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金若时,男,59岁,硕士,专业技术二级,天津地调中心研究员。专业方向:矿床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创新性的提出“煤田、油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快速找铀”的新思路,并组织建立了相关技术方法。近年来,先后以项目负责人和工程首席专家的身份,组织开展了“我国主要盆地煤铀等多矿种地质调查”计划项目和“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等,目前已在北方盆地取得一系列重要找矿突破,初步提交14个新发现铀矿产地,估算334远景资源量近X万吨。其中,准噶尔盆地的成果荣获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此外,统筹部署的华北铁矿、铝土矿和锰、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勘查工作,也取得一批重要找矿新发现。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通过思路创新和新技术方法,新圈定一批找矿靶区,钻探验证发现一批的矿产地、矿点,在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四方台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西缘、准噶尔盆地东缘头屯河组取得了一系列新区新层系找矿突破,提高了我国铀资源储量,促进铀资源基地扩大和形成。煤田、油气田区铀矿找矿发现对老工业基地资源接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组织开展的煤田区放射性地质环境评价工作,查清了我国主要盆地煤、铀的时空关系,取得了一批重要数据,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促进盆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组织编写了一系列砂岩型铀矿相关的技术文件,初步形成一整套煤田区、油田区找铀技术方法体系。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了铀矿973计划项目,在沉积环境、成矿流体、控矿构造和成矿模式等方面提出新认识,建立了反映盆地沉积环境的序列指标体系和含煤盆地砂岩型铀矿产出的垂向模式地层层序;初步建立了钱家店铀矿蚀变矿物分带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控制砂岩型铀矿产出的3种基本构造样式,开拓了盆地找矿新区。这些认识丰富了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在实际铀矿勘查中取得较好应用。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作为工程首席和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中心培养了一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近70人的铀矿找矿与研究团队,团队先后被评为2015年天津市模范集体和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20余人成长为项目负责、副负责人。2人次被评为天津市劳模,1人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次被评为地调局杰出青年,1人被评为地调局优秀地质人才。同时,依托973项目和北方砂岩型铀矿工程,组织开展了数十次各类研讨、培训会议,对来自煤炭、石油、核工业等不同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总人数近千人次,为我国铀矿人才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金若时

    在西昆仑火烧云铅锌矿考察

    2014年9月入疆以来,三年的光阴,他们不曾辜负每一个日出日落。他们用忠诚与责任为党和国家分忧、为新疆稳定发展出力,用大爱和激情写下精彩人生篇章,交上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

    夏初的北京,气温已迅速升到38摄氏度左右,而在西北边陲新疆乌鲁木齐,5月初刚飘过一场大雪。

    跨越千山万水而来,面对着气候不同、工作压力大、与家人长时间分别等种种的困难,国土资源系统第八批援疆干部始终牢记重托、克服种种困难,在各自的岗位上大展身手,砥砺前行。

    从地质勘查到应急救援,从项目对接到改革探索……2014年9月入疆以来,三年的光阴,他们不曾辜负每一个日出日落。他们用忠诚与责任为党和国家分忧、为新疆稳定发展出力,用大爱和激情写下精彩人生篇章,交上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

    肩负使命而来,他们是新疆最需要的人才

    2008年7月,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签订了《合作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协议》,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阿尔金山三大山系展开地质找矿工作,自治区提出的目标是3年要有好的眉目、5年要出鼓舞人心的成果、8年要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因此这一合作也被称为“358”。2014年正是“358”开展的第七年,能否打好收官之战,第八批援疆干部身上的担子不言而喻,这也是援疆干部派出人数最多的一批。

    来自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的朱振芳在矿政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担任新疆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来自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中心的高利民在援疆之前,曾多次到新疆参加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审读等工作,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担任副局长后,分管的正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储量管理、地质勘查、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覃家海曾多次赴新疆参与野外安全应急救援,不仅了解这里,对野外地质安全工作更有着深刻见解;而来自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年轻博士王立社,项目管理和科研能力都出类拔萃……他们的到来,对新疆地质工作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在这批援疆干部中,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田彦军被安排到基层,担任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区委常委之始,他就有了一个重要的使命——帮助申建综合保税区。原来早从2009年起,乌鲁木齐市多次向国务院申建、选址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的综合保税区,却一直没有获批。最关键的问题卡在土地上,综合保税区的用地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辖范围,既涉及兵地合作的规划调整,还需要占用其中的农田、林地。既要保证耕地红线不突破,又不能耽误综合保税区建设,当地一直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田彦军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伊宁市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工作试点县(市、区)之一,也是自治区唯一的试点县(市、区),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的李滋鑫挂职这里,全力推进改革工作。

    离开温暖的家,远赴新疆,援疆干部们也不得不暂时放下身为儿子、丈夫、父亲等角色所应尽的责任。自从援疆以后,朱振芳的妻子在家看天气预报时会格外留意新疆的天气,而且会经常看新疆卫视。而这份沉甸甸的牵挂,也是激励他们奉献新疆的动力之一。

    “只有长期扎根新疆,才能真正了解新疆,学会‘说新疆话’。”

    三年挂职即将结束,按惯例每位援疆干部都会写一份三年工作总结,朱振芳开玩笑说:“要是放开了写,这份总结我能写15万字。”

    上任伊始,短暂的过渡期后,援疆干部迅速进入角色。“新疆的干部群众都太不容易了。”对此,大家异口同声。他们不仅要承担高强度的日常工作,还承担许多具有“新疆特色”的工作,比如各单位三分之一人员住村开展“访惠聚”工作,还有常态化的反恐维稳、任务艰巨的精准扶贫等。而令援疆干部钦佩的是,广大新疆干部群众勇于接受挑战,坚守岗位,这也激励着每一名援疆干部从大局出发,迎难而上。

    朱振芳从协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入手,首先着手解决三塘湖五个煤炭探矿权问题,经过多轮协调,终于在2015年2月初使各方达成一致,三年多没有进展的难题被破解。同时,也对新疆历史上重点项目压矿的遗留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积极推动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新疆煤层气勘查开发、新疆“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总结和新“358”行动计划等各项工作。

    新疆具有明显的矿产资源优势,矿业却是兵团经济发展的短板,高利民认真研究政策、分析形势、厘清思路,为兵团的矿业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同时发挥桥梁作用和专业优势,促成国土资源部地勘司为兵团专门组织召开了“促进兵团矿产勘查工作协调会”,争取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推动和落实兵团辖区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新疆地矿局,覃家海三年来主要工作职责是协助做好地质勘查和安全生产工作。为了协调落实地质调查项目,他会同新疆国土资源厅、地矿局主要领导,多次向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汇报,推动自治区新一轮地质勘查工作。2014~2016年,新疆地矿局承担各类地质勘查项目1212个,总经费40.11亿元。而在安全生产方面,除了健全各项制度外,覃家海还大力推动地质勘查信息化工作,极力推进新疆地矿局地质勘查星空地一体化、内外业一体化、地质勘查业务数字化和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项目,“这是我对新疆地质勘查工作的百年梦想,当然,我希望越早实现越好。”而回顾三年援疆最大的收获,覃家海说:“只有扎根新疆,才能真正了解新疆的特殊之处,学会‘说新疆话’。”为此,他甚至准备继续留下来再干一届。

    王立社到新疆后,被安排在新疆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中心工作,两年多时间里,他协助安排部署了各类地质项目930个,经费58亿元,协助组织或参与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审查、项目监理和验收工作。2016年下半年,为了新疆“358”项目成果总结推广及新一轮“358”计划启动,王立社调到了勘查处,为新疆“358”地质找矿工作会议圆满召开立下了汗马功劳。另外,他还精心组织编制了《新疆地质勘查“十二五”报告》和《新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五年目标评估报告》,并主持编写《新疆地质勘查十年工作报告》,对近些年新疆地质勘查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田彦军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力协调、解决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对接、规划用地等问题,而调整规划,解决保税区的用地地类合法合规,也是他的老本行。通过个人专业优势及长期在机关工作的经验,田彦军多次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汇报,并与当地兵团单位对接,经过空间置换、兵地规划修订等措施,综合保税区的建设获得国土、规划部门的前置许可,并通过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10个中央部门审核。为了尽快获得批复,田彦军带队三次到北京征求意见,最紧张的一次,两天之内跑了6个部委,“效率这么高,还是要感谢国家对建设新疆工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201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乌鲁木齐市正式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

    在伊宁挂职期间,李滋鑫还兼任着土地督察西安局的工作,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深入乡镇,向基层干部宣讲改革的好处,“让老百姓知道改革,能够确实享受到改革红利,才会支持我们的改革。”

    3年中,援疆干部将自己化成一道桥梁,大力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开展,每个人还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结对子”活动,多了少数民族亲戚。

    三年援疆行,一生边疆情,他们的心底,有一个角落永远属于新疆

    “王立社病了?肯定是工作太拼给累的。”听说王立社生病的消息,熟悉他的人都这么说。

    调控与监测处处长陈炜记得,去年下半年“358” 地质找矿工作会议期间,每天他下班的时候,总能看到王立社还在办公室里加班。最近,王立社总是觉得头晕,身体发虚,到医院一检查,医生一脸严肃地让他立即回西安做个详细的检查。距离援疆结束还有两个多月,王立社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离开时他真担心回不来了。

    幸好回到西安一检查,只是虚惊一场,休息了几天后,他又回到了乌鲁木齐。一回来他就住进了宾馆,参加新一轮358规划方案的制定,连着三四天连宾馆的大门都没有出过。

    乌鲁木齐离北京2400多公里,飞机需要飞行4个小时,援疆干部们工作一天后,回去见不到家人,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这几年,我几乎没有怎么管过孩子,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只能等到孩子放暑假的时候,让孩子妈妈带着他到新疆来待一个月。”家人来了,田彦军很高兴,却不得不经常让妻女在宿舍里待着,也抽不出时间陪她们到处走走看看。

    “今天从上午开会,一直开到下午四点半才结束,连午饭都没有顾上吃,只能出去找了个小饭馆吃了碗面。”虽然这么忙,但是田彦军毫无怨言,“主要是因为工作干得特别痛快。”这种工作上的痛快感之所以产生,既有地方领导的配合支持带来的得心应手,也有工作顺利推进产生的成就感。综合保税区申建完成后,因为表现优异,乌鲁木齐市委任命田彦军担任新设立的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全面负责协调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包括土地、规划、建设、国资公司等都进入他的负责范围。重任在身,田彦军夙兴夜寐,迅速从一名技术型干部成长为“多面手”。三年来,没有度过一天完整的周末,也放弃了回京休探亲假的机会,虽然辛苦,但田彦军很满足:“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已经把新疆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三年援疆经历是我最大的收获,成为人生的一座富矿。”高利民由衷地说。

    “以后老了回想起来,我在新疆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肯定是一段很幸福的回忆。”天天往乡镇跑的李滋鑫说。

    感恩挂职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感恩三年援疆经历,是所有的援疆干部们共同的心声。三年援疆行,一生边疆情,他们的心底,有一个角落永远属于新疆。

    不负此生援疆行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1.发现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朱士兴研究员带领前寒武纪研究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高于庄组中首次发现大量分米级的碳质宏观化石,研究确证它们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前寒武纪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大约距今15.6亿年,把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从多数人认为的距今6.35亿年往前提前了近10亿年。这一发现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中一项重大科学成果,对早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部分研究成果论文《华北15.6亿年前高于庄组分米级的多细胞真核生物》于2016年在国际著名刊物《自然·通讯》上发表。

    2.山东矿床成矿系列及找矿方向研究取得新进展

    山东地质科学研究院于学峰团队承担的山东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对山东全省域内以固体矿产为主的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环境、成矿作用及地质特征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总结;首次在山东全域内建立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全时段内的31个矿床成矿系列,并划分了81个代表性矿床模式;首次建立了从中太古代迁西期至新生代喜马拉雅期的山东矿床成矿谱系;对山东省金、铁、煤等近30种重要矿产进行了成矿远景预测;首次研究编制了山东省矿床成矿理论系列分布图。该成果是对山东省主要矿床的全面总结,将为山东省矿产资源勘查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3.完成铀矿大基地资源扩大与评价技术研究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承担的铀矿大基地资源扩大与评价技术研究围绕我国铀矿大基地及外围地区开展科技攻关,完善发展了伊犁盆地南缘、二连盆地中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和相山矿田、诸广南部地区热液型铀矿成矿理论;创建了砂岩型铀矿深部有利砂体和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识别定位技术体系;构建了热液型铀矿深部成矿构造、成矿地质体和铀矿化信息探测的技术评价体系;查明了5大铀矿基地铀成矿关键控矿因素及空间定位规律;建立了地质、物化探综合勘查技术方法,拓宽了铀资源找矿的新层位、新区域、新深度;实现了铀矿资源新的重大突破。该成果及时推广应用于我国地区热液型铀矿、砂岩型铀矿找矿勘查工作中,已取得显著找矿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完成新疆首个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示范工程

    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煤田地质勘探队在阜康市白杨河矿区建成新疆第一个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新疆阜康市白杨河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是新疆首个低阶煤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项目施工中针对阜康煤层“高倾角、厚煤层、高渗透”特点,开展了煤层气“钻、压、排”勘探开发技术应用,成功应用丛式井钻井技术,首次在煤层气井压裂中大规模应用复合压裂液,形成了适应示范区地质特点的五段双控排采法,建成了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排采自动化系统,成功完钻新疆煤层气领域第一口“U”型水平井和第一口“L”型顺煤层井,建成新疆首个日处理能力达10万立方米的煤层气CNG站。项目形成的“丛式井钻井、复合压裂液压裂、五段双控排采、排采自动化系统”等关键技术系列对新疆煤层气的开发意义重大,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提供了技术基础和试验基地。

    5.完成我国“三稀”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团队,在地质调查专项资助下,基本摸清了我国“三稀”资源储量,实现了战略研究→战略侦查→找矿突破三跨越,首次搭建了“三稀调查成果数据库”大数据平台,确定了“三稀”矿产调查部署选区;深化了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理论,构建了稀土矿区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储量动态计算和稀土矿单元素圈矿方法;改进了风化壳型稀土矿勘查技术,加大了勘查深度;初步实现了矿山环境监测“空-天-地-人”一体化,全方位服务矿政管理,提高了“三稀”矿政管理科技含量。

    6.元坝超高深含硫生物礁大气田高产稳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承担的元坝长兴组气藏开发动态跟踪分析及合理配产研究项目在超深层小礁体气藏精细描述技术、超深层小礁体水平井部署设计及优化调整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在高含硫气田(藏)的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本项目形成了复杂生物礁气藏精细描述、超深小礁体气藏水平井设计与优化、有水生物礁气藏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等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气藏高产稳产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应用于元坝气田开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埋深近7000米的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混合气产能达40亿立方米/年。气藏于2014年12月10日正式投产,截至2016年年底,累产混合气46亿立方米,对保障“川气东送”长期稳定供气,促进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沿江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7.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方法技术取得新进展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殷跃平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大学等9家单位,提出了暴雨型和水库型典型地灾成灾模式,开发基于GPU高性能计算技术的高速远程滑坡风险评估分析软件系统;构建山洪灾害判别标准与防治区划等级系统和地震—地灾链评估指标体系及信息发布平台;集成创新地灾防治方法,发明高寒浓雾山区地灾可视化监测预警、光纤监测传感器以及特大型滑坡应急治理系列关键技术;为国家重大工程和城镇化建设减灾防灾战略提供了科技支撑;及时指导了灾区地灾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推动了防灾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和地灾减灾防灾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8.古老油气系统源灶多途径成烃机理与成藏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张水昌研究团队瞄准古老油气系统油气形成与分布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和勘探前沿问题,依托古老油气系统源灶多途径规模成烃机理与成藏项目,开展攻关研究,在深层古老烃源岩发育机制、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气潜力、有机—无机复合生烃以及天然气成因判识方法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研究进展。研究成果有效指导深层油气勘探,为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2200亿立方米、控制储量2038亿立方米,为塔里木盆地2013年以来新增油气地质储量21.9亿吨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塔北哈拉哈塘奥陶系、塔中寒武系盐下、乐山—龙女寺震旦系—寒武系古隆起周缘的油气发现和储量增长,有力推动和促进了国内最大海相整装大气田的高效探明。

    9.完成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在12个主要热显示区开展了多种工作方法与手段调查,初步了解各主要热显示区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各热显示区采用了天然热流量和积存热量两种方法进行了资源量计算。其中续迈等7个中温地热显示区按照500米开发深度,按照居室供暖的方式考虑开发利用,计算供暖面积达114万平方米以上。初步评价古堆地区地热发电潜力可达110兆瓦,该项目的突破性进展,将为我国高温地热发电提供新的契机。在12个热显示区中选出了5个热显示区(玉寨、吉达果、宁中、古露)热储面积较大、温度较高,作为进一步勘查的高温后备基地。本成果来自于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承担的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

    10.完成新一代高精度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编制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杨胜雄、邱燕、朱本铎等研究团队创新编制了《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1:200万)》(中英文对照)并撰写了《南海海洋地质与矿产资源》专著。创新性编制了三维地形图和晕渲地形图,系统命名了245个海底地理实体;首次采用叠置法和透视法编制地质图,发现了中生代安第斯山型隆起带在南海的延伸区域;重新圈定了南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范围;精细刻画了南海主要构造边界,全面深化提升了我国对南海的地质科学认识,为下一步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展南海研究、开发利用南海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地质依据。同时,该图系以科学的方式宣扬了中国的南海主张,是履行海洋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1.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发现特大型金(铜)矿床

    新疆新源县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位于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内,成矿带属于那拉提—红柳河金—铜—镍—铅锌—玉石—白云母成矿带。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的发现证实了“中亚金腰带”已延伸到我国新疆。矿床勘查工作历经了异常查证—预查—普查—详查及勘探等工作,规模由异常点→矿化点→小型→大型→特大型金矿床。矿床控制长约3000米,宽40-300米;金矿体45条,铜矿体17条;金矿储量78.73吨,平均品位3.13克/吨,铜4.83万吨,平均品位0.53%;外围找矿潜力大,有望突破百吨。该项目由新疆美盛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勘查工作由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该矿床具有很大潜在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勘查、开发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山东省莱芜市张家洼发现大型矽卡岩铁矿

     

    山东省莱芜市张家洼矿区位于泰莱凹陷东北部,是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本次勘查工作投入钻探27955.60米/26孔及相应测试、研究工作,发现15个铁矿体,主矿体4个,其中主矿体Ⅱ3矿体走向控制长1280米,倾向延伸1060米,赋存标高-520~-1030米,矿体平均厚度16.98米,TFe平均品位46.68%,mFe平均品位40.68%。新增(333)铁矿石资源量1.065亿吨,累计查明(333)铁矿石资源储量1.265亿吨。新增伴生铜矿石量0.5920亿吨,伴生铜金属量8.446万吨,铜平均品位0.14%。新增伴生钴矿石量0.316亿吨,伴生钴金属量0.631万吨,钴平均品位0.02%。查明该矿床属于接触—交代成因的大型铁矿,为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接替资源。本成果来源于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山东省莱芜市张家洼矿区深部及外围铁矿普查项目。

    3.新疆阿克陶县奥尔托喀讷什地区发现我国最富锰矿床

    新疆阿克陶县奥尔托喀讷什锰矿的发现,是迄今我国最富的锰矿床,且厚度大、品位高、埋藏浅、易采选、远景规模大。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由4个工业矿体组成,均位于玛尔坎土山背斜北翼,严格受层位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累计获得锰矿石资源/储量(121b+122b+331+332+333) 868.65万吨,矿床平均品位Mn 36.70%。本次重大发现填补了西昆仑山地区锰矿找矿的空白,有望成为我国超大型富锰矿战略资源基地。该成果来自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地质勘查院承担的新疆阿克陶县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勘查项目。

    4.新疆察布查尔县洪海沟探获特大型铀矿

    “新疆察布查尔县洪海沟铀矿勘查”是由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实施的重大找矿成果。该成果是应用我国自主建立的“六位一体”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模式找矿的典范,在含矿砂体沉积微相、新技术方法组合探索以及新层位找矿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在头屯河组发现工业铀矿带,铀资源总量接近特大型,为矿山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砂岩型和煤岩型铀矿体共存也为我国“铀煤兼探联采”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基地。该矿床的发现过程中首次引进浅层地震手段对含矿层展布、砂体规模、小型断裂分布、目的层埋深等进行了较精细的研究,有效地指导了钻孔布设;砂岩型铀矿勘查深度首次接近1000米,不仅展示伊犁盆地新层位和深部找矿的良好前景,而且对新疆其他盆地找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新疆和田县火烧云一带发现超大型铅锌矿

    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在西昆仑地区喀喇昆仑山新疆和田县火烧云一带通过区域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和连续5年的勘查评价,发现并探明了一处超大型铅锌矿床。目前火烧云铅锌矿床共探求333+(334)?锌+铅金属量1894.96万吨,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七大的铅锌矿;矿床平均品位:铅4.58%、锌23.92%、铅+锌28.51%,为世界级铅锌矿床中罕见的高品位矿床。火烧云铅锌矿床具有矿体形态简单完整、产状平缓延伸稳定、埋藏浅、矿床规模大、品位高等特点。经济开发品质优异,适合露天开采。火烧云铅锌矿床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时兼具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有关火烧云矿床成因类型、成矿规律的研究必将丰富、创新整个藏北铅锌矿带的成矿理论。该成果依托于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实施的新疆和田县火烧云矿区铅锌矿普查项目。

    6.广西平南县大洲发现大型稀土矿

    为了查明广西平南大洲矿区稀土矿资源量,广西地勘局第六地质队积极融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历时4年在该区开展了稀土矿勘查工作,累计完成1:1万地质测量106.5平方公里,矿区提交(333)资源量:稀土矿石量43532.7244万吨,全相稀土氧化物资源量53.0513万吨,离子相稀土氧化物资源量36.6543万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该矿床资源储量规模较大,矿石品质较好,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良好,属易选矿石,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简单,开发经济效益显著。该成果依托于广西地勘局第六地质队实施的广西平南县大洲矿区稀土矿普查项目。

    7.山西省黎城县新发现大型煤炭资源矿床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二地质队通过对黎城县城周边已有地质资料、邻区煤矿的成煤地质环境和背景的综合研究、分析等综合手段,发现一处大型煤炭资源矿床,提交的煤炭资源量超过2.6亿吨。该项目为黎城县历史上发现的首个煤炭资源矿产地,其估算资源量达到大型井田规模,适宜建设中—大型煤矿企业,探明的各煤层煤类均为强黏结—特强黏结的焦煤及肥煤,均可作为炼焦用煤。开发本区煤炭资源,在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能源的同时,也将促进本地区工业的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意义巨大。该成果依托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二地质队承担的山西省沁水煤田黎城县黎侯勘查区煤炭详查项目。

    8.陕西省府谷县马家梁-房子坪探获大型优质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在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的支持下,在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府谷矿区的西北部预测区内开展煤炭资源普查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在山西、太原组含煤岩系中共发现可采煤层5层,探获煤炭资源总量(333+334)320861万吨,其中333类资源量为100390万吨,占总资源量的31.3%。煤类以气煤为主,长焰煤次之,煤质优良,可广泛用于动力用煤、气化用煤、液化用煤及炼焦配煤等。该矿床的发现为国家规划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省规划的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提供了有力的资源续接保障,并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依托陕西省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府谷矿区马家梁—房子坪勘查区普查项目。

    9.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探获大型油田

    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经过半个世纪开发,面临后备资源不足的困境,与之相邻的玛湖凹陷是战略接替领域。以杜金虎为首席的中石油新疆油田勘探团队,针对制约砾岩勘探的资源、储层、成藏和技术四大世界公认难题,开展协同攻关研究,创建了碱湖烃源岩两段式高效生油模式,建立了凹陷区大型退覆式浅水扇三角洲砾岩沉积新模式,创立了凹陷区源上砾岩大油区成藏模式,创新了砾岩高效勘探技术。发现了5亿吨原油储量的玛湖大油田,奠定了世界第一大砾岩油田的地位,不仅实现了新疆几代石油人为祖国再找大油田的夙愿,也为世界资源潜力巨大的凹陷区砾岩勘探提供了成功经验,保障了我国国防军工建设对航天和国防稀缺油品的持续供给。该成果是我国砾岩油藏地质理论研究与勘探技术攻关的重大创新性成果,丰富发展了陆相生油与粗粒沉积学地质理论,是对岩性油气成藏理论的重要补充。

    10.贵州省松桃县桃子坪探获超大型锰矿

    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新团队在贵州省松桃县桃子坪锰矿详查的过程中,运用所建立的锰矿裂谷盆地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系统理论和深部隐伏矿找矿预测模型,在贵州铜仁松桃锰矿国家整装勘查区中,圈定了桃子坪IV级断陷盆地分布范围,即桃子坪锰矿找矿预测靶区。钻探工程验证,成功发现了隐伏的厚大锰矿体。通过普查和详查地质工作,2016年6月,提交了备案的(332)+(333)锰矿石资源量1.06亿吨,圈定的锰矿石资源量位居亚洲第四、世界第十二位,成为贵州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区新发现的又一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实现了我国锰矿这一战略紧缺矿产找矿的重大突破。

    中国地质学会2016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十大地质找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