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春天是东北最好的季节,一场透彻心扉的春风吹过,吹醒了大兴安岭皑皑白雪下沉睡的大地,吹绿了广阔平坦的松辽盆地,吹化了蜿蜒千里的辽河。伴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面铺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调查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东北地区13个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基础地质支撑。基础团队长期从事野外一线的基础地质工作,为了探寻地学奥秘,他们不畏丛林沼泽、不惧严寒酷暑,调查一个个露头、分析一组组数据、绘制一张张图件。他们以孜孜不倦、坚持真理、以苦为乐的地质调查精神,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向人们展现了白山黑水的地质史卷,让人们领略了沧海桑田的地壳变迁。

     图1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合影

    近年,基础团队聚焦找矿突破需求,积极统筹谋划,主动担当作为,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亚造山带与古生物调查研究、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等传统优势学科方面成效显著,为服务东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变质基底调查崭露头角,创新性成果明显

    该项工作带头人主要由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陈井胜副主任、赵辰和张超三位博士组成,近年主要致力于地球古老克拉通岩石圈早期构造演化样式及变形特征(以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冀东地区、鞍-本地区等为研究重点)、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辽-吉造山带构造演化等。通过地质填图和基金项目工作的开展,近年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团队赵辰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置身于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构造体制研究中。面对常年和爱人两地分居的状况,并没有影响他坚定的地调科研脚步。通过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1:5万区调项目,在华北冀东地区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厘定出冀东安子岭花岗绿岩带为典型的穹脊构造样式,冀东太平寨高级变质区为卵形构造域,为古板块重建以及探索板块构造在地球上的启动与演化机制提供新的构造地质学证据。

    在张立东研究员和邢德和正高级工程师都曾是基础地质室的“老主任”,通过他们主持的“辽东-吉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创新提出了“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元古代洋板块地层系统,重新厘定了硼矿等矿产资源产出的建造构造特征,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新资料。目前,两位先生虽已退休,却还在为沈阳地调中心的发展奉献着余热和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陈井胜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通过主持“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大规模辉绿岩床群侵位机制及古环境与古地貌响应”联合基金项目,发现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地区存在多期次基性岩浆活动,这些岩浆活动总体与全球13-14亿年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有关,使得我国元古代构造岩浆活动与全球构造事件接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这一成果背后,也是他强忍着岳父岳母常年卧病在床、自己父母身体也不乐观的情况下的艰辛付出。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室主任汪岩正高级工程师,同时任基础地质室党支部书记,平日大部分时间需要处理基础地质室的全面工作,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地调科研的步伐。通过主持的“松辽盆地西缘扎赉特-巴林左旗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在内蒙古东南部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一带新发现古元古代一套变质杂岩,为中亚造山带南部的微地块的成因和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团队钱程硕士和张超博士,家里孩子小,没人帮忙照顾。但是通过主持的“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的开展,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地质成果,如新厘定出了“龙江-乌兰浩特微地块(27-14亿年)”,为兴蒙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格局的厘定提供了新资料。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和他们的爱人和家庭默默奉献和坚定支持密不可分的。

    另外,沙特阿拉伯地盾精细填图项目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首次走出国门,与世界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技术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陈井胜博士与团队成员李斌、尤洪喜、孙巍和江斌等人员克服了全新的填图理念、地质条件和恶劣气候带来的不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在异国他乡传递着中国基础地质人的精神。目前已完成了3幅1:10万地质图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地质图说明书的编写工作。这不仅是基础团队个人业务能力的展示,更是团队协作的胜利,为沈阳地调中心建立国际化区域地质调查队伍、培育国际化地学人才、打开国际化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造山带团队接力再奋进

    中亚造山带精细解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伴随着沈阳地调中心的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上世纪80-90年代,以唐克东研究员为代表的沈阳地调中心老一代专家,组织我国北方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联合进行基础地质研究,为东北地区构造格架的建立和古亚洲洋的演化历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1∶100万东北地区构造体系图及其说明》、《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一集-第五集)等大量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建立了西拉木伦加里东弧-陆碰撞褶皱带和东乌珠穆沁加里东陆缘活动带,将锡林浩特杂岩解体为俯冲-增生杂岩和陆缘火山-碎屑岩南北两带,当前许多重要地质问题的主体认识依然遵从这一时期的综合研究成果。

    到了二十世纪初,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逐渐加快,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工作的开展,为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奠定了基础,以张立东、付俊彧、刑德和、汪岩、杨晓平正高级工程师等为代表大区专家,在林西-巴林左旗-法库新发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蛇绿构造混杂岩,提出了“双向俯冲”模式,确定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位置及时限;解体了华北板块北缘构造带和扎兰屯岛弧带的物质组分,复原了洋壳的俯冲过程;完成了东北亚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提出了古亚洲洋构造域是古生代造山带镶嵌一系列微陆块的基本格局。

    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持续开展与综合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中亚造山带研究团队的年轻一代接过前辈手中的火把继续在探索之路奋进。如,张超、钱程、秦涛、杜继宇、李斌、那福超、马永非、时溢、张丽等技术骨干,他们以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为目标,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青年学者,从图幅尺度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扎进露头尺度的精细研究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东北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列原创性研究成果:解剖了法库-昌图-公主岭-双河镇地区的构造混杂岩,明确了古亚洲洋南部大陆边缘系统组成和结构;将原划“扎兰屯地块”重新厘定为早古生代弧盆系;新识别出一系列古老微地块等。他们以年轻人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潜力,持续推进精细解剖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工作;他们以火热的热情和坚毅的信念,接过前辈手中的大旗,用自己的青春书写新时代的地质印记。

    发挥传统优势学科作用,古生物团队持续发力

    地层古生物是沈阳地调中心的优势学科,研究团队具有优良的传承和深厚的积淀。自1962年建所以来,特别是上世纪60-90年代,老一代专家们为东北地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各门类生物化石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等大量地层古生物论著的出版与发表,在古生代腕足类动物群、安加拉植物群,中生代林家植物群、羊草沟植物群、热河生物群、黑龙江鸡西—龙爪沟生物群以及木化石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展现了沈阳地调中心在该领域曾处于国内一流水平、部分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该时期是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的辉煌四十年,团队人才济济,生物门类齐全,涌现出多个分支学科的专家。如:黄本宏、郑少林、张武三位研究员是古植物学界顶级专家;张立君研究员不仅是介形类专家,而且掌握东北地区大量区域地质资料,被称为“活地图”;王五力研究员既是是叶肢介类等无脊椎动物专家,又是大地构造专家;谷峰老所长擅长双壳类,苏养正研究员擅长腕足类,郭胜哲擅长珊瑚、蜓类等。他们足迹遍布东北,为东北地区基础地质研究以及能源矿产寻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持续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有关早期被子植物及银杏类化石的研究曾合作在美国《Science》及英国《Nature》杂志共发表了3篇论文,木化石研究成果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以上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二十一世纪早期,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张立东、邢德和、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等研究员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在辽西地区开展了1:5万北票等4幅区调,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出版了《辽西义县组-冀北大店子组火山-沉积地层对比》、《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等专著,发表了一系列地层古生物论文,将地层古生物研究推向另一个高潮。然而,即便如此,受上世纪末期地质行业大萧条的影响,地质人才断层、流失严重,导致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学科逐渐没落。

    可喜的是,随着新一轮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大量古生物化石点的新发现和一系列新进展新认识的取得,促进了新一代地层古生物研究团队的成长,如:张渝金、张德军、公繁浩、黄欣等。他们不忘初心,坚持专业,长期工作在野外第一线,为与国内、国际学科研究前沿接轨而努力。基础地质室副主任张渝金正高级工程师,作为沈阳地调中心新一代古生物人的代表,联合沈阳地调中心古生物学者和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青年老师们,针对国家需要导向,积极申请项目,开展东北地区的地层和古生物工作。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创新平台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心区创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新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新材料,建立了8个新属种化石,建立3个孢粉植物组合序列,首次证实了我国东北地区中侏罗世末曾存在寒冷期等,建立了晚中生代温室气候期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重要成果,为我国东北地区侏罗纪植物群演化、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团队将以“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古生物陈列馆”为主要平台,合作建立沈阳地调中心的地层古生物工作基地,在人才培养、学术研讨,科普宣传等方面,积极与各大地质院校、研究院所、地方或国家地质博物馆等单位交流合作,以提升沈阳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学科的影响力。

    智能驱动与数据更新,综合地质编图工作持续跟进

    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团队有这样的三位老同志,他们是付俊彧、杨晓平和汪岩三位同志,都是地质矿产正高级工程师,具有丰富的野外调查、综合研究与地质编图经验,是沈阳地调中心基础地质和综合编图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先后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参加工作,三十多年的地质调查研究风霜雪雨,斑白了他们两鬓,常年的野外地质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书架上、收纳箱中保存的一本本专业著作以及工作心得,记录了几十年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峥嵘岁月,特别是东北地区著名的三道湾子金矿、三合屯金矿都是他们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的找矿线索,并顺利转变为勘查目标,成就大、中型金矿床。特别是汪岩和杨晓平同志,爱人都在齐齐哈尔工作,两地分居已十年有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前进的脚步。作为为地质奉献了青春和智慧的老兵,他们现在依然在东北大地上奋笔疾书,为了找寻地质演化的真象,跑遍了东北大地每个角落,实时跟踪实施项目的进展,形成了500余份大比例尺剖面和素描图,开展了多次野外交流会,集成了500余幅1∶5万区调成果,参考了2000余篇文献,带领包括宋维民、刘英才、张广宇、那福超、庞雪娇、陈井胜、钱程、张超、张渝金、唐振、施璐等一众年轻的地质骨干,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东北)(1:1500000)及说明书》、《东北地区1∶150万大地构造相图及说明书》、《中国东北及邻区1∶25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完成了东北地区1∶50万无缝整合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按照洋板块地质学思想编制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和东北地区1∶100万地质图、1∶200万洋板块地质构造图、1∶200万岩浆岩地质图、1∶200万变质岩地质图等,并在此基础上编著并出版了《大兴安岭古生代“洋板块地质”研究进展》;编著并即将出版《中国区域地质志▪大兴安岭志》、《中国区域地质志▪东北志》。这些综合编图与研究成果,对古元古代辽吉洋、古生代古亚洲洋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矿产资源、能源的控制作用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启了大兴安岭及东北地区洋板块地质综合研究之先河,极大提高了东北地区成矿基础地质背景的认知水平。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三位老同志之间团结互助,对待工作尽心竭力,协同提高业务水平;在团队建设中一直以身作则、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年轻人做出榜样,不忘沈阳地调中心“老带新”、“传帮带”的光荣传统,在业务上悉心指导年轻技术人员,促进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为形成研究室精诚团结、协作共进的学术氛围、造就研究室高凝聚力奋发向上的业务团队作出了表率。那些经过岁月锤炼的经历、镶嵌在地质图及研究报告中汗水、对青年人成长的悉心指导,一直是沈阳地调中心区调人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在熠熠生辉的成果背后,是所有基础团队成员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们有父母,想为日益衰老的父母多锤几次背;他们有家庭,也想为日夜操劳的妻子分担家务;他们有子女,更想为可爱灵动的孩子讲故事、盖被子。在茫茫林海、在崇山峻岭、在荒茫沙地,纵然荆棘满目、浑身泥泞、满面尘土,经历了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高峰和低谷,他们的眼中始终有光,心中始终坚信,执着坚守、孜孜不倦地献身东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正如古人谚语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近年基础团队成果显著,先后完成1∶5万区域地质填图80余幅(其中全国特优图幅2幅、优秀图幅6幅)、1∶25万区域地质填图2幅,编制小比例尺综合图件与说明书5套,撰写科技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批国家基金8项、科技平台课题3项。这些成果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不同断代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

    目前,沈阳地调中心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三性工作定位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继续充实发展“基础团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分专业更加细致建实基础团队下设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陈井胜、赵辰、张超)”、“中亚造山带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超、杜继宇)”、“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渝金、张海华)”、“地层古生物调查研究团队(带头人:张德军、张渝金)”和“数据更新与综合编图团队(带头人:付俊彧、杨晓平)”,提升不同断代、不同构造域影响下的成矿地质背景综合认知水平,进而建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东部大陆边缘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辽西中生代地层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相信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沈阳地调中心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在基础团队“老带新、传帮带”精神的感染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坚信“心有所向,行则将至”!“找矿求突破,基础在先行”,乘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东风,基础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作为,为沈阳地调中心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找矿求突破 基础在先行——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

    保障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可持续性并提高其应对未来全球升温的能力,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张承坝上高原成果斐然的人工林出现大面积退化现象,提醒我们需要精细化调整生态修复策略以更好适应自然环境背景与气候变化趋势。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地表基质调查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从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角度提出了一条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解决思路,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

    张承坝上高原三北防护林退化照片

    月亮湖萎缩照片

    研究团队通过坝上高原月亮湖岩心和塞罕坝地区天然风沙和黄土沉积剖面,在碳十四测年年代学框架下,利用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碳同位素比值、孢粉、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环境指标,建立了冰消期以来区域气候-环境-植被变化序列。研究认为,中全新世适宜期可作为现代升温趋势下的环境相似型,其植被组合可作为当下生态修复工作的参考。据此指出,坝上高原未来的生态修复工程不适合继续大规模植树造林,而是需要借鉴环境相似型期间的自然植被组合,采用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类型实现植被修复后的群落平衡,落叶松、蒙古栎、云杉、白桦、山杏等乔木类型需要被纳入生态修复中的植物备选库。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atena 和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殷志强正高级工程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河北地质大学贾红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他研究人员分别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理研究所。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和河北地质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等支持,野外工作期间得到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塞罕坝机械林场等相关部门人员的大力协助。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地表基质团...

    为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4月20-22日,挂靠中国地调局水环所的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试验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基地、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举办了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向广大市民发放宣传页、展出地下水资源地热干热岩主题宣传图板、参加河北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访谈、中国大学生地学科普联盟签约赠书、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环境应急监测车进校园,中国科协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污染防护传播专家团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团队联合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和河北地质大学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全民节约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快创建节水型、清洁型社会。

    4月20日,依托水环所建设的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试验基地、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基地(深州)举办了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地下水故事”为主题的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河北省衡水市后营小学和南张家庄小学的200余名师生认真聆听了地下水来源与存储、地下水超采与污染、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调查、河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水文地质相关的科普知识。

    4月22日,水环所组织相关各部门参加了由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主办,河北地质大学承办,河北省环境保护厅、中国地调局水环所、河北省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河北广播电视台等多家联合协办的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国土资源部宣教中心副主任桂梅,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聂英武、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副校长毛磊,水环所副所长张兆吉、科技处副处长刘林敬,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贾利民,地质出版社总编王章俊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近4000名社会民众及师生自发地参加到活动与宣传中。活动期间,首批国土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张训华研究员作科普报告,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参政议政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水环所程彦培研究员就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开采利用、加快清洁能源利用防治大气污染等内容接受了河北电视台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采访。

    活动现场举办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主题展览,围绕干热岩资源分布及潜力、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国地下水资源现状、过量开采地下水严重后果、河北平原地下水资源量、如何喝上放心水、地质灾害预防、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果等图板,为广大学生和市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宣传教育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益的强烈意识。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科研人员现场为市民展示了各种水样测试方法,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生活用水常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兴趣。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地下水科学及水工环地质调查,水环所把国土资源部环境应急监测车开到了活动现场,对环境应急仪器进行展示。

    水环所还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了重点实验室,河北正定中学的200余名师生和市民群众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同位素实验室、纳米修复实验室、孢粉实验室、地下水动力学观测井、大型蒸渗仪系统、气象观测站。实验室研究人员为参观者耐心讲解了实验操作程序及仪器原理,了解了如何测试水的来源、水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对地学科普知识的兴趣。现场还为广大师生发放了具有纪念地球日环保主题的笔和本,为市民群众发放了宣传手册。

    通过举办地球日活动,切实让社会公众了解到珍惜地下水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注、支持和参与国土资源保护及有效利用的良好氛围,为联手实现建设美丽河北共献力量。

     

    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启动仪式在河北地质大学举行

     

    3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

     

     水环所科研人员接受媒体采访

     

     出席活动的领导观看展板

     

     介绍河北地热资源分布利用

     

     现场水样测试并回答市民提问

     

     市民参观环境应急监测车

     

     学生现场试验观测

    水环所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在河北地质大学举行

    2019年7月18日,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在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杨振京研究员作为特邀专家,作了题为《白洋淀地区多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研究》的特邀报告,详细介绍了科研团队在白洋淀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白洋淀地区第四纪、全新世、2000年和现代气候变化的特征,利用粒度、孢粉和地球化学元素等多种指标重建了白洋淀地区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化序列,并且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提出了生态环境方面的思考和建议。研究生和雅杰在分会场5(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专题)作了题为《内蒙古东南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研究》的专题报告。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本次年会会期2天,以“地理空间、人地和谐、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多角度、多视角的地理学术研讨交流。会议邀请了12位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设置了7个专题,安排了94个专题报告,与会代表们就区域协调与绿色发展、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生态环境优化与自然地理学、全域旅游与经济转型、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大数据应用与GIS遥感技术和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78所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地理专家以及五台山管委会、宁武县委县政府、忻州市教育局等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地理学是研究陆地表层自然、人文要素和区域系统的分布格局、变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区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与地理学相互补充,各有所重。随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断交融,取得长足的发展。中国地理学大会是国内地理学领域专家学者展示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逢单数年召开区域性的年会,逢双数年则召开全国性的年会。中国地理学大会兼容并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在全国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大会。

      

    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开幕式

      

    杨振京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

      

    在读研究生和雅杰在作分会场报告

      

    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合影

      

    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闭幕 

    水环所参加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学术年会

    未来,我国北方地区如何更好地开展大规模科学绿化,有针对性地解决“种什么树,在哪里种”等科学问题?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科研人员通过在塞罕坝地区开展地表基质调查,以及孢粉古环境古植被群落重建和历史地理学研究找到答案。

    塞罕坝作为京津地区的水源卫士、风沙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扩大规模造林意义重大。研究人员在该地区研究发现,距今6000至2000年的暖湿期与当前气候条件十分相似。当时的优势乔木树种有桦、栎、松、胡桃、榆、落叶松、鹅耳枥等,灌木以山杏、沙棘和杜鹃花为主,草本主要为蒿、藜、禾本科等。研究人员在对塞罕坝地区地表基质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该地区主要有玄武岩、花岗岩、风积物、河湖沉积物等地表基质类型。玄武岩基质主要分布于丰宁县大滩-鱼儿山镇一带,以及草原乡、围场县御道口牧场、御道口镇等地,表层土壤层厚度为0.1米-0.3米,风化壳层厚度为0.5米-1米,土壤中氮和钾元素含量较高。其中,致密块状玄武岩垂向柱状节理裂隙发育,可为落叶松等浅根乔木树种生长提供物理空间;而蜂窝状和杏仁状玄武岩保水性较好,适宜樟子松、白桦等深根乔木树种生长。花岗岩地表基质主要分布于塞罕坝地区中部和丰宁县大滩镇和外沟门乡等地,土壤层厚度为0.2米-0.5米,风化壳层厚度为1米-2米,土壤中氮和钾元素含量较高,岩石保水性较好,适宜樟子松、榆树等以深根为主的乔木生长。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建议,塞罕坝周边地区适宜在玄武岩和花岗岩基质区扩大造林范围,推广针阔混交林,并增加蒙古栎、白桦和榆等乡土树种的种植范围。

     

    塞罕坝地区现代稀树草原景观

    地表基质调查支撑服务塞罕坝地区规模造林

    中侏罗世是我国北方主要含煤沉积时期,又是我国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植物化石(包括孢粉)十分丰富的时期。近年来,国外中侏罗世油气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为松辽盆地外围侏罗纪盆地新区、新层系油气找寻提供了新思路。最新圈定的大兴安岭中段龙江盆地具有类似的中侏罗世沉积层,深入研究该地层具有重要的能源矿产找寻意义。

    近期,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张渝金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对龙江盆地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对该套地层不同分布点开展了系统的植物化石采集分析工作。首次发现龙江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大化石由21属34种组成,以蕨类和松柏类为主,苏铁类、茨康类以及银杏类等占一定比例。在蕨类化石研究中首次发现蚌壳蕨科的原位花粉,并建立2个新种。新发现的孢粉化石共计45属73种,主要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主,其次为蕨类植物孢子,建立了中侏罗世Cyclogranisporites- Alisporites孢粉组合。植物化石研究揭示了龙江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可能为一个具季节性变化的暖温带-温带气候的植物群,其古气候可能以暖温带为主,并带有一定的暖温带-温带的低矮山地的气候环境。

    此外,首次测得龙江盆地万宝组中段凝灰岩锆石U-Pb的166.2±1.3Ma、165.2±1.7Ma、164.0±1.3Ma和162.1±1.6Ma等年龄值,整体指示中侏罗世。碎屑岩年龄显示4组峰值,最年轻年龄峰值为167.5±2.5Ma。上述年龄值辅证了龙江盆地万宝组时代为中侏罗世。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地学期刊《地学前缘》上,部分成果在中国古生物学会2018年古植物大会作了专题汇报,并发表了会议摘要。

    与此同时,张渝金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期首次在龙江盆地和扎鲁特盆地中侏罗统地层中发现大量木化石,已鉴定出4属8种,其中有3个新种,分别为Protocedroxylon zhangii sp. nov.、 Protocedroxylon zhalantunense sp. nov. 和Sciadopityoxylon neimengguense sp. nov.。木材解剖特征的变化与气候的演化有关,研究发现木化石的生长轮均很明显,早材很发育,而晚材带都比较窄,表明在大兴安岭中段中侏罗世以温暖潮湿、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的气候为主,而寒冷的冬季较短。该研究成果近期已经发表在国内地学期刊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上。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41702032)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048-04,12120113053900,1212011085210)的联合资助。

     

     

     

     
     
    大兴安岭中段中侏罗世植物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缅海洋地学合作交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洋地质调查与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实施,应缅甸东仰光大学校长觉觉康(Kyaw Kyaw Khaung)教授邀请,10月31日至11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所主要负责人率项目组代表一行7人赴缅甸开展学术交流,在东仰光大学召开“第二届海洋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实质性科学合作”报告交流会,双方共同签署会议纪要,并赴缅甸西部和中部地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地质考察。

    交流会上,中缅双方19位代表围绕陆地和海洋地学研究分别作了口头报告,内容涵盖油气资源调查、大地构造、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地形地貌成因、岩石学、沉积学等多个领域。根据今年4月广州海洋局与缅甸东仰光大学在广州签署的《海洋地学领域合作意向书》安排,项目组代表李学杰、李顺、周娇分别作了“南海的构造特征及演化”、“海南岛西南近海重力柱状样的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和“南海海盆盆西峡谷的形态与结构及其形成演化”专题学术报告,双方代表就报告中兴趣点展开深入交流。报告会后,双方代表组成专家讨论小组,就中缅双方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需求、方向和方式以及科学家互访、人才培养、联合海洋地质调查、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等具体事宜展开交流并达成共识,广州海洋局李学杰教授与缅甸东仰光大学觉觉康校长代表双方签署会议纪要,为进一步推动中缅海洋地学合作奠定了基础。

    交流期间,广州海洋局与东仰光大学代表还先后赴缅甸西部和中部地区,开展了弧前盆地、俯冲造山带、中央盆地的沉积地层、构造特征及演化等一系列野外地质考察,行程近千公里。自南向北先后考察了缅甸伊洛瓦底江现代河道沉积、若开邦古亚(Gwa)地区出露的白垩系蛇绿岩、凝灰岩、始新统泥岩、砂岩地层,丹兑(Thandwe)地区出露于海滨的受强烈剪切作用的始新统灰色砂岩、破裂地层及断层、安(Ann)地区灰绿色蛇绿岩、上白垩统凝灰质砂岩、甲烷气泄露形成的泥火山,马圭( Magway)地区上中新统海陆相地层接触关系、中缅马苏地块奥陶系灰岩、泥盆系白云质灰岩等,采集了一系列的地层产状数据和岩石及河流沉积物样品,为后续孟加拉湾海洋沉积物来源分析和若开褶皱带构造演化研究等提供了前提基础。

    来自广州海洋局、同济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4家单位的18名中方代表,以及缅甸东仰光大学、仰光大学、大衮大学、缅甸地质学会、缅甸石油地质学会、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等多家单位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交流研讨。

     

     

     

     
     
    广州海洋局中缅合作项目在缅开展海洋地学合作交流

    5月19日-26日为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精心筹划部署科技活动周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科技周期间共接待青岛市民和中小学生等12个团体600多人参观学习,向社会公众普及了海洋科学知识,扩大了海洋地质工作社会影响力。

    活动周期间,青岛海洋所根据来访团体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了9个报告,既有专门为低年级小学生准备的“太平洋上的科学漂流”“有孔虫—大海中的小巨人”,也有适合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大自然的杰作—神奇而美丽的地貌”“深海探秘”“花儿与海洋-孢粉的故事”“寻找海洋石油”“可燃冰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沉睡数亿年,而今话能源-笔石”等6个报告,还有适合大学生的“地质勘探简介”。

    科普志愿者走进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小学为五年级部3个班级作了“海洋地形与海底资源”的科普报告。在海洋地质科技馆,志愿者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市民介绍了地球结构、地球演化、板块构造、海底扩张学说、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研究内容、海底地形地貌、海洋中的矿产资源、海岸带环境等知识,以及馆中收藏的各类岩石矿物标本、古生物化石。在可燃冰专题科普展区,志愿者向来访人员展示了实验合成的可燃冰样品和3D打印的可燃冰分子模型,能够体验深海冷泉、热泉景观的虚拟现实(VR)装置等。

    此次活动中,青岛海洋所专门部署制作了“一带一路”海洋环境地质专题科普展板,介绍了青岛海洋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合作开展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公众通过观看展板,深入了解了“一带一路”的概念、内涵与意义,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合作等知识,了解了我国海洋地质研究人员赴有关国家进行海岸带地质合作的情况。在得知青岛海洋所每年对东盟国家的科技人员开展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培训,派科学家携带仪器设备帮助他们做海岸带调查与研究,填补其海洋调查空白,为其海岸带开发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了重要支撑时,参观的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据悉,为充分宣传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突出成就,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加快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为新时代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决定2018年继续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为“科技创新强国富民”。

    前来参观的部分团体

    科普志愿者在科技馆进行讲解

    科普志愿者向学生作科普报告

    科普志愿者向参观者讲解可燃冰知识

    青岛海洋所举办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科普宣传与教育活动,普及地下水科学与知识,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于第49个地球日以及科技活动周期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了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北省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年代学与水文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试验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基地。

    4月25日下午,河北正定实验中学师生约300人一行参观了水环所正定实验室以及野外试验场。在同位素分析实验室,实验人员向广大师生介绍了地下水测年技术的碳十四测年前处理、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水质分析技术,并对师生们提出的分析仪器的原理,用途以及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在孢粉分析实验室,师生一行听取了孢粉学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在实验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了孢粉形态观察与分析试验,激发了同学们探索科学奥秘、培养科学精神的兴趣与情怀。在野外科普基地,工作人员围绕地下水来源与存储、地下水超采与污染、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调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向到访师生讲解了水文地质相关知识,并实地参观了科普基地的自动气象站和大型蒸渗系统,使到访师生对水文研究工作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上述科普活动,切实让社会公众了解到珍惜地下水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注、支持和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水环所在第49个地球日活动期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重点...

    4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联合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教育厅在河北正定中学举办庆祝第49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大讲堂”活动。

    科普大讲堂上,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协科普传播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调查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热学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水环所副总工程师王贵玲研究员作了题为《地热能—身边的清洁能源》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彦斌研究员结合自己4次南极科考经历作了题为《南极—神奇的大陆》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矿床环境评价研究室主任赵元艺研究员作了题为《美丽的北极:矿产与环境》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微体古生物与古生态学科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中国孢粉学会理事杨振京研究员作了题为《神奇的孢子和花粉》的报告。四位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地讲解了关于地球科学和大自然的奥秘,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取报告,时而记录,时而因科普专家生动的讲解发出阵阵欢笑。报告结束后,同学们都很激动地和老师们说这次听报告受益匪浅,而且通过和科学家零距离的沟通,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在做什么,科学家那种为追求科学而放弃一切的精神也鼓舞了他们。其中有同学还说,他曾经想当一名科学家,但是科学家在他的脑海里变得慢慢很模糊,通过今天的活动,他又重新找到了方向,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和四位科学家一样的有志之才。

    会议指出,人类并不拥有地球,而是属于地球,46亿岁的地球经历无数次沧海桑田的巨变依然健在,而她见证了一次次生物的灭绝与演替。与地球46亿年的历史相比,短短几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和不到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何其短暂,我们生存的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命萌生于千万次碰撞的巧合,保护地球环境,珍惜自然资源,说到底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使其更长久地适合我们人类的繁衍生息。

    会议强调,人类认知地球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无数的未解的地球奥秘期待着未来科学家们去探索,未知是创新的源泉,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希望青年同学们通过参加此次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激发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刻苦学习,努力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立志干一番事业,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近年来,水环所在做好科研工作同时,积极践行社会公益责任,大力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组织发表了一批科普论文、出版了多部科普著作,每年均举办科技人员下基层宣讲、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和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教育厅、石家庄市、深州市、正定县等单位形成了稳定的科普联系。

    据了解,水环所近期还将组织单位科技人员深入河北省邯郸市开展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组织社会公众到所科普基地、实验室参观。

    地调局水环所、河北省教育厅、河北正定中学相关领导出席活动。正定中学300余名师生参加科普大讲堂活动。

    第49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大讲堂活动启动

    专家作科普报告

    专家作科普报告

    专家作科普报告

    专家作科普报告

    活动现场

    水环所举办庆祝第49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大讲堂活动

    近日,地调局水环所微体古生物与古生态学团队会同河北省科学院地理所植物分类专家张茹春副研究员赴太原盆地进行表土孢粉采集和现代植被样方鉴定野外工作。

    本次工作分为山地垂直带和盆地水平孢粉带两块内容,其中山地垂直带采集分别在太原盆地东部吕梁山、西部太行山、北部系舟山与南部太岳山选取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植被区等无人类活动干扰地区,海拔每升高100m,采集一个表土孢粉样,首选树干及岩石上的天然收集器-苔藓,在没有苔藓的区域采用梅花取样法取表土样;团队工作组先后在吕梁山脉所属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四县垴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区域采集垂直带样品,庞泉沟八水沟主峰垂直带取样12个,海拔高度自1509m-2565m;皇姑山垂直带取样10个,海拔高度自1280m-2293m;系舟山南坪梁垂直带取样12个,海拔高度自1201m-2005m;太行山四县垴垂直带取样8个,海拔高度1316m-2020m;太岳山主峰牛角蜂垂直带取样14个,海拔高度1219m-2545m;总计取样44个,水平带采用样点间隔距离平均20km-25km一个点,呈环形分布于太原盆地内部,共计取样32个。

    本次野外调查,项目组成员基本徒步爬山,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圆满完成野外任务。

    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

    水环所完成太原盆地野外表土孢粉采集和现代植被样方调查...

    近日,应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杨振京研究员到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银川盆地第四纪孢粉组合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学术报告。双方在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研究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杨振京研究员首先讲解了孢粉分析流程以及孢粉的科研意义,通过对孢粉在古地理古植被,石油、煤、钾等资源,海陆变迁,洋流运动,环境考古,农业地质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一步理解孢粉的作用以及孢粉的价值。系统讲解了银川盆地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古环境演化,以灵武YE07钻孔为例,进一步讲解了第四纪钻孔在第四纪调查和环境演变研究中的作用,使广大师生对第四纪工作在地质调查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杨振京研究员还就孢粉学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 

    报告时间长达2个小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视野开阔、通俗易懂。广大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等近百人参加报告会。

    杨振京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水环所与成都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