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著的《盐源-宁蒗盆地深部结构与油气勘探》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专著以成都地调中心刘宝珺院士、牟传龙研究员倡导的“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学术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盐源-宁蒗盆地区域地球物理、沉积岩相古地理调查和研究,实现了盆地深部结构和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深度融合。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该书以区域重磁、速度结构为基础,辅以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并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创建了深部结构-—岩相古地理协同反演模型。该模型既揭示了构造环境对沉积体系的控制机制,又量化约束了深部结构特征,揭示了深大、边界断裂构造对盐源—宁蒗盆地的控制作用,并预测了有利的页岩气富集区,为该区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与油气选区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该书将为从事地球物理、沉积地质、油气勘探等相关专业的生产、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盐源-宁蒗盆地深部结构与油气勘探》近日出版发行

    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来临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地调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李军,退休老所长潘桂棠,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海洋所”)退休老所长刘守全等人,一同前往成都市温江区泰康之家蜀园看望刘宝珺院士。

    李军代表成都地调中心党委向刘宝珺院士致以节日问候,远道而来的刘守全老所长为刘宝珺院士送上精心准备的鲜花,希望刘院士的生活如花般绽放美丽和温馨。

    老友相见,分外高兴;问候之余,三位地学大师不禁展开了专业探讨。“90后”刘院士和“80后”潘老、刘老分别就各自深耕的沉积地质、大地构造和海洋地质三大专业开启“高峰论坛”,既谈“山”又说“海”,兼具高度、深度和广度,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

    李军主任陪同三位老领导一起,从成都地调中心和青岛海洋所的深厚渊源谈到地质人不怕苦、不言弃的敬业精神,从三峡水库淤沙、长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雨线北移等问题谈到将高原湿地、平原湿地和滨海湿地相结合探索性开展系统研究。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大家说古道今,谈笑风生,意犹未尽。大家一致认为,成都地调中心和青岛海洋所两家单位各具独特的专业优势,合作共赢前景广,相信“东西合璧,山海相连”,必是“山高海阔,风光无限”。

    桑榆不晚,为霞满天。三位地学大师虽已白发苍苍,但他们心系国家的情怀、忠于专业的素养以及“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热情并未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大家要记住他们的经验、智慧与成就,更要学习、传承与发扬他们的精神,切实融入到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具体实践之中。

    离退休干部处相关人员一同参加慰问。

    合影(左起:李军、刘守全、刘宝珺、潘桂棠)

    热烈探讨

    桑榆不晚霞满天 “山海”相逢话长卷

    2018年6月13日,黑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陶福胜等一行到松科二井现场进行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利用松科二井开展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当日在松科二井指挥部召开了座谈会,会上松科二井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孟庆鸿介绍了松科二井项目的总体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科学钻探室主任贾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介绍了依托松科二井建设我国最深长期地下观测站及持续开展深部探测计划等规划情况;松科二井科学钻探工程项目负责人王稳石高工系统地介绍了松科二井所取得的成果。

    汇报结束后,调研组一行到现场进行了参观,陶福胜书记表示: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充分肯定了松科二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并高度重视松科二井科普基地建设一事;下一步将积极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推动科普基地的建设,服务青少年教育。

    参加调研的还有黑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臧晓敏,科普部部长刘洪辉、组人部副部长杜冠超、科普部主任科员王世佳;绥化科协主席王辉,安达科协主席邬士东;及安达市委副书记单国峰、安达市政府副市长刘宝铸等同志。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勘探技术所相关科技人员参与陪同接待。

    合影

    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

    记者采访

    黑龙江省科协到松科二井现场调研

    9月13日,第三届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碲铋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四川雅安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攀西碲铋战略资源的开发大计,共谋新攀西的发展。

    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研究员、矿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廖祥文应邀参会,并作题为 “攀西地区碲铋战略资源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主题交流发言,详细讲述了世界首例碲独立矿床的资源特点、矿石性质、碲铋矿选矿的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以及下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开发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会后,廖祥文研究员接受了雅安市电视台的采访,进一步阐述了对攀西碲铋战略资源开展综合利用的见解。

    本次研讨会以“聚焦碲铋战略资源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为主题,会议主要就碲铋资源冶炼技术研发、国内外碲铋产业发展前景、碲铋产业发展建议等展开了研讨,以促进碲铋科技成果、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会议进一步围绕攀西碲铋资源勘察现状与找矿前景、世界碲铋市场现状与前景预测等崭新课题进行深度探讨,借助院士专家“智库”作用,帮助企业找准发展方向,推进碲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

    20160913165601_7364

     

    第三届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碲铋产业发展...

    5月26日,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暨学术研讨现场会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二井工程现场召开。图为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刘宝昌教授作“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报告。

    刘宝昌作“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的关键技术与应...

    3月26日-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举行2018年工作会议暨五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部署,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分析新形势、聚焦新目标,部署安排今后一个时期和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

    会议听取了题为《贯彻新思想 勇担新使命 全面建设新时代一流新型区域地质调查中心》的主任工作报告。报告从能源资源调查、古生物研究、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境外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等十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成果。会议结合自然资源部机构调整,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分析了新时代成都地调中心业务结构调整方向,系统部署了2018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新时代成都地调中心将围绕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自然资源中心工作的职责,着重做好能源资源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地质调查、地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会议强调,成都地调中心2018年将重点推进七项任务。一是全面实施成都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完成《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制定;二是要在冈底斯矿产资源调查、四川盆地页岩气调查、滇西重要战略矿产调查、三江重要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三是统筹推进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在土地质量调查、安全饮水、地质遗迹调查、优势矿产调查等方面有新成效;四是全面推进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运行机制落实,促进项目合作落地;五是确保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全面开工;六是加强成渝城市群环境地质调查与成果集成,有效支撑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七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化优秀地质文化体系建设。会议强调,全体干部职工要认清形势、凝聚合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任务、新要求上来,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拓展地质调查工作和服务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开创西南地区地质调查事业新时代。

    会议还听取了《成都地调中心2018年“两重”工作目标分解暨项目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成都地调中心2017年财务收支和2018年度预算安排情况汇报》,表决通过了《工会工作报告》,对2017年度优秀部门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和部门代表签订了2018年目标责任书。会议表决通过了主任工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潘桂棠、成都地调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受邀老领导老专家及全体职工参加了会议。

    刘宝珺院士、潘桂棠先生等老领导出席会议 

    领导班子成员就座主席台

    表彰先进工作者

    成都地调中心主任与部门代表签订目标责任书

    成都地调中心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

    3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召开2017年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6年工作,部署2017年任务。

    成都地调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李文昌同志作了题为《落实重大决策部署 聚焦地质科技创新全力推进一流新型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建设》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成都地调中心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的“能力建设年”为切入点,正确理解把握地调局的总体战略思路和发展方向,依靠地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核驱动,围绕地调科研和单位凝聚力建设两条主线,紧紧抓住“两重”工作,圆满了完成了年度地质调查工作各项任务,取得了一批核心成果。

    会议对2017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精心部署、科学实施,全力完成“两重”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完善人才、团队培养机制,项目质量成果监管体系,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内审监督机制,项目负责人遴选和淘汰机制等5项机制,为中心地质调查工作补充科学有效的制度供给。三是以西南地区地质科技创新中心、青藏高原国际地学研究中心为龙头,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深化学科发展,带动人才队伍发展再上台阶。四是以转变职能、提升关键岗位人员层次为抓手,探索形成项目需求反馈、立项合作、监督管理、成果共享的新机制,进一步提升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履职能力,为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调局管理、各业务部室、计划-工程-项目业务推进提供有力支撑。五是以 “责任落实年”为契机,以完善部门职责定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责任落实为核心,开展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六是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核心利益,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为地质调查工作营造浓厚的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七是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保障。

    会议对2017年中心的“两重”工作进行了分解和责任落实,并进一步明确了27项举措,保障2017年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大会审议通过了《2017年工作报告》,表彰了2016年度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和优秀项目,授予中心首批核心人才(刘宝珺学者)、骨干人才、培育人才共18名同志人才称号。会上,成都地调中心负责人与部门代表签订了2017年度目标责任书。

    成都地调中心刘宝珺院士等老领导、老专家出席会议,全体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席台

    刘宝珺院士等老领导、老专家出席会议

    讨论现场

    牟传龙同志汇报“两重”工作目标分解和实施要点

    授予人才称号

    与部门代表签订目标责任书

     
    成都地调中心召开2017年度工作会议

     

    刘宝珺 :地质学家(1931.9.13日生于天津)

    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该校岩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沉积地质学、矿床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等。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学研究,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理论。提出了扬子地台陆缘寒武纪磷矿风暴岩沉积模式。主持了地矿部重点公关项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床预测”,编制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代表作有《岩相古地理基础及方法》、《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和《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沉积岩石学》等。198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附件《院士传记》之刘宝珺 

    刘宝

    12月20日,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会议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

    本次会议的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凝聚西南地区地质力量,深入探讨解决制约西南资源环境关键地质问题的方法路径,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全国政协常委、时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四川省应急厅副厅长,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谢安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现场出席会议。两院院士吴福元、侯增谦、毛景文、郭旭升、胡瑞忠、朱敏等线上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中国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潘桂棠研究员现场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伯奇费尔,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爱丁堡皇家协会研究员迈克尔·本顿,CCOP驻曼谷技术秘书处主任李永柱,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副局长孔西塔,缅甸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总局局长德丁纽等发来视频或贺信表示祝贺。成都地调中心主任李军致欢迎词,党委书记胡时友主持开幕式。

    会议指出,六十年来,成都地调中心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宗旨,凭着一茬茬、一代代地质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向国家提交了众多优秀的地质成果,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地质人才,为国家地质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起点上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民之所望,为西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一是要发挥“大区主战”思维,坚持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原则,扎实落实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真正发挥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作用。二是坚持地质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用开放合作理念凝聚西南地区地质力量,实现项目共谋、成果共享、效益共享、目标共赢,推动地质科技理论新突破,真正将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做大做强做出成效。三是坚持系统安全发展理念,围绕制约成都地调中心长远发展的系列体制机制和重大关键问题,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西南地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谢安军在讲话中对六十年来成都地调中心为地方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希望成都地调中心继续发挥技术优势,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四川省治蜀兴川新篇章做出更多贡献。

    成都地调中心扎根西南六十载,积极推动国际国内地学合作发展,不断深耕青藏高原国际地学研究、沉积岩相古地理研究,将“东特提斯”研究范围拓展至整个特提斯构造域,提出“多岛弧盆系构造观”等多项原创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其他各类获奖成果215项。新时代,成都地调中心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解决能源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作为地质科学创新的方向,推进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再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和成都地调中心原主任、党委书记丁俊研究员为罗平生物群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揭牌 

    侯增谦院士作“青藏高原主要成矿系统与深部机制”学术报告

     
    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会议暨成都地质调查中...

    在2022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领导班子相继走访慰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中心老领导、离休干部、老专家、劳动模范、军烈属、困难老同志等70余人次。

    每到一处,领导班子均向老同志们呈上新年贺信及慰问(金)品,并致以新年祝福。他们与老同志们亲切交谈,仔细询问老同志们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生活情况等,特别叮嘱老同志们要保重身体,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领导班子就老同志们特别关心的新基地建设及搬迁、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规划建设、中心业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建所60周年活动安排等问题,向他们进行一一解释和说明,同时希望老同志们发挥技术经验、威望优势,继续关心支持中心建设,为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发展发挥余热。

    老同志们非常感谢中心党委对他们的关心、关爱,纷纷表示非常满意目前的退休生活,祝愿单位事业蒸蒸日上,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为刘宝珺院士理发

     看望正在办公室加班的退休老领导、著名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专家潘桂棠同志(右二)

    看望抗美援朝老战士马超洁同志(右二)

    看望退休老领导王洁民同志(左三)

     参观退休老同志冯纯江同志的书屋

     看望生病老人王永兴同志

     
     
     
    迎新春 送祝福

    为了落实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10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在桂林市签订合作共建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岩溶地质实验基地协议。岩溶所主要负责人和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刘宝增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并揭牌。

    会上,岩溶所介绍了所的整体情况和古岩溶油藏研究进展;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介绍了缝洞型油藏岩溶地质实验现状及技术需求。双方表示前期合作成效很好,取得了系列成果,这次岩溶地质实验基地的建立是进一步深化岩溶方面理论研究、加深塔河油田认识、密切双方合作的重要平台。

    共建岩溶地质实验基地是促进双方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岩溶缝洞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实验基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的产学研示范基地。

    岩溶地质实验基地,能够促使双方开展岩溶机理、溶蚀空间类型和溶蚀孔洞与裂缝相互关系研究,探索建立不同溶蚀机理的实物物理模型,推进发展基础研究;构建塔河油田大尺度可视岩溶地质剖面模型,安排技术人员现场培训教学使用,利于制作研发大模型;选派项目技术人员交叉合作研究,开展双向人员联合培养,进行野外剖面选取与建设、剖面实训教材编制和剖面现场教学,促进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开放地质实验室、开发及采收率实验室所有资源,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加强合作编制相关国家、国际技术标准,实现标准修编合作;共同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科技奖励,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软件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知识产权共享。双方商定了2019-2020年度六项具体合作项目。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一行还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和桂林野外观测台站。

     

    岩溶所与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共建岩溶地质实验基地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胜利完井相关成果一经发布,迅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

    6月1日,大陆科学钻探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召开。来自德国、英国、瑞典、日本、印度等13个国家的近20位国际学者和近60位中国地球深部钻探专家相聚桂林,共话大陆科学钻探的现状,探寻国际前沿领域发展方向。作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松科二井相关成果成为了本次会议的焦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张金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高远、吉林大学教授刘宝昌等就松科二井的钻探取心技术、白垩纪古气候研究、钻探设备关键技术等取得的系列成果做了详细介绍,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与热议。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和ICDP委员会联合举办,旨在促进中外专家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未来发展。通过本次研讨会,也让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同行更加了解我国的深地探测计划,交流在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绩。

    “向地球深部进军,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的共识。”自然资源部巡视员张陟介绍,截至目前,ICDP共在我国境内实施了三个钻探项目,全球范围内共有250位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了50个ICDP资助钻探项目。“刚刚胜利完井的松科二井钻探深度达到7018米,并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这在科学上、技术上和国际参与度上都是ICDP的样板工程。”

    张陟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陆科学钻探工作,也会积极支持服务ICDP工作。同时,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正以中国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积极谋划启动实施“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

    ICDP执行主席 Marco Bohnhoff 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于1996年正式启动,中国作为3个发起国之一,为该计划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成功开展的东海钻探和松辽盆地钻探(松科二井)两个项目也成为了国际深部科学钻探的引领性项目。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与ICDP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探寻国际前沿领域发展方向,学习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与地球深部探测先进经验,推进大陆科学钻探研究更深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严光生如是表示。

    他还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深部地质调查与深部过程研究的专业单位,主要承担深部地质调查和深部过程研究任务,开展深部基础地质、资源(能源)、地下空间、地热等特殊资源探测与评价;发展深部探测技术,服务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领域;通过搭建深部探测研究平台,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深部探测技术人才,支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

    研讨会上,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围绕探索地球地壳、古环境与生态系统演化、钻探与自然灾害源头监测以及可持续地质资源等多个主题,针对中国-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深部生命探究、古湖泊钻探工程以及纳木错、汶川、死海、东亚、印度Koyna、捷克EGER等地开展的深部钻探研究工作及进展进行了学术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副主任吕庆田和ICDP联络官Stefan Luthi 教授就地球深部探测的未来组织了集中讨论。图为大陆科学钻探国际研讨会现场。

    大陆科学钻探国际研讨会在广西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