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新华社巴黎4月17日电(记者陈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17日决定,正式批准中国九华山地质公园和沂蒙山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教科文组织当天发布公告说,中国、智利、克罗地亚、厄瓜多尔、西班牙、挪威和秘鲁7个国家的8处地质遗产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上述两处地质公园。至此,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的公园总数上升至147个,分别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2月3日航拍的九华山雪后景色。位于安徽省青阳县的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作为国家地质公园,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九华山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由于花岗岩的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加上长期的雨水冲刷、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奇峰峻岭、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怪石峥嵘的花岗岩山地地貌。

    蒙山(图片来源:沂蒙山地质公园官网)

    沂蒙山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由蒙山园区、钻石园区、岱崮园区、孟良崮园区和云蒙湖园区组成。园区内最古老的地层、太古宙大规模的侵入岩系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北方早期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已经产出180万克拉金刚石。这里是岱崮地貌的命名地,崮群簇集,形态典型,蔚为壮观。

    根据公告,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还批准了中国伏牛山地质公园、三清山地质公园和泰山地质公园的扩园申请。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于2004年启动,旨在鼓励地质遗产专家与从业人员展开合作,并寻求促进对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和气候变化的认识。

    两处中国公园获批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莲花卡利尔足迹线条图 a-成年前足迹 b-成年后足迹 c-亚成年后足迹

    老瀛山丹霞地貌

    在四川盆地綦江的土地之下,埋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关于1亿多年前森林和恐龙的秘密。

    2003年,工作人员在老灜山莲花堡寨考察地质灾害时,意外在一个岩腔中发现许多神秘足迹。后经国内外专家研究,结果表明这处我国西南地区白垩纪中期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在沉醒了亿年之后重见天日。

    亿万年的酷跑,绝壁上的龙迹

    老瀛山,海拔1310米,綦江的名山和最高峰,得名于“老氏修炼遗址,状类蓬瀛”民间传说。如今山上的白云观,仍香火缭绕。这些恐龙足迹,发现于老瀛山一处绝壁之上的岩腔中。绝壁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岩腔高不过2米,深不过数米。恐龙是如何将足迹留在这盈尺之地的呢?

    这得从一种赤红色的地貌说起。发现恐龙足迹的老瀛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这里的丹霞以岩墙绝壁、穿洞孤石为典型,尤其是赤红色的岩墙绝壁往往连绵数公里,蔚为壮观。发现足迹的地方,名为莲花保寨,位于一处丹崖绝壁中央的岩腔。莲花保寨得名其实与恐龙足迹大有关系。由于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岩腔内空间开阔还极具隐蔽性。每遇战祸匪乱,当地百姓皆来些躲避。偶然间,他们发现岩腔地面有许多像莲花一样的凹坑,不知为何物,便将这里命名为莲花保寨。如今,这里还保存着寨门、寨室、石刻等古寨遗迹,以及大量石磨、石器等古人生活遗迹。亿年前的恐龙足迹和人类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也算是一种奇观。

    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在面积不到80平方米的地面上,共有9个化石层位,已发现古脊椎动物足迹656个。足迹产出层位之多,数量之大、分布之密集、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美、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国内外均十分罕见。在足迹的保存方式上,已经发现了5种恐龙足迹化石类型,包括凹形足迹、凸形足迹、幻迹动态足迹、3D铸模足迹。不同保存方式的足迹保存于同一个化石点,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不多见。

    更神奇的是,在一枚长60公分、宽40公分的化石标本上,居然发了9个不同种类、不同运动方向,且相互交叉重叠的恐龙足迹。这些恐龙凑在一起做什么呢?

    这些远古的脚印来自于谁?据研究,它们分别是甲龙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等4种恐龙的“杰作”。除恐龙而外,还有翼龙类和古鸟类等非恐龙生物所留下的足迹。它们都来自于恐龙时代。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区域还发现了大量古鸟类足迹,这些足迹方向一致,体现了群体生活的特征。更难得的是,这批足迹与翼龙类足迹保存在一个层面上。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类飞行动物同时出现在这里,这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古生态学珍贵信息。依稀间,我们仍能想像1亿多前年,这里河湖纵横、鸟飞鱼跃、龙逐兽走,曾经是那么美丽和诗意。

    留下这些脚印的恐龙呢?它们来自何方?又都到哪里去了?在綦江有没有像自贡那样的“恐龙公墓”呢?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不断有人挖出零星的恐龙骨骼化石。2010年,綦江开始对发现骨骼化石的区域进行系统挖掘。经过多年的挖掘、修复、装架,一只被命名为綦江龙的新种长颈龙,终于屹立在专门为它修建的展览厅。但是,綦江龙并不是莲花保寨足迹的制造者。因为,綦江龙生活在侏罗纪,而在莲花保寨留下足迹的恐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至少差了几千万年。

    恐龙足迹化石,是恐龙行走于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表面时留下来的脚印,后经成岩作用而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因为它们是原地形成的,因而最能反映原始的沉积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湖岸和近岸古环境的作用。作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恐龙足迹化石也是研究恐龙生理和生活习性的重要材料。因而,恐龙足迹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录像机为动物活动录下来的“特写镜头”,是自然历史的脚印。

    形成和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是低概率事件,它至少满足3个条件:首先,恐龙将要经过的地面泥沙软硬适度,便于恐龙在行走之后留下足迹,并保存一段时。太硬,龙足留不下脚印;太软,脚印无法保存。其次,恐龙有幸刚好从这样的地方路过,并把脚印留在软硬适度的地面上。其三,脚印被破坏之前,迅速覆埋,形成化石。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埋藏在岩石的脚印还需要现代人发现的慧眼和运气。

    如此众多的恐龙足迹,为何出现在这悬崖绝壁之上?恐龙是如何“爬上”绝壁,行走在逼仄的岩腔里的呢?实际上,恐龙生活的中生代,河湖纵横,土地平阔。莲花保寨所在地方,正好为湖滨带。恐龙留下的足迹,在岁月中凝固成化石,随后老瀛山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到高处,两种不同硬度的岩石之间因为差异风化,在绝壁上形成岩腔。岩腔中,原来覆盖在足迹上面的岩石逐渐崩解脱离并被带走,埋在岩石中的足迹化石,终于有机会重见天日。不是恐龙在酷跑,酷跑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川盆地以侏罗纪的恐龙化石闻名世界。但侏罗纪之后的白垩纪,那漫长数千万年的岁月里,恐龙等古生物在此地到底如何繁衍生息,一直是个谜团。綦江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的发现,成为揭开这个谜团的一把金钥匙。

    侏罗纪的原始森林,翠屏山的木化石

    恐龙是2.3亿年前到约6500万年前生活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它们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四川盆地作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如今聚居着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诸葛亮曾赞其“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中生代时候的四川盆地,气候温润潮湿,植物繁茂,是恐龙家园。这些不仅可以通过老瀛山的恐龙足迹化石得以验证,县城旁边的翠屏山、古剑山所发现的木化石亦是证明。

    2005年,几名石匠在綦江城边一个叫翠屏山的采石场挖出一根10多米长的圆柱形“石头”,形似一棵大树,“树皮”纹理清晰。后经重庆市自然博物馆鉴定后,确定为木化石。这种木化石系松杉科裸子植物,是中生代,也就是恐龙时代生长在这一地区的大型乔木,埋藏地质年代距今超过1.4亿年。

    所谓木化石,是远古时候的植物树木被埋藏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在保留了树木形态的条件下替换了树木原来的木质成分,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经调查,翠屏山木化石群共发现大小木化石29根,木化石的枝条和碎块,共计60余处。

    这些化石是中生代南洋杉型植物的化石—贝壳杉型木,我们可以推断,在1.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地处四川盆地边缘的綦江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气候,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土壤中富含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这里生长着高大的南洋杉木型常绿乔木,林下有着丰富的蕨类及其他植物。这些乔木是那样的枝繁叶茂,枝头三三两两地挂着几只古蝉,树下栖息着大大小小的恐龙。

    綦江,是一个地名,同时一条江名。在地学界,綦江是一个光辉的名字。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李四光、翁文灏、丁文江、黄汲清等都曾来到綦江,以期从地质矿产的角度,寻找实业救国的之道。进入21世纪,两次偶然的发现改变了这里的历史,老瀛山白垩纪恐龙足迹化石群、翠屏山侏罗纪木化石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綦江国家地质公园,把我们带入一个1亿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恐龙统治的时代。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虽然无数的生命出现又消失,但自然界总有神奇的方法留下这些无字天书,向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绝壁龙迹:自然历史的脚印

    1025-26日,地调局水环中心党委书记武选民一行赴东北鹤岗地区对东北黑土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进行野外质量检查,检查组在听取了项目组工作汇报之后,对项目目前的现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对项目进度,工作量完成情况,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安全、保密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六个方面进行了认真检查。

    在野外实地检查过程中,检查组一行先后前往鹤岗市的鹤岗镇和名山镇进行野外布点合理性及野外土样采取规范性检查。同时,针对野外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的原始资料,实际采样点位图、采样卡片、自检、互检表格、收样登记卡、采样航迹图、野外质量检查表格、室内质量检查表格进行了一一核对。

    检查组对该项目的野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一是加快采样进度,按照标准规范保质保量完成野外工作任务;二是认真学习质量体系文件、相关规范,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严格按规定执行,加强项目管理;三是加强财务管理,完成执行预算;四是注意生产安全及保密安全工作。

     
     
    地调局水环中心开展东北进行野外工作检查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省地矿局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共同推出世界地球日科普直播特别节目:《透视青岛——地质专家带你“云”游山海之城》。

    节目以第53个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共分为青岛市自然资源禀赋—山海岛湾、城市地质工作、城市地质应用服务、数字青岛4个板块。以现场视频外景+直播间互动的方式,介绍了崂山、灵山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等青岛名片,讲解了矿泉水、地热资源的形成过程,崂山矿泉水、即墨温泉的元素成分、作用特色等地质知识,阐述了水资源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地质灾害监测、海水入侵监测与市民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带观众领略了青岛以山为骨、向海而生、以湾为脉、以岛为韵的地理风貌,了解了地质工作在服务保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方面的重要作用。

    节目科普内容主要介绍了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于2018年启动,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方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山东省自然资源厅、青岛市政府三方共同试点推进实施。2021年,项目成果通过3位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论证,青岛由此完成了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建立了一个模型、一张监测网、一个服务平台、五项任务、多项应用服务的“1115+”城市地质管理与服务体系,一次性填补了青岛市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综合地质信息平台应用服务的空白,在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标准、方法创新、示范引领方面形成了“青岛”模式、贡献了青岛经验。

    通过本次科普直播节目,引导观众走近城市地质工作,学习自然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云”游感受青岛山海之城的独特魅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延伸阅读】

    青岛市自然资源禀赋—山海岛湾

    青岛自然资源禀赋是以山为骨、以岛为韵、以海-湾为脉。其中以山为骨主要是崂山,崂山是我国大陆海岸线上最高的山,最高峰崂顶海拔1132.7米,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区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可以说崂山是青岛百年城市规划建设的底色,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灵魂。

    以岛为韵是指青岛周边岛屿众多,像田横岛、大小管岛、马儿岛、灵山岛、竹岔岛等,其中青岛市最大的海岛-灵山岛,出露的是早白垩纪的沉积岩和火山岩,不是花岗岩。它也是我国北方的第一高岛,海拔最高513.6米。海岛上地质地貌景观奇特,露头良好,在全国乃至世界均较为罕见,极具代表性、观赏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以海-湾为脉,就不得不提胶州湾,胶州湾是青岛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是大自然赋予青岛的资源宝库,它孕育了一个优良的亿吨大港,形成了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带,拉动着青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了胶州湾,才有了青岛这座城市,在这个意义上,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

    城市地质工作

    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共包括5大任务:一是在青岛的主城区、蓝色硅谷、红岛经济区、青岛上合示范区等城市规划重点区域,开展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二是从地质角度,开展全市域自然资源摸底调查;三是构建4个尺度三维地质模型;四是建立青岛市陆海一体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五是建立青岛市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其中,自然资源摸底地质调查,包括土地质量、水资源、地热和浅层地温能等多项专题调查工作。

    整个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主要目的是为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重大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撑服务。

    城市地质应用服务

    城市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生态等多个方面都与城市地质工作息息相关,而城市地质工作的应用服务关乎市民的出行、饮食、环境等方面。

    在出行方面,地质专家可以利用仪器设备对地下空间作全方位检查,针对问题给出针对性治理建议,保障大桥和隧道建设顺利完工,方便人们出行。

    在饮食方面,最直接的就是水资源调查,是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中,新圈定了6处地下水水源地和2处矿泉水富水地段,新发现矿泉水潜力区2处,钻探了28口勘探井,可供202.4万人应急使用,有效缓解平度、即墨、西海岸新区季节性供水紧张状况。

    在青岛的土地上,孕育了多种特色农产品,如马家沟芹菜、胶州大白菜、崂山绿茶、大泽山葡萄、北宅樱桃、黄岛蓝莓等等。为全面了解重要农田区土地质量情况,开展了以地球化学为主要手段的土地质量调查,查明土壤中养分元素、生命健康元素、重金属污染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等指标,这些指标会说明哪块地里的粮食和果蔬品质好,更利于人类健康,哪块地里可能存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安全隐患等。

    在环境方面,针对青岛城市地质特点,城市地质调查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对海岸带岸滩的监测、地质灾害的监测、海水入侵的监测等等。

    此外,经山东省司法厅批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立了山东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是一家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可提供海洋资源环境损害相关咨询、检验、鉴定服务。

    数字青岛

    青岛市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众多的信息化成果,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专业的地质参考。除了这些专业应用外,城市地质信息还可以作为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全面融入数字青岛,形成地上地下一体的“透明城市”,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提供更多维度、更大广度的支撑。

     

      

     

     

     
    青岛海洋所:开展科普直播特别节目

    泰山是我国的文化名山,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名山,保留了新太古代28-25亿年丰富的地质成因信息,是研究该时期地质演化的天然实验室。2021年6月25-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吉林大学联合赴泰山开展野外地质考察,天津地调中心前寒武纪地质室科技人员和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金巍教授一行6人参加。

    考察组一行考察了彩石溪一带斜长角闪岩、TTG片麻岩,傲徕山二长花岗岩,红门桶状构造辉绿岩墙以及泰山周边的泰山岩群变质枕状玄武岩。围绕泰山早前寒武纪古老地壳形成与演化、新太古代构造体制、变质岩区区调技术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金巍教授针对地质科研、地质教学向地质科普转化,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等提出了宝贵建议。

    此次考察交流,为进一步探讨泰山“古老的岩石、年轻的山系”中古老岩石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天津地调中心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对促进地质调查转型升级、服务地方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地调中心邀请吉林大学金巍教授赴泰山开展地质考...

    作为国家首批十大地质文化村之一,山东省泰安市曹家庄村正在着力打造“地质﹢生态农业”的新型乡村——

    岩石标本展览墙

    曹家庄河道里的岩石

    “画入水中秀,水在画上流”,位于泰山西麓的彩石溪景区,具有“北方小九寨”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观光休闲胜地。而泰山脚下与之毗邻的山东省泰安市曹家庄村,得益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的推进,也正在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变身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以地质文化为底色的新型美丽乡村。

    融入地质文化

    调整村庄产业结构

    曹家庄位于泰安市的西北缘,地处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202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力推进落实建设“中国十大地质文化村”,会同地方政府建设10处地质文化村(镇)示范样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团队的指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推动下,曹家庄村被列为国家首批十大地质文化村之一。

    驱车前往曹家庄,刚进入村口便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沿着蜿蜒的水泥路一路行进,道路两旁郁郁葱葱,一边是大片的茶园,一边是各式的林木,远处的晨雾柔美地飘荡在片片青翠之上。

    村子的最中央是一处科普文化广场,陈列着各种地质标本,里面除了有泰山本地的山石标本,还有一些来自其他产地的代表性岩石。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记事墙,墙上的《曹家庄赋》道尽了曹家庄的发展历史。

    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曹氏祖先从外地迁居到泰山脚下,“天工开物,靠山吃山”,村子里的人以开采泰山石材谋生。“凿凿以开石,兢兢以创业,孜孜以守成,欣欣以立村”。曹家庄村支部书记曹运强介绍说,曹家庄村紧邻泰山,早期村庄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开采加工泰山石材为主,旅游相关经济产业起步较晚,属于泰山景区周边发展较滞缓的村庄。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禁止开山采石、保护泰山地质景观,曹家庄开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新的村庄经济发展模式。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随着高铁经济圈的日益成熟,泰安市的旅游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如何将泰山的游客吸引过来,发展村庄经济、调整村庄产业结构,成为曹家庄人日思夜想希望破解的一个难题。2019年,正在泰山进行地质调查研究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给曹家庄提出了建设“地质﹢生态农业”型地质文化村的建议,并为其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撑。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不仅查明了曹家庄的地质遗迹资源,还经过多方调研梳理了村庄的人文历史脉络,通过地质调查、地质测试等手段明晰了曹家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对土壤、水和农作物品质的影响,建立起地质文化与生态农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仅丰富了泰山地质文化的内涵,也健全了泰山全域旅游的地学科普内容,为曹家庄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

    到2020年底,曹家庄完成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并进行了首批地质文化村的申报。

    发挥地质优势

    打造新型特色村庄

    曹运强介绍说,目前曹家庄有居民986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加工女儿茶和人工养殖螭霖鱼,其中茶叶种植年产值达560余万元,是曹家庄的支柱产业。

    曹家庄的女儿茶颜色碧绿娇嫩、晶莹剔透,叶片肥厚坚结,口感甘甜清新,非常受喜爱品茶之人的欢迎。曹运强感慨说,曹家庄有多个家庭制茶工坊,还有一个村集体茶厂,村民们按照传统工艺从种植到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态。然而,尽管茶叶的品质极好,却一直卖不上好价钱,村民们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李怀坤等人在曹家庄进行地质调查时告诉村民,曹家庄地质条件非常好,不仅适合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而且水质还适合养鱼。

    据李怀坤介绍,曹家庄坐落于中低山区的河谷阶地之上,村庄地势顺河谷自西而东逐渐升高。曹家庄的地质特征与泰山主景区基本相同,主要以约25亿年前形成的傲徕山序列的花岗岩为主,其中的二长花岗岩属相对富钾的母岩类型,而“富钾”使其土壤肥力对于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具有天然优势。此外,花岗岩地区的基岩裂隙水一般水质都较好,并富含各种矿物质,适合进行农业种植和养殖。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科技人员还对曹家庄内的农田土壤、新鲜茶叶以及水样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该村土壤土质良好、无重金属污染,女儿茶符合我国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茶叶等各项标准,且村内源自泰山的山涧水符合饮用富锶水国家标准。

    良好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优良的水质对于养殖鱼类具有天然优势。螭霖鱼是一种产于泰山山涧溪流中的小型鱼类,在自然条件下,野生螭霖鱼长不足20厘米、重不超过100克,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极为珍贵。由于螭霖鱼养殖难度和成本较高,属于食用鱼市场上的高价鱼类。曹家庄因为良好的地质环境,在养殖螭霖鱼方面走在了前面,目前已经成功培育了从鱼苗到5年期的螭霖鱼,人工养殖已初具规模。

    充分了解曹家庄的地质优势,让村民们对自身的发展有了底气。曹运强高兴地说:“现在我终于可以告诉别人为啥曹家庄的茶叶好喝,种出来的粮食香,养出的鱼也好吃了。”曹运强认为,发展“地质﹢生态农业”型地质文化村,不仅为曹家庄指明了发展方向,更为曹家庄的发展植入了灵魂,让一个曾经只会“靠山吃山”的村庄走上了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泰山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说,曹家庄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也为泰山周缘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发展特色旅游

    承接大众科普需求

    “泰山石是什么样?为什么中国人对泰山石如此喜爱?为什么泰山脚下的女儿茶口感更好……”,这一连串的疑问来自一位8岁小游客洋洋。今年五一假期,洋洋跟随爸爸妈妈一起到泰山旅游,旅程中毕业于地质院校的父母被路旁的地质文化村的标牌吸引,便带着洋洋来到了曹家庄。

    在曹家庄,洋洋玩得不亦乐乎,一会穿梭于“冥古宙”,一会爬上了“太古宙”,没过多久洋洋就已经对“冥古宙”“太古宙”“中生代”等地质年代记忆深刻。原来曹家庄的几处古院落被修葺为地质时代特色民宿,分别以“冥古宙”“太古宙”等地质年代命名,目前已经有6座小院正式对外营业。洋洋母亲王女士说,这几间特色民宿太火了,早早就被预订满了,这一次她只能带孩子参观参观,下次有机会再来入住体验一下。

    参观中,洋洋一家看到了很多蕴含地质元素的陈设,有摆放在桌椅旁边的地质类科普图书,有院落里陈列的泰山石,还有房间里悬挂的一张张地质景观画等等。参观一圈下来,洋洋关于泰山石的疑问终于解开了。王女士很感慨,以往旅游经常去一些名山大川,但这种将地质景观和地质文化知识结合起来的旅游还是第一次,这次曹家庄游览不仅对小孩子是一次难得的科普之旅,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谈起曹家庄的地质科普旅游,泰山管委会副主任马生平介绍说,创建地质文化村、系统规划曹家庄地质研学的特色旅游形式,除了可以发展泰山周边乡村经济,对于承接泰山景区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泰山地区的新太古代地质记录完整、清晰,是国内典型的花岗—绿岩带,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研学价值。曹家庄村紧邻以高级变质作用为特色的彩石溪景区,村内的花岗岩地貌和地质现象,是对泰山景区现有科普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针对这种情况,在建设曹家庄地质文化村的过程中,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不仅从物质基础、成景条件和成景过程3方面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和科普解析,而且针对典型地质现象和特色景观开展细致的成因剖析,注重提升游学景观科学内涵,还特别加强了对地学科普产品的设计和宣传推广工作。目前,曹家庄内已建立地质文化广场、泰山岩石家族实物影壁、三大岩类典型样品景观墙、地质遗迹解说牌、生态农业和人文历史解说牌、特色民宿—地质时代小院等,强化了对地质文化知识的科普。此外,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地质专家融合女儿茶等特色资源,为曹家庄设计了地质文化村村标,并根据曹家庄的地形地貌、可通达性等特点,规划了3条研学游览路线,同时还结合村内地质和生态农业资源制作了科普推广图册和宣传视频。

     

    山水文化里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