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联合北京科学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北京科学中心2号楼隆重推出“中国深度—深海探索主题展”海洋日特别科普活动。

    活动期间,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正高级工程师孟庆国以“未来新能源--‘可燃冰’”为题,进行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同时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可燃冰”科学实验秀。现场观众不仅近距离观摩了难得一见的可燃冰样品,还亲眼见证了可燃冰遇火即燃的冰火奇缘。在现场制作液氮冰激凌环节,现场观众通过科学与味蕾的碰撞,更是亲身体验了不一样的“冰”,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海洋日。

    数百名社会公众参加了现场活动,北京电视台《文化传承者之传承少年》节目组参与录制,多家单位记者亲临活动现场进行报道。活动通过央视科教、央视社教、科普中国、数字北京科学中心等平台进行直播,直播受众人数约50万人次;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普时报等60余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

    此次海洋主题科普活动深度普及了海洋科学知识,增进了公众对海洋资源宝库的认识,对推动社会公众认识海洋、爱护海洋、亲近海洋、保护海洋具有积极作用。

    科普活动现场

    可燃冰燃烧实验

    现场制作液氮冰激凌

    小朋友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展示可燃冰样品

     
     
    传播人海和谐理念畅享海洋科普盛宴---地学文献中心联...

    1月22日至2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基地迎来了新年首次科普热潮,青岛市南京路小学、实验初级中学、新世纪学校、26中以及福林小学的中小学生陆续来基地参观和研学。

    活动期间,科普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科技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了地质学知识,然后结合单位的业务情况向大家介绍了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情况,同时介绍了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萤石、水晶、岫玉、方解石、海百合、叠层石、恐龙蛋等矿物、岩石和生物化石。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孟庆国高级工程师、耿威博士以及特邀河海大学张鹏辉博士为大家呈送了三场有关可燃冰与海洋油气资源的精彩报告。报告采取互动的方式,老师授课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答,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赠送相应的小小岩石标本作为奖励。孟庆国带领的可燃冰团队亲自指导南京路小学海洋研学团利用球棍、磁力贴拼接的方式认识可燃冰分子,同时现场展示人工合成的可燃冰,学生亲自观察、触摸并点燃,极大的激发了大家对于科学的兴趣。

     

     

     

     

     
    青岛海洋所科普基地迎来新年首批科普热潮

    2018年6月13日,黑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陶福胜等一行到松科二井现场进行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利用松科二井开展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当日在松科二井指挥部召开了座谈会,会上松科二井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孟庆鸿介绍了松科二井项目的总体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科学钻探室主任贾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介绍了依托松科二井建设我国最深长期地下观测站及持续开展深部探测计划等规划情况;松科二井科学钻探工程项目负责人王稳石高工系统地介绍了松科二井所取得的成果。

    汇报结束后,调研组一行到现场进行了参观,陶福胜书记表示: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充分肯定了松科二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并高度重视松科二井科普基地建设一事;下一步将积极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推动科普基地的建设,服务青少年教育。

    参加调研的还有黑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臧晓敏,科普部部长刘洪辉、组人部副部长杜冠超、科普部主任科员王世佳;绥化科协主席王辉,安达科协主席邬士东;及安达市委副书记单国峰、安达市政府副市长刘宝铸等同志。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勘探技术所相关科技人员参与陪同接待。

    合影

    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

    记者采访

    黑龙江省科协到松科二井现场调研

    12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基地迎来青岛一中高一、青岛市26中初三和天山小学四年级三个团体,基地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安排了相应的活动。

    活动期间,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首席传播专家印萍研究员给青岛一中高一的同学们做了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她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和指导高中生开展科研小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讲解研学活动的关键,怎样确定研学目的、制定计划,一个团队如何去分工协作,研学的过程中怎么去解决问题,如何撰写科研报告以及如何展示研学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以可燃冰研学活动为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基地的青年科普专家李彦龙助理研究员为初、高中的同学们送上一场《深海正能量:可燃冰》的科普报告。他讲解了可燃冰的基本知识,分享了自己从事可燃冰这项工作中的一些亲身经历。孟庆国高级工程师携可燃冰团队指导26中初中生动手实验,通过拼接球棍和磁力贴模型,认识可燃冰分子微观结构。卜庆涛博士带领青岛一中高一学生参观了水合物实验室。

    期间,科普志愿者带领小学生和初中生们参观了海洋地质科技馆,讲解了有关地球的历史、板块运动、海洋形成等基本的地质学知识和矿产资源等。

    研学结束后,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同学们纷纷表示研学内容丰富,从小学生基本的海洋知识到高中生的研学课题,受益良多,对于海洋地质知识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青岛海洋所科普基地迎来三校研学实践活动

    2018年11月27-28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的“特殊地区地质填图方法及成果交流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旨在更好地贯彻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区域地质调查改革的精神,贯彻新修订的区域地质调查标准,推动区调改革转型。同时,总结交流特殊地区地质填图方法、成果,充分发挥区域地质调查的区域优势,探索研究地表过程与圈层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地质调查对城市发展建设及人与自然关系等重大应用中的作用,更好地组织实施“地表作用与系统演变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地质力学所主要负责人指出,地球系统科学是当今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李四光教授早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大陆变形、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专门建立古地磁实验室研究古大陆再造。李四光教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及“地质力学概论”正是当时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研究的总结。

    会议特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翟明国院士、南京大学董树文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孟庆任研究员、中山大学张珂教授、地质力学所赵越与张拴宏研究员、云南大学冯卓教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张会平研究员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李建星研究员等专家出席。专家们针对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问题与研究方向、大陆演化与成矿演化、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浅部构造变形、我国大江大河地貌发展过程、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演化、地球中年期大火成岩省与黑色页岩的成因联系及其古环境意义、滇东黔西二叠纪三叠纪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以及中国西部始新世古气候演化等做了大会主题报告。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所属二级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共18人分别就戈壁荒漠覆盖区、长三角平原区、高山峡谷区、岩溶区、活动构造发育区等地质地貌区填图方法及试点填图过程中发现、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交流。会议结束前陈虹副研究员代表工程所作的“大数据地质填图方法探索”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期间同时展览了不同特殊地区地质填图成果。会议展出的这些地质图突破传统地质图表达方式,充分显示了多目标成果服务特征,也是当前覆盖区地质图成果表达方式的创新。

    与会代表对会议给与了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上特邀专家的报告体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前缘和趋势,对于帮助大家理解地表过程、地球圈层相互关系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今后在覆盖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方法及成果交流会在京召开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和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辽宁建昌喇嘛洞的九佛堂组发现一新的蛙嘴翼龙类化石,将其命名为喇嘛洞黄昏翼龙(Vesperopterylus lamadongensis)。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地质年代最新的蛙嘴翼龙类化石。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伦敦地质学会《专刊》上。

    蛙嘴翼龙是一类非常奇特的翼龙类群,它们的个体较小,头骨短而宽,吻端宽阔,类似青蛙的嘴,嘴里长有类似针的牙齿适合捕抓昆虫,被普遍认为是以昆虫食的翼龙类。它们的第五趾延长、颈部短等特征,类似喙嘴翼龙科。蛙嘴翼龙类主要发现在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和我国辽西的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地层中。加上本次命名的黄昏翼龙,目前共发现有5个属:蛙嘴翼龙,蛙颌翼龙(Batrachognathus),宁城翼龙,树翼龙及黄昏翼龙。

    黄昏翼龙发现于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中,是目前世界上地质年代最新的蛙嘴翼龙类。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具有明显短的尾部,并且脚拇指呈对握状态,这一特征是蛙嘴翼龙乃至翼龙类的首次发现。对握的脚拇指显示它可能具有适应抓握的功能,适于爬树捕抓昆虫,它的弯曲的尾部也可能帮助其倒挂在树枝上,类似于现生的某些蝙蝠类。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及地调项目的联合资助。

    喇嘛洞黄昏翼龙的照片及线条图

    黄昏翼龙的脚部及尾部构造:对握的脚拇指及弯曲的尾部

    黄昏翼龙的复原图(赵闯绘制)

    我国首次发现脚拇指呈对握状态的翼龙化石

    地调局勘探技术所继2017年12月4日提前完成世界最大天然碱矿--土耳其卡赞天然碱矿一期钻井项目后,又于12月8日,成功签订土耳其卡赞天然碱矿二期钻井项目。

    签约仪式在新落成的土耳其卡赞碱矿办公大楼会议室举行,业主方吉柰尔(CINER)能源集团副总裁约西昆先生、能源集团能源部总经理杰夫代先生、卡赞碱矿总经理卡米尔先生,勘探技术所党委书记、所长兼聚力公司董事长张金昌,办公室主任车延岗,科技开发处处长孟庆鸿,定向钻探室主任兼聚力公司土耳其分公司总经理胡汉月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土耳其卡赞天然碱矿二期钻井项目总工程量为10组水平井组,合同工期15月,预计于2019年初完工。

    地调局勘探技术所拿下世界最大天然碱矿二期钻井项目...

    日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节“小海米深蓝实验室”选送的“认识‘可燃冰’海洋科普实验课走入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240余名五年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有关可燃冰的相关知识。

    期间,青岛海洋所科普志愿者孟庆国高工精心设计了实验课程,为孩子们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可燃冰的发现过程、概念、结构组成、形成条件、外观形貌、分布特点及开发方法等基本知识,并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利用模型教具,拼插简单分子模型,加深认识可燃冰的主要物质组成;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拼装玩具,拼装常见的可燃冰笼型结构,通过直观的展示,让孩子们了解可燃冰结构的微观世界。最后,还指导学生完成了实验报告。讲课期间,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动手操作,利用模型成功地拼出了可燃冰的主要成分,认识了它们的结构,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此次活动中,青岛海洋所科研人员创新了科普形式,首次加入了互动环节,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展现了良好的效果。

    据悉,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节是青岛市教育局和青岛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连续性活动(目前正在举行第三届),旨在推进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全面深入实施,提高中小学生的海洋意识。海洋节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青岛市中小学尤其是青岛市的海洋特色学校。“小海米深蓝实验室”是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主要邀请青岛市各涉海研究所和高校的海洋专家作为实验导师,走进小学生的课堂,为小学生讲解科普知识。

    青岛海洋所科普工作助力青岛市中小学海洋节

    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研究员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等专家介绍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似叉骨祖翼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双钵翔齿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世界迄今发现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动物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长什么样子?8月10日上午,国内外多位古生物学家及数十家媒体会聚北京自然博物馆,见证了这一自然谜团的揭晓。

    据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介绍,新发现的滑翔哺乳动物分别被命名为似叉骨祖翼兽和双钵翔齿兽,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类群,均为哺乳动物演化树的早期分化绝灭支系——贼兽类的新属种。

    “这是所有哺乳动物漫长演化历程中最为原始的滑翔动物,比远古翔兽系统位置更原始,比现代哺乳动物中最早的滑翔类型——最早的皮翼类哺乳动物和最早的飞鼠化石要早1.1亿年。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孟庆金说。

    这一侏罗纪哺乳动物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并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及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的资助和支持。

    他们在我国辽宁省建昌县和河北省青龙县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这两种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动物化石,并对其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

    8月9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分别以《侏罗纪新的滑翔哺乳动物》和《侏罗纪生态系统中哺乳动物中耳和捕食适应进化的新证据》为题,用两篇连载文章在线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新发现的祖翼兽体重大约120克~170克,在中生代哺乳动物中属中等体型;而翔齿兽则为典型的中生代小哺乳动物体型,体重大约35克~55克。

    祖翼兽和翔齿兽化石标本都非常精美地保存了皮膜和毛发的结构,这些皮翼连接在颈部、前后肢和尾椎之间,形成前皮翼(膜)、侧皮翼(膜)和尾皮翼(膜),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滑翔皮翼(膜)相似。

    新化石属种的另一个显著骨骼特征是其锁骨与间锁骨已经愈合,形成“Y”的形状,与飞行的鸟的叉骨的形状相似趋同。祖翼兽和翔齿兽的其他前肢骨关节显现出灵活的运动特点,其四肢骨骼的比例具有许多与滑翔功能相关的形态特征,充分表明这些新化石哺乳型动物是滑翔动物。

    通过对现代哺乳动物运动模式和形态学的多变量分析,研究者推断,新发现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已具有飞行能力的树栖属种,这表明新的滑翔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树栖贼兽类群中的一部分,是从树栖生活的贼兽祖先类群演变而来的。这些推论对哺乳动物演化的理解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据悉,哺乳动物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也是相当繁荣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现生物种超过5400多种,其中大多数是陆栖动物。在空中飞行或滑翔的运动方式,是哺乳动物最为特异的演化适应特征之一,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它们利用地栖动物不能企及的新的食物资源。

    空中飞翔这一演化优势,在自然选择之下,在新生代的现代哺乳动物中多次出现。除了人们熟知的动力飞行动物蝙蝠外,还有能够滑翔的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复齿鼯鼠,以及分布在北美、亚洲和非洲的啮齿类的飞鼠,澳洲的有袋飞鼠,东南亚的鼯猴等。

    世界最原始滑翔哺乳动物现身中国

    6月3-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孟庆国博士和张鹏辉博士受邀在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为青岛电视台小记者团开展科普讲座。 

    期间,孟庆国博士作了题为《解密可燃冰》的科普报告,报告围绕“什么是可燃冰”、“为什么要研究可燃冰”、“如何寻找可燃冰”、“如何合理利用可燃冰”等方面进行专业的讲解,对目前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及我国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报告过程中,小记者团对天然气水合物体现出非常大的兴趣,孟博士同小记者及家长进行了交流互动,认真耐心地回答了大家对水合物的疑问,通过交流学习,小记者们加强了对天然气水合物的了解,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采充满期待。   

    张鹏辉博士作了《海洋石油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科普报告,报告围绕“什么是海洋”、 “全球洋与中国海”、 “探索海洋”、 “石油是什么样子的”、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石油保存在什么地方”、 “海洋石油在哪里分布”、 “如何寻找海洋石油”、 “石油的用途”等方面开展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海洋石油从生成到保存再到勘探发现的整个过程,耐心解答了小记者们的问题,并同小记者们一起畅谈了海洋石油的未来。 

    本次科普讲座活动参与人员60余人,小学生记者们响应强烈,更有家长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在普及海洋与能源知识的同时,还很好地宣传了青岛海洋所地调科研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能源地质工作意义的认知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青岛海洋所在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开展科普讲座

    为纪念即将到来的第48个世界地球日,2017年4月12日,地调局物化探所联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系列科普活动,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为主题,向200余名大学生做系列科普讲座,并发放宣传手册、赠送科普书籍。物化探所副所长史长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团委书记杨金钢参加活动并讲话。

    科普报告会上,物化探所航空地球物理专家孟庆敏教授以“神奇的航空物探”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向莘莘学子讲授了航空物探各种方法技术及其在现代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地球化学专家周国华教授以“土地质量与绿色生活”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情况,提出了关爱地球珍惜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的倡议;地球物理专家郭友钊教授以“天使一般的冰冻气泡”为主题,以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为切入点,为大家讲解普及了可燃冰等地下油气资源的有关知识。

    科普活动现场,物化探所准备了制作精美的科普展板,发放了科普宣传手册和书籍,向参加活动的广大学子展示了电磁探测技术、航空物探技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等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其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直观方式为大家科普了地球科学技术知识,介绍了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播放了所制作的视频——土壤不能承受之“重”--重金属污染之殇,以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向大家介绍了土地资源利用和污染现状。广大学子还参观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成果展室。

    通过此次科普活动,不仅使大家全面地了解了地球科学知识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矿产资源危机现状,还提高了学生们的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增强了低碳绿色环保意识和时代使命感、责任感。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系列科普活动引起了广大学子们的兴趣和共鸣,纷纷表示将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共同努力保护地球,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此次系列科普活动得到了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局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及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程、全球矿产资源地球化学与遥感调查工程等科技平台、学会、地质调查工程的大力支持。

    下一步,物化探所还将于4月22日第48个世界地球日当天,携系列科技平台、挂靠学会和地质调查工程组织相关活动,走出基地院区,走向社会社区广场,向社会公众宣传科普地球科学知识,树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简约生活。

    物化探所专家为学生科普讲座 

    科普讲座现场 

    参加科普活动的学子参观国际中心成果展室 

    发放科普手册和科普书籍 

     参加地球日系列活动人员合影留念 

    物化探所联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举办纪念第48个世界地...

    5月4日,廊坊市市委常委、市长冯韶慧一行8人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就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调研。

    勘探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冉恒谦介绍了所基本情况以及领先技术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廊坊市委常委、副市长贾永清表示,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工作,今后要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政府要做好支持与服务工作。

    廊坊市市委常委、市长冯韶慧对地调局勘探所的科技成果和成果转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地调局勘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大有作为、潜力巨大,成果转化要形成产业化,市政府将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廊坊市政府秘书长张矛、副秘书长胡志福,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政府研究室的主要负责同志,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刘开江,办公室主任车延岗,科技开发处处长孟庆鸿,计划财务处副处长张斌陪同参加了调研。 

    廊坊市市长冯韶慧一行8人到勘探所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