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学会近日开展了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14位优秀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分设地质科技研究者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教师奖。此次评选的14名获奖者中,孙有斌等6位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李常锁等7位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郭颖同志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

    黄汲清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国内外地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生前特别关注青年地质人才的培养。

    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是我国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之一,这一奖项主要奖励45岁及以下,在地质科学领域有创造性科学成就或在地质勘查及地质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该奖项已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每两年颁发一次。

    附获奖名单:

    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孙有斌,1973年10月出生,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风尘沉积、古季风演化及粉尘源区干旱化研究,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季风-干旱环境的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揭示出太阳辐射、冰量和CO2变化及大西洋经向环流对轨道-千年尺度东亚季风变率的影响,确定了冰期-间冰期黄土物源变动与大气环流强度变化的关联。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EPSL、QSR等国际刊物上,已发表SCI论文80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32篇),论文被SCI引用3400余次,高被引指数(H-Index)为32。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2010年)、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2011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排名第2)。

    郭华明,1975年9月生,水文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地质学学科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主编、Applied Geochemistry副主编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霍英东基金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2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7年)等,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07年)。郭华明紧密围绕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技术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典型水文地质单元高砷地下水的分布演化规律,发现了一些典型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矿物相转变是控制地下水砷分布的重要过程;从水文地球化学和微生物学相结合的角度,揭示了地下水系统砷释放的铁氧化物和吸附态砷的微生物还原机制;定量描述了含铁矿物形成和转变对砷的吸附机理,发现内层络合的砷‐铁配位方式是关键吸附模式,揭示了与砷配位的铁原子数越多砷吸附量越大的微观机理。

    郭威,1979年11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勘察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59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71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大学李四光地学优秀青年教师奖。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为我国首次钻取陆域水合物和成功试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了局部化学法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技术,地下原位成功开采出油页岩油,标志着我国油页岩资源利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黄雨,1973年4月出生,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Engineering Geology》等4本国际期刊编委、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黄雨长期从事重大工程地质灾害成因机理与防治研究,揭示了地震触发土体大变形流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与致灾机制,构建了相关高性能计算模型,较好实现了灾害全过程的模拟与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出版英文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72篇、EI论文5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朱东亚,1975年10月出生,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储层以及流体与成藏机理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石化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任务)1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21篇。2014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此外,朱东亚还阐述潮坪-泻湖-高能滩相白云岩体系白云岩化机制和多级次岩溶储层发育动态过程;揭示深部流体作用下孔隙发育和保持机理,预测塔里木盆地断裂-热液区域深层-超深层优质储层持续向深部拓展;建立天然超临界CO2-油耦合成藏模式,论证苏北盆地深层栖霞组为有利勘探目的层。

    王晓梅,1977年6月出生,油气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近十年主要从事中国元古代黑色页岩沉积环境、生物种群和生烃潜力评价等基础研究,发现地球轨道力控制了元古代烃源岩发育的旋回性,首次计算14亿年前的大气氧气浓度(PAL)高达4~8% PAL,重建最古老的最低氧化带海洋。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SCI统计引用293篇,其中他引258篇;CSCD统计引用213篇,其中他引197篇,(合作)发表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1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奖4项,201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银锤奖,2016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常锁,1976年3月出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现任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野外一线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热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山东省水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济南泉水保护、服务地方经济、地矿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常锁主持完成的“山东省1∶25万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系统深化了对山东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演化规律的认识,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通过多项与济南泉水保护相关的研究,重新识别了泉水形成机理、水环境演化规律、定量评价了影响济南泉水喷涌的因素,重新划定了济南泉域边界。

    近20年来,李常锁先后主持及参加完成了30多个省部级科研与生产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5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7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王小军,1997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勘查专业,201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委员、院长。

    王小军先后负责完成了中石油和新疆油田分公司等科技攻关项目或课题17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局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本,获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21篇。2006年被新疆油田授予“勘探方案优秀设计者”等称号,2013年负责编制的《克拉玛依油田金龙2井区块二叠系油藏评价井部署意见》方案获“评价部署优秀方案”。2017年被《新疆石油地质》杂志聘为编委,2017年被克拉玛依校区石油专业指导委员会聘为委员。王小军同志带领的研究团队相继被授予自治区级“青年突击队”、集团公司“科技工作创新团队”、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五四红旗团(青)支部”等荣誉称号。

    胥燕辉,1974年12月出生,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胥燕辉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地质勘查项目,取得了重大地质找矿突破,尤其是在冀东铁矿勘查中成果显著,提交了多个大型及特大型铁矿,累计提交铁矿资源量近30亿吨,并系统研究了冀东铁矿成矿规律和有效的综合勘查技术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康世虎,1977年9月出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地勘一处处长,研究员。

    多年以来,康世虎一直坚守在野外生产一线,致力于二连盆地铀矿勘查与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了20多个铀矿勘查项目,发现了超大型、大型等多个铀矿床。主持发现了以哈达图大型铀矿床为代表的重大找矿成果,单孔最高平米铀量达63.77kg/m2,创造了二连盆地铀矿勘查史上单孔平米铀量最高记录。提出了多项创新性认识,建立了“哈达图式”铀成矿模式。

    康世虎先后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中核集团公司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一项,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张会琼,1982年12月出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科技处处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中心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张会琼长期工作在地质调查以及科技管理一线,主要从事成矿规律、找矿预测及地质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项目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3项,“358”找矿成果一项。2017年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公开发表文章34篇,著作1部,在新疆哈密卡拉塔格等矿山深边部找矿预测,探索创新矿产资源基地地质-环境-技术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等地质科技创新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李鸿睿,1976年4月出生,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本科学历,现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地质矿产勘查所所长。

    李鸿睿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10多个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项目。发表论文10篇(第一作者4篇、CSCD收录一篇)。

    此外,李鸿睿还先后获得2018年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第九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甘肃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甘肃省技术标兵、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和荣誉。

    傅志斌,1973年12月出生,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专业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软土和超软基加固技术及设备研制、岩土文物保护勘察与治理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主持项目获国家、行业和北京市优秀勘察设计奖7次,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次,詹天佑大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各1次。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次。主编、参编各类规范标准9部。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全国优秀总工程师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茅以升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青年奖等荣誉。北京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住建部勘察设计行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起草人,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公告主要完成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2010-2018年各年度发展研究报告编撰委员。

    教师奖

    郭颖,1973年3月出生,宝石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并完成科研项目2项,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1项、北京市专业建设项目1项,出版专著20余部,光盘14张,编写并出版教材3部,包括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2部,独立完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获得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学名师奖;中国地质学会优秀科学传播专家(3次);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高校),文史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教学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五四奖章等。

    此外,郭颖还开展以宝玉石颜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宝石颜色比对的新方法,据此,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SCI论文9篇、SCIE论文1篇、国际EI论文26篇;专心教学,并发表教学法论文10余篇;投身科普,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多种媒体中发声。

    中国地质学会大力表彰举荐科技人才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莱州湾海岸带地下咸(卤)水演化研究方面实现新突破,该研究揭示了长期开采条件下含卤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演化规律,为卤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3)。

    莱州湾海岸带地下卤水水动力水环境敏感脆弱,易受人类活动胁迫,特别是近几十年大规模工业化开采,引起地下淡水咸化、卤水浓度下降,地下水水化学是否发生重要改变?在人类开采活动影响下不同界面的水化学变化过程以及未来卤水的水化学变化趋势尚不明确。因此,为满足卤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环境,急需清晰阐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含卤地下水系统水化学演变规律。该研究基于长序列地下水水化学数据,定量分析和模拟地下卤水开采过程中的多界面(卤水/咸水、咸水/淡水)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过度开采前后卤水地下水位和浓度变化显著。通过稳定同位素特征发现浅层地下咸水对地下卤水具有补给作用。在近海卤水/咸水界面处的浅层地下咸水和深层地下咸水均受海水入侵影响。其中,浅层地下咸水经历咸化过程,深层地下水经历了一个淡化过程。在咸/淡水界面处的浅层地下咸水受淡水开采的影响呈现复杂的演变过程,而深层地下水受卤水侵入影响呈现咸化过程。水化学模拟结果表明,在限制开采阶段,由于石膏和岩盐的溶解,卤水浓度得到了恢复,但是恢复程度有限。

    该研究成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06203,41977173和42076070)、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211401)等项目资助。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岸带地下咸(卤)水演化研究实...

    所在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完成人员:唐建生、潘晓东、苏春田、孟小军等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32015

    主要进展

    乌蒙山区是国务院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围绕该区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1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更新基础地质资料信息

    围绕乌蒙山区扶贫的目标,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角度出发,针对乌蒙山区的特点,2013-2014年,在乌蒙山区部署实施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图幅21个,共计9450km2。通过15万水文地质填图,新增调查岩溶大泉182个、新增或修改地下河14条,对碳酸盐岩含水岩组进一步细化,地下水系统单元的进一步划分,对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的进一步掌握,从而查明和详述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状况,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划的编制。

    2、地下水探采结合工程和开发示范工程解决群众饮水困难

    2013-2014年,在乌蒙山区实施地下水探采结合工程和表层泉、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实施钻井成水井45口,总有效出水量20587/天,实施表层泉开发示范工程8处,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1处,可有效解决当地122300人、26721头大牲畜和20500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

     

    1 乌蒙山四川屏山县自流井庆功现场

     

    2 乌蒙山贵州赫章县古达乡钻井群众喜悦之情

     

    3、钻井找水模式归纳总结,找水效果显著

    在以贵州毕节地区为代表典型深切河谷附近岩溶山区,针对岩溶地下水集中径流、分布不均的特点,总结了三种深切河谷附近打井找水模式:下伏碎屑岩隔水模式、逆断层阻水模式、上伏碎屑岩阻水模式。在赫章县古达乡中心村少数民族聚集村,钻井成功出水,水量超过100/天,解决了当地少数民族兄弟百年历史干旱,获得了政府和群众的肯定;在四川叙永县水潦乡坛场村,高山峡谷附近,钻井成功出水,有效出水量240/天,解决了当地场镇和学校4000余人饮水困难问题,避免了场镇和学校的搬迁。

    在四川凉山州和宜宾红层地区,针对碎屑岩区地下水特征,寻找地下水活动强烈地带,实现了红层地区找水的新突破。其中宜宾市屏山县太平乡钻井穿过泥岩隔水层后,顺利钻入砂岩含水层,水自流而出,出水量超过1600/天,解决了当地乡镇百年历史干旱。

    4、典型地质景观资源的调查评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乌蒙山重点地区云南昭通,通过对盐津白岩洞景区、豆沙古镇和昭阳区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0处典型地质遗迹景观系统调查,研究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规模、形态、景观组合、保存现状、保护利用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等,评价地质遗迹成因、演化及其科学内涵、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评估建立地质公园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建议,为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

    2-2 乌蒙山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定量评价地下水系统环境容量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有重大的科学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意义。现有评价方法对地下水环境容量影响单要素因子状态研究较多,但忽略了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其大小。南京地调中心提出了松散孔隙地下水系统环境容量定量评估研究方法,实现了多因子耦合作用下地下水环境容量最优模拟计算,为地下水环境容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同时也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南京地调中心1项地下水环境容量评价方法获国家发明专...

    11月15-16日,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热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地下水资源与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水环所张兆吉副所长主持。

    会议指出,地下水资源是赋存于地下的宝贵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近20年来,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参数都发生了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地热能作为可再生的战略性接替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地热能在我国偏远地区地热发电、缓解北方雾霾、实现南方冬季供暖、促进东部发达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贫困地区温泉经济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会议建议,在“向地球深部进军”的背景下,水文地质工作者和地热工作者应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深部含水层探测和地热能资源利用作为主攻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努力在较短时间内使深部含水层探测、地热资源利用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会议指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开展万米以浅地热资源探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继续扩大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范围;对京津冀地区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川藏青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地热资源进行勘查;开展重点地区干热岩调查;推动东南沿海、京津冀、西南经济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完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技术标准,规范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行为,力争大幅提升我国地热资源开发规模和水平。

    会议交流总结了近年来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的成果和经验,50位专家围绕地下水资源与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了专题报告。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浙江省地质勘查局、浙江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委员会地热地质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全国60家单位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地热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召开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高茂生研究员团队主编的《中国海岸带地下水特征与实践》专著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首部关于我国海岸带地下水调查、监测、特征分析及应用实践等综合研究类著作。

    本书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围绕海陆交互作用下海岸带地下水流系统多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对我国海岸带地下水的分布、动态、水化学、演化特征及规律变化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黄海沿岸、长三角及杭州湾以南典型海岸带地下水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剖析,详细介绍了我国海岸带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变密度流和溶质运移、地下水沉积环境、典型海岸带地下水动态监测、海(咸)水入侵特征、海底地下水排泄特征、海岸带地下咸(卤)水分布及演化特征、海岸带地下水资源利用及控制等研究内容。

    该专著是青岛海洋所海岸带地下水研究项目组三十多年来在海岸带水文地质、近海沉积环境、地下水系统演化等方面最新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与实践案例,形成了有关海岸带地下咸(卤)水形成演化机制等原创性基础理论和技术成果,对海岸带地下水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我国海岸带地下水资源管理和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海岸带地下水特征与实践》出版发行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岸带地下水团队在海岸带地下咸(卤)水形成与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IF=6.78)。

    受人类活动和海平面上升叠加影响,海岸带地下水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该研究通过耦合变密度流与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建立反应运移模型,定量评估长期开采条件下海岸带地下水水动力水化学响应过程,分析不同驱动因素对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贡献以及开采活动对海岸带含水层的改变,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剖面地下水Cl-浓度变化和地下水流向趋势变化

     
    青岛海洋所海岸带地下水环境演化研究取得新突破

    为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支撑亚洲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联合有关国际机构及亚洲20多个国家的40多个单位,组织260多位专家共同完成了“亚洲地下水与环境”系列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ECO)全球地下水资源成果编制和跨界含水层管理。

    一、首次评价了亚洲洲际区域地下水资源状况

    基于地下水系统理论,以气候、地貌、构造为标志,研究划分了亚洲地下水含水层系统,首次编制完成1∶800万亚洲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客观反映了亚洲不同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按照地层孔隙裂隙状态和地下水储存特征,重新厘定了亚洲的5类含水层,首次评价得出亚洲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和可开采资源量分别为46777亿m3/a和32744亿m3/a。

     

    二、揭示了亚洲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

    聚焦亚洲突出的地下水与生态环境问题,探索了亚洲地下水及生态环境的关系,评价了亚洲地下水质量状况,建立了地下水与地表生态系统的关系模式,首次编制了亚洲地下水生态图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效应图,反映了地下水功能及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正负效应变化规律。

    三、首次构建了跨国界含水层和谐度评价模型

    针对湄公河流域和克鲁伦河流域存在的跨国界国际含水层,系统分析了地下水开发中的跨界含水层管理要素和谐状态,建立了跨界含水层资源、环境、管理和法律等主要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全球跨界含水层管理提供了示范,为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和谐的水资源与环境关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成果以中、英文公开出版,是重要的国际性文献资料,从洲际视野认识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状况,揭示亚洲地下水与环境的时空特征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建议,提升了亚洲地下水与环境科学研究水平。研究成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亚洲跨界含水层基础数据,服务于中资企业境外重要战略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建设,保障水资源和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聚焦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研究 服务“一带一路”高质...

     

    李文鹏,男,59岁,博士,专业技术二级。专业方向:水文地质与水资源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研究西北内流盆地地下水勘探,正确认识了其地下水资源性质,为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察尔汗盐湖勘探试验首次证实卤水层具有千量级渗透系数,解决了井采代替渠采的难题;开采固体钾盐的多组合溶剂方案和溶解驱动方案解决固体钾盐难以直接利用的难题;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填补了我国区域地下水有效监控的历史;主持完成西宁大型泥石流沟治理设计,解决了西宁省城重大安全隐患。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提交了大中型水源地8处;察尔汗盐湖水文地质参数和固体钾盐溶解驱动开采方案服务于开采设计;地下水监测信息服务系统和系列规范得到推广应用;南水北调沿线地下水质和水压对工程安全影响评价已被采纳;京津高铁地面沉降安全评估为高铁建设采纳;敦煌月牙泉水潜流补水保护治理方案已成功应用;西北地下水开发建议被中办信息采纳;汶川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被重建规划采纳。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提出了西北内流盆地地下水系统形成与盐分运移聚集模式、三种找水远景区及其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蓄水与优化利用模式;研发了富钾高浓卤水系统多组分反应溶质运移模拟系统;提出了地下跌水断层非连续渗流量半解析解模型与模拟计算方法;研发了基于云平台全国-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地下水监测信息服务系统;编制了地下水监测标准体系。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与中荷合作和中国地质大学联合,为西北7省培养水文地质骨干80余名,为我国改革初期水文地质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地质灾害隐患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中,与中瑞和中荷联合培训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持续利用骨干60余名;通过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培养形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团队300余人;培养硕士和博士30名。

     
    李文鹏

    10月23日-28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拔尖人才南方现代岩溶地质培训班在桂林举办。此次培训班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协办,培训学员来自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油气开发管理部、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厂、采气厂、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线科研管理骨干20余人。

    培训班分室内学术交流和野外岩溶现象研讨两个部分。室内授课环节,岩溶所夏日元所长助理和梁彬研究员围绕“中国南方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碳酸盐岩岩溶作用与岩溶特征”做了丰富的针对性极强的学术报告。野外岩溶现象研讨阶段,在岩溶所李景瑞博士带领下学员们先后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试验基地、草坪乡大田村大型逆冲断裂、兴安县漠川乡典型断溶体剖面等。专家与学员进行了互动式教学,大家各抒己见,谈认识、提疑问、讲结合。

    近年来,围绕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研究,岩溶所油气古岩溶团队主动靠前服务,以需求为导向,积极为中石油、中石化油田一线科技骨干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培训,做到了产研结合,为支撑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全力贡献力量。

    桂林典型断控岩溶野外研讨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拔尖人才参观岩溶所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拔尖人才岩溶地质培训班在桂林...

    2018年4月26日-6月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10名专家前往柬埔寨开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合作调查。调查针对柬埔寨西南地区9个省市展开,内容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和环境地质问题等。

    2017年8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签署《中-柬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合作项目协议》,将在柬埔寨全境(包括陆地和岛屿)开展1:50万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柬埔寨1:50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在境外针对整个国家开展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合作调查项目,由岩溶所和水环所共同承担。项目周期4年,计划于2020年完成《柬埔寨水文地质图(1:50万)》《柬埔寨环境地质图(1:50万)》及说明书,并建立柬埔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数据库。

    本次调查由中方10名、柬方3名专家联合组队,调查工作为期40天。调查区域包括金边、磅清扬、菩萨、戈公、西哈努克、磅士卑、贡布、茶胶、干丹等9个省市,调查内容包括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径流条件和排泄条件、泉的类型及其分布、区域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其他地质环境问题等。调查共记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点206个,采集水样174组,岩样11组。

    本次调查对柬埔寨西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为编制柬埔寨1:50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图件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调查发现该地区存在居民用水安全、工业性缺水、地下水污染等突出问题,在进一步的样品分析与综合研究后,将在2019年开展相应的专题研究工作。

    调查期间,岩溶所党委书记一行对本次调查工作进行了野外工作检查。针对柬埔寨西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情况、第三系含水层与塌陷群成因等问题,检查组与项目组进行了交流研讨。

    柬埔寨水点(民井)调查

    野外工作检查

    中柬开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合作调查新篇章

    为促进项目组成员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2018年4月26日—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部分地调项目人员到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镇及河底镇开展了以北方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为主题的现场培训。参加培训人员以娘子关泉水量、水质变化过程及原因为契机,对北方岩溶发育特征、北方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学习。

    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参培人员开展了为期两天的野外实地调查培训活动。长期从事北方岩溶环境地质研究工作的梁永平研究员带领大家参观了娘子关泉群,对娘子关泉水的重要性与其水量水质的变化原因进行了介绍,并以娘子关泉域内典型地质剖面为素材给大家讲解了从寒武系到石炭系地层时代的划分标志、地堑地垒等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储水、导水的意义,并借此介绍了娘子关泉群形成的原因。裴建国研究员就北方岩溶的发育特征、岩溶水系统边界的确定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山底镇,大家对煤矿“老窑水”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现场讨论,参观了山底河流域煤矿“老窑水”监测网与入渗试验场,并对北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依据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在两天短暂的培训时间里,参培人员学到的不仅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质现象与调查方法,也认识到我国煤矿老窑水对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更深刻学习到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对待工作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精神。

    岩溶所赴山西省娘子关泉域开展野外培训交流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