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2年12月18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科考码头入列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入列现场,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金发宣布“海洋地质二号”加入海洋地质科考船队。

    “海洋地质二号”总长85米,型宽22米,型深8米,排水量7224吨,航速12.5节,可载员150人,自持力35天,续航力12000海里,DP-2动力定位系统。配备了150吨主动深沉补偿海工吊、A型架、万米光纤绞车和地质绞车、海上水文环境测量等调查设备。

    “海洋地质二号”原为水下支持维护船,经过改造升级后,已成为一艘具备伴随大洋钻探船进行全球航行作业能力的多功能保障船,可提供物资补给、人员轮换、海上消防及救援等保障服务,还可完成环境评价、地质取样、物探调查、锚系作业、近海底地形调查等海洋科考调查作业。同时,具备承担海底电缆敷设、深水打捞、饱和潜水、风电工程勘察等海工作业的能力,是对我国现有科考船系列的补充,将大幅提升深海重装备探测能力。

    “海洋地质二号”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实施改造工程,中船708所负责改造设计,中国船级社实业公司承担监理工作。2020年9月交付改造目标船,2021年6月入厂启动改造,2022年5月完成综合航行试验。

    在移交船舶证书后,与会人员参观了“海洋地质二号”,并听取了有关船舶情况汇报。自然资源部,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等有关单位,涉海科研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所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勘探技术研究所,以及项目参建单位等有关人员参加了入列活动。

     
    多功能新型科考船“海洋地质二号”入列

     

    1983年9月与老师黄汲清院士(左2)等在日本仙台访问(中)。

    任纪舜:地质学家(1935年2月6日生于陕西华阴)

    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发现滇西为印支褶皱带、南海原为前寒武纪地块;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率先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从全球动力学观点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指出东亚显生宙构造演化主要体现为冈瓦纳大陆裂解,亚洲大陆增生,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形成。代表作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和《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附件《院士传记》之任纪舜

     

    任纪舜

     

    1983年9月与老师黄汲清院士(左2)等在日本仙台访问(中)。

    任纪舜:地质学家(1935年2月6日生于陕西华阴)

    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发现滇西为印支褶皱带、南海原为前寒武纪地块;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率先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从全球动力学观点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指出东亚显生宙构造演化主要体现为冈瓦纳大陆裂解,亚洲大陆增生,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形成。代表作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和《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附件《院士传记》之任纪舜

     

    任纪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