为主题举办第50个地球日科普活动,近万名群众及学生参加了此次科普活动,受到了强烈关注,《闽东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本次科普活动,提高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影响力。

    本次科普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科普宣传阶段在福建省宁德市万达广场举行。南京地调中心、福建省宁德自然资源局、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共同完成了第1阶段的宣传工作。市民在志愿者引导下观看了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并踊跃了解“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志愿者通过现场讲解、微信关注、转发、现场互动等活动向市民介绍了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阶段为科普讲座阶段。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彭博助理研究员、陈荣副研究员受福建省宁德市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邀请,分别做了题为“沧海桑田话宁德-用化石讲述海岸带的前世今生”和“认识火山”的科普讲座。除现场讲解外,在新、老校区进行了同步的视频直接,两个校区共计5000多人听取了科普讲座。

    本次科普活动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增加了对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这一自然资源新理念的认识。

    科学宣传活动现场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老校区科普讲座现场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新校区科普讲座现场

    宣传现场群众观看各类标本

     
    南京地调中心宁德海岸带项目、武夷山松溪——庆元项...

    2018年5月18日,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华东项目办)在福建宁德组织召开了“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央-地协调联动推进会”。这次推进会旨在进一步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央-地协调联动推进项目机制,会议紧密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政府需求、探索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如何支撑福建生态文件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首先,项目负责人从城市需求、部署思路、工作进展和预期成果四个方面向宁德市政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宁德市政府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宁德开展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予以肯定,并指出本次工作思路清晰、方法可行,目标任务都是宁德市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期成果将为宁德市城市规划、资源开发利用、防灾减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宁德市政府表示会全力支持,做好对接服务工作,建议下一步明确责任、成立联动小组,由市国土局具体落实。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组要和地方政府、地质队伍加强沟通合作,建立中央-省-地方三级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宁德海岸带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实施,服务宁德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湿地保护与修复、围填海生态评价以及其它海岸带基础地质问题,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效建议,为宁德市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此次推进会的召开进一步加强了三方交流,明确了下一步工作重点,为宁德陆海统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及指导作用。

    宁德市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地矿局、宁德市国土局、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地调局青岛海洋所、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央-地协调联动推...

    2021年6月25日,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及第31个全国“土地日”,展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导社会重视科学规划、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宁德市自然资源局、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在福建省宁德市共同开展第31个全国“土地日”科普宣传活动。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此次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百年党史中土地革命等重要篇章以及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等重要内容,通过对闽东土地革命开展情况、土地政策的百年沿革与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与展示,以历史的说服力引导和带动社会民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现实的约束力指导和增强社会民众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规划意识,引导公众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遵守土地法规。

    南京地调中心结合地质调查成果,利用宣传手册、成果展板、地质标本等材料,深入浅出地向现场民众讲解了“土地日”起源、土地资源现状和形势,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富硒土地调查、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地质调查工作,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册数千份。  

     

     

    南京地调中心在宁德市开展第31个全国“土地日”主题科普宣...

    按照2021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要求,确保监测预警设备在汛期发挥防灾实效,2021年5月10-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了地质灾害技术专家组,赴福建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现场调研指导工作。

    地质力学所技术专家组与福建省地质灾害专家遵循“市州全覆盖、项目全覆盖、灾种全覆盖、单位全覆盖”的要求,检查了由三家施工单位以及两家仪器提供商完成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点,抽查了278处灾害点的监测预警仪器安装和运行情况。共同完成了福州市、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和龙岩市7个市44处地质灾害点的野外抽查工作,抽查监测预警仪器420台。专家组对照实施方案,对监测预警仪器设备的安装位置、安装流程、运行情况以及预警机制等项内容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省厅和施工单位反馈。

    下一步,地质力学所将按照部局统一部署安排,与福建省加强联系和沟通,运用好科技手段,确保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挥防灾实效。

    专家组检查GNSS设备

    专家组扫描雨量计二维码查看雨量数据

    地质力学所专家组赴福建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

     

    宁德三都澳海湾

     

    项目组在三都澳海湾进行海底地形测量

    宁德发展遭遇“卡脖子”难题,地质调查项目因需发力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昔日的宁德,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工业基础一穷二白,一度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而今的宁德,已形成不锈钢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锂电新能源、铜材料、新能源汽车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宁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卡脖子”问题。在福建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支撑服务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统筹谋划部署中央和地方地质调查工作,倾力打造部省联动的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典范”。其中,宁德便是主战场之一。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介绍,宁德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城市供水安全、湿地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生态格局调整等方面,都急需地质调查工作提供解决方案。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宁德市人民政府、宁德市自然资源局,构建中央—省—地方协调联动机制,打破专业界限,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从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生态5个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相融合、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调查。

    破解海岸带生态问题,为“蓝色海湾”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017年,在原福建省林业厅确定的第一批50处省重要湿地名录中,有13处位于宁德。

    宁德被称为“大黄鱼之乡”,我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然而由于非法围填海扩大滩涂养殖规模,宁德沿海湿地面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态功能退化。

    项目组通过开展不同历史时期多源卫星遥感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生态指标测试等工作,系统查明了环三都澳地区岸线、湿地、围垦尤其是湿地红树林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经调查,宁德环三都澳湿地面积在22年间减少了26.79平方千米,其中有5.43平方千米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湿地退化有3点原因:一是沿海围填海工程建设,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三是外来生物入侵。基于以上调查成果,项目组提出开展滩涂互花米草清除试点工程、“退养还湿”等建议,修复滩涂原生生态系统。

    项目组对三都澳海水与底质的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和微塑料等污染物的类型及分布进行了取样调查和分析测试,摸清了三都澳海洋生态环境现状。据分析,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宁德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营养盐含量的升高主要在丰水期,说明营养盐主要是陆源输入;另一方面是湾内养殖规模大、密度高、无序粗放,投放的饵料严重加剧了湾内的富营养化程度,导致海湾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且亚硝酸浓度远大于其他河流和海洋自然水体,溶解氧含量普遍较低,形成了“富营养、藻类少、养殖灾害多”的特征。

    根据地质调查成果,项目组建议从3个方面加大整改力度:一是大力推进陆域污染物排放治理,有效遏制三都澳富营养化趋势;二是全面改善海域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有效发展海上旅游业;三是加强水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这些调查成果及建议为“蓝色海湾”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全面支撑了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有效推动三都澳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

    深化开展“双评价”,支持形成山海联动新格局

    宁德市近年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沿海与山区联动,着力建立高质高效的经济生态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项目团队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陆地和海洋联动的模式,精心部署了宁德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双评价”):围绕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性、水土保持性和生态敏感性等关键要素,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为宁德市打造“两带一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奠定基础;遵循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的发展思路,提出“两带多翼”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特色乡土、优质多样的山地农业和绿色生态海洋渔业并重发展;从海陆统筹的角度,提出宁德市“一带一轴一线”的城镇发展建设格局,着力强化宁德中心城区功能,依托中心城区辐射及沿海区位优势,积极培育择优发展县级市、中心镇,坚持走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中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评价工作不仅对宁德市自然资源禀赋和问题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还为宁德市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三区三线”优化调整建议,有效支撑宁德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得到了宁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结合地质调查和“双评价”工作成果,以需求为导向,项目组编制了《宁德市资源环境图集》。图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宁德市自然资源分布、地质条件、生态地质、地质环境等本底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是宁德市首套将自然资源与基础地质相结合的权威资料。宁德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图集是市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及时雨”。

    推进特色资源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是福建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项目团队在宁德蕉城区的飞鸾镇、三都澳镇、漳湾镇、下白石镇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村镇,部署实施了特色农业地质调查、地热资源勘查和扶贫找水等“一揽子”工程。

    飞鸾镇地处沿海山区,当地出产的水蜜桃、龙眼、橙子等农副产品味道好、品质佳,在宁德市小有名气。为支撑服务当地种植业发展,根据项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调查团队发现飞鸾镇等村镇拥有富锌富硒土地3150亩,并据此提出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根据这些建议,当地正在着手打造富硒农业产业园。

    雷东村地处漳湾镇东北部,是沿海半岛上的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畲族村。由于地势陡峻、汇水面积小、地表径流短、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找水条件较差,喝水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重大问题。项目组了解到这一情况,部署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成功找到3个含水层位,并打出日出水量达300余吨的水井,基本满足了雷东村350户1500多名村民的日常用水需求。目前,蕉城区政府已将此井作为应急水源示范点予以储备。此外,项目团队在岚口村、兴贤村和邑板村等地实施的9口水井,日出水量累计达1900余吨,水质达到矿泉水等级,成功解决了闽东革命老区7个自然村上千户百姓的日常饮水问题。

    相较福建沿海其他地区,宁德市在地热资源勘查和利用方面一直未有进展。为推进宁德走绿色发展之路,项目团队系统梳理收集已有地质资料,圈定飞鸾镇目标靶区并实施地热探测井,探明孔底500米深处水温39.2℃,水量1600吨/天,为宁德开展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滴水可穿石。美丽的宁德正以更强劲的步伐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今后,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将继续围绕城市安全、生态修复、蓝色海湾、乡村振兴等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助力宁德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奏响闽东山海协奏曲

    2019年3月20-2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赴福建省宁德市,组织“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武夷山松溪-庆元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全国地质遗迹立典调查与评价”三个项目组的同志,对工作区内的火山岩、红树林、湿地、围填海工程等进行了野外考察。

    考察组结合野外考察发现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指出各项目组应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协调联动的优势,精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考察组同时分别对各项目组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宁德海岸带项目应进一步做好陆海统筹工作,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调查方法体系,继续保持与地方政府良好的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宁德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念好宁德的“山海经”;二是武夷山松溪-庆元项目在宁德地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服务水、工、环、地质遗迹等工作;三是地质遗迹项目对该地区地质遗迹进行摸底调查,为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故事”理论依据;四是华东地质志项目开展综合研究及图件编制,反应宁德地区最新的研究成果。

     

     
    多学科碰撞 提升成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