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10月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展示了“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

    “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航空地质一号”是在引进的空中国王350ER飞机平台基础上,根据航空物探遥感装备技术特点和工作要求,经过专业改装专门从事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任务的专业调查飞机,飞机改装的相应知识产权归中方独有。“航空地质一号”获得了美国FAA认证(美国航空管理局适航证),也满足中国民航的飞行要求,可在中国、美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飞行测量。该机可在200—10000 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280-500 千米/时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

    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投入使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取得了很好的地质调查效果。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将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飞机——“航空...

    “航空地质一号”1:10模型

    人民日报天津10月9日电 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展示了“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该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航空地质一号”

    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可在沙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该机可在200—10000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280—500千米/时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记者常钦)

     

     

    学习强国: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调查飞机亮相

    “航空地质一号“资料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 为期三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10月9日至11日在天津举行。其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亮相大会展会。

    “这是‘航空地质一号’的1:10模型。”大会展会上,中国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该飞机副总工程师陈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航空地质一号”是目前全球唯一的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方面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地质一号’可在200米至10000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每小时280千米至500千米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陈斌介绍。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试飞1年以来,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

    中国地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航空地质一号”完成5万测线千米调查

    2019年10月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展示了“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

    “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航空地质一号”是在引进的空中国王350ER飞机平台基础上,根据航空物探遥感装备技术特点和工作要求,经过专业改装专门从事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任务的专业调查飞机,飞机改装的相应知识产权归中方独有。“航空地质一号”获得了美国FAA认证(美国航空管理局适航证),也满足中国民航的飞行要求,可在中国、美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飞行测量。该机可在200—10000 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280-500 千米/时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

    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投入使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取得了很好的地质调查效果。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将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网:“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亮相

    10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展会。

    “这是‘航空地质一号’的1:10模型。”大会展会上,中国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该飞机副总工程师陈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航空地质一号”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航空地质一号’可在200米至10000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每小时280千米至500千米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陈斌说。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投入使用以来,中国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取得了很好的地质调查效果。

    中国地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将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航空地质一号”1:10模型 冯丽妃摄

    “航空地质一号”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科学网: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调查机亮相

    10月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展示了“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

    航空地质一号。(资料图片)

    “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悉,该机可在200—10000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280-500千米/时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投入使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取得了很好的地质调查效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将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华网:全球首架大集成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飞机“...

    10月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社会展示了“航空地质一号”固定翼飞机模型。该飞机是目前全球首架且唯一一架集重力、磁场、航空摄影、高光谱遥感等于一体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平台,在航空物探、航空遥感调查等方面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机具有双发增压、安全平稳、节油环保、长航程、超低空飞行性能,能够同时开展航空重力、磁力、电磁场、航空高光谱、航空遥感摄影等多方法调查,可在砂尘、低温、湿热、盐雾、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工作,既可应用于高山、高原区的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也可用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和海域地质调查工作,可用于基础地质、能源、矿产、灾害应急、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等多个领域,是我国航空物探遥感调查在仪器设备和改装技术全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航空地质一号”是在引进的空中国王350ER飞机平台基础上,根据航空物探遥感装备技术特点和工作要求,经过专业改装专门从事航空物探遥感调查任务的专业调查飞机,飞机改装的相应知识产权归中方独有。该机可在200—10000米海拔高度范围飞行,航速可控制在280-500千米/时范围内,最大航程达4000千米。

    自2018年10月“航空地质一号”投入使用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已在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和南海海域开展油气资源航空物探调查、航空物探多目标调查等工作任务,共计完成5万测线千米,取得了很好的地质调查效果。下一步,该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壤质量调查、生态地质调查等多个领域,将在支撑国家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全球首架航空物探遥感调查飞机亮相
    2015年8月18日晚20:30,武警黄金五支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陕西山阳县中村镇武警黄金五支队驻地联合召开了“8.12”特大山地滑坡地质灾害联合应急作战机制研讨会,总结近期山阳滑坡联合排查工作经验,查找不足,共商如何更进一步发挥、融合双方优势,完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联合排查机制,更快速、高效地实施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联合调查。武警黄金部队钱参谋长、二总队何参谋长、五支队付支队长,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处徐友宁处长以及双方技术专家共计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8月12日0时30分左右,陕西省山阳县中村镇烟家沟村发生特大型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造成坡体下方中村矾矿15间职工宿舍及配套设施、3间村民房屋被毁,65人被埋。灾情就是命令,滑坡核心区就是战场。地质灾害发后,武警黄金五支队与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于第一时间成立了联合应急调查指挥部,武警黄金五支队成为第一个进入滑坡核心区的区外武警部队,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紧急抽调14名正在野外一线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地质灾害技术骨干,在中心主任李文渊、主任助理张茂省带领下当晚抵达灾害现场。联合应急调查指挥部设立了5个联合调查组、1个三维激光扫描组,共有成员82名。应急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先后投入排查救援人员99人次,车辆15台,无人机9架,三维激光扫描仪1台,排查、救援装具36套,连续奋战8个昼夜,调查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处,排查路线2条约6.8公里,排查面积约1.4平方公里,圆满地完成了总指挥部下达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任务。初步实现了人员组合、设备共享、资料公用、共同排查、联合监测及成果会商,首战告捷。地质灾害联合排查机制得到了姜大明部长、汪民副部长以及陕西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研讨会上,钱参谋长对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今年5月份在西安灞桥地区协助五支队开展滑坡应急排查演练,以及本次实战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谢。强调系统总结此次联合实战经验,总结完善应急机制,建立平时及战时联合的应急机制,才能实现双方深度融合。指出二总队、五支队加强与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学习与联合,进一步实现领导、人员、技术、装备的有机联合,在今后的应急工作中,做到快速反应,以救人为先、排查为重、救援为辅,全力以赴第一时间达到核心区开展工作。同时要求将此次联合应急排查工作机制经验总结上报国土资源部及武警黄金部队总部,将下发武警黄金各支队参考。徐友宁处长提出双方未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合作,举办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研讨会,充分探讨“8.12”滑坡早期征兆及成因,以更好地促进双方深度融合。二总队何参谋长在总结中指出,五支队地质灾害救援及应急排查工作由虚变实、由生变熟、由训练走向实战,首战旗开得胜即受到部、省高度肯定,得益于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大力支持,今后将密切与西安中心联系,形成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强劲合力。

      与会双方一致认为武警黄金部队具有组织严密、反应快速、保障有力、作风过硬、执行力强等优势,具备第一时间进入核心区的能力;而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应急排查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工作严谨,同时拥有精良的专业技术装备(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四旋翼无人机),建立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联合应急机制,既充分发挥了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畅通进入核心区的军队优势,又发挥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灾害应急专家技术能力,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突显了1+1﹥2的高效应急成效。同时,与会人员指出首次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实战工作也暴露出联合机制不足之处,存在警地融合及配合不够默契,联心合力不够,军地一家人有待完善等问题,导致双方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双发商定会后将进一步深化、细化重大地质灾害联合应急排查的机制、制度和预案工作,共创良好的联合响应机制,更好地服务于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排查工作。





    西安中心与武警黄金五支队完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
      12 月 26 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陇南市政府在市国土局隆重的举行了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挂牌仪式,陇南市委副书记张旭晨、副市长郭建博、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出席并讲话,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陇南市国土资源局、气象局、水务局、环保局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相关人员共计 200 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揭牌仪式结束后,共建双方围绕“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方案”进行了研讨,对共建双发的需求与合作深入的交换了意见。活动的圆满举行,标志着陇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陇南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危害最为严重的地质之一,受“ 5.12 ”汶川地震和极端气候影响,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呈上升趋势,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地方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陇南山区地质灾害发育齐全,灾害特征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较为理性的研究区域,对全国同类地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因此,建立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既是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客观需求,也是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和体制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重要举措。

      监测院自 2002 年起,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四川雅安、云南新平、三峡库区、甘肃兰州等地区开展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工作,通过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共建,取得了较好的经验。这些都为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的 11 月 3 日,监测院与陇南市政府签署了“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联合共建框架协议”,揭开了院、市双方合作共建的序幕。未来示范区建设将在系统整合现有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资源的基础上,围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两条线,构建高效、便捷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科技为引领、全民参与的、高效有序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陇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并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机制、防治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实现对全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以这次挂牌仪式为契机,积极组织,发扬主动服务精神,借助示范区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促进陇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将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打造成一个中央与地方合作的典范。




    陇南山区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及监测预警示范区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