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不负此生援疆行

——记国土资源系统第八批援疆干部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诒卿 黄静瑞 李萍 发布时间:2017-07-12

在西昆仑火烧云铅锌矿考察

2014年9月入疆以来,三年的光阴,他们不曾辜负每一个日出日落。他们用忠诚与责任为党和国家分忧、为新疆稳定发展出力,用大爱和激情写下精彩人生篇章,交上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

夏初的北京,气温已迅速升到38摄氏度左右,而在西北边陲新疆乌鲁木齐,5月初刚飘过一场大雪。

跨越千山万水而来,面对着气候不同、工作压力大、与家人长时间分别等种种的困难,国土资源系统第八批援疆干部始终牢记重托、克服种种困难,在各自的岗位上大展身手,砥砺前行。

从地质勘查到应急救援,从项目对接到改革探索……2014年9月入疆以来,三年的光阴,他们不曾辜负每一个日出日落。他们用忠诚与责任为党和国家分忧、为新疆稳定发展出力,用大爱和激情写下精彩人生篇章,交上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

肩负使命而来,他们是新疆最需要的人才

2008年7月,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签订了《合作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协议》,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阿尔金山三大山系展开地质找矿工作,自治区提出的目标是3年要有好的眉目、5年要出鼓舞人心的成果、8年要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因此这一合作也被称为“358”。2014年正是“358”开展的第七年,能否打好收官之战,第八批援疆干部身上的担子不言而喻,这也是援疆干部派出人数最多的一批。

来自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的朱振芳在矿政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担任新疆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来自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中心的高利民在援疆之前,曾多次到新疆参加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审读等工作,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担任副局长后,分管的正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储量管理、地质勘查、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覃家海曾多次赴新疆参与野外安全应急救援,不仅了解这里,对野外地质安全工作更有着深刻见解;而来自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年轻博士王立社,项目管理和科研能力都出类拔萃……他们的到来,对新疆地质工作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在这批援疆干部中,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田彦军被安排到基层,担任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区委常委之始,他就有了一个重要的使命——帮助申建综合保税区。原来早从2009年起,乌鲁木齐市多次向国务院申建、选址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的综合保税区,却一直没有获批。最关键的问题卡在土地上,综合保税区的用地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辖范围,既涉及兵地合作的规划调整,还需要占用其中的农田、林地。既要保证耕地红线不突破,又不能耽误综合保税区建设,当地一直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田彦军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伊宁市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工作试点县(市、区)之一,也是自治区唯一的试点县(市、区),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的李滋鑫挂职这里,全力推进改革工作。

离开温暖的家,远赴新疆,援疆干部们也不得不暂时放下身为儿子、丈夫、父亲等角色所应尽的责任。自从援疆以后,朱振芳的妻子在家看天气预报时会格外留意新疆的天气,而且会经常看新疆卫视。而这份沉甸甸的牵挂,也是激励他们奉献新疆的动力之一。

“只有长期扎根新疆,才能真正了解新疆,学会‘说新疆话’。”

三年挂职即将结束,按惯例每位援疆干部都会写一份三年工作总结,朱振芳开玩笑说:“要是放开了写,这份总结我能写15万字。”

上任伊始,短暂的过渡期后,援疆干部迅速进入角色。“新疆的干部群众都太不容易了。”对此,大家异口同声。他们不仅要承担高强度的日常工作,还承担许多具有“新疆特色”的工作,比如各单位三分之一人员住村开展“访惠聚”工作,还有常态化的反恐维稳、任务艰巨的精准扶贫等。而令援疆干部钦佩的是,广大新疆干部群众勇于接受挑战,坚守岗位,这也激励着每一名援疆干部从大局出发,迎难而上。

朱振芳从协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入手,首先着手解决三塘湖五个煤炭探矿权问题,经过多轮协调,终于在2015年2月初使各方达成一致,三年多没有进展的难题被破解。同时,也对新疆历史上重点项目压矿的遗留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积极推动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新疆煤层气勘查开发、新疆“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总结和新“358”行动计划等各项工作。

新疆具有明显的矿产资源优势,矿业却是兵团经济发展的短板,高利民认真研究政策、分析形势、厘清思路,为兵团的矿业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同时发挥桥梁作用和专业优势,促成国土资源部地勘司为兵团专门组织召开了“促进兵团矿产勘查工作协调会”,争取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在推动和落实兵团辖区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新疆地矿局,覃家海三年来主要工作职责是协助做好地质勘查和安全生产工作。为了协调落实地质调查项目,他会同新疆国土资源厅、地矿局主要领导,多次向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汇报,推动自治区新一轮地质勘查工作。2014~2016年,新疆地矿局承担各类地质勘查项目1212个,总经费40.11亿元。而在安全生产方面,除了健全各项制度外,覃家海还大力推动地质勘查信息化工作,极力推进新疆地矿局地质勘查星空地一体化、内外业一体化、地质勘查业务数字化和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项目,“这是我对新疆地质勘查工作的百年梦想,当然,我希望越早实现越好。”而回顾三年援疆最大的收获,覃家海说:“只有扎根新疆,才能真正了解新疆的特殊之处,学会‘说新疆话’。”为此,他甚至准备继续留下来再干一届。

王立社到新疆后,被安排在新疆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中心工作,两年多时间里,他协助安排部署了各类地质项目930个,经费58亿元,协助组织或参与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审查、项目监理和验收工作。2016年下半年,为了新疆“358”项目成果总结推广及新一轮“358”计划启动,王立社调到了勘查处,为新疆“358”地质找矿工作会议圆满召开立下了汗马功劳。另外,他还精心组织编制了《新疆地质勘查“十二五”报告》和《新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五年目标评估报告》,并主持编写《新疆地质勘查十年工作报告》,对近些年新疆地质勘查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田彦军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力协调、解决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对接、规划用地等问题,而调整规划,解决保税区的用地地类合法合规,也是他的老本行。通过个人专业优势及长期在机关工作的经验,田彦军多次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汇报,并与当地兵团单位对接,经过空间置换、兵地规划修订等措施,综合保税区的建设获得国土、规划部门的前置许可,并通过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10个中央部门审核。为了尽快获得批复,田彦军带队三次到北京征求意见,最紧张的一次,两天之内跑了6个部委,“效率这么高,还是要感谢国家对建设新疆工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201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乌鲁木齐市正式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

在伊宁挂职期间,李滋鑫还兼任着土地督察西安局的工作,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深入乡镇,向基层干部宣讲改革的好处,“让老百姓知道改革,能够确实享受到改革红利,才会支持我们的改革。”

3年中,援疆干部将自己化成一道桥梁,大力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开展,每个人还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结对子”活动,多了少数民族亲戚。

三年援疆行,一生边疆情,他们的心底,有一个角落永远属于新疆

“王立社病了?肯定是工作太拼给累的。”听说王立社生病的消息,熟悉他的人都这么说。

调控与监测处处长陈炜记得,去年下半年“358” 地质找矿工作会议期间,每天他下班的时候,总能看到王立社还在办公室里加班。最近,王立社总是觉得头晕,身体发虚,到医院一检查,医生一脸严肃地让他立即回西安做个详细的检查。距离援疆结束还有两个多月,王立社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离开时他真担心回不来了。

幸好回到西安一检查,只是虚惊一场,休息了几天后,他又回到了乌鲁木齐。一回来他就住进了宾馆,参加新一轮358规划方案的制定,连着三四天连宾馆的大门都没有出过。

乌鲁木齐离北京2400多公里,飞机需要飞行4个小时,援疆干部们工作一天后,回去见不到家人,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这几年,我几乎没有怎么管过孩子,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只能等到孩子放暑假的时候,让孩子妈妈带着他到新疆来待一个月。”家人来了,田彦军很高兴,却不得不经常让妻女在宿舍里待着,也抽不出时间陪她们到处走走看看。

“今天从上午开会,一直开到下午四点半才结束,连午饭都没有顾上吃,只能出去找了个小饭馆吃了碗面。”虽然这么忙,但是田彦军毫无怨言,“主要是因为工作干得特别痛快。”这种工作上的痛快感之所以产生,既有地方领导的配合支持带来的得心应手,也有工作顺利推进产生的成就感。综合保税区申建完成后,因为表现优异,乌鲁木齐市委任命田彦军担任新设立的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全面负责协调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包括土地、规划、建设、国资公司等都进入他的负责范围。重任在身,田彦军夙兴夜寐,迅速从一名技术型干部成长为“多面手”。三年来,没有度过一天完整的周末,也放弃了回京休探亲假的机会,虽然辛苦,但田彦军很满足:“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已经把新疆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三年援疆经历是我最大的收获,成为人生的一座富矿。”高利民由衷地说。

“以后老了回想起来,我在新疆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肯定是一段很幸福的回忆。”天天往乡镇跑的李滋鑫说。

感恩挂职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感恩三年援疆经历,是所有的援疆干部们共同的心声。三年援疆行,一生边疆情,他们的心底,有一个角落永远属于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