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西安城区先后出现了14条地裂缝,其规模 之大和危害之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提出 了西安地铁地裂缝综合减灾技术,为我国地裂缝发育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1.项目概况

    西安市位于汾渭盆地西部,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十分严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安城区发现的地裂缝已达14条之多,延伸长度超过100km,覆盖面积约150km2,其活动时间之长和规模之大,在国内尚属罕见。地裂缝严重影响着西安城市建设与人居安全,给城乡建设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成为举世闻名的城市地质灾害,尤其是对目前西安地铁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图1)。2008—2014年,长安大学开展了“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与减灾综合研究”、“地裂缝地面沉降工程致灾机理与防治对策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等多项地质调查项目,对汾渭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成因及减灾进行了连续系统研究,尤其是地裂缝对重大工程一西安地铁工程建设的危害及防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要成果,成功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地裂缝难题。

    2.成果简介

    (1 )合理地确定了西安地铁设计使用期100年内地裂缝最大位错量。同时,根据空间活动特征建立了地裂缝三维位移运动模式,提出了地铁与地裂缝交会处的隧道抗裂预留位移量计算公式。通过现场调查,结合西安地裂缝长期监测、观测资料,在现今活动速率和最大历史位错量的基础上,确定了100年使用期内地铁工程穿越地裂缝地段的最大垂直位移量设计值(H)分为2个等级:①地裂缝活动微弱或不活动且呈隐伏状态的按照H=300mm设防;②地裂缝活动明显且具有地表变形迹象的地段按照H=500mm设防。提出了地裂缝活动性参数及隧道抗裂预留位移量计算公式,为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设计和预留净空提供了重要设计依据。

    (2)科学地确定了地裂缝地段地 铁隧道结构纵向设防长度。地铁隧道穿 越地裂缝带的纵向设防长度,实际上是隧道穿越地裂缝活动影响区时结构上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处理的纵向长度。针对《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XDBJ61-6—2006 )中缺乏地裂缝地 段地铁隧道设防问题,通过大型地裂缝活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确定了地裂缝上、下盘影响范围分别为17.5m和12.5m,提出了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 结构纵向设防长度。

    (3 )开发了地裂缝减灾大型物理模 拟技术,模拟再现了地裂缝危害地铁隧道的力学机制。通过明挖隧道、暗挖隧道、盾构隧道正交和不同角度斜交穿越地裂缝带等多种工况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图2)和数值仿真模拟,再现了地裂 缝活动时地铁隧道的变形破坏过程,发现了地铁隧道的4种变形破坏模式,即拉裂破坏、拉张一扭剪破坏、剪切变形破坏和扭转剪切变形破坏,首次揭示了地裂缝危害地铁隧道的力学机制。

    (4)提出了地铁隧道平行地裂缝带穿越上、下盘时的安全避让距离及其判断标准。针对西安轨道交通多条线路近距离平行地裂缝带从其上、下盘穿越的情况,建立了地铁隧道近距离平行活动地裂缝带的安全避让距离的判断标准为:

    ①隧道结构侧向水平位移不超过2cm;

    ②隧道结构内力在允许的安全范围内,即不出现塑性变形或脆性开裂。根据上述标准认为,西安地铁隧道近距离平行地裂缝带进行结构设计时上盘安全避让距离可按照30m考虑。

    (5)解决了地铁隧道结构适应地裂缝的变形的结构防治措施问题,建立了地铁工程防治地裂缝病害的技术体系。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模拟研究表明地裂缝作用下地铁整体式和盾构隧道变形破坏是必然的。针对地裂缝对地铁隧道的危害,提出了隧道结构“分段设变形缝、柔性接头连接、局部扩大断面和封闭的防水结构”等适应地裂缝变形的隧道结构形式(图3),并实施了分段设缝的明挖箱形隧道、浅埋暗挖马蹄形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等多种工况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模拟。结果证明,分段设缝柔性接头的分段隧道具有很好的适应地裂缝大变形的能力,从而验证了所提结构措施方案的适宜性与安全性,并已应用于西安地铁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解决了国际上首例地铁工程的地裂缝减灾技术难题。

    上述成果已被应用至西安地铁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设计中,首创性地解决了地裂缝环境下地铁隧道结构措施防治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

    3.成果意义

    地裂缝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西安地铁工程建设中,成功地解决了西安地铁隧道防治地裂缝灾害的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目的,为国家和西安市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缓变型地质灾害的研究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长安大学彭建兵 黄强 兵卢全 中供稿)

    地裂缝研究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保驾护航

    摘要:苏锡常地区是长三角乃至全国地面沉降典型地区之一。随着环境地质调查、地面沉降监测、风险与控制管理研究、深层地下水禁采等防控工作的开展,地面沉降形势不断演变,地面沉降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工作重点也在不断转移。

    1.项目概况

    经过十余年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苏锡常地区(指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地面沉降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不断演变的地面沉降形势下,关于地下水禁采的环境地质效应、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成生关系与约束、地面沉降监测网优化完善与监测方法体系建设、地面沉降防控的深入落实与效果评价、政府行政管理对地面沉降防控技术研究的需求等面临的实际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或提出解决方案。“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管理”项目(现名“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调查”)即是在当前背景下提出的项目部署,开启了地面沉降控制管理的新阶段,旨在实时跟进地面沉降动态变化规律,为预警信息发布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资料,深入总结分析研究地面沉降防控对策,实现科技工作与政府管理需求的对接,为政府防控地面沉降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2.成果简介

    (1)地面沉降监测网进一步完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体系逐渐形成。目前苏锡常地区已经建成了包括基岩标、分层标、水准点、GPS监测点、连续运行GPS参考站、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站、地裂缝三维自动化监测站、地裂缝光纤监测示范站等一系列设施在内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并且随着项目实施的不断推进,针对重点沉降区进行了补充完善,实现了监测网全覆盖、重点地区全监控、重要地段精细化监控的监测网络。运用了精密水准测量、GPS监测、自动化监测、InSAR监测、光纤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形成了“空 地一体化”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体系 (图1)。

    (2 )地面沉降发育及分布规律已查明。苏锡常地区历史最大沉降速率一度 达到120mm/a,随着地下水禁采的实施,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得到有效遏制,原来全区普遍沉降的形势得以控制,逐渐演变为“全区基本稳定、局部沉降依然 突出”的局面。目前,全区平均沉降速率小于5mm/a,但仍存在常州武进南部、无锡江阴南部、苏州吴江南部三大重点沉降区,其中以苏州吴江南部沉降速率最大,核心区沉降速率可达50mm/a,而且无锡江阴南部地裂缝发育区仍表现出明显的地裂缝活动迹象,并且由于浅部地下水开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坑排水、轨道交通运行保障排水等因素导致的浅 部地面沉降日益突出。

    (2) 实现了地面沉降风险的实时跟踪评价。通过对地面沉降诱发有关因素的时空动态特征分析,建立动态的地面沉降、地下水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模型,实时跟踪评价地面沉降风险(图2),并结合各行政区实际,开展针对性的地面沉降控制管理策略,为实现地面沉降全面有效防控奠定基础。

    3.成果意义

    通过一系列工作,新的工作方向逐渐明确。当前形势下,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工作的重点应转向地下水禁采的地面沉降效应评价、地面沉降实时跟踪监控预警、浅部地面沉降的发育机理研究及防控、采水型地裂缝成因机制及预警研究等方面,以求进一步揭示禁采后新的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发育分布规律,为地面沉降全方位防控奠定基础。地下水禁限采等行之有效的地面沉降防控思路,推进了整个江苏范围层面的地面沉降防控工作,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地面沉降防控积累了经验。(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伟供稿)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防控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