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大陆地壳由性质各异的克拉通、造山带和增生体拼合而成,既可以长期保持稳定,也可以再活化或被强烈改造,但决定大陆趋于向“克拉通化”发展还是经历再活化过程的机制尚不清晰。中亚造山带是显生宙期间形成的大型增生型造山带,含有大量的蛇绿岩、岛弧、增生楔及地块,经历了多期次、多种类型的复杂变形,是研究造山带活化的理想研究对象。然而,科学界对中亚造山带最终拼合后多期活动的变形样式、控制因素尚不明确。

    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进研究员团队选择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图1),通过大比例尺构造地质填图、古应力分析以及低温热年代学手段,厘定了中亚造山带南缘多期陆内变形的样式、运动学特征以及变形序列,提出了板块边缘汇聚产生的应力传递、俯冲带长期俯冲引起的上覆板块弱化以及陆内先存薄弱带共同控制造山带的活化,并主导了中亚造山带南缘在中生代陆内演化阶段的变形特征与运动学过程,这对认识造山带的陆内演化趋向于固化还是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图片 1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和研究区地质图

    一是中亚造山带中生代期间多期次的活动受控于大陆板块边缘的远程应力。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阿拉善地区的雅布赖盆地经历了多期伸展与挤压活动。古应力数据显示中—晚侏罗世同沉积近南北向缩短、早白垩世同裂谷伸展以及晚白垩世挤压变形(图2)。综合同时期大陆边缘的古应力方位,侏罗纪近南北向缩短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及拉萨地块—欧亚大陆南缘碰撞相关,而晚白垩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受欧亚大陆东缘的远程应力传递的影响。

    图2 阿拉善中部雅布赖–北大山地区中生代变形期次和古应力方位

    二是从构造变形角度约束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在中—晚三叠世处于陆内变形阶段。目前,科学界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发育的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存在争议,分为早于二叠纪和在晚三叠世闭合两种主流观点。通过区域构造解析,研究厘定阿拉善地区碰撞阶段的变形表现为走向近东西的区域性褶皱和逆冲断裂。低温热年代学结果揭示出该地区经历240–200 Ma的冷却事件,该时期两条北东走向的区域性左行走滑断裂(狼山-巴彦乌拉山断裂和星星峡断裂),地质活动还切穿了近东西向的中亚造山带,两条断裂之间形成一个走滑挤压阶区,240-200Ma的冷却时间代表了两条断裂之间阶区的挤压隆升(图3)。因碰撞阶段的变形被后期区域性走滑断裂切割,中—晚三叠世的冷却事件和走滑挤压属于陆内阶段的变形,古亚洲洋在阿拉善地区的最终闭合早于中三叠世(约240 Ma)。   

    图3 中-晚三叠世阿拉善及周缘地区变形的动力学解释模型。

    三是揭示控制造山带固化或者再活化的主要因素。造山带在汇聚板块边缘远程应力作用下易发生再活化,这一效应在年轻的增生型造山带中尤为显著。中亚造山带中生代以来长期处于多方向、多阶段的俯冲-碰撞环境,周缘发育指向陆内的俯冲带且位于俯冲带的上盘,而沙特阿拉伯地盾长期处于稳定环境,周缘缺乏指向陆内的俯冲带且位于俯冲带的下盘。通过阿拉善地区的分析,揭示了板块周缘俯冲带的持续俯冲引起的地幔弱化、大陆地壳先存构造和源自大陆汇聚边缘远程应力的传递造成中亚造山带形成之后的多期次活动(图4)。

    图4 晚三叠世阿拉善地区陆内变形受到同期板块边缘汇聚、周缘俯冲带引起上地幔弱化和造山带内先存构造三大因素控制。

     

    地质所关于造山带活化的控制因素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室负责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科创基金项目——《三江源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不仅为三江源地区的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图为2000-2021年三江源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团队成员便致力于收集和分析三江源地区自2000年以来的草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通过运用多种先进的机器学习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近22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分布格局。同时,项目团队还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为草原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持。

    在研究中,团队特别关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草地生产力与多样性之间的空间关系,并揭示了驱动区域草地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多种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更好理解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还为制定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其中,两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中科院二区期刊《Remote Sensing》《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此外,该团队还在《草业科学》《环境科学》《草业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标志着西宁中心在科创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已经在草地生态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和突破。下一步,西宁中心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草地生态研究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草地生物多样性和推动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宁中心科创基金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末次冰盛期以来冷泉活动触发因素方面研究取得进展。近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地球物理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

    冷泉是富含甲烷的流体通过沉积物向上运移形成的海底地质系统,构成了全球碳循环中自岩石圈向海洋碳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冷泉活动被记录在海底附近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中,该地质档案是研究过去冷泉活动和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之间联系的重要载体。过去研究中,底层水变暖引起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大多发生在海平面高位体系域时期,但在末次冰盛期之后相对海平面明显上升的时期较少。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使用冲绳海槽中北段的冷泉碳酸盐岩样本,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学、碳氧锶同位素和铀系测年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氧同位素存在异常高值,说明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直接相关;二是冷泉碳酸盐岩从海底向下方生长;三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导致甲烷渗漏的时期为14ka年至6ka。研究对全球不同海域沉积物热传导导致的时间滞后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时间滞后数值可能是最小的,冷泉碳酸盐岩年龄更接近于底层水变暖时期。因此,该研究更好地支持了冰期-间冰期转换的环境变化能够影响陆架边缘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这一科学假说。

     

    末次冰盛期以来冲绳海槽中北段冷泉碳酸盐岩生长模式

    青岛海洋所在海底冷泉活动触发因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1年9月24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2021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结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获批6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3项。

    青岛海洋所本年获批的基金项目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油气地质、海洋沉积、水文地质、深海碳循环等优势业务方向。3项面上项目分别是“基于多物源指标的全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源汇过程研究”“跨频段融合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检测研究”“冲绳海槽冷泉-热液流体溶解碳源/汇效应及对深海碳循环的影响”。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分别是“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富火山组分的咸水湖相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泥质粉砂型水合物开采过程中粘土膨胀和运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和“千年尺度下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补给识别及盐分来源研究”。

    近年来,青岛所坚持四个面向,在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不断提升地质调查业务能力,发挥技术资料优势,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积极申报国家基金和省基金,并取得良好科研成效。今后,青岛所将持续优化科研管理,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提供更强支撑。 

    青岛海洋所获批6项2021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近期完成的《国际地学动态》内部刊物,对国际水合物领域著名学者Timothy S. Collett关于控制水合物赋存和生产的地质及工程因素的认识进行了报道。

    加拿大Mallik是最早开展水合物试采的地区,分别于1998年、2002年和2007~2008年进行了3次陆域冻土带水合物试采,从地质、工程和产气试验的多个角度为水合物储层系统的地质控制因素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首次直接认识了含水合物储层的生产响应特征。然而,该研究由于试采周期的限制,不足以完全评估水合物的资源潜力。

    美国阿拉斯加北坡是该国非常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该地区的水合物赋存与已知的常规油气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2012年,在该地区进行了全球首次结合二氧化碳-甲烷水合物置换法和降压法的水合物试采工程,从技术层面证实了利用置换法开发水合物的可行性。2019年1月,在该地区成功完成的地层测试工作,圈定了可作为未来长期试采的两套富砂质含水合物储层。

    2000年以来,日本Nankai海槽一直是全球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作的焦点地区之一。2013年3月,在该地区进行了全球首次海域水合物试采,但由于井内出砂和恶劣的天气条件,产气试验仅持续了6天。2017年5月至6月,在该地区进行了第二次试采,尽管采用了新的完井工艺,但第一口试采井同样因出砂事故而被迫终止。第二口试采井在采取一定改进措施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以目前的产气时长还无法证实现有技术的长期生产可行性。

    通过对全球主要水合物试采工程的回顾,提出了推进产业化开发进程亟待解决的重大挑战,值得我国借鉴参考。

    一是水合物资源的表征,重点考虑:重新审视和改进现有的水合物资源评估方法,从针对水合物的原地资源量评估转向技术可采资源量评估,以最终实现储量评估;促进水合物储层系统模拟、实验室研究、以及现场调查的发展和融合;开发、测试和部署新的现场表征工具,以满足重要的水合物研究需要以及优化水合物勘探规程。

    二是水合物生产技术,重点考虑:建立新的耦合了宏观-微观力学模型的水合物生产预测模型;从实验室研究、模拟和现场规模的角度,分析可能提高水合物产能的储层增产改造技术;评估现有完井技术和新型完井技术的适用性,包括水平井和多分支井的钻完井工艺;水合物生产对水合物储层系统(即储层及其上覆盖层)物理和力学特性的影响。

    三是市场和监管问题,重点考虑:其他非常规能源和常规能源的发展进程对水合物产业化开发目标的影响;资源潜力和技术-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国家层面对水合物作为潜在能源来源的紧迫性以及政府对实现水合物产业化开发的决心。

     

    全球主要水合物钻探、试采工作分布图

     
     
     
    地学文献中心研究报道国际水合物领域专家对全球水合...

    摘要:2014年,在祁连山冻土区开展了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钻探调查等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①木里地区再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和油气显示;②哈拉湖地区圈定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异常区;③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取得新进展。该成果对于实现祁连山木里及外围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1.项目概况

    2008年在祁连山木里地区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2011年取得了试开采试验的初步成功,2013年DK-9钻孔再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地质力学所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项目在木里和哈拉湖地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调查及试开采工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

    2.成果简介

    (1)木里地区再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和油气显示。2014年在祁连山木里地区完成DK-11、DK-12两口钻探试验井及SK-l、SK-2两口试采井,在DK-12、 SK-1和SK-2三口井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在DK-11井三叠系砂岩溶蚀洞缝中见油斑、油迹等油气显示。DK-12井在泥岩裂隙面上发现白色、浅黄色水合物晶体(图1),并在砂岩岩心表面出现强烈冒气和“水珠”渗出现象,推测也含有天然气水合物。

    (2)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规律进一步明确。对祁连山木里地区全部天然气水合物钻井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认为该区可能存在3个天然气水合物层位。第1层位埋深为133~150m,岩性以细砂岩、砂岩为主,岩心较完整,为孔隙-裂缝型水合物;第2层位埋深在230~280m之间,岩性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岩心较破碎,甚至呈片状,易碎,为裂缝型水合物;第3层位埋深为 350~360m,岩性以砂岩为主,岩心较完整,孔隙型水合物为主、裂缝型水合物次之。

    (3)哈拉湖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烃源岩样品分析,在哈拉湖地区识别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上二叠统忠什公组和上三叠统尕勒得寺组3套主要烃源岩。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揭示研究区冻土层较发育,平均厚度超过40m,局部厚达120m,整体呈现南部厚、中部薄,东部薄、西部厚的特征。地球化学调查显示,哈拉湖西部存在2个重要的区域异常 (图2),其中I号异常区与木里地区的水合物具有相似的酸解烃和顶空气异常特征,但异常面积和强度是后者的十几倍,显示出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前景。

    (4)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时代和找矿预测取得重要进展。完成祁连山冻土区1:25万构造纲要图的编制和木里聚乎更矿区1:2.5万地质构造图的测编。认为晚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对祁连山冻土演化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0.908Ma的昆仑-黄河运动/老君庙运动,使祁连山海拔高度上升到3000m以上,并于中更新世早期进入冰冻期,形成多年冻土,推测水合物也在该时期开始形成。根据烃源岩调查和控矿因素研究,初步圈出5个祁连山水合物找矿有利区:木里一江仓远景区、冈格尔肖合力远景区、疏勒南山远景区、托来南山远景区和哈拉湖南远景区(图3)。

    2.成果意义

    项目2014年度调查研究成果,为深化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认识、 查明资源潜力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同时,为哈拉湖地区天然气水合物下一 步资源勘查指明了方向,对实现祁连山木里外围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战略性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刘晖 卢振权 张家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孙忠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胡道功供稿)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新进展
        近日,由中国地调局成都中心承担的《大渡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项目顺利通过野外验收。

        该项目实施5年来,获取了大量的地灾数据,为地方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目标是通过开展大渡河流域典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变形特征、典型区域地质灾害发育演化以及主要控制因素研究,探索建立群专结合的大渡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科学开展减灾防灾工作积累经验。范围涉及大渡河流域受地质灾害危害较大的重点区域,主要包括丹巴县、康定县、泸定县、磨西镇、石棉县和峨眉山市等县市。

        项目组对大渡河流域(干流)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总结,目前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521处,以泥石流和滑坡为主,其中泥石流785处,占总数的31.14%;滑坡913处,占总数的36.22%;崩塌430处,占总数的17.06%;潜在不稳定斜坡393处占总数的15.59%。

        项目工作人员通过分析认为大渡河流域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危害严重。大渡河流域地质灾害具有面上分散但局部集中的特点,特别是流域内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悬殊,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目前仍有93094人受地质灾害威胁,威胁财产达263032万元,除各别县外,总体损失情况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递减;第二是群发性。受小流域气候、断层等地质构造的集中和不均匀发育、岩土体类型的地区性差异等的影响,在一次强降雨诱发作用下易形成大量的区域性群发地质灾害,并造成大量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第三是具有灾害链特征。流域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远程滑坡、堵江崩滑体、泥石流等常常形成灾害“链”。

        通过五年工作,目前已建设了6个重点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在28处地质灾害点安装建设监测设备213台,建立地表GPS监测点93个。基于监测设备开发的大渡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管理和信息展示平台,对探索建立群专结合的大渡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体系,为科学开展减灾防灾工作积累经验有着重要意义。监测预警平台曾于2013年两次成功预警,避免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大渡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工作区范围及重点地区


    大渡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支撑地方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