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贵金属分析团队铂族元素新分析方法论文《锑试金富集-190Os同位素稀释剂内标法结合经验系数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地球化学样品中超痕量铂族元素》(Isotopic spike 190Os as internal standard and empirical coefficient LA-ICP-MS combined with Sb fire 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platinum group elements in geochemical samples)在国际顶级期刊《Talanta》发表,该成果标志着郑州综合利用所铂族元素分析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铂族元素(铂、钯、钌、铑、锇、铱)作为重要的地球化学和环境化学元素,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应用于众多现代科技领域。然而,铂族元素在自然界中丰度低且分布不均匀,具有块金效应,其含量的准确测定是分析化学界的难题。

    该新分析方法大幅度降低火试金流程中铂族元素的空白值,创造性地提出在锑试金配方中定量加入190Os同位素稀释剂作为内标元素,通过锑试金使地球化学样品中铂族元素与同位素稀释剂中190Os充分交换平衡从而制备成基体完全匹配的锑片。应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直接测定了锑片中的195Pt、105Pd、101Ru、103Rh、193Ir、189Os和190Os的质谱强度并结合独特新颖的校正方法从而定量地分析了地球化学样品中的铂族元素,为铂族元素战略性矿产找矿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研究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06148)、地质调查项目(DD20243355)等项目的支持下完成。

    9.30.1

    郑州综合利用所铂族元素分析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

    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设立的河南省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结果近日揭晓。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倪文山高级工程师为学科带头人的火试金分析方法研究团队,发表在国际知名SCI英文期刊《Microchemical Journal》(影响因子4.821)上的科研论文《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Au, Pt, Pd, Ru, Rh, Os and Ir in geochemical samples by KED-ICP-MS combined with Sb-Cu fire assay and microwave digestion》荣获河南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由于地球化学样品中铂族元素(Pt、Pd、Ru、Rh、Os和Ir)丰度很低(10-9)、分布不均匀且具有块金效应,准确测定其含量一直是分析化学中的难题。普通火试金分析铂族元素方法不适合地球化学样品中超痕量铂族元素分析,主要是火试金流程中铂族元素的高空白值严重干扰超痕量铂族元素的测定,并且试金扣在灰吹或被酸分解的时候,Ru和Os也容易挥发损失。针对上述分析难题,郑州综合利用所火试金分析团队潜心研究、攻坚克难,研究了Sb-Cu火试金分析新方法,该方法在降低火试金流程中铂族元素的空白值、提高分析方法灵敏度、校正Ru和Os挥发损失、消除多原子离子以及同量异位素的干扰、实现铂族元素同时测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现多种铂族元素同时分析,极大提高了分析速度,提升了工作效率。经多次验证,该项分析技术满足水系沉积物、重砂样品、土壤和硅酸盐岩石等地球化学样品中超痕量铂族元素同时分析的要求,对铂族元素地质找矿以及地球化学系统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综合利用所铂族元素分析论文获河南省第五届自然...

    日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通过一年的工作,该项目基本查明了海南岛湿地资源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状况;分析了海南岛湿地变化的原因,初步探索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价值评价体系;补充和完善了湿地调查技术方法体系。

    根据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要求,此次调查首先运用0.5m分辨率高精度遥感影像对海南岛全区湿地进行解译,采用抽样的形式对斑块进行野外调查验证,获取了全岛共计5类21型湿地空间分布信息,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大湿地类,红树林、库塘、人工养殖场等21个湿地型,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最大,其次是人工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分布较少,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三大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分布广泛,总体上湿地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呈现周缘多、中部少的特点。

    针对传统湿地资源调查效率不高的问题,项目组在野外调查方面研发了集定位导航、数据采集、物种在线识别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资源调查信息系统。此外,项目组还创新性地探索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价值评价,初步形成海南主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价值评价体系。从生态角度出发,构建了涵盖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社会效应等要素的6个一级、11个二级、16个三级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从供给、调节等角度构建了4个一级、7个二级功能评价指标,从直接、间接使用价值等方面构建了4个一级、8个二级功能价值评价指标。该评价体系建成后,将为科学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海南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调查是海口中心转制后首次承担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在继承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一年的试点,总结了适应当前需求和技术发展现状的调查技术标准,在调查方法、区划、抽样设计、调查范围和指标要素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一套技术方法体系,编制了《海南岛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初稿。下一步,海口中心将继续完善提升该技术规程,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承担更大范围的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建立自然资源调查标准体系奠定基础。

    近年来,海南全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修复措施,这对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有效服务于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口中心将一如既往全力以赴,重点从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当地管理部门提供有效成果产品。

     


     

     

     

    海口中心“海南岛湿地资源现状试点调查”项目取得阶...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检测中心在锡试金分离富集地球化学样品中痕量、超痕量铂、钯、铑、铱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郑州综合利用所贵金属分析团队创造性的采用Sn粉代替SnO2作为铂族元素捕集剂,运用锡试金方法富集地球化学样品中Pt、Pd、Rh和Ir。以Sn粉做为捕集剂,可以将样品熔解温度由1250℃降低到1050℃,大大降低了能耗;Sn粉中铂族元素空白值极低,无需繁琐耗时的提纯步骤;相比含Pb、含Ni捕集剂,Sn粉无毒,避免了有毒试剂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期刊《Current Analytical Chemistry》上。 

    金、铂、钯、钌、铑、锇和铱属于贵金属元素,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为重要的地球化学和环境化学元素。然而,由于其在自然界中丰度很低且分布不均匀,加之块金效应,贵金属元素含量的准确测定一直是分析化学中的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F0201604),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573,DD20189263,DD20190186,DD20160339),自然科学基金(21806149)等项目支持下,郑州综合利用所贵金属分析团队陆续开发了锍镍试金、铅试金、锑-铜试金、锡试金等系列火试金分析新方法,在降低捕集剂空白、提高分析方法灵敏度、校正锇挥发损失、实现贵金属元素同时测定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成功建立了贵金属火试金分析方法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国内权威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Atomic Spectroscopy》、《Microchemical Journal》、《Analytical letters》、《Current Analytical Chemistry》及《冶金分析》收录)。该方法体系减少了我国贵金属分析对进口捕集剂和同位素稀释剂的依赖,对岩石矿物中痕量、超痕量贵金属元素的准确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战略性贵金属元素地质找矿及相关新材料技术研发工作意义重大。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ab.2019.105643

    https://doi.org/10.1080/00032719.2019.1566348

    https://doi.org/10.1016/j.microc.2020.105197

    https://doi.org/10.1016/j.microc.2019.104187

    http://doi.org/10.2174/1573411016999200715160650

    郑州综合利用所成功建立贵金属元素火试金分析方法体...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火试金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创新研制锑-铜试金新方法,成功实现地球化学样品中超痕量铂族元素和金元素的准确测定。相关成果被国际权威化学期刊《Microchemical Journal》(IF=3.206)收录。 

    铂族元素(铂、钯、钌、铑、锇、铱)和金、银统称贵金属元素,作为重要的地球化学和环境化学元素,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应用于众多现代科技领域。但贵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丰度低且分布不均匀,具有块金效应,其含量的准确测定是分析化学界的难题。郑州综合利用所火试金分析团队长期致力于贵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研究,已经报道的铅试金和镍锍试金法能够实现贵金属元素的准确测定,但因方法自身特性而无法实现铂族元素与金元素的同时测定。探索高效、环保的多种贵金属元素同时测定新方法,是分析化学工作者长期致力的一项研究。

    郑州综合利用所火试金分析团队创新研制了一种锑-铜试金新方法,采用锑粉-毫克级铜作为联合捕集剂,实现了地球化学样品中超痕量贵金属元素的完全富集;锑扣灰吹中毫克级锑元素的留存能够保证挥发性钌、锇不发生挥发损失;辅以微波消解法和动能歧视碰撞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采用标准溶液校正法和数学方程校正法校正共存元素干扰,同时、准确测定了样品中铂族元素与金元素。该测定方法高效、环保,元素的方法检出限达0.005ng/g。

    该方法经国家标准物质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方法准确、可靠。该方法成功实现了多种贵金属元素的同时、准确测定,对铂族元素地质找矿及相关新材料技术研发工作意义重大。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21806149) 和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186, No.DD20190269, No.DD20189236, No.DD20190573)项目的支持。

    郑州综合利用所锑-铜试金新方法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推动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X 射线光谱分析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第十一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暨第十二届全国X射线光谱学术报告会”于2019年9月25—26日在海南海口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协办。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省级地勘单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核工业、冶金、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及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等约2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开幕式上,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罗立强研究员致辞,回顾了十七年来历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会议的发展历程,对长期支持我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及X射线光谱分析事业发展的广大科研人员和分析科学家们表达了诚挚谢意,对广大年轻地质科技人员致予了深切厚望,深情寄语我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及X射线光谱分析事业前途光明。

    大会特别邀请了七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大会主题演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侯增谦院士以“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构想”为题,介绍了基金委以明确资助方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三大任务为核心的重大部署,阐述了国家自然基金在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及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等四方面的资助构想,并就宜居地球所涉及的地球深部、外层空间、深海大洋、地球系统等四大领域的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和发展战略与布局,进行了深度解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enjamin Bostick博士阐述了毒性元素砷的环境归趋和迁移行为,分析了影响溶解性砷的控制因素,以微生物群落、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等研究为基础,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吸收光谱和扫描电镜等综合研究手段揭示了氧化还原过程在砷活化和迁移中的重要作用。日本京都大学Ryohei Tanaka博士作了偏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报告,评价了不同材质偏振器的分析性能,提出了用高纯度轻元素丙烯酸为偏振器以获得最佳激发效果的建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邓彪研究员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技术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FCT)成像方法及其在地质科学、能源材料、工业催化、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清华大学姚文清教授在“纳米材料表界面反应行为研究”报告中,针对光催化技术在污染控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解析了通过纳米结构调控和掺杂结构等途径、增强污染物降解活性和可见光利用效率的研究思路与进展,为促进和提高环境污染物的修复治理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需求对生态地质调查提出了新要求,生态地质调查涉及地球系统不同层圈、不同对象、不同要素,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多种分析测试技术联用来解译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杜谷教授级高工阐述了新时期生态地质调查的内容、目标、任务、关注点和预期成果,强调应积极探索联合分析测试技术,提高生态地质调查质量和水平。当前,贵金属(金银和铂族元素)等关键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利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元素丰度低,在样品中分布不均匀,分析难度大。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王烨教授级高工在“地质样品中贵金属元素的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报告中,深入剖析了火试金法、碱熔融法、酸溶法等样品分解方法以及吸附法、碲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分离富集技术的特点,指出需要在现有贵金属分解方法基础上,开发高效快捷、低本底低污染的样品分解方法,拓展现有分离富集技术,加强生物吸附剂等节能型富集材料的应用和产业化研究,同时要加大贵金属元素标准物质研制工作,以满足分析测试的要求。

    为推动和促进全国地质分析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本次学术报告会还同时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参加本届论坛演讲43人,通过现场报告和专家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得者。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旨在为我国40岁以下地质分析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全面展示其创新思想和科技水平与能力的平台。论坛自2011年开启以来,注重引领、提倡独特的研究思想,推进人才发展战略,发掘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本次会议收录论文107篇,会议现场讨论活跃,交流气氛浓厚,充分展示了地质分析与X射线光谱分析科研人员近年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地质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会议还深入探讨了在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分析技术与方法疑难问题,对于促进分析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会场

    院士报告

     

    外宾报告 

    青年论坛颁奖 

     

     
     
    第十一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暨第十二届全国X射线...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成功研制了火试金分离富集岩石矿物中贵金属元素金、铂、钯、钌、铑、铱的系列分析方法。该成果在《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Atomic Spectroscopy》及《Analytical letters》等SCI杂志上发表,这标志着郑州综合利用所贵金属分析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金(Au)、铂(Pt)、钯(Pd)、钌(Ru)、铑(Rh)和铱(Ir)属于贵金属元素,它们物理化学性质接近,是重要的地球化学和环境化学元素。然而,它们在自然界中丰度很低且分布不均匀,具有块金效应,准确测定其含量一直是分析化学中的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F0201604),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339,DD20189263),自然科学基金(21806149)等项目支持下,郑州综合利用所贵金属分析团队采用自制提纯的碱式碳酸铅和碳酸镍代替商品试剂氧化铅/氧化镍作为捕集剂,大幅度降低并稳定了试金流程中贵金属元素的空白值,避免了有毒有害试剂的使用,提高了分析方法的检出能力,建立了简便高效、环境友好的系列贵金属分析方法,并将实验方法成功应用于中国国家标准物质中的贵金属元素的测试,测定值与标准值一致。对岩石矿物中痕量、超痕量贵金属元素的准确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Atomic Spectroscopy》杂志创刊于1939年,是国际上光谱物理学研究领域顶级期刊,中科院SCI期刊大类分区-物理2区,IF=3.101。重点刊登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质谱、能谱等光谱学诊断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ab.2019.105643;https://doi.org/10.1080/00032719.2019.1566348

     

     

     

     
     
    郑州综合利用所贵金属分析科研成果被国际权威光谱期...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向瑞金市人民政府移交土地质量调查成果并进行科普宣传

     

    地球化学生物技术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现场

     

    仙桃市富硒办公室等向测试中心赠送锦旗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所属自然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矿山酸性废水处理、复合性污染土壤修复、土地质量调查、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示踪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改善地球环境作出了贡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

    卡住污染的源头

    ——地球化学生物修复技术处理酸性矿山废水

    谭科艳

    金属硫化物矿山在开采、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含有大量金属离子及硫化物的酸性废水。若这种酸性矿山废水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中,就会使其中的金属和硫元素在底泥中富集,并对周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针对酸性矿山废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和处理技术,通过向废水中投放碱性中和剂(石灰、硫化钠、碳酸盐矿物等)来实现废水处理。中和法是传统的处理方法,虽可实现一定的废水处理目的,但存在不易控制、处理效果差的问题。二是微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富集、转化、矿化等来降低其有效性和迁移性。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但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三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由人工基质和水生植物组成,通过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来对废水进行净化,但存在占地面积大、处理周期长的问题。四是渗透—渗析处理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无相变、节能的特点,但存在修复费用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瓶颈问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设计了一套地球化学生物技术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系统,提高了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效果,增强了系统稳定性,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该中心在江西德兴铜矿酸性矿山废水排放源头建立了一个示范点,设计了铁去除、硫酸盐还原、硫回收、锰去除和末端净化单元,利用当地底泥驯化的SRB,在厌氧条件下通过代谢使能量和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硫酸根离子的还原和硫化铜的回收;利用曝气和氧化细菌的方法将大量的铁、锰转化为氧化物进行絮凝沉淀;利用天然矿物材料强大的阳离子交换吸附能力去除微量有毒重金属;并调节pH值到中性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和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针对pH值极低,含大量铜、锰重金属,含大量铁,以及极高浓度的硫酸根离子的AMD,设计方案理论上达到重金属去除率80%以上,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控制容易、处理效率高、净化效果好、能耗低的优点,针对德兴铜矿排放废水的特点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本技术不仅将污染修复工作放到铜矿AMD的源头排放点,卡住污染排放的根本,真正做到矿山修复治理的源头防控,而且形成了从上游技术研发到下游应用的完整链条,迈出了修复技术现场应用的关键一步,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技术引领地位,开创了中心与地方企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彻底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EK-PRB/SS联合技术修复复合污染土壤

    黄园英

    随着我国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和城市“三旧”改造的加快,因工业企业关停转而遗留的“棕地”不少于50万块,主要表现出多源、复合、持久、面广、量大等特征,其中,无机污染(以重金属为主)、有机污染以及二者的复合污染均较为突出。这些日益增多的污染场地将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动修复因具有适用于低渗透性土壤和同时去除多种污染物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土壤组成、污染物类型、性质等不同,特别是在不同污染物同时存在的复合污染情况下,单一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达到修复目标,因此,不同修复技术的组合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依托部公益性科研专项《电动力学与PRB技术联合修复有机氯和镉、铬(Ⅵ)污染土壤》,针对重金属—有机氯复合污染土壤,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发了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土壤修复技术——电动力学—渗透反应格栅技术(EK-PRB)。项目自主研发的EK-PRB装置及工艺,以绿色环保的太阳能供电为主,电动力装置与PRB采用原位连接方式,PRB反应介质为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天然材料等组成,失效后可随时更换。阴阳极采用特殊的摆放方式,克服了以往阴阳极作用距离短,电场分布不均匀的缺点,使得EK-PRB技术应用于野外现场污染场地修复成为可能,打破了以往大部分电动修复研究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局限。野外现场小试结果表明,EK-PRB技术对“活动态”重金属和有机氯能同时去除,土壤中重金属镉、铬“活动态”去除率大于50%,总六六六和总滴滴涕去除率大于90%。

    而对于多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动力学—稳定化(EK-SS)修复装置和修复方案,重点解决了如何使土壤中的多种重金属同时快速定向运动和如何将EK-SS的具体修复方案和修复装置实用化两个技术难点。典型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污染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重金属(包括铜、铅、锌、镉、汞和砷)都有去除作用。经过48小时处理,土壤中大多数重金属浓度可降低70%左右,电动修复的成本由每立方米2500元降低至565元左右。

    EK-PRB/SS技术已形成了有机—重金属或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的修复方案和配套修复装置等创新性成果,并通过现场小试和典型示范说明其应用效果,初步评估其快速、高效和经济实用性。另外,该技术为“永久性”修复技术,将重金属或有机物从土壤中彻底去除,消除了重金属重新活化的风险隐患,且适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二次污染少,因此在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方面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态环境调查的新利器

    ——精准高效绿色的环境有机分析技术

    饶竹

    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个人护理品、合成麝香及紫外吸收剂等新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威胁,其调查与评价是生态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的新需求。一年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先后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法测定水、土壤中合成麝香及紫外线吸收剂,以及液相色谱三重四极质谱分析方法测定水、土壤中10种全氟化合物的新方法。这些方法高效、快速、准确,已应用于生态区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自动绿色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既是当前分析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2019年,中心围绕自动绿色技术,开发了自动顶空—全二维气相色谱测定短链氯化石蜡分析新方法,样品用量由1升减为10 毫升,无需有机溶剂,避免了有机试剂造成的二次污染。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地区地下水、湖水、河水中的短链氯化石蜡测定,为生态环境调查提供了新的科学手段。

    抗生素污染是生态地球环境研究的新课题。中心利用超高分辨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自动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平台,实现了地下水中40种抗生素自动化识别、确证与定量分析,在无标准品情况下,对批量地下水样品中近200种目标物进行自动化识别,样品用量仅需10毫升,全部检测时间仅1小时,大幅减少了样品前处理时间、有机试剂用量和野外采样工作量,有助于提高地下水资源质量调查与监控的效率。

    此外,该实验室还完成了“DZ/T0064.72-201x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中敌敌畏、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测定 气相色谱法等4个地下水标准的报批;完成了“地下水43种极性农药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地下水 38多环芳烃衍生物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等6个标准方法研制工作,形成了地质行业有机污染检测标准新架构,将现行有效的“DZ/T 0064-93地下水质检验方法”中13项有机污染物检测指标扩展至265项,大幅提升有机污染检测标准化水平;有力支撑了“DZ /T 0290-2015地下水水质标准”“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 “DZ/T 0307-2017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标准的实施。

    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雄安新区水土有机污染现状调查、贵州南明河抗生素赋存水平调查、污水回灌影响下的北京市地表水中药物与个人护理品分布特征与评价,以及河南洛阳、山西晋中等污染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筛查,有利支撑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

    发掘瑞金特色土地资源

    ——土地质量调查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刘斯文

    2017年以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服务赣州六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是其中的一部分。为高质量完成该项任务,中心调集能兵强将、充分发挥测试分析专业优势,在标准要求基础上增加了特色农产品中钾、钙、磷、铁、锗等8种有益人体健康元素的测试分析,为最大程度地发掘瑞金市特色土地资源和名特优产品提供测试分析数据支撑。

    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调查涉及7个乡镇,面积400平方公里,基本覆盖了瑞金盆地的农耕区。此次土地质量调查是自20世纪80年代瑞金市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最为全面的一次体检,也是对“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土地资源、特色农产品的一次全面发现。

    调查发现,瑞金市土壤环境质量优越,清洁土壤面积约占98%。富硒土壤面积达31平方公里,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瑞金盆地、河谷边缘的黄柏乡、沙洲坝镇、云石山乡等地区。富锌土壤面积达70平方公里,连片分布于瑞金盆地内的壬田镇、叶坪乡等地区。调查还发现富硒、富锌特色农产品,比如:富硒、锌、铜、钙、钾的莲子、花生,富硒杨梅、水稻,富硒、富锰茶叶。其中,瑞金莲子中的硒、钙平均含量是普通莲子含量的4倍。项目查明,瑞金市无公害土壤和绿色食品产地面积占比高达95%。其中,AA级绿色产地占48%、A级绿色产地47%,共圈定绿色富硒、富锌农业产业基地16个。

    2018年12月,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向瑞金市人民政府移交了《赣州市瑞金市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和《瑞金市绿色富硒、富锌特色农业基地档案集》。瑞金市人民政府表示,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于瑞金市脱贫攻坚,发展地方经济、脱贫致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部分富硒、富锌农业基地已经实现成果转化应用,带动了近万人口脱贫,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助力仙桃打造富硒农都

    ——土地质量调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刘久臣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的《湖北典型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 2016~2018年在湖北省江汉平原仙桃市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示范。调查结果显示,仙桃市土地环境质量优良,营养元素丰富,在完成的605平方千米调查面积中,发现富硒土地资源250平方千米。依靠调查成果,项目组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服务社会效果显著。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应用于仙桃市自然资源局于2017年开展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在国土管理与资源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仙桃农业发展方向,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协助仙桃市政府编制了《仙桃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至2021年将着力打造40万亩富硒水稻、30万亩富硒油菜、20万亩富硒蔬菜、10万亩富硒瓜果和莲藕的“四三二一”工程,建成六大富硒板块、百万亩富硒产业基地,一个富硒产业园、富硒产品物流中心和交易中心。

    围绕硒元素的科普与开发,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协助仙桃市建设了中国首家以“硒元素”为主题的科普性展览馆“中国硒馆”。该场馆将于2019年6月开馆,届时将成为仙桃市“荆楚富硒粮仓,中国富硒农都”建设上的一张新名片。此外,还协助地方进行富硒产业的宣传推介工作,为地方进行科普讲解,在地方电视台、报纸等宣传媒介推介项目成果,吸引更多富硒产业落户仙桃。截至2018年底,仙桃市已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45万亩,富硒产业规模达14.6亿元,从事富硒产业企业总数15家,富硒产品商标数5个。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还协助仙桃市组建了湖北省食用富硒农产品监督检验检测中心,为富硒产业发展技术攻关及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目前,该检测中心已完成100多个大宗农产品的富硒检测,开展了8个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科研试验示范。

    仙桃市自然资源局、仙桃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仙桃市富硒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仙桃市西流河镇人民政府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认可,并期待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在富硒农产品开发与测试上继续保持合作,让富硒产业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揭开雾霾产生的自然条件之谜

    ——东亚季风区大气颗粒物7Be纬度分布规律探索

    杨永亮 盖楠

    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半衰期53.3天 )来源于平流层底部和对流层顶部,是宇宙射线同大气中的氮和氧原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7Be 在大气中的浓度不受人类活动影响、无地表污染源、可经大气运移,是一种有效的大气气溶胶示踪剂。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较为系统地开展了对处于中国东亚季风区内的纬度范围为19°N~53°N的7Be的大气沉降通量、土壤中累积量、大气气溶胶中含量在不同季风条件下的纬度分布规律以及7Be对典型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示踪研究。

    通过在中国五个不同纬度城市(低纬度的广州、中纬度的苏州、北京、青岛以及高纬度的黑河市)大气气溶胶中7Be和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同步观测,发现我国东亚季风区不同纬度城市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的年平均值与纬度之间的关系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随大气环流远程迁移。为此,项目组开展了我国东亚季风区不同季节大气颗粒态和蒸汽态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多氯联苯的纬度分布研究。研究证明,以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作为大气环流的参照系,可以解释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纬度分布现象。7Be可作为大气污染物远程迁移研究的一个有效的地球化学示踪剂。

    此外,为了有效鉴别京津冀地区自然条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对雾霾发生的影响,正在开展的大气气溶胶中7Be的纬度分布研究,根据风向在京津冀地区布置多个采样点,在观测7Be的同时也对一些重要污染物进行观测。该研究对大气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以及对雾霾的预测、预报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项目组通过对不同地区大气沉降通量的同步研究,对7Be的地球化学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大气污染物远程输送、沉降的中、长期变化及跨境迁移规律的探明提供了重要数据;同时,对雾霾的成因、发生过程及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成果将对我国中纬度地区大气污染及雾霾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行动