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5年1月12-14日,我们对北查尔斯王子山比弗湖南部区域的沉积岩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考察。

      贝恩梅达特组主要出露于该地区——它是假整合在拉多克砾岩组之上,由河流与森林-泥潭在时空上交替沉积形成的。贝恩梅达特组中包含了100多条煤层,单一煤层在0.2-1.5米之间,个别超过3-8米。煤层具有基本连续的厚度,并且延长数千米。其中,贝恩梅达特组下部层位的煤层最具代表性,通过南北含煤地层对比,在贝恩梅达特组下部出露的煤层虽然较上部的薄(多在1-2米之间),但是煤层数量多于上部,且露头显示下部煤层中含泥质成分少于上部。在贝恩梅达特组底部煤层上部含有大量硅化木(这些硅化木的形成与其上覆湖泊沉积初期的富含硅质水体交代有关),由于存在有舌羊齿型植物化石,因此确定该套煤层地层时代属于二叠纪,我们选择了地层出露完整的剖面进行了详细测量和取样,样品重量达到了300多公斤,圆满完成了项目设计要求。


    贝恩梅达特组中0.5米厚的煤层(刘健拍摄)


    贝恩梅达特组底部煤层上部出露的硅化木(刘健拍摄)


    沉积岩地区地质调查与采样(陈虹拍摄)


    考察队员沿着四轮摩托车辙前进(刘健拍摄)

      2015年1月12-14日,我们又对营地西侧约10-15千米的拉多克湖(Radok Lake)西岸变质基底开始了详细的野外考察。拉多克湖西岸是南部营区变质岩出露最连续、也是最近的基岩区,因此是我们本次考察的重点地区。


    拉多克湖西岸地质露头(陈虹拍摄)

      巴蒂冰川流入拉多克湖,在湖中间形成一条长约2千米的冰舌,由于冰舌内隐伏多条冰裂缝以及高达4-5米的陡坎,无法穿越。从安全上考虑,我们决定在冰舌的南北两侧分别开展基岩剖面测量。


    冰舌前缘的冰脊(陈虹拍摄)


    在危险区探路前行(陈虹拍摄)

      我们12日的工作剖面位于冰舌北部,湖面的雪层厚度大约有5-20厘米,下部则是坚硬的冰层,而且没有发现冰裂缝,比较安全。14日的工作剖面位于冰舌的南侧,需要从冰舌前缘绕行才能抵达到工作区。由于冰川运动,这里的冰裂缝很多很深,最宽的一条大约有1.5米,我们需要沿着裂缝边缘行走,直到找到安全通道,才能通过。而在通过危险地区的时候,James还会要求我们张开双臂,以防不测发生时能及时撑住身体,防止跌入冰裂缝。


    张开双臂穿越危险地区(James拍摄)


    在陡峭上坡上寻找露头点(刘晓春拍摄)

      15日,我们尝试攀登了拉多克湖北侧福克斯山脊东部的一个基岩露头,这也是我们在南部营地能够步行到达的最后一个区域。该地距南营地的直线距离为10千米,但高差达800米。山脊的四周都被皑皑白雪覆盖,从南营地出发行走约2小时后,我们进入了冰雪覆盖区,每一脚踩下去都有30-50厘米的深坑,再加上是走上坡路,因此没过多久,膝盖以下就已经湿了。四个小时以后,我们大概翻越了4-5个山垄,在离露头大约还有2.5千米时,被前面超过50-70厘米的深雪挡住了去路,虽然尝试着往前行走,但发现雪越来越深,根本无法前进。岩石露头近在咫尺,但实在无法抵达,虽心有不甘,却只能放弃。我们也意识到,北查尔斯王子山地区的徒步考察该结束了。


    近在咫尺却无法达到的目标(刘晓春拍摄)
    南极北查尔斯王子山考察系列报道(十)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南海北部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项目已全面启动。3月3日,“海洋四号”科考船从广州海洋地质码头出发赴南海北部执行项目首个联合科考航次。

      全新世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塑造地球表面现代自然环境的重要时期,开展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华南地区未来气候环境变化预测和灾害预警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南海北部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项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德国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以“经费独立、合作研究、成果共享” 的方式开展合作研究。双方将在珠江口前缘的物质汇集区和南海北部陆坡区联合开展高分辨率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海流测量、地质取样、海水取样、温盐深测量等调查,全面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全新世以来的水动力环境、沉积物空间分布特征、物质来源和运移趋势、现代沉积作用及机制、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变迁、古气候变迁、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等综合研究。

      项目确定于2014年至2017年实施。中方首席科学家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夏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德方首席科学家为波罗的海海洋研究所乔安娜.温妮可博士。

      由“海洋四号”科考船今年实施的联合调查航次,共有58位科技人员及船员参与,其中,德方派出10名科学家并携带一批调查仪器设备参加航次工作。预计本航次海上工作时间为22天。据了解,德方也将在合作期间组织一次联合调查航次调查。

      记者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此前,双方曾于2009至2012年间合作开展了《南海北部湾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并组织了中国“奋斗五号”船和德国“太阳号”船在我国北部湾海域开展了两次联合科考,探索了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资料处理解释、综合研究和联合发表论文的全方位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皆取得重要成果。
                                               


    为中德科学家握手相送    陈惠玲/摄


    挥手送别  陈惠玲/摄


    临别留影  陈惠玲/摄


    离开海洋地质码头  陈惠玲/摄

    中德合作开展南海北部环境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