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5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金红石黏土矿物等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组走进驻马店市第二十三小学,开展了以“奇异石头”为主题的科普讲座。

    讲座从陆游的诗“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讲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事例,讲解了日常见到的各种各样奇异石头的来源与组成,岩石、矿物、矿产资源概念,矿产资源与人类关系,驻马店矿产资源种类与用途,并以方解石、石灰石、磁铁矿为例,讲解了水泥的生产、塑料的制备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以此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勇于展现自我,不惧千锤百炼,要有敢于接受挑战和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在实践环节,同学们在科普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完成了磁铁矿的分选,观察了不同颜色的石头在硬度、形貌上的差异,直观感受了石粉复配后漂浮在水面上的神奇,表现出对奇异石头的浓厚兴趣,感受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从而也加深了对岩石、矿物、矿产资源的认识与理解。

    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把岩石搬进课堂,以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互动交流的形式,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

    科普报告

    互动交流

    科普人员与师生代表合影

    豫见科学——郑州综合所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由浙江自然博物馆和宜州化石馆提供研究标本,地质研究所吕君昌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在翼龙演化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翼龙:达尔文翼龙 (Darwinopterus) (图1)。达尔文翼龙是既具有进步类型(翼手龙类)的头骨和颈椎特征,又有原始类群(喙嘴龙类)的特征:长的尾部及足部 的第5趾具有两个长的趾节,这一发现填补了由原始翼龙向进步翼龙演化的过渡类型的空白。该研究成果发表于10月14日在世界著名科技刊物英国伦敦《皇家学 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上。适逢今年为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 奠基者达尔文(1809-1882)诞辰200周年和他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特命名为模块达尔文翼龙以纪念这两大重要事件。

     图1a 达尔文翼龙的照片

        翼龙是一类飞行爬行动物, 是中生代的空中主宰者,它们与同时代的陆地霸王——恐龙类几乎同时产生于晚三叠世末期 (约2.23亿年), 且开始适应于空中生活, 早于已知最早的鸟类-始祖鸟约7千5百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早克服地球吸引力的脊椎动物。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而后来的飞行脊椎动物如鸟类和蝙蝠, 它们的出现都比翼龙类晚得多。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公认有两组不同类型的翼龙(图2): 长尾的原始类型和它们的后代——短尾的进步类型,其中的一些进步类型可达到巨型,两翼展宽可达10米以上。这两种类型之间存在大的、在达尔文时代就发现的演化空白,直到现在新标本的发现,才填补这一空白。

        达尔文翼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处于长尾的原始喙嘴龙类和进步的、短尾的翼手龙类之间的过渡类型。它的头部和颈椎构造(头骨上鼻孔和眶前孔愈合一起形成大的鼻眶前孔,颈椎具有不发育的颈肋等)(图3)体现进步类群-翼手龙类的特征,而身体的其它部分与喙嘴龙的一样:比如长的尾部和第5脚趾具有两个长的趾节等。

        达尔文翼龙发现于大约1.6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比著名、最早的鸟类-始祖鸟还要早大约1千万年。在这一时期发现的具有进步和原始特征的奇异组合的达尔文翼龙展示了许多关于进步翼龙类从它们原始祖先演化方面的信息。首先,这一变化非常迅速,且集中短期之内。其次,形成重要结构整个群体特征(一些研究学者称之为模块),比 如头部、颈部或者尾部的特征,看起来是一起演化的。但是达尔文翼龙显示这些模块却不是同时变化。首先头部和颈部变化,紧接着是身体,两翼,尾部,腿部,最 后才是足部。这似乎看起来自然选择作用于整个模块并使其变化,而不是通常所希望的只是对单个特征比如吻部的形状,或者牙齿的形态等起作用。

        达尔文翼龙的尖锐而长的牙齿显示它是肉食性动物,而其骨骼结构又显示它几乎肯定地在空中掠食(它在陆地上动作很缓慢,笨拙,表现在长的尾部和脚上第5趾有两节长的趾节等), 但是其牙齿不像其它翼龙那样吃鱼或者昆虫。它们同时代的会飞行动物,包括不同种类的翼龙,小的、滑翔的哺乳动物-翔兽以及鸽子大小食肉恐龙,比如近鸟龙(图4),它 们与达尔文发现于同一层位,因而很可能成为达尔文翼龙的食物。虽然我们对带羽毛的恐龙的真正飞行能力仍然不清楚,但是它们可能仅限于滑翔或者简单的振翅飞 翔和滑翔组合。因而,它们在空中的灵活性要比达尔文翼龙差的多。达尔文翼龙可能用它的长有具有尖锐牙齿的上下颌,不是在空中,就是当它快速掠过树枝或树叶 时抓住它的食物,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蝙蝠从树和灌木丛间掠食昆虫。

        研究小组希望通过大量的工作来证实模块化演化的观点,但是如果它证明是真实的,那么它将有助于解释不仅仅是原始的喙嘴龙类是如何演化成更进步的翼手龙类,而且我们所知的快速、大尺度演化的动植物等其它许多例子也可能这样发生。恐龙绝灭之后的哺乳动物的异常辐射演化只是其中的例子之一。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周围所见到的导致许多生物多样性的这些事件很少有化石记录。达尔文敏锐地意识这一点,如他在物种起源中指出的,期望有一天发现的化石可 以填补这些空白。而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在翼龙的演化方面,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这一发现虽然只是一小步,但却是很重要的一步。它为非常规和有争议的翼龙演 化模式首次提供明确的证据。在翼龙演化史研究上,具有突破性意义。因此,西方许多媒体比如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生命科学(Live Science)以及自然(Nature)的研究要闻(Resaerch Highlights)版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参加研究的人员有吕君昌博士(第一作者,地质所),大卫安文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金幸生博士(浙江自然博物馆),柳永清及季强研究员(地质所)。本研究由973项目和所长基金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吕君昌,姬书安,袁崇禧,季强. 2006. 中国的翼龙类化石。地质出版社,北京 Pp147.

    Lü, J., Unwin, D. M., Jin, X., Liu, Y. and Ji, Q. 2009. Evidence for modular evolution in a long-tailed pterosaur with a pterodactyloid skull.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doi:10.1098/rspb.2009.1603 (online)  

    翼龙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17岁进入地质队,到今年他已57岁。四十年山水相依,四十年风雨兼程,周琦说,他仅仅做了一件事——高原寻锰。

    风餐露宿的勘探,日晒雨淋的跋涉,这位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的脸色也基本上成了“锰褐色”。曾几何时,锰矿是南半球的“专利”,而如今,中国“贫锰”的帽子,如同当年贫油的帽子一样,被远远甩向了太平洋。周琦,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汉子,率领团队,在黔东地区发现并探明了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一举改变了中国锰矿在世界的格局。贵州锰矿资源储量一跃成为亚洲第一,黔东地区成为了中国锰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和世界级锰矿资源富集区。

    “锰矿,穷毕生精力找到它,作为地质人,我初心无悔。”周琦对笔者说。

    寻找接续资源迫在眉睫 

    进入21世纪以来,贵州锰工业迅速发展,锰矿资源需求量迅速上升,锰矿石供需缺口加大。已探明的老矿区锰矿资源几近枯竭,寻找接续矿产资源迫在眉睫。

    时任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队队长的周琦,把找锰当成了第一要务。他带领团队在松桃西溪堡地区开展地质普查评价,历尽曲折,未见进展。接着又在笔架山一带布置了两个钻孔,也没有结果。就这样,吃在大山里,宿在大山里,梦在大山里,周琦恨不得钻进地下看个明白,一探究竟。

    2000年春节刚过,第一个钻孔完成,显示无矿;接着打第二个钻孔,结果还是无矿……接连的失败,接踵的打击。矿在哪里呢?如何找到它?

    周琦17岁自昆明地质学校中专毕业后,就分配到103地质队,开始寻锰生涯。原有的专业知识,已有的找矿经验,显然不能回答现实问题。接二连三的失败与打击,对于弱者可能是灭顶灾难,对于强者却是营养和力量。逆水行舟,面对重重压力,必须提升自我,站到巨人肩上去。周琦选择考研,下决心深造。他一边探索,一边研学,由硕到博,完成了嬗变。“后来我才明白,传统的外生沉积成锰理论是导致失败的主因,必须寻求新路。”通过孜孜求学与独立思考,周琦渐渐找到了打开“芝麻开门”的钥匙。看那地表露头的锰矿,已经被开采得差不多了,我们必须目光向下,向深部要矿,必须将目光深入到千米以下,寻找地下的全隐伏锰矿。因为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千米以下找“盲矿”,难度大,风险高;而传统的方法是由浅入深,即从露头的矿体顺藤摸瓜,大致推测一个方向,再打钻孔检验是否有矿。周琦认为,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攻深找盲,也找不到深部隐伏锰矿。

    周琦在野外踏勘

    关键时刻改变找矿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周琦决心沿着这一思路,探索创建一套适合于我国的锰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理论的“大厦”,总是生长于一砖一瓦。每当野外勘查时,周琦总是发现,锰矿体中含有沥青,面对这一种奇异的地质现象,问号总在脑子里打转,“锰矿里怎么会有沥青跑进来呢?”周琦白天走路在想,晚上做梦也在思。为了搞明白就里,每到野外,周琦就坐在公路边或者坑道中,用心观察锰矿,用素描将形态画下来,用相机拍下来。饿了不知道吃,累了不知道困。回到家就翻资料,分析研究。看到他如此“痴迷”,不少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矿,本就是那样;人,却陷入了物我两忘。可周琦偏偏就死抓住这一细节不放。他翻遍了相关文献,他到处请教业内专家,拜师教授,上下求索路径,苦苦寻找着答案。

    周琦决定,再次安排技术人员对西溪堡进行更为详尽的地质工作,在不同的区域点上取样,对锰铬比值进行细致地测试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西溪堡地区,预测的矿体由北到南、从厚到薄、从有到无,分布的规律非常明显。于是周琦便决定在盆地的中心位置设计钻孔,安排带钻普查。

    第一个钻孔打下去,到500多米就见到矿,而且品位超过20%,这样高的品位在103队近几年的锰矿勘查中是极少见到的。团队上上下下都感到了振奋。第二个钻孔打下去,却没有见到矿;第三个钻孔打下去还是不理想。是停下来,还是继续勘探?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应当坚持。第四、第五个孔相继见矿了。但整个矿区还不能连成一个整体。周琦经过仔细分析和慎重考虑,决定改变思路,放弃钻探,改为坑道勘探。当坑道打到508米时,主矿体出现了,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矿体啊。周琦终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的找矿理论是科学的!关键时刻,改变找矿方法,变钻探为坑探的思路与决策,无疑是天才灵感之妙笔!

    改变世界锰矿资源格局 

    2008年8月8日,贵州省地矿局与铜仁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战略合作、促进发展、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对铜仁市优势矿产资源开展合作勘查,由此建立了“地方政府、地勘单位、企业”“三位一体”矿产资源合作勘查的“铜仁模式”。随即,他们对锰矿率先实施了整装勘查,开展了空前的找锰大会战。作为锰矿整装勘查指挥长的周琦,深感找锰突破的历史性机遇来了。他有对黔东地区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从事30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求,也走出了初期找锰的种种困惑,锰矿找矿新突破的曙光就在眼前。

    作为锰矿整装勘查的指挥长和技术总负责,周琦拼了,他带领的找矿团队也拼了。他们不断总结找矿经验,完善找矿理论,使黔东地区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创立了锰矿气液喷溢沉积成矿原创性理论和隐伏新类型锰矿找矿预测关键技术方法等,用以指导锰矿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研究和勘查工作。新的找锰理论技术指导和支撑大会战,找矿成果凸显。仅钻探工作量就完成了30多万米 ,若将钻杆相连,可以从贵阳市拉到铜仁市了。就这样,他们先后发现并探明了亚洲最大的锰矿——松桃普觉隐伏超大型锰矿,以及道坨隐伏超大型锰矿、桃子坪隐伏超大型锰矿和松桃高地隐伏超大型锰矿等4个世界级隐伏超大型锰矿,新增锰矿资源量6亿多吨。要知道,全球仅有13个储量超1亿吨的超大型锰矿,贵州铜仁就占4个,不仅改变了世界锰矿资源勘查开发格局,还一举改写了世界超大型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历史。

    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40年,周琦终于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锰矿成矿新理论,并据此创建了一个新的隐伏锰矿找矿预测方法,使我国找锰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同时还创造了上万亿元的潜在资源价值。周琦因此于2017年获得了我国地质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8年,荣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四十年,周琦只做了这一件事,把青春无悔地献给高原,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4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第50个地球日科普周活动迎来高潮,围绕“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主题,青岛海洋所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举办了一场“探索深海、深地资源奥秘”的专题科普活动。来自青岛市南京路小学、香港路小学、德县路小学、天山小学、榉园学校、崂山育才学校等六所学校的200多名师生参加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参加活动。科普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学术报告厅和阳光球场三个场地同时开展。 

    在海洋地质科技馆,科普志愿者为观众讲解岩石的分类、地球结构、地球演化、板块构造、海底扩张学说、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研究内容、海底地形地貌、海洋中的矿产资源、海岸带环境等科学知识,介绍馆中收藏的各种岩石矿物标本、古生物化石,让同学们对地球演化和海洋科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学术报告厅,青岛海洋所和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科普专家分别为学生呈送了《活跃的地球: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和《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两场精彩的科普报告,青岛海洋所许明博士讲解了地球结构及构造演化,科学家提出并完善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地质构造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物资料中心高建伟工程师以中国大陆最深的科学钻探井—松科二井为例,介绍了全球深海、深地钻探研究的情况,特别是钻探松科二井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环境演化、恐龙灭绝以及探寻深部矿产资源的科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质学家探索深地深海秘密的方法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阳光球场, “探索深海、深地资源奥秘”专题科普展区,学生们可以参观深海、深地资源探测的科普展板,还可以开展可燃冰、松科二井研学体验。科学家们将“可燃冰”样品请出实验室,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可燃冰,向观众展示可燃冰的分解和点燃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可燃冰的物理化学性质。实物资料中心带来了我国最深的大陆科学钻探井“松科二井”的岩心样品,让青岛的同学们亲眼见到7000米地下的岩石,在这里,同学们还能通过“松科二井” VR设备了解深地钻探技术以及白垩纪地质环境演化等科学知识。在海洋地质科普VR2.0体验区,佩带上头盔就能观察到海洋独特的地形地貌,观看海底冷泉、热泉以及极端环境下生物等奇异景象,动感逼真的画面,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探索海洋的兴趣,同学们纷纷在在签名区宣传布告上写下研学感受。

    青岛海洋所作为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海洋教育科普基地以及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业务特色,联合实物资料中心科普资源优势,利用创新性科普产品,面向社会合作开展地球日科普活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宣传地质科技成果,增加青少年对地球科学领域科研工作的认知,提高了社会公众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科普报告

    参观石林

     

    学习记录

     

     点燃可燃冰

     

    体验VR

     

     
    青岛海洋所、实物资料中心举办“探索深海、深地资源...

    4月2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山西地质博物馆、太原市杏花岭小学等单位合作开展的“深海探测:海洋地质科普VR2.0体验”项目揭幕,作为“深海探测”专题科普展的主要内容向当地居民和中小学生开放。 

    据了解,为扩大海洋地质科普受众面,广泛传播海洋科学知识,推广海洋地质创新型科普产品,青岛海洋所与山西地质博物馆合作在第50个地球日活动周期间,围绕“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的活动主题,共同举办“深海探测”专题科普展,特别设置了“深海探测海洋地质科普VR2.0”体验项目。本次专题展初步计划展出2个月。

    青岛海洋所本次专题展出的科普产品包括海洋地质虚拟现实VR2.0系统、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实物模型和全景VR、海洋地质科技馆全景VR、可燃冰3D晶体结构模型、东太平洋洋脊玄武岩样品、海洋地质科普知识视频、深海矿产资源科普展板及宣传册等。

    现场观众用手机就可以参观海洋地质科技馆,浏览每一件展品,登上“海洋地质九号”船走进驾驶室、甲板、实验室等空间,全面了解这艘先进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戴上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头盔,仿佛置身海底观察海洋独特的地形地貌,观看海底冷泉、热泉以及极端环境下生物等奇异景象,动感逼真的画面,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内陆群众和中小学生对海洋的兴趣,他们纷纷拿起宣传手册进一步了解更多的海洋科学知识。

    “深海探测”专题科普展受到当地民众和中小学生的喜爱,给内陆群众带去了海洋的气息。

    青岛海洋所与山西地质博物馆下一步将探索深度合作,探讨在大型主题科普活动中互派专题展,举办中长期特展等活动,并积极促进双方科普专家交流,将更多的特色科普活动和科普产品带给更多的观众。

     

     

     

     

     
    青岛海洋所“深海探测”专题科普展走进山西地质博物...

    10月26日,从北京传来喜讯: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贵州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周琦喜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成为贵州省首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10月30日,记者采访了获此殊荣的周琦。

    改变格局,摘下中国“贫锰”帽子

    数十年来,54岁的周琦只做了一件事——找锰矿。长期的野外工作,导致这位总工程师的皮肤染上了茶色。

    长久以来,锰矿是南半球的特产,我国曾长期戴着“贫锰”的帽子。

    如今,“贫锰”的标签正在被一点点撕下,而周琦正是其中重要的贡献者之一。

    他率队先后发现了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这些超大型锰矿床数约占全球总数的1/3,改变了世界超大型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格局。

    “锰矿是国家十分紧缺的战略矿产资源之一,找到更多锰矿是我们地质人的使命。”周琦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误打误撞,开启40年寻矿之旅

    1978年,14岁的周琦以全县总分第一的成绩从石阡县考入原地质部昆明地质学校,入读地质调查及找矿专业。

    “入校前,我其实不太清楚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真正学了以后,才渐渐喜欢。”周琦回忆道。

    毕业后,在业内资深前辈的引领下,周琦开始接触到了锰矿。

    周琦(左一)在野外现场教学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紧缺资源,锰是特种钢不可或缺的合金元素;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三元锰系电池是主流发展方向……”说起锰的应用,周琦滔滔不绝。

    “由于自产锰矿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我国每年需大量从国外进口。2015年,我国锰矿对外依存度高达69%,高于同期石油、天然气。”周琦说。

    从入行时起,周琦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国家找到更多的锰矿,改变依赖进口的现状。

    或许是因为儿时的玩伴——数不尽的群山,一直留在心间。与周琦的交流中,记者发现,无论在深山里待多久,他从未觉得苦。“无论寒暑,做项目八九个月窝在山坳里是常有的事儿,扛着设备和样品满山跑。有时一天下来,肩上和后背上的皮肤都被晒脱皮了,但也不觉得痛。反而是隔上几天不进山,心里就憋得慌。”周琦说。

    就这样,从17岁开始,周琦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回炉深造,探究找矿失利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地矿行业发展陷入低谷。周琦当时所在的单位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全,同事纷纷另谋出路。改行、调职、下海成了那时很多人的选择,可周琦愣是咬着牙留了下来。

    其实他也很难。彼时他刚结婚,生活负担很重。“那时候我就想着,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地质工作的,以后慢慢会好起来的。”周琦的预感没错。没过几年矿业转暖,地质行业开始复苏。就在那时,周琦承接了一项原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关于黔东地区锰矿资源调查评价的重要项目。

    可项目进行得并不顺利。以前,技术人员通常在初步预测某地可能蕴藏有锰矿后,便会对目标区域进行打孔,以验证是否有矿。2000年2月,第一个钻孔完成,结果无矿;2000年4月,第二个钻孔完成,依旧无矿。“接连的失败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为什么我没找到矿呢,思来想去,我觉得这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周琦说。

    一次次打击坚定了周琦要继续深造的决心,接着他开始了考研准备。很快,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又在该校继续攻读古生物与地层学博士学位。

    大胆求索,提出成矿新理论

    “后来我才知道,传统找矿方法是导致当时失败的主要原因。”周琦在求学中渐渐找到了问题症结。

    “当时在地表露头的锰矿已经被开采得差不多了,只能将目标锁定在完全掩埋于地下的全隐伏矿,也就是‘盲矿’。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传统的老方法是由浅入深,即从露头的矿体顺藤摸瓜,大致推测一个方向,再打孔检验是否有矿。”周琦说,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找“盲矿”。

    周琦决心创建一套适合于我国的锰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

    外出勘查时,周琦总能看到,锰矿体中含有沥青等奇异的地质现象。

    “沥青是怎么跑到矿里来的呢?”为了弄明白这件事,每到节假日,周琦就会坐在公路边或者坑道中观察锰矿,甚至会用素描将它们的形态画下来。看到他如此痴迷,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这个问题就是那样,有什么可想的?”

    可周琦偏偏抓住了这一点。他翻遍相关文献,请教业内专家、教授,上下求索,却一直未能找到答案,直到2005年9月。

    当时还在读博的周琦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沉积学大会。“当听到台上学者讲到现代海底天然气渗漏形成甲烷礁时,我发现其沉积构造、化学特征等和6亿多年前的锰矿何其相似!”周琦说。

    于是沿着这一思路,他于2008年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给出了一种全新的锰矿成矿理论——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锰理论。

    周琦提出,形成锰矿的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锰和烃类气体、流体融合在一起从地幔涌上来,在裂谷盆地、断陷盆地等中心区域沉积成矿。这也揭开了锰矿中含有沥青的谜底——沥青是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锰过程中的伴生产物。

    经过十年的打磨,如今的周琦和团队终于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锰矿成矿新理论,并依据此理论创建了一个独特的锰矿找矿方法。矿床学界的陈毓川、翟裕生、侯增谦和毛景文等院士都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硕果累累,一片向好“锰产业”

    “地质找矿这项调查研究工作带有很强的探索性,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无异于盲人摸象。”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周琦反复琢磨前辈们留下的资料,利用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成矿理论建立的锰矿找矿模型这一方法,周琦及其率领的团队把找寻锰矿的特征从3项增加到8项,研究步步深入,多项技术难题被攻克,深部锰矿找矿成果一发不可收拾。在理论的指导下,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队进行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技术调整,将《贵州省铜仁-松桃地区南华纪锰矿成矿条件与预测》、《古天然气与锰矿成矿-以黔东地区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为例》两项科研成果运用到地质找矿中,为地质找矿拨开云雾。

    通过在贵州铜仁松桃锰矿国家整装勘查区实践检验,新发现以世界第五、亚洲第一的贵州松桃普觉隐伏超大型锰矿床为代表的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新发现超大型锰矿床数占全球超大型锰矿床总数的约1/3,新增锰矿石资源量达6.17亿吨,超过了2011年全国保有资源量的总和(5.48亿吨),经济价值巨大,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实现了我国锰矿这一战略紧缺矿产地质找矿有史以来的最大突破,成为国务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国办发﹝2011﹞57号)颁布实施以来,全国代表性的找矿重大突破成果之一。

    目前,黔东地区已是国内惟一的世界级锰矿资源富集区,成为国家最重要的锰矿资源基地和战略供应核心区。

     

    找矿40年,他为中国开启富矿之门

    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离退休干部处组织8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赴北京呀路古热带植物园春游踏青。

    北京呀路古热带植物园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是北京市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属于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收集了热带果树、热带饮料植物、热带观赏植物、热带药用植物、棕榈植物、热带濒危植物、热带珍奇植物和蔬菜作物等,热带亚热带物种达上千余种。 景区内森林繁茂,蔓藤缠绕,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溪水、喷泉、植物、动物构成了一副瑰丽的热带雨林,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和图腾文化,构成了景观的主线。

    老同志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园中的勐巴拉娜西热带植物馆、土司堡民族展览馆,欣赏了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热带雨林的浪漫风情、千姿百态的神奇植物王国,深深吸引着老同志的目光。奇异的嘉宝果、古巴尊贵的客人——蛋黄果树、一帘幽梦下的锦屏藤、闻乐起舞的风流草、黄金之树的沉香树和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树等植物,引起了老同志的浓厚兴趣。土司堡民族展览馆有着其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墙面上图腾脸诠释了其深厚的历史渊源,里面珍藏了很多的民族文化瑰宝,让老同志尽情领略祖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纷纷聚在一起合影留念。

    老同志尽情欣赏着园中迷人的春色,品味着热带植物的气息,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氛围中,释放活力、陶冶情操。

    春游踏青活动得到了发展研究中心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离退休干部处认真制定了活动预案,细化落实了各项服务保障措施。青年志愿者和部分在职老同志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医务室、车队保驾护航,确保了春游踏青活动圆满成功。

     

    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离退休老同志春游踏青活动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西南贵州高原的织金县境内,1980年4月发现,198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规划范围包括织金洞园区、绮结河园区(大峡谷)和东风湖园区(乌江源百里画廊)3个部分,总面积170平方公里。织金洞是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和最神奇、最美妙的区域,在岩溶地貌、岩溶水文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环境及古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黄山归来不看岳 织金洞外无洞天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冯牧曾经这样描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老作家的寥寥数语,是对织金洞最好的解读。织金洞既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又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宝库,满洞的奇珍异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05年,织金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评为“中国最美旅游洞穴排行榜第一名”。 2014年1月,织金洞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推选名录。2015年9月19日,织金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织金洞是我国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的著名洞穴,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宝库”“溶洞博物馆”“行星上的一大奇观”。一些专家在游览织金洞后,评价它具有抽象美、具象美、古典美、现代美。来到毕节,织金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

    织金洞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段南岸坡顶,高出河面300米,它所处的织金县官寨苗族乡,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

    织金洞发现于1980年4月8日。1988年8月1日,国务院审定并公布了全国共40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名列其中。

    据专家介绍,距今4亿~2.2亿年前,贵州曾多次处于浅海碳酸盐沉积环境,沉积了总厚度达几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影响,贵州全境隆起成陆地,并逐渐抬升形成内陆高原。织金洞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均发育于距今2.2亿年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织金洞地貌单元,以织金洞为主角演绎着喀斯特景观的神奇、美妙和珍稀——迄今已探测的洞穴长度4215米,由两条主洞和4条支洞组成,分为4层,共有 47个厅堂。其中,洞底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厅有13个,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厅有6个;洞穴容积达600万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厅堂分布密度最大的旅游洞穴。

    织金洞不仅是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的杰出代表,也是解读贵州高原沧海桑田变迁、地壳抬升、喀斯特发育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关键窗口。踏入洞内,就像进入了一个钟乳石的梦幻世界。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石旗、石盾、流石坝、鹅管、卷曲石等钟乳石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尤其以盔状、塔状、塔松状、纺锤状、琵琶状、灯台状、盾形等80多种特型钟乳石最具特色。这其中不乏世界级的珍品——“霸王盔”,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形态最逼真的盔状石笋;“倒挂琵琶”,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优美的盾形石柱;“银雨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形态最独特的塔松状石笋;“姊妹玉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造型最奇特且正在生长发育的塔松状石笋;“三级华盖”,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3个规模相似且同时生长发育的盔状石幔;“水晶宫”,洞内卷曲石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世所罕见;“一线连天”,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细长石柱;“江山如画”,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壮观的巨型壁流石;“织金窗口”,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瀑布……均是国内外十分罕见的岩溶景观,堪称世界级的珍品。

    这50多根巨型石笋,高度和直径都在20米~40米之间,它们组成了目前世界上分布密度最高的巨型石笋群。

    流石坝,总面积约53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单片发育面积最大的流石坝。

    这些类型齐全、分布集中的钟乳石,几乎涵盖了所有钟乳石的形成条件和沉积类型,是目前世界上钟乳石分布密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珍稀形态最多的洞穴,具有喀斯特洞穴演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喀斯特洞穴中最为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

    专家普遍认为,这些类型丰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岩溶水沿洞壁围岩渗出,压力突降,二氧化碳释出,对应不同的裂隙、水量及渗出方式,滴水、流水、溅水、池水、非重力水等单独或相互耦合而形成的。此外还有生物成因、洞穴风成因等说法,这些待解的科学之谜,给织金洞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神秘奇特织金洞 迷人景观大齐全 

    织金洞最显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奇、全。

    大,是指织金洞的空间和景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的岩溶系统。

    奇,是指织金洞的景观和空间造型奇特,审美价值非常高。风景科学家从奇特度、审美度等方面给其中许多厅堂和景观打了满分10分。

    全,是指织金洞洞内的景观形态丰富,40多种堆积物形态,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堆积物的所有形态。而且,它那五彩斑斓的柔和色彩、晶莹剔透的感光度,远远胜过了汉白玉。它不仅拥有奇异独特几可乱真的物态美,而且由于堆积物形态的多变,构成了不同层次复杂的画面。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一望无际的“寂静群山”,秀逸精巧的“银雨树”……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景致,无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织金洞拥有许多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东西:最高的堆积物有70米,比号称世界之最的古巴马丁山溶洞最高的石笋高出7米多;容积最大,比一直誉冠全球的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溶洞要大2~3倍,是当今世界上已经开发作为旅游溶洞的最大、最奇、最美、最全的溶洞。

    织金洞最值得傲视天下群洞的应该是其“镇洞三宝”——“霸王盔”“银雨树”和“卷曲石”,它们共同彰显了织金洞的瑰丽与神秘。按照地质成因,地面的石笋是对应洞顶滴水挟带的大量碳酸钙形成的,但在织金洞就有这样的石笋,其对应的洞顶干燥无水,也没有由上而下的石笋,像是从地下凭空生长出来的;而玲珑剔透、洁白如冰花的“卷曲石”可以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在空中自由弯曲生长。全世界无数的地球物理学家、权威的洞穴研究人员,至今还没有找到它们的成因和科学依据,只能面对眼前这个理论上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叹为观止。

    2005年,由中科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并联合全国35家新闻媒体开展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授牌仪式,织金洞在全国400多个溶洞中脱颖而出,以90分的最高分荣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第一名。专家们给其美称“梦幻织金洞”,并在评语中写道:“洞穴是人在一生中至少应该去一次的地方,否则您不会知道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是多么的奇妙。假如您希望只选择一个洞穴即可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请您不要错过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织金洞。”至此,织金洞已相继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自然生态十大迷宫榜首”“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等荣誉桂冠。

    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立。

    2006年1月8日,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1月,国土资源部对外公示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评审结果,在国土资源部此次推荐的名录中,贵州织金洞和甘肃敦煌作为2015年度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贵州织金洞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地质工作,2017年4月15-17日,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地质系统的6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青年地质工作者——争做“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主题,开展了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张国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武强,国际地科联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成秋明等8位院士专家、教授学者,分别从地质构造、矿山环境、非线性理论等方面作了大会主题报告,给地质青年带来了一场前沿地质科技头脑风暴。

    按照会议的统一安排,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信息中心共同承办了“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专题研讨会,来自地调局系统、省级地调院、行业地勘单位、高校、中科院等单位的26位青年地质信息化工作者做了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20余家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交流研讨。

    发展研究中心屈红刚、李丰丹、朱月琴、郑啸等从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平台总体框架、大数据环境下的面向知识发现的地学信息提取方法研究、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实践、地质信息协同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介绍展示了中心在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智能地质调查系统建设、地质信息服务的部分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

    专题研讨分两个板块进行。板块一侧重于相关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的关键技术探索与研究。来自社会高校、研究机构的相关地质青年学者分别从大数据环境下非结构化地质数据挖掘与应用、大数据环境下的地质知识服务、大数据环境下的地学模拟社区应用研究、文本地质数据的语义表达与分类研究、铜矿床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研究、大数据时代的小数据分析:局部奇异性度量与矿致异常识别、分布式环境下地质时空大数据并行索引机制研究、地质大数据算法自定义环境研究、煤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研究、基于Hadoop 的煤岩体CT 图像处理及并行空间统计等方面,探讨交流了地质大数据相关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最新成果。

    板块二侧重于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的有关工作进展。报告涵盖了依托地质信息技术实现科研科普融合转化、基于超算平台的地质大数据处理与云超算服务支撑、地质调查无人机数据处理云平台、华北地质信息服务节点建设与服务、西南地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探讨、地下水资源数据集成与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物化探数据的共享与服务、四川省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探讨、福州城市地质调查三维信息服务应用、海洋地质数据资源共享技术标准研究进展、实物地质资料共享与服务、基于云技术的水文地质数值模拟平台等方面,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

    本次会议专题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对地观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以地质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存储、整合管理、分析处理、共享开放,以及大数据基础平台、安全保障体系、服务体系等为重点,以开展大数据的创新应用为主线,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表示,本届专题交流会涵盖了我国地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大数据应用的主要方面,搭建了该领域的青年交流平台,会议圆满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主会场

     

    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专题研讨  

     

    青年代表做报告

    附件:  

      

      

     
     
    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专...

    经过9天在太平洋调查区的多波束测线作业,“海洋六号”船已经初步掌握了调查区海底地形。但在平均水深超过5公里的深处,阳光无法直达,又有蔚蓝海水的掩盖,海底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底环境资源概况,北京时间7月27日12时科考队员派遣了深海摄像系统潜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使用的设备为第五代海底摄像系统,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及闪光照相,由铠装光纤缆提供动力和通讯,水下照明灯亮度可调等功能。大电影由首席科学家及3位助理操刀,每天分三班拍摄;每班配有两名绞车操控手,负责掌控机位;两名地质专业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前者以视频方式记录测线范围内的海底状态,后者则在关键区域进行小范围的高清照相。


    拍摄现场的“科研精神”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船舶沿测线缓缓前进,绞车操控手需要根据地形变化将水下拖体时刻保持在离底2-3米范围内,实现约每小时3公里向前的“贴地飞行”。但当地形变化较快或船速突变时,摄像系统免不了与海底发生亲密接触。在27日14时30分,摄像就经历了“初吻”,嘴上立马就糊满了泥。虽然经过海水的一番冲刷,海底逐渐豁然开朗,但最后还是留下了两个顽固的斑点,作为青春的记忆。当然,记忆最终没跑赢岁月,经历几次亲吻和冲刷后,海底世界再次清晰动人。“要是能给它配一个雨刷就好了”,一旁的于宗泽与张旭开始讨论道。

    到了20时17分,绞车缆长已经由开拍时的6734米放到7991米,即将到达绞车的8000米安全极限。绞车手罗旭龙这时抛出了一个问题:“往年都是收放交替,缆长变化并不大,这次怎么就必须不停地放呢?”于立分开始了推理:水深不变,船速恒定,缆长却不断变大,那只能是底流变大了。“底流怎么会一直变大呢”?罗红波对此不以为然,也抛出一个“放风筝理论”。听着虽是通俗,但却耐人寻味。于立分计穷,鬼马地扯开话题:“其实人类对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地还很少,我们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这三个后甲板技工的对话令人不禁莞尔,但也让我多少嗅到了“科研精神”的意味,也许这就是“海洋六号”的气质吧!


    把海底世界捞上来

     

    摄像操控室里,我们都围着巨型屏幕,跟随高清摄像机在海底贴地飞行。

    随着镜头推进,可以看到不时有白色尘埃飘落到这深海世界,那可能是上层海洋的生物碎屑经过多级分解的产物,也可能是被大气和水流运送至此的陆地尘埃,它在此停靠片刻,随后便加入到漫长的地质演化进程。

    过了荒漠区,生物逐渐多了起来,白色小虾、栉水母、紫色怪鱼、海星等陆续出镜。当然,还有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数种细菌正从海底底部渗出来。镜头下,这些奇怪的生物大都体型小巧,如肥皂泡一样脆弱,若隐若现,幽灵一般在镜头下潇洒游过,其精致程度不亚于装在天蓝色小方盒里的蒂芙尼珠宝,极尽美丽,也极尽奇异。料想博物馆里的标本必不能告诉我们,这条怪鱼在水里有多优雅,它是怎样运动、捕食、交配以及繁殖的。拍摄过程中,还随处可见横七竖八的长条坑道以及蚊香状的生物遗迹,兴许是海底生物怕我们太过单调,特意留下的谜题呢。

    整个拍摄过程,大家似乎都在操着19世纪新大陆探险者的心,生怕错过任何关于这片海底的新发现。于是从头到尾,没有人敢离开。

    直至7月28日2时,深海摄像结束海底漫步,回归“海洋六号”。本次“海底电影”拍摄过程长达34小时,共完成90公里测量作业。

    作业完成后,眼睛累得发疼的科考队员们面露喜悦,结果令人满意。其实在很多时候,科学考察任务就如同深海摄像一样,是静态的。科学家们坐在各自的屏幕前,平心静气地观察、试验,有时偶然对大自然的奥秘发出几声赞叹和感慨。

     


    活动在5620米海底层的虾

    5500米海底的海星

    海底大电影,深海漫游——记首次海底摄像作业

     

    龙抓崖

     

    双龙大裂谷

     

    ■基本情况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境内,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园内集崮、谷、泉、洞、崩塌灾害,不整合接触面,寒武系中下统层型剖面等多种地质遗迹于一体,崮形地貌各个生成发展阶段在园内均有完整的实物展现。园区自然景观原始,生态环境良好,是一处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系统性为一体的地学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熊耳山为距今5亿年前的浅海相沉积的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山体上半部的石灰岩受断裂构造影响,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及溶蚀作用,使张性裂隙渐变发展形成裂谷。

     

    1668年,爆发我国历史上罕见的郯城大地震,释放能量约为1976年唐山地震的11倍,地震震中正处于“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内。该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地震断裂带,长2600千米,宽160千米。熊耳山大裂谷便是由此次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

     

    熊耳山公园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湖川相连,涓涓细流汇成飞流瀑布,经年不息。下游的龙床风光和抱犊平湖碧波荡漾、秀丽迷人,为游客营造出一个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

     

    熊耳山海拔483米,呈东西走向,东西绵延6公里,南北宽2公里,横卧在北庄镇,是一典型的低山丘陵。远远望去,熊耳山像一只大白熊,头东尾西地横卧着,主峰像一扇张开的熊耳,故名熊耳山。

     

    熊耳山特殊的横断山脉为景区造就了奇异绚丽的天然溶洞群,黄龙洞、巨龙洞和卧虎洞各具特色,其洞天互映、崎岖深邃,石笋、石柱、钟乳石形态各异,形象逼真,蔚为壮观。

     

    ■特色景点

     

    双龙大裂谷:受差异性风化剥蚀和重力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较大规模的张性裂隙,是崮形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裂谷一侧的岩体受重力、地震等因素影响,逐渐倾斜、崩塌、坠落而产生崩塌地质灾害。原山体逐渐风化剥蚀而形成山顶平平、边缘陡峭、山肩斜缓的崮形地貌景观。

     

    龙抓崖:是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满山遍野布满奇形怪状的巨石,大者重达千吨,小者几十吨,石石相叠、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仿佛刚从山顶滚落一般。站在巨石之上,闭目凝神,300年前那山崩地裂的轰鸣声仿佛在耳畔回响。

     

    卧虎洞:位于熊耳山北侧,洞内遍布钟乳石、石笋、石柱,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形成的玉石屏风、雄鹰翱翔、观音高坐、鲲鹏展翅等自然象形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黄龙洞:被誉为“北方第一窟”,为产于5亿年前石灰岩内受断裂控制的喀斯特溶洞。洞口向南,有石阶相通。洞口呈半月形,被一棵千年古槐半遮,洞内分前后两厅,因后厅壁上有两条黄色钟乳石似蛟龙附壁盘蜒而得名。

     

    ■沟通交流

     

    熊耳山于1999年底因双龙大裂谷的惊现逐渐被引起重视,2000年开始开发建设;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9月,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在首届“中国人游山东=我心中最美的齐鲁十景”评选活动中荣获“山东十大优秀景点”称号;2003年10月,国土资源部、枣庄市委市政府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举行揭碑开园仪式;2004年以来,先后投资300万元打通了另一条裂谷,目前黄龙洞正在引资建设之中;2004年6月,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面目,展现在首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2006年12月,熊耳山地震遗址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国家级崩塌开裂地震遗址,熊耳山地震科普馆被国家地震局命名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一
      向东,向东,离开M1盆地,海洋六号抵达中太平洋。船长笑着说,那盆地目前正被两个台风包围,还好我们出来了,算幸运。
    但阴天、涌浪一直跟随着我们。还有许多意料之中或者意料之外的事情出现了。
      第一是时间轴被完全打乱。从8月8日到8月15日,8天的时间里,大副蒋和平相继三次广播通知大家将时间往前拨1小时。8月12日,船驶过日变线,大家奇异地过了两个12日。在时差和剧烈涌浪干扰下,睡不醒和睡不实成为普遍存在的生理状况。
      第二是没有信号。飘在信号盲区,手机成为单纯的手表和相机,之前依赖微信和家人朋友的联系被中断,想家的情绪在蔓延。
      海洋六号开展了各种提振精神的活动:除了继续举办系列大讲堂,还有全员包饺子活动,还有乒乓球、飞镖、扑克牌、麻将的体育比赛,还有简报。沉闷逐步化解,笑声多起来了。
      人的活动和自然的活动有太多的相关性。海洋上最撩人的是云,从黎明到傍晚,云展示着无穷尽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如果在凌晨,你看到的大片乌云,也许很快就会被升起的太阳点化成白云朵朵。

      二
      中太平洋工区要进行本航段最后一场攻坚战——拖网取样。
      当地时间8月14日凌晨4点多,负责大夜班的部门长于宗泽打来电话:“还有20分钟,就要拖回昨晚放下去的取样网了”。
      大夜班,就是从半夜1点半到凌晨6点半值班。
      天空,大片乌黑的云蒙住即将升出的太阳,海水,乌黑中见蓝。所有值大夜班的技工和调查人员站在甲板上,等待。
      就在这时,雨哗哗地下起来。
      绞车一点点地将拖网拉起来,四角铁架携带着一张巨大的网,里面装着黑色粒状物让所有人看着抑制不住脸上的喜悦。显然由于太重,缆绳带着拖网在空中荡来荡去。
      雨越下越大,一时间竟如有人从天空往海里直接倒水一般。技工董国强一边用对讲机指挥绞车,一边匆忙擦去蒙住眼睛的雨水,值班人员排成两列拼命去拉控制拖网的绳索。
      终于,拖网安全落在后甲板。大伙用力倒出里面的颗粒物,一共9大桶,全是多金属结核!站在一边负责土工的何树平对我说,不用称,肯定不下800。结果,真是800多公斤,
      雨骤然停,刚从5000多米海底拖出来的东西,被雨水淘洗得干干净净。
      第36航次第三航段的最后一役,完胜!

      三
      布置全员大合影、罗列到港后补给清单;安排各专业组负责整理数据报告撰写和装订……,大洋36航次任务结束,很多事情要收尾,也有些事情即将开始。
      接下来的两个航段主要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源调查任务。其中下航段最先要用的方法,是多道地震。
      这将是在大洋航次中首次使用这种调查手段。作为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有完备的多道地震设备,但能否顺利应用,需要在本航段收尾时进行先期测试。
      当地时间8月15日上午,如同突然开出一辆大坦克, 6个色彩鲜艳的大浮球高高地耸立在后甲板一座铁架上。左侧,一条粗粗的橙色软管,从后面绞车一直探到水面,右侧,电缆上即将装载7个飞鸟定位仪,尾部装有两个白色尾标。这是前一天晚上十多人共同协作的劳动成果。此前一路我所见都还算小型武器,突然上来一威风凛凛的“高大上”,很是惊喜。
      10点多,总指挥关晓春发出指令,实验开始。作为震源的气枪通过控制室发出信号,水下每隔15秒传出闷响,掀起团团雪白水花。红白色浮球在蓝色海水中起伏,携带的接受声波反射信息的仪器将数据传输到监测室的电脑中……。
      一切正常。只有这个时候,所有人的内心都充溢着彻底放松的开心。


    多道地震测试现场


    多道地震测试现场


    夜间团队作战将缆绳换到另一架绞车上


    准备明天多道地震测试设备
    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